- 中國經濟特區發展(1978~2018)
- 陶一桃 魯志國
- 7482字
- 2019-10-11 16:10:58
第三節 經濟特區起步階段改革開放制度創新及變革
“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跡般聚起座座金山……”人們最喜歡吟唱的《春天的故事》,準確而形象地描述了以深圳為代表的經濟特區的崛起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特區取得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巨大成績,已成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通過制度創新和改革,走出了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成功之路、希望之路。
一 改革開放和經濟特區起步階段的發展成績
中國經濟特區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殺出了一條血路”,在起步階段就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績。
1.基礎設施建設飛速發展
建設經濟特區,是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要建設好經濟特區,首先要為前來投資的外商、僑商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提供舒適方便的生活條件。因此,各經濟特區都十分重視特區的基本建設。各經濟特區的領導首先組織了專家、教授和工程技術人員對特區建設進行了可行性研究,根據發展的目標,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學的總體規劃。例如,深圳特區組織了國內外上百名專家、學者,對特區進行了一年多的勘測調查,吸取國內外現代化城市建設的經驗教訓,制定了《深圳經濟特區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大綱》,明確規定了建設的指導思想,對工業、農業、交通、商業、旅游、環保等都做了周密的規劃和安排,分了20個功能區。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也都采取同樣的方法制定特區建設的總體規劃,為特區的大規模基本建設打下了基礎。
在土地開發過程中,以“全面規劃、分期實施,由小到大、逐步發展”和“集中力量,開發一片,建成一片,投產獲益一片”的原則,重點進行“五通一平”(通車、通水、通電、通電信、通煤氣和平整土地)的基礎工程建設。由于在基礎建設過程中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和改革,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加快了建設速度。
從1979年到1983年,深圳經濟特區基建投資總額達19.6億元,是過去30年基建投資總額的20.72倍,竣工面積3.4平方公里,建設29條道路,深圳火車站已開始動工改建擴容,直升機場已經建成,國際微波通信和通往香港等地的港口已投入使用,完成了變電站增容工程和輸電線路的建設。蛇口工業區、沙河工業區、上步工業區和羅湖商業金融服務區已搞好基礎設施并轉入引進外資興辦各類企業。完成住宅建筑面積154萬平方米,商業樓宇建筑面積23萬平方米。到1982年8月底,珠海經濟特區已完成基建投資額5800萬元,平整土地33萬平方米,開辟了通往香港的海上航線,新建主要公路8條,總長20公里,直升機場已基本建成。到1983年底,汕頭經濟特區已完成基建投資額2955萬元,平整土地22萬平方米,連接市區的公路和輸電供水工程已經完成。賓館、餐廳、商場等服務設施已全部完成。到1983年8月底,廈門經濟特區已完成基建投資額3187萬元,平整土地98萬平方米。[50]
2.工業又好又快前行
工業在繁榮特區經濟,帶動和促進其他經濟部門的迅速發展方面,起著十分重大的作用。因此,深圳、珠海、汕頭、廈門都把發展工業生產列為經濟特區的重點任務。由于四個經濟特區的起步有先有后,自然條件有所區別,工業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快慢不同,因此工業發展不平衡。在這個時期,珠海、汕頭、廈門三個經濟特區的工業尚處建設階段,投資企業不多,規模不大。
深圳在發展工業的過程中,利用與香港水陸相連的有利條件,采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借鑒一些國家和地區吸引外資發展工業的經驗,大力開展外引與內聯工作,取得了又好又快地發展工業的顯著成效,在很短的時間內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工業體系和較高的生產能力。深圳建特區前30年年平均工業總產值僅0.28億元,財政收入年均0.1億元,建立特區后4年(1980~1983年)年均工業總產值3.5億元,年均財政收入1.82億元,比特區建立前30年年均分別增加了11.5倍、17.2倍,而1983年的工業總產值和財政收入分別是1978年的11.6倍和11.96倍,分別達到7.2億元和2.99億元,深圳市特區建立以來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在這一階段,深圳先后與外商簽訂了近2000項工業合同,實際投資額超過15億港元,引進技術和設備達到2萬臺(套),深圳還與中央各部門,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簽訂了上百項工業合約,已實施的有70多項。這些項目不僅解決了發展特區工業的建設資金問題,而且對特區工業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從荒灘野嶺建立起來的蛇口工業區,在制定了科學利用蛇口工業區2.14平方公里土地的總體規劃后,就集中力量進行工業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引進、設計施工、產銷結合、資金籌集運用、管理體制、勞動工資等方面都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試驗,以高于香港的“蛇口速度”取得了建設現代化工業區的經驗。深圳在吸收外資、引進消化境外的先進技術設備和先進的科學管理方法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已經成為我國的一個先行地區,為四化建設闖出了一條新路。
3.居民消費水平與日俱增
經濟特區實行“內聯外引”“特殊”政策,帶來了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經濟迅猛發展,居民消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
1983年深圳、珠海、廈門、汕頭工業總產值7.2億元,比1979年增長10倍多;農業總產值達1.47多億元,比1979年增長29%,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結構逐步形成,勞動就業面不斷擴大(深圳辦特區以來共安排3萬多人就業),人民的消費水平與日俱增。深圳市1983年的國營企業職工年平均工資1571元,比1979年增加一倍,外商獨資企業和中外合資、合作企業的職工工資還要高些,1983年農民人均收入為450元,比1979年增加196%,邊境地區已經有80%的農民蓋上了新房。按深圳市人口增長比例匡算,社會購買力比1978年增加近20倍。作為連接生產和消費橋梁的商業,也隨著工業增長和人民消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而快速發展,飲食業、旅游業等服務行業也增速迅猛。以深圳市為例,截至1983年底,全市國營商業、服務行業網點共增加247個,比1978年增加2.6倍,如果包括合資、合作、集體企業和個體商販,比1978年增加10倍多,商業面積達76094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9.4倍。1983年社會商品零售額達125092萬元,比1978年增加10倍多,實現利潤11637萬元,上繳利潤5704萬元,比1978年增加17倍多。
4.經濟特區財政收入快速增長
經濟特區建立之初,有兩種財政體制,一種是建立一級財政,其全部財政收入留歸特區自行安排使用,廣東省對深圳特區就實行了這種體制;另一種是將特區預算暫時列入所在地財政,珠海、汕頭、廈門當時就是實行這種體制。
隨著特區經濟發展和建設規模的擴大,財政狀況發生了顯著變化。特區財政工作對支持和促進特區經濟的迅速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特區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商品流通的擴大,特區的財政收入大幅度增長。以深圳特區為例,自1980年試辦特區后,當年財政收入即比1979年增長了55.2%,1981年的財政收入又比1980年猛增1.37倍;1982年在控制18種商品進口、稅收銳減的情況下,財政收入仍較1981年增長25.3%。1983年比1982年增長了82.0%。財政收入在四年內增加7.4倍。
因為基礎設施投資額大、涉及面廣、回收期長,這類投資只能由國家來負擔,但是改革開放之初,國家財政赤字嚴重,難以安排大量財政資金用于特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所以,特區財政收入的增長,也保障了特區基礎設施建設的順利進行,當然,特區還可以根據“特事特辦”的精神,通過向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貸款,用于基礎設施和住宅建設,并分期以征收的土地使用費和出售住宅收入償還銀行貸款。
二 制度創新以及變革
中國經濟特區在起步階段就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績,這源于創新與改革。改革與創新是經濟特區不斷發展的動力之源。
1.基建工程設計與施工的創新及變革
在基建工程的設計上,特區打破了我國基建施工的老框框,采用了以高速度、高質量、高效率為目的的先進管理方法。實行了設計評選、擇優錄取制。特區請國內多家設計院搞設計,通過專家評比鑒定,選擇出外形美觀大方、結構新穎別致、內部科學實用的最佳設計方案。在基建工程施工方面,實行了招標施工制。即首先由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進行科學計算和審定,確定工期、造價和質量三個指標,中標者實行包工包料。這樣,不僅大大縮短了工期,還提高了工程質量,降低了工程造價。例如,1981年深圳市房地產公司與香港中發大同公司合作在羅湖小區建成國商大廈,合同簽了一個月后,承建方要求把造價從談好的每平方米550元,提高到每平方米580元,而且工期一定為3年,否則就“另請高明”。深港雙方的業主都十分著急,因建樓資金都是向香港銀行貸的,“分分鐘要付利息”。在市委支持下,深圳決定像香港一樣搞工程招標。消息一公布,立刻在幾十萬建筑大軍中引起巨大反響。18家建筑公司參與角逐。最終奪標者是中國第一冶金建筑公司,合同造價每平方米398元,工期18個月,并規定:工期每提前或拖延一天,獎勵或罰款1萬元。由于獎罰分明,權責到位,一冶公司相應層層制定承包責任制,獎金上不封頂、下不保底。整個建筑工地展開了大會戰。最后,竟然提前94天保質保量蓋完大樓,創造了深圳建筑史上的第一個奇跡。深圳市委全力支持這項改革,并專門批示:今后基建必須堅持招標,否則以黨紀論處;市政府做出決定:深圳的基建工程必須全面實行招標。[51]再如,深圳金城大廈的上蓋工程,原來用行政辦法由某公司承建,每平方米造價要1600港元,采用招標辦法承包后,每平方米造價僅需1170港元,整個工程可節省2494萬港元。又如,怡景花園別墅,原來土建和水電每平方米造價為250元,實行招標后降為180元。在施工企業內部,也實行層層定額包干責任制、計件工資和各種獎勵辦法,加強了預算管理,提高了生產效率,加快了建設速度。[52]
2.管理體制的創新及變革
經濟特區本著用經濟辦法管理經濟的原則,改變過去機構龐大、臃腫的情況,對管理機構進行了改革的初步嘗試。一是精簡上層,充實下層。撤銷了過去的市委財貿辦和各行政局,只在市計委中設一個財貿處,將原來的商業、供銷兩大機構合并,下設若干總公司,如商業總公司、飲服總公司、旅游總公司等。總公司下面又有許多所屬的專業公司,如百貨、蔬菜、水果、糖業、煙酒等,這些公司均屬企業性質。二是權力下放,減少層次。改革后的公司具有相對獨立性,有人事權,可以“外引內聯”、單獨洽談與做生意,還可根據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自己決定企業的營銷策略。在改革開放初期,深圳特區已經準備徹底將總公司一級變成經濟實體,在特區經濟已走向以市場調節為主的情況下,總公司一級應成為“財團”性質的企業集團,在主業以外,可直接通過“外引內聯”,搞多種業務,以擴大業務范圍,提高經濟競爭力,直接對財政負責,同銀行發生聯系,享受外匯權,并由企業自己決定用途。有些企業將原來的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改為一長制,而經理、廠長由群眾選舉,上級批準,任期兩年,連選連任。對職工實行招聘合同制。這些改革,打破了平均主義和“鐵飯碗”,提高了干部、職工的事業心和責任心。三是人才招聘體制的創新與改革,1982年,深圳市根據國務院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勞動管理規定》,決定在“三資”企業中進行勞動合同制的試點工作,“炒魷魚”這句現在家喻戶曉的口頭禪由此產生。“公開招收,自愿報名,經過考核,擇優錄用”,實行原則明白無誤。老板與工人簽訂的一紙合同,使得固定工作變成了合同工,“鐵飯碗”變成了“泥飯碗”。另一項影響深遠的勞動用工原則也被明確下來,這就是“雙向選擇”:工人不好好干,老板可以解雇;工人不滿意老板,同樣可以辭職,倒炒老板的“魷魚”。1983年8月26日,市政府頒布《深圳市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辦法》,明確規定“深圳所有國營企業、事業單位和國家機關、團體以及縣以上集體所有制單位新增的工人,都應實行勞動合同制”。幾十年來,深圳經濟特區新增長勞動力就業率每年都保持在95%以上,而且還為其他地區提供了200多萬個就業機會。
3.流通渠道及物價管理方式的創新及改革
過去特區的流通渠道基本上是單一的國營商業獨家經營方式。以深圳為例,1979年以前,國營占76.7%。特區實行對外開放以后,市場擴大了,不僅與其他地區有著密切聯系,而且要面向港澳和國際市場,這樣,只靠國營一家,無論從資金上還是從貨源供應上,都很難滿足需要。為切實發揮商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變一條渠道為多條渠道,深圳特區根據中央的政策和地理上連接港澳的有利條件,首先從飲食服務業和旅游業開始引進外資辦酒家、飯店、咖啡廳、旅館、旅游點的試點,如深圳的中外合資的藝園餐廳、竹園賓館、友誼餐廳、友誼快餐廳、西麗湖度假村、香密湖度假村;珠海的石景山旅游中心和九洲三聯企業有限公司;汕頭的龍湖賓館等。特區還充分利用國內物產豐富、貨源充足等有利條件,搞內聯商業企業,如深圳特區搞的伴溪酒家、潮汕酒家、益民商店、致美齋醬料商店、上海時裝店、經營天津輕工產品的商店,經營珠江三角洲的農副土特產品的商店等,已有百余家,既為特區提供了緊缺貨源,又開辟了新的流通渠道;既滿足了特區的需要,又拉動了其他地區市場。另外,特區還十分重視集體和個體商業在流通領域中的必要補充作用,集體商業和個體商業都得到了快速發展。
深圳的價格體制改革是被無情的現實逼出來的。人口以每年10萬的數字猛增,大米、蔬菜、肉蛋的供給奇缺,而大批外來務工者的口糧已不可能通過計劃配給供應。依靠市場調節來滿足供應,乃是勢所必然。1982年,深圳首先拉大了魚、肉、菜的價格檔次,邁出物價改革第一步。1984年11月1日,深圳在特區范圍內取消糧、油、豬肉等票證,實行議價,敞開供應。此次改革并未引起大波浪,因為此前已在機關事業單位搞了工資改革,各類補貼已加入員工工資,議價壓力因而減輕。深圳放開價格后,市場上的商品日趨豐富,商品質量也提高了。而商品價格有漲有落,逐漸趨于正常與合理。
4.經營方式的創新與改革
由經濟特區本身的特點所決定,如對外開放后外資的引進、先進設備和管理方法的引進、先進技術的引進等,使得產品帶有“國際化”、“外銷性”。這意味著產品之間、各企業之間的競爭較國內其他地區更加明顯、更加激烈。這就表現出經濟特區在經濟上的特殊性:以價值規律調節為主的市場經濟占統治地位。深圳特區的商業在這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創新,給予企業很大的自主權。對各專業公司、專業公司又對下屬各企業實行權、責、利密切結合的層層經營承包責任制,而且附以嚴格的獎懲條例。承包合同一經簽訂,企業就有了較大的自主權。如在人事錄用方面采取招聘、委任和推薦相結合的方式,一些合資企業還有辭退和解雇權,在經營方式、組織貨源和銷售方法等方面,均可“各顯神通”,如可直接同其他地區訂貨、直接參加廣交會和全國性物資交流活動,還允許企業跨行業經營,如彩色電視機、電冰箱、電風扇、電飯鍋、電炒鍋、洗衣機等家用的高中低檔的電器產品,各類商店均有出售,而且為了開展競爭,價格可根據市場供求情況上下浮動。各商店不僅經營的同類產品有價格上的差異,而且就是同一商店的同一種商品每天的價格還不盡相同。
5.分配形式的創新與改革
分配問題主要體現在企業中每個勞動者的工資水平上,經濟特區在個人消費品的分配上,同過去的平均主義相比較,較好地體現了按勞分配原則,初步克服了“吃大鍋飯”的現象。以深圳特區和珠海特區為例,商業、飲食服務業的工資分配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國營企業基本上是實行基本工資+職務工資+浮動工資制度。大部分中外合資(或合作)企業的職工工資由五部分組成:基本工資+合資(或合作)+企業津貼+職務津貼(或技術補貼)+獎金(浮動工資)。職工普遍認為,這是一種比較有效的工資管理形式。合資企業的管理是比較嚴格的,工作也比較緊張。如果違犯規定,按情節輕重分別給予扣發獎金、津貼、基本工資,甚至開除的處分。但只要嚴格按規定工作,合資企業的勞動報酬相對高,一般要比國營企業高50%到100%。小部分合資企業(賓館),完全取消了原有的國內工資標準待遇,企業的干部、職工一律按能力大小定級定職,一般分十級領取該企業的標準工資。標準工資內又分為職務工資和浮動工資,兩項各占50%,其中浮動工資部分又分為兩部分,也各占50%,50%同賓館的房間出租率掛鉤,另50%同職工個人表現掛鉤。這種企業的主任或經理不是終身制的,每半年或一年考核一次,干得好,升職、升級、提薪,反之降級、降薪。這樣的企業,從經理到服務員,個個都在爭取新的進步,以免被淘汰。
1984年8月16日,經省政府批準,深圳經濟特區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進行工資改革,實行基本工資、職務工資、年功工資分解的新工資制度。在此之前,深圳一直實行全國1956年制定的工資制度。但是特區成立后發展迅速,物價也隨之上漲。工資改革把原來“低工資,多補貼”的分配辦法改為單一的工資支付,即將原來的標準工資、獎金、水電補貼、邊境補貼、副食品補貼、糧差補貼、交通補貼以及煤氣、糧油等財政間接補貼等均統一計算至規定的工資水平內。這一改革為1985年7月全國實行結構工資制提供了經驗。
6.社會融資渠道的創新和改革
特區經濟體制改革,促進了商品生產迅猛發展,而商品經濟越發達,對資金融通的需求也越強烈,由于社會資金供求不平衡,以及財政、銀行資金不能滿足需要,多種渠道的社會集資應運而生。①有影響力的企業創辦有限公司,發行股票。如1983年寶安縣聯合投資公司發行中國第一只股票,向群眾集資在西鄉建立新的縣城,每股人民幣10元,擬集資1000萬元,寶安縣聯合投資公司在《深圳特區報》上刊登招股啟事,吸引了上海、北京、新疆等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群眾慕名前來投資參股,首期集資額1300萬元,超過了原來的計劃。有意思的是,當時群眾購買股票的動機很單純,買股票基本為了支持改革開放,支持國家建設,與股票經濟價值無關。[53]②建立信托投資(咨詢)公司,如深圳市工商銀行聯合廣州、佛山等地的工商銀行,創辦珠江三角洲信托投資聯合公司,深圳市農業銀行聯合廣州、寧夏等地的農業銀行成立中國農業銀行深圳特區信托投資聯合總公司。還有深圳市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廣東省信托投資公司深圳分公司、中國銀行信托咨詢公司等,它們廣泛吸收各地的資金,投入有潛力的開發性項目。③創辦財務公司,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之初就已辦起三家財務公司,一是市財政局建立的深圳經濟特區財務公司;二是特區經濟發展公司建立的深圳經濟特區發展財務公司;三是市建設銀行舉辦的中國建設銀行財務有限公司。④發動企業員工持有企業的股份。特區有不少單位采用此法集資,如深圳汽車運輸公司,經市政府批準,按公司章程規定,第一期計劃集資100萬元,分為1萬股。凡本公司的職工均可自愿入股,允許轉讓和退股,股息和紅利按稅后純利潤每年計發一次,籌集的資金準備投入第三產業,做到食、宿、客運“一條龍”。⑤為目標項目集資。廣州鐵路局為了謀求廣深鐵路雙軌與電氣化,專門成立廣九鐵路有限公司,通過發掘客運潛力與適當提高票價等辦法努力集資,為實現既定目標打下基礎。[54]雖然社會集資仍處于初創階段,但是對促進經濟特區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