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經濟特區初創時期的爭議、不足和經驗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被譽為“知名度最高,對國人最有影響的口號”。這句在今天看來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口號,在1981年卻引起了軒然大波,一度成了“姓社姓資”爭論的火力集中點,一直到1984年,鄧小平第一次南方視察,對這句標語表示了肯定,爭議才得以平息。有人說,中國走向市場經濟正是從這句口號開始的,經濟特區的創辦則為改革開放創造了一種模式。

一 經濟特區初創時期的爭議及其平復

1.經濟特區初創時期的爭議

經濟特區在建立和發展過程中,一直伴隨著各種各樣的爭議。經濟特區在初創時期,更是異常艱難。對于這一新生事物,有人持懷疑態度:這個東西是不是新的洋務運動???有人擔心國門一旦打開之后,資本主義的東西會如洪水猛獸一樣涌進來。

1981年,袁庚將“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樹立在蛇口的微波山上。然而,這句口號卻一度成了“姓社姓資”爭論的火力集中點。

1982年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開放中出現走私販私等經濟犯罪,有人把問題歸罪于經濟特區,于是引發了新一輪對特區的非議。李嵐清回憶說:“走私活動開始后,一些受極‘左’思潮影響較深和習慣于僵化壟斷體制的人,把走私等問題產生的原因歸結于對外開放,對廣東、福建和深圳經濟特區扣上種種帽子……甚至要求中央取消‘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停辦特區。”這種輿論給廣東、福建兩省及特區工作的同志造成壓力。[55]

面對非議質疑,總有人選擇堅守。針對一些人對特區的責難,谷牧運用事實為特區的發展做了辯護。在質疑最猛烈的時候,谷牧負責的特區工作組人員受到忠告:你們上了特區這條船,就不怕船翻了。谷牧給小組成員交了心:你們如有顧慮,可另行分配工作,同時給他們打氣:不論出了什么問題,板子不會打到你們身上,只算我谷牧一個人的。他開誠布公地說:“我是準備讓人家火燒趙家樓的。”在給組員鼓氣的同時,谷牧下決心把特區的幾個重要問題進一步搞清楚。經過調查研究,對特區的性質和功能、特區發展的初步評價、特區的管理自主權等問題,有了明確的認識。于1982年11月初向中央書記處和國務院報送了《關于舉辦特區工作的匯報提綱》,并提交中央書記處會議進行討論。中央于12月3日以中發〔1982〕50號文件發出這次會議的《紀要》。這是80年代唯一的專講特區工作的中央文件,稱為“新50號文”。中央在批語中指出:“舉辦經濟特區,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時期貫徹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重要措施。中央書記處和國務院分工由谷牧同志具體負責?!?a id="w56">[56]

在特區遭到非議時,也有不少老干部擔心谷牧的處境,當葉劍英元帥問谷牧:“頂得住嗎?”谷牧激動地站起來說:“頂得?。 薄爸灰醒氩徽{整分工,仍然讓我抓改革開放,管特區,我一定把特區干出個名堂!”

2.鄧小平南方視察及爭議平復

1984年1月22日到2月16日,鄧小平前往深圳、珠海、廈門經濟特區和上海視察。列車一到廣州,鄧小平就說:“興辦特區是我倡議的,中央決定的,是不是能夠成功,我要來看一看?!彼d致勃勃地看了幾個特區,但沒有說話,最后分別為三個特區題詞,為深圳的題詞是:“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為珠海的題詞是:“珠海經濟特區好”;在廈門的題詞是:“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通過對三個特區的題詞,鄧小平充分肯定了興辦經濟特區的決策和實踐,并對其進一步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谷牧認為,鄧小平南方視察,“給那些有關興辦特區的是是非非的議論基本上畫上了句號”。[57]

鄧小平在深圳視察會見袁庚時,肯定了“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提法,至此,鄧小平一錘定音,消除了當時圍繞著這個口號的種種爭議。1984年國慶節,天安門廣場醒目地寫著“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12個字的游行彩車,緩緩駛過天安門廣場。通過電視和報紙,這句口號響遍全國。這句口號是沖破思想禁錮的春雷,對國人的觀念產生了巨大沖擊。如今蛇口工業路上“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標語牌還豎立在那里,已經成為一個標志。

在鄧小平第一次南方視察講話的推動下,特區建設加快了發展步伐。

二 經濟特區初創時期的不足和經驗

因為特區的籌建是在原有體制和經濟政策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在全國經濟體制還未全面改革的情況下開展的,難免受到國內現行體制的牽制,許多方面無法跳出原來那種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為主的體制。經濟特區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較,具有許多特殊性:建設資金以引進外資為主;經營方式以中外合資、合作經營及外商獨資經營為主,企業產品以出口外銷為主;整個經濟以市場調節為主。這種同國際市場息息相關的外向型的特區經濟,必然要求特區建立一套比國內其他地區更為靈活的、能與之相適應的經濟體制。[58]能否大量地引進外來資本,這是實現特區戰略目標的關鍵。但是,特區現行的經濟管理體制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嚴重地影響了外資的大量引進。突出地表現在金融貨幣政策和企業經營自主權方面。

引進外資方面,全國實行統一的金融貨幣政策,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匯率不合理,影響資金的調入。如合作經營的百事可樂飲料廠,1982年內銷汽水30多萬箱,客商按比例分成得利潤7萬多元。由于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外幣,客商無法利用這部分資金及時進口原材料,只好在香港再用高利貸款進行解決。又如蛇口工業區華美鋼廠,每年需要購買2000多萬元的廢鋼鐵作原料,國內完全可以供給。但因匯率不合理,非貿易價結匯低??蜕滩辉冈趪鴥荣徺I,全部從國外進口。[59]企業經營方面,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影響企業獨立經營的自主權。在特區產業結構中居首要地位的中外合資、合營和獨資企業,其產品主要供出口外銷。特區經濟活動與國際市場緊密聯系的特點,就要求特區建立一套精簡、高效、靈活的經濟體制與之相適應。特區在同國際資本打交道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價值規律的作用。本著平等互利的原則,除了提供各種優惠條件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客商能夠按照國際市場的變化情況靈活組織生產和經營,并從中取得合法利益。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他們投資和經營的積極性。受管理體制的制約,特區的對外吸引力受到嚴重影響,妨礙客商投資和經營的積極性,企業無法適應瞬息萬變的國際市場的需要。

三 初步改革的歷史意義

改革開放是在我國當時所面臨的國情下做出的最好的戰略部署。從國際環境來看,20世紀70年代“和平與發展”已成為主流趨勢,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這一時期,無論是美國還是日本,抑或其他新興國家,其經濟水平都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改變。中國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正在利用新科技革命帶來的大好發展時機,大力發展經濟,出現了新一輪的經濟大發展,大繁榮。特別是“亞洲四小龍”實現了經濟的起飛。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加大。從國內環境來看,“文化大革命”使我國遭受嚴重的挫折和損失。不僅在經濟上造成嚴重損失,教育、科學、文化也受到嚴重破壞。知識分子受到迫害,造成了嚴重的科學斷層、文化斷層、人才斷層。中國社會從1958~1978年20年的時間里面,實際上處于停滯的狀態。正如鄧小平同志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中所指出的“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所以改革具有十分深遠的歷史意義。

1.適應了國際分工發展和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

經濟特區的基本功能和使命在早期被明確為充當“排頭兵”(改革)、“窗口”(開放),為中國改革開放提供試驗場。建立經濟特區是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時期所采取的戰略決策,也是適應當代國際分工發展和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分工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新的發展,各國自然資源和發展歷史存在客觀差異,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擁有發展本國經濟所需要的全部資源,也沒有哪一個國家能掌握世界上所有的先進技術,各國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相互依賴性日益加強。因此,現在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把對外經濟關系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有些甚至把它放在生死攸關的地位。因此,為了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和對外貿易,許多國家和地區將沿海和交通要道開辟成自由貿易區、出口加工區、邊境自由區、自由港等各種特區。據統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全世界只有26個國家設立了75個自由貿易區(港),而到20世紀80年代,世界上8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起各種類型的特區521個。這些特區都采取各種靈活的政策和措施擴大對外經濟貿易,促進經濟發展和繁榮。因此,我國在研究借鑒和汲取它們的經驗和做法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建立經濟特區,符合世界經濟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60]

我國經濟特區的創辦,既可以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又可以發展出口貿易,賺取外匯,擴大就業,發展本地區經濟和加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是我國自覺利用現代國際分工、交換和國際市場的條件,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新路子的體現。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特區雖然還處于初創階段,但是已經顯示其在利用外資、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不僅加快利用外資和引進先進技術的步伐,迅速提高勞動生產率,擴大了出口,更為我國進一步的改革開放提供了經驗。

2.發揮了對外交流和對內示范的作用

中國經濟特區誕生以來,隨著不斷的發展與完善,其經濟實力不斷擴大,對外的交流和合作日益密切。

經濟特區成立前夕,中國對世界已經非常陌生,世界各國對于中國的了解也異常片面,港、澳、臺各界人士,特別是經濟界甚至對中國有著程度不同的懼怕心理。據年鑒記載,1980年到深圳特區旅游、訪問的外國人、華僑、港澳臺同胞不足1500人[61],同年,風景優美的廈門所接待的境外客人也僅為1600人。[62]經濟特區建立之后,利用地緣優勢,吸引了大批海外人士參觀、訪問,繼而投資設廠,掀起外商尋求合作與投資的熱潮。投資構成慢慢由短線向中、長線投資轉化,經濟特區成為各類外資企業創立和營利的基地,外商企業創辦的成功與不斷發展,起了強大的示范作用,帶動了更多的投資者前往特區或其他地區興辦實業,謀求經濟機遇。隨著經濟特區自身經濟實力的逐漸強大,特區的對外貿易不斷發展,在中國參與世界市場競爭中的實力日趨增強、地位日趨重要。經濟特區在自身發展的同時,還起著溝通內陸地區與港澳地區、海外市場經貿聯系的重要作用,成為中外貿易往來的重要通道與橋梁。[63]

特區經濟的蓬勃發展為廣東、福建、海南以及廣大的中國內陸地區提供了體制改革的經驗、教訓以及若干先進的管理知識。改革初期,經濟特區建立了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采用合資、合作、獨資和“三來一補”等多種引進外資形式;實行計劃指導下的市場調節;在基本建設上,統一組織管理,設計搞評選,施工搞投標,承包單位層層包,建設資金來源采用多渠道;在人事工資制度上,干部實行招聘制,職工實行合同制,工資實行浮動制,克服了“大鍋飯”和“鐵飯碗”的平均主義問題;在企業經營管理上,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根據市場需要安排生產,價格自定,資金自籌,這樣使企業外有壓力,內有動力,經濟有活力,調動了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64]經濟特區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用經濟辦法管理經濟等經驗,對我國經濟改革起著示范的作用。隨著我國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特區經濟改革的榜樣作用將會越來越明顯。

3.打開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大門,引領中國走上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1978年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了中國走向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深圳等經濟特區“摸著石頭過河”,大膽探索,勇往直前,成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先行地,對全國改革開放的道路如何走具有破局的重大作用。我國通過以經濟特區為突破口和強力引擎,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改革開放的歷史跨越,經濟特區引領著我國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經濟特區不僅收獲了巨大的物質財富,更重要的是孕育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推動我國形成了解放思想、改革開放新的時代文化精神。在“殺出一條血路”的過程中,經濟特區不斷在思想觀念和精神層面上自我超越,敢于沖破“左”的思想束縛,不陷入空洞爭論,不隨意給新生事物貼上姓什么的標記,不畏懼各種誤解和非難,催生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等一系列新理念和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極大地鼓舞和激勵了全國人民,并引領和推動了全國思想文化的進步與創新。[65]

實現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國發展的主題,而在這個過程中,直到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才真正走上快速發展之路。而在這當中,經濟特區率先沖破封閉僵化的發展模式,將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潮流緊密相連,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轉變發展方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開路。改革開放之初,經濟特區利用勞動力和土地成本方面的比較優勢,成功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大力發展加工貿易,開始了跨越式工業化進程,創造了經濟建設的“特區速度”。同樣,經濟特區率先將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大膽地進行體制與機制的創新,在計劃、投融資、流通、勞動工資、土地管理、財稅、金融和政府改革等方面體制改革中走在前面,為全國推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借鑒,也為全國體制改革探索了道路,引領中國走上特色社會主義道路。[66]


[1] 盧荻、陳楓:《經濟特區是怎樣“殺出一條血路來”的——吳南生訪談錄》,《廣東黨史》2008年第3期,第5頁。

[2] 張化:《1978年中央工作會議若干問題研究》,《史學月刊》2012年第1期,第63頁。

[3]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1978年12月22日通過,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庫,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3/65371/4441902.html。

[4] 鄭念:《政策研究:從理論到實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第69頁。

[5] 盧敏、姚蕾:《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對經濟改革認識的綜述》,《重慶行政:公共論壇》2013年第4期,第82頁。

[6] 黃如軍:《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的經濟冒進與經濟調整》,《當代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6期,第46頁。

[7] 陳宏:《深圳特區建立的幕后故事》,《百姓生活》2008年第10期,第24頁。

[8] 吳繼軒、梁曉偉:《探索與決策——谷牧在我國經濟特區建立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經濟導刊》2010年第3期,第86頁。

[9] 陳東林、邢茹玉:《三中全會前后中央設立經濟特區決策的形成》,《北京黨史》2008年第3期,第28頁。

[10] 《習仲勛傳》編委會編《習仲勛傳》,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11] 谷牧:《鄧小平領導我們抓改革開放》,載《紅色記憶》(第14卷),濟南出版社,2006,第2386頁。

[12] 曹普:《新時期中國對外開放的“偵察兵”——記中央政府考察團西歐五國之行》,《黨史縱橫》2000年第6期,第34頁。

[13] 張素蘋、梁曉偉、吳繼軒:《谷牧與我國經濟特區的創建》,《特區經濟》2010年第6期,第16頁。

[14] 胡蓉平:《尋覓〈春天的故事〉中國經濟特區的形成之路》,2018年1月24日《大地》,http://gaige.rednet.cn/c/2008/01/24/1427510.htm。

[15] 黃碩忠:《習仲勛主政廣東二三事》,《百年潮》2013年第4期,第31頁。

[16] 孟蘭英:《中國經濟特區建立的臺前幕后》,《先鋒隊》2008年第21期,第43頁。

[17] 李正華:《中國改革開放的醞釀與起步》,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第273頁。

[18] 吳學文:《深刻的變化——訪日隨感》,《世界知識》1979年第1期,第20頁。

[19] 蘇東斌主編《中國經濟特區史略》,廣東經濟出版社,2001,第48頁。

[20] 王桂巖:《誰策劃創建了深圳經濟特區》,《決策與信息》2004年第12期,第44頁。

[21] 曉何、吳曉燕:《谷牧:“特區建設的總工程師”》,《黨史博采(紀實)》2010年第1期,第24頁。

[22] 王桂巖:《誰策劃創建了深圳經濟特區》,《決策與信息》2004年第12期,第43頁。

[23] 何立波:《中國試辦經濟特區決策內情》,《傳承》2008年第19期,第9頁。

[24] 吳南生口述,蕭冬連、楊繼繩整理:《親歷經濟特區的決策過程》,《炎黃春秋》2015年第5期,第7頁。

[25] 蕭冬連:《試辦經濟特區的決策內情》,《政府法制》2008年第16期,第60頁。

[26] 王國梁:《熱血頌——“要殺頭就殺我!”感想》,《紅廣角》2008年第3期,第1頁。

[27] 吳南生口述,蕭冬連、楊繼繩整理:《親歷經濟特區的決策過程》,《炎黃春秋》2015年第5期,第7頁。

[28] 1979年1月23日,廣東省做出決定并報國務院:將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將珠??h改為珠海市。1979年3月5日,國務院批準廣東省革委會的決定,同意將兩縣改設為市。

[29] 謝濤:《改革開放起步階段中央與地方的互動——以廣東省“先走一步”相關政策的出臺為個案》,《當代中國史研究》2015年第5期,第51頁。

[30] 黃海:《改革先驅功炳青史:習仲勛在廣東留下的改革開放足跡》,《黨史文苑》2007年第1期。

[31] 中共中央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第506、510頁。

[32] 中共中央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第506、510頁。

[33] 1979年5月5日,在廣東省委提交的《關于試辦深圳、珠海、汕頭出口特區的初步設想(初稿)》中提到“特區”,也是“特區”一詞首次在正式的官方文件中出現。

[34] 黃樹森:《深圳九章》,花城出版社,2008,第19頁。

[35] 盧荻:《習仲勛主政南粵》,《百年潮》2001年第1期,第32頁。

[36] 張湛彬:《石破天驚》,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第442頁。

[37]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編《中央對廣東工作指示匯編(一九七九年—一九八二年)》,中共廣東省委辦公廳編印,第67、68頁。

[38] 蘇東斌主編《中國經濟特區史略》,廣東經濟出版社,2001,第51頁。

[39] 盧荻:《習仲勛主政南粵》,《百年潮》2001年第1期,第33頁。

[40] 廣東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經濟特區的由來》,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第557頁。

[41] 吳南生口述,蕭冬連、楊繼繩整理:《親歷經濟特區的決策過程》,《炎黃春秋》2015年第5期,第8頁。

[42] 鐘堅:《經濟特區的醞釀、創辦與發展》,《特區實踐與理論》2010年第5期,第25頁。

[43] 王碩:《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1979—1986)》,《中國經濟史研究》2006年第3期,第38頁。

[44] 吳南生口述,蕭冬連、楊繼繩整理:《親歷經濟特區的決策過程》,《炎黃春秋》2015年第5期,第9頁。

[45] 鐘堅:《中國經濟特區創辦與發展30年歷史的回顧與總結》,《創新》2010年第6期,第6頁。

[46] 出口加工區考察組:《出口加工區考察報告(一九八○年十一月)》,《黨的文獻》2010年第5期,第10頁。

[47]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363頁。

[48] 王碩:《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1979—1986)》,《中國經濟史研究》2006年第3期,第39、40頁。

[49] 王碩:《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1979—1986)》,《中國經濟史研究》2006年第3期,第39、40頁。

[50] 遼寧財經學院赴經濟特區調查組:《我國經濟特區的考察報告》,《財經問題研究》1984年第3期,第38~45頁。

[51] 《深圳改革開放資料》,《深圳文史》(第1輯),http://szzx.sznews.com/content/2013-04/24/content_8987138.htm。

[52] 遼寧財經學院赴經濟特區調查組:《我國經濟特區的考察報告》,《財經問題研究》1984年第3期,第38~45頁。

[53] 《中國第一張股票:深寶安》,2008年12月4日《深圳特區報》,http://sztqb.sznews.com/html/2008-12/04/content_439141.htm。

[54] 葉翠華:《深圳特區集資和存在的問題》,《財會月刊》1985年第7期,第31~34頁。

[55] 李嵐清:《突圍:國門初開的歲月》,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第136~137頁。

[56] 沈傳寶:《20世紀80年代經濟特區創辦的艱難歷程,國慶65周年共和國印記系列講座》,2014年10月23日,人民網理論頻道,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1023/c40531-25892177-2.html。

[57] 谷牧:《鄧小平領導我們抓改革開放》,鳳凰網,2008年12月25日,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detail_2008_12/25/325583_0.shtml?_from_ralated。

[58] 鐘斗祥、王漢勇:《關于深圳特區經濟體制改革的幾個問題》,《南方經濟》1983年第6期,第43~47頁。

[59] 鐘斗祥、王漢勇:《關于深圳特區經濟體制改革的幾個問題》,《南方經濟》1983年第6期,第43~47頁。

[60] 李邦君:《我國建立經濟特區的重大意義和作用》,《國際商務研究》1984年第5期,第1~5頁。

[61] 深圳經濟特區編輯委員會編《深圳經濟特區年鑒》,1985。

[62] 《廈門對外經濟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1989。

[63] 隋廣軍:《經濟特區在中外經濟合作中的作用——兼論其在華南經濟區中的作用》,《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4期,第44~54頁。

[64] 隋廣軍:《經濟特區在中外經濟合作中的作用——兼論其在華南經濟區中的作用》,《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4期,第44~54頁。

[65] 廣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經濟特區建立的歷史地位和時代意義》,2010年9月10日《光明日報》,http://theory.people.com.cn/GB/12689732.html。

[66] 廣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經濟特區建立的歷史地位和時代意義》,2010年9月10日《光明日報》,http://theory.people.com.cn/GB/12689732.html。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喀则市| 利津县| 田林县| 满洲里市| 连山| 汪清县| 浪卡子县| 水富县| 台东市| 潜山县| 康保县| 湘西| 保定市| 沂南县| 克拉玛依市| 西宁市| 棋牌| 晋中市| 辽源市| 含山县| 务川| 万盛区| 藁城市| 桑植县| 新营市| 灌阳县| 海南省| 德惠市| 桓台县| 盱眙县| 那曲县| 枝江市| 西华县| 湘潭市| 武冈市| 海口市| 大邑县| 区。| 湘西| 斗六市| 永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