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特區發展(1978~2018)
- 陶一桃 魯志國
- 2176字
- 2019-10-11 16:10:58
第一節 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對內搞活與對外開放
1978年末,在北京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樹起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旗幟,隨著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施行,對外開放的大門逐步打開,中國進入了新的紀元。但是,特區的設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從最初提出建立“出口加工區”到最終設立“經濟特區”的過程中各種質疑、爭議之聲不斷,在這種情況下,黨中央、國務院和相關省市領導人對特區的成功設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對特區建設的堅定支持以及穩步推動對外開放的步伐,都充分體現了中國領導人高瞻遠矚的偉大智慧。作為對外開放“試驗田”與“窗口”的經濟特區,不僅率先實行了各種改革措施,還擔負著積極總結對外開放經驗與教訓的任務,為我國其他地區的開放提供借鑒。
一 十一屆三中全會及其預備會議
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這一重大決策是由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的。而這一思想的醞釀則是在此次會議的預備會議——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完成的。從會期看,中央工作會議前后持續達37天,而時隔三天以后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會期5天,可見兩個會議的重要性及其前后關聯的不同尋常。[2]
中央工作會議的原定議題為:討論如何盡快把農業生產搞上去;商定1979年、1980年國民經濟計劃的安排;學習、討論李先念在國務院務虛會上的講話。會議就中央政治局根據鄧小平建議提出的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問題,進行了認真的討論。會上,華國鋒、鄧小平、葉劍英發表了講話。
會議和幾個講話的內容主要是:① 關于解決歷史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② 關于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問題;③ 關于發展農業方針問題;④ 關于1979年、1980年兩年國民經濟計劃的安排。
會議還討論醞釀了中央政治局關于人事問題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人選的意見。會議做出了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決策,抓住了推動全局的關鍵,進一步統一全黨思想,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發展安定團結的局面,加快四個現代化的進程。這次預備會議開始了部分平反冤假錯案的工作,成功地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鄧小平在閉幕會上做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這個講話實際上成為即將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基本指導思想。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共產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全會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上的經驗教訓,并對當前的社會狀況、經濟狀況以及主要矛盾進行了科學合理的分析。《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指出:“大規模的急風暴雨式的群眾性的階級斗爭已經基本結束,對于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斗爭,應按照嚴格區別和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的方針去解決,按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程序去解決。”[3]所以全會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這個不適用于當前社會主義建設的口號,并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做出了將今后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偉大決策。
二 中國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中國開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并決定對經濟體制進行改革,結合之前的經驗和新時期的具體狀況,針對一些突出問題,如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農業長期停滯不前等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從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我國在這一時期主要借鑒了蘇聯經驗和大寨經驗,由于“左”傾思想的盛行以及拋棄了正確的實事求是的思想,我國實行的農業政策并沒有采取經驗與實際相結合的道路,而是經驗加教條。在這一時期,我國農業發展長期停滯不前,廣大農民生活水平沒有得到改善。1979年4月,黨的十一屆四中全會做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決心清除“左”傾思想對農業的影響,根據我國現階段農業發展狀況和國情,調整了農業政策,推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中心的改革措施,提出以農業為基礎和“以糧為綱,全面發展,因地制宜,適當集中”[4]的方針,并要求集中力量加快農業技術改造,發展農業生產力,實施農產品調價、發展多種經營和集市貿易等措施。[5]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中提道:由于林彪、“四人幫”的長期破壞,國民經濟中一些比例失調的狀況亟須調整,未來一段時期必須要逐步解決這些問題,做到綜合平衡,為今后的經濟發展奠定穩固的基礎。針對這一狀況,黨中央、國務院先后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調整國民經濟的決定》和《1979年國民經濟計劃安排》等文件,提出了“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具體來說,就是要調整農業和工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燃料、動力、原材料工業與加工業的比例關系,使其逐步協調起來;還要積極、穩妥地改革工業管理和經濟管理體制,充分發揮中央、地方、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繼續整頓現有企業,建立健全良好的生產秩序和工作秩序,大大提高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更好地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6],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采用生產經營責任制,推動以公有制為主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除了提出這些“對內搞活”的改革措施,全會還提出進行其他方面的改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