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收入分配的基本理論回顧

眾所周知,經濟學是研究經濟行為和經濟運行規律的一門科學,經濟活動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包含經濟運行的各種規律,早期的經濟學研究,如重農學派和古典經濟學派等,他們都綜合分析了經濟學中的國民收入、國民財富、貨幣流通等各種經濟現象,只是到后來隨著分工理論的發展,經濟學理論的劃分也越來越詳細,但是從經濟學說史的發展軌跡,我們可以看出收入分配理論一直在經濟理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不少學派也都對其進行了詳細的探討,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下面我們從經濟學發展史的角度梳理一下收入分配理論的發展脈絡,簡要介紹各學派收入理論的主要觀點、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希望通過回顧前人的經典理論成果,能對我們現在的研究有所啟發。

對于收入分配理論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基于市場調節的收入分配理論,主要研究市場自發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第二種是研究收入分配的發展規律;第三種則是基于政府調控的收入分配理論,主要研究政府應該在收入分配中發揮的調節作用。

一 基于市場調節的收入分配理論

(一)古典經濟學的收入分配理論

最早開始研究收入分配問題的應該是古典經濟學派,古典經濟學派起源于大衛·休謨,由亞當·斯密奠基,其后又由大衛·李嘉圖、約翰·穆勒等完善。古典經濟學的收入分配理論采用價值分析方法,研究隨著人口增長、資本積累和經濟增長,地主、工人和資本家等各階級收入份額的決定及其變化規律,其代表人物有威廉·配第、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等,其中李嘉圖的學說影響較大。下面我們就分別介紹古典經濟學派中幾個代表人物的收入分配理論。

威廉·配第作為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之一,第一次把勞動和價值結合起來考慮,提出了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來探討資本主義的分配關系,他的分配理論是以工資理論為前提、以地租理論為中心展開的,分別考察了工資、地租、利息和土地價格之間的分配關系。關于工資理論,配第把工資看作維持工人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奠定了古典經濟學中工資理論的基本觀點,最低限度理論后來成為整個古典經濟學派分配論的基礎之一;關于地租理論,配第認為地租是收獲量(土地總產品)減去種子(代表全部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的生活資料以后的剩余產品,即農業總產品價值扣除生產費用后的余額,并提出了級差地租的概念,實際上也觸及了剩余價值的問題。對于利息,配第則認為利息理論是研究怎樣運用貨幣來增加財富的,認為利息是合法的收入。

亞當·斯密第一次完整地對國民經濟系統進行了分析,創建了一個相對完整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體系,奠定了古典經濟學的基礎。斯密繼承和發展了配第的勞動價值理論和社會分工理論,提出了著名的以價值論為基礎的收入分配思想,即三個基本階級和三種基本收入的思想,三個基本階級就是工人、資本家和地主,三種基本收入就是相應的工資、利潤和地租,而其他的如利息、租金等都是三種基本收入派生的。對于工資,斯密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認為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工資只是勞動者自己勞動生產物的一部分,而勞動生產物的其余部分,則構成了地主的地租和資本家的利潤;第二種,認為工資就是勞動的價格和價值,有它的市場價格和自然價格,市場價格最終取決于市場上的供求關系。關于工資變化的趨勢,斯密認為工人的工資必然隨著資本的積累和國民財富的增長而不斷提高。關于利潤,斯密也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認為利潤是工人勞動生產價值的一部分,是雇主分享的由工人勞動對原材料所增加的價值在扣除了工資以后的余額;第二種,認為利潤是資本的自然報酬,是資本家生活費用的正當來源。對于利潤量的決定,斯密認為利潤量首先取決于資本所支配的勞動量和工資量,利潤量的大小同資本支配的勞動量成正比,同工資量成反比。同樣斯密對地租也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認為地租是工人勞動所產生的價值的一部分,是投入土地的勞動生產物或其價值在工資、利潤以外的一個扣除部分;第二種,認為地租是使用地主土地的代價或自然報酬,是商品價值或生產費用的一個構成部分,是商品價值的根本源泉之一。對于地租量的決定,斯密認為自然地租是租地人從土地生產物或其價格中扣除了他的資本和普通利潤后所能支付的最高數額,地租是土地生產物價格超過農業家普通利潤的余額。地租變動的趨勢是隨著資本的積累、社會財富的增長和社會的改良而增長的。

大衛·李嘉圖(1976)是英國古典經濟學理論的另一位杰出代表人物,他主張維護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實行經濟上自由主義的政策。分配理論在李嘉圖經濟理論體系中占有核心的地位,他認為“確立支配這種分配的法則,乃是政治經濟學的主要問題”。因為收入怎樣分配直接影響利潤和資本積累,影響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國民財富的增長。李嘉圖繼承了斯密的三個基本階級和三種基本收入的分配理論,但他克服了斯密對三種基本收入的雙重見解,其理論特點主要在于:第一,對工資、利潤和地租的分析始終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認為三種基本收入都僅僅是勞動創造價值的一部分,從而更加一貫地堅持利潤、地租來源于工人勞動;第二,在此基礎上,李嘉圖堅持認為三種基本收入中工資量的變動起著決定作用,并認為工資變動為因,利潤、地租變動為果;第三,他有意識地研究了工資和利潤、利潤和地租的對立關系,分析了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中的階級對立。李嘉圖在三種基本收入中強調只有利潤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最重要,因為只有利潤增加,才能增加資本積累,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利潤的增加又受制于工資和地租的變動。

(二)新古典經濟學的收入分配理論

新古典經濟學是19世紀70年代由“邊際革命”開始而形成的一種經濟學流派。它繼承了古典經濟學自由主義的同時,以邊際效用價值論替代了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以需求為核心的分析替代了古典經濟學以供給為核心的分析。新古典經濟學形成之后,代替了古典經濟學成為當時經濟理論的主流。新古典經濟學派中對收入分配理論研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克拉克、馬歇爾等。

克拉克是邊際效用學派在美國的代表,他繼承并發展了西歐流行的邊際效用價值論,同時吸收了生產三要素論、資本生產力論和報酬遞減論等,提出了用邊際生產力論來解釋收入分配問題??死擞眠呺H生產力論解釋各生產要素分配大小的原則,建立了一個以邊際效用為基礎、以分配為中心的經濟理論體系??死藢⒔洕鷮W分為靜態經濟學和動態經濟學,分別研究了這兩種經濟狀態下的財富生產和分配問題。克拉克主要研究了靜態的分配規律,以邊際生產力論為基礎,論述了工資、利息形成的自然規律和靜態標準。

馬歇爾在均衡價格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他的收入分配論。他認為,分配份額的大小決定于各生產要素的均衡價格,因此,各生產要素在國民收入中所占份額的大小,取決于它們各自的均衡價格。馬歇爾將生產要素區分為勞動力、資本、土地和企業組織四種,認為生產要素的均衡價格分別構成各自的收入,即勞動工資、資本利息、地租和利潤。馬歇爾用供求關系來分析各要素的均衡價格,認為生產要素的均衡價格是由它們的供求關系決定的,生產要素的需求價格和供給價格相等時的價格就是它們的均衡價格。各生產要素的需求價格就是企業家購買或租借它們時愿意支付的價格,它由各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決定,而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就是它們的邊際增量。企業家就是根據生產要素的邊際增量來決定對它所愿付出的價格。各生產要素的供給價格就是它們的提供者愿意接受的價格,它由各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費用決定,即由邊際增量對要素供給者造成的代價來決定。

新古典經濟學家們不僅詳細討論了微觀的收入分配理論,而且也開啟了研究宏觀收入分配的先河,建立了研究宏觀經濟的收入分配理論,分析功能性收入分配中各要素的收入分配份額的決定和變化,該理論的基礎是生產函數與替代彈性,并考慮了技術因素,闡述了生產與分配之間的關系。宏觀收入分配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索洛(Solow)和羅默(Romer),都采用了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其中索洛模型將技術視為外生因素,而羅默等人則進一步發展,將技術進步視為內生因素,強調了知識、技術、創意等在生產中的作用。典型的生產函數是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其基本形式為:

Y=ALαKβ

其中,Y表示總產出,A表示技術水平,LK分別表示生產過程中投入的勞動力和資本要素,αβ分別是勞動力的產出彈性系數和資本產出彈性系數,勞動力和資本的邊際產品分別是:

因此,勞動力和資本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分別為:

從這里可以看出,勞動力和資本的彈性系數同時也分別表示勞動力和資本的收入份額。

二 基于政府調節的收入分配理論

(一)凱恩斯的收入分配理論

20世紀30年代的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使人們對于以“薩伊定理”為假設的古典經濟主義的自動均衡理論產生了懷疑,凱恩斯則根據當時情況在其《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認為在正常情況下,資本主義經濟沒有自動達到充分就業均衡,總需求一般會小于總供給,要使經濟達到充分就業均衡,國家必須擔負起增加總需求的責任。這里凱恩斯不僅提出了“非均衡”的存在,而且也否定了傳統的自由放任的理論基礎(總需求恒等于總供給的“薩伊定理”)。

對于收入分配的研究,凱恩斯也有獨特的見解。新古典經濟學家認為資本的增長是由“富人過剩收入中儲蓄而來的”,因此,收入分配不均衡有利于資本的增長。凱恩斯卻得出相反的結論:“在達到充分就業這點以前,資本的增長并不系乎消費傾向之低。反之,反因其低而遭遏制?!币虼?,如果“采取步驟,重新分配收入,以提高消費傾向,則對資本的增長大概是有利無弊的”。于是凱恩斯(1981)主張進一步用累進稅來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以增加消費需求和提高就業水平。這里凱恩斯指出收入分配不公是導致有效需求不足和就業不充分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消除收入分配不公,并提出了兩種解決辦法,一種是提高富人的個人所得稅,另一種是消滅食利階層。另外在工資理論中,凱恩斯把工資分為實際工資和貨幣工資,認為貨幣工資具有剛性,降低貨幣工資不僅不能恢復充分就業,還會降低社會總需求,進一步使市場萎縮,更不利于就業。但是若維持貨幣工資不變而增加貨幣供給量,則會導致通貨膨脹。通過權衡,凱恩斯認為工資政策應該是在保持貨幣工資不變的同時增加貨幣供給量,這可以避免因削減工資而導致的工人反抗,這樣用通貨膨脹的辦法來降低實際工資,提高資本邊際效率,以刺激廠商投資。

(二)新劍橋學派的收入分配理論

凱恩斯的理論發表之后,引來諸多的追隨者,他們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場和觀點解釋凱恩斯的理論,逐漸形成了凱恩斯主義的兩大派別:一派是新古典綜合派,另一派是新劍橋學派。在收入分配方面,新劍橋學派的理論較為值得推薦,其代表人物為瓊·羅賓遜,她批判了邊際效用學派的主觀價值論,將收入分配論恢復到古典經濟學的傳統,即以勞動價值論為出發點進行研究。

羅賓遜認為,斯拉法的《用商品生產商品》一書為新劍橋學派的收入分配理論提供了一個價值論基礎,斯拉法在此書中指出,國民收入在工資和利潤之間的分配不會影響商品價值本身的變化,在全部國民收入對全部生產投入量的比率R既定時,利潤率r和工資率W的關系為:r=R(1-W)。這表明在經濟生活中,如果工資是由國民收入支付的,則工資和利潤之間存在一種線性關系,兩者呈反方向變動。新劍橋學派以此理論為基礎,提出了自己的收入分配論,他們認為,在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下,國民收入的分配中,工資和利潤是對立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與歷史上形成的財產占有制度有關,也與勞動市場的歷史條件有關,在研究收入分配問題時應綜合考慮。工資可以劃分為貨幣工資和實際工資,貨幣工資受一國歷史上形成的工資水平、國內勞資雙方議價的力量對比等因素的影響,后者則與利潤率、商品和貨幣流量以及收入分配構成有關。新劍橋學派指出,利潤是資本家憑借財產所有權而獲取的非勞動收入,而工人的工資只是勞動收入,因此,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邊際生產力的分配是不公平的。因此,新劍橋學派得出結論:既然國民收入劃分為工資和利潤,而相對利潤率是由長期競爭的市場制度外生性決定的,所以工資和利潤在國民收入中相對份額的大小就直接取決于利潤率的高低,利潤率越高,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所占份額越大,工資所占份額就越小;反之,利潤率越低,利潤所占份額就越小,而工資所占份額就越大。

新劍橋學派的收入分配理論的特點是將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結合起來考察,重點分析了收入分配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新劍橋經濟增長模型是由英國的羅賓遜、卡爾多和意大利的帕森奈蒂提出來的。該模型的基本假設有:①資本-產量比率保持不變,即常數;②均衡條件為I=S;③社會成員分為工資收入者(工人)和利潤收入者(資本家),兩者的儲蓄率都是固定的,但利潤收入者的儲蓄率大于工資收入者的儲蓄率。

G代表經濟增長率,s???p代表利潤收入者的儲蓄率,sw代表工資收入者的儲蓄率,s代表總儲蓄率,p/k是利潤率,以π為代表,根據哈羅德基本模型可得:

G=π(sp-sw)+p/k

該式是新劍橋經濟增長模型。該模型的含義:在既定的技術水平下,經濟增長率決定于利潤率的高低以及資本家和工人兩個階級的儲蓄傾向。

得出的結論如下。第一,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經濟增長中收入分配變動的趨勢是:經濟增長率越高,利潤率就越大,國民收入中利潤部分所占份額就越大,工資部分所占份額就越小。這樣,經濟增長加劇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利潤和工資分配比例的失調,使工人的處境絕對惡化,所以,經濟增長不利于工資收入者而利于利潤收入者,工資在國民收入中相對比例的下降是必然的。第二,資本主義的癥結在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國民收入分配中利潤與收入分配的格局是由歷史條件形成的,經濟增長使其加劇。第三,解決資本主義社會問題的途徑不是實現經濟增長,而是實現收入均等化。新劍橋學派認為,經濟增長不僅造成了環境污染、通貨膨脹等問題,而且使工人的收入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相對減少,最終造成了絕對貧困。

新劍橋學派的經濟政策主張是依據其收入分配理論提出的,他們主張:①改進先進稅收制度,實現收入均等化;②通過政府的福利措施,緩解“富裕中的貧困”的現象;③對投資進行全面的社會管制,克服經濟盲目增長,把經濟社會納入凱恩斯所設想的“長期充分就業”的軌道。

(三)福利經濟學派的收入分配理論

庇古是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除了忠實地傳播馬歇爾的學說外,還補充了馬歇爾提出的經濟學要解救貧困、增進福利的論點,建立了完整的福利經濟學體系。庇古認為用邊際效用學派的基數論和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以及局部均衡等分析方法可以對經濟福利進行計量,提出國民收入越多,則國民收入分配越均等化,社會經濟福利就越大的命題。

庇古認為國民收入分配越是均等化,社會經濟福利就越大。他認為,經濟福利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于國民收入的數量和國民收入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情況。因此,要增加經濟福利,在生產方面必須增加國民收入總量,在分配方面必須消除國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他所說的收入均等化就是國家通過累進所得稅政策把向富人征得的稅款用來購買社會福利設施,讓低收入者享用。庇古認為,這一途徑實現“把富人的一部分錢轉移給窮人”的“收入均等化”,就可以使社會經濟福利極大化。如果分配和再分配的結果導致社會經濟福利的增加,也就是增加了經濟效率,收入分配就是公平的;如果分配和再分配的結果導致社會經濟福利的減少,即降低了經濟效率,那么收入分配就是不公平的。

以庇古為代表的福利經濟學被稱為舊福利經濟學,而西方經濟學家把20世紀30年代以后在批判庇古的福利經濟學的基礎上建立的福利經濟學稱為新福利經濟學。新福利經濟學家們主張用邊際效用序數論來代替舊福利經濟學的基數論命題,反對將高收入階層的貨幣收入轉移一部分給窮人的主張,其代表主要有羅賓斯、卡爾多、??怂?、柏格森和薩繆爾森等,他們將帕累托的最優原理引入了福利經濟學,并提出了補償原則和社會福利函數論??柖唷⑾?怂沟难a償原則是指某一經濟變動雖然有受益者和受損者,如果受益者給予受損者以補償,使得受損者也接受這一變化,那么這一經濟變化就意味著社會經濟狀態的改善。社會福利函數者認為,社會福利是社會所有個人購買的商品和提供的要素以及其他有關變量的函數,這些變量包括所有家庭或個人消費的所有商品的數量,所有個人從事的每一種勞動的數量,所有資本投入的數量等。福利函數論者同時還認為,帕累托最優狀態不是一個,而是有許多個,要達到最優的充分條件就是福利應該在個人間進行合理分配。因此,社會福利函數采用社會無差異曲線和效用可能性曲線來確定帕累托最佳狀態的最大值,其值由社會無差異曲線和效用可能性曲線的切點所確定,代表受到限制的社會福利的最大值。

(四)新制度經濟學派的收入分配理論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制度經濟學逐漸興起,為經濟理論的創新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制度分析早期由馬克思、凡勃倫、康芒斯等人做了開創性的研究,但他們并沒有研究制度分析與收入分配的關系,而后來的新制度經濟學家科斯、諾斯等人則對制度分析做了更一般的研究。

新制度經濟學家諾斯認為“制度是一個社會中的一些游戲規則;或者,更規范地說,它們決定人們的相互關系而人為設定的一些制度”。而諾斯的定義為:“制度是一系列被人為制定出來的規則、守法秩序和行為道德、倫理規范,它存在約束主題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個人行為?!敝贫鹊幕竟δ芫褪峭ㄟ^法律、規范或者習慣、道德調解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進而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個體行為進行有效的約束。制度經濟學家認為制度是最重要的,是決定經濟效率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對于收入分配而言,也毫不例外,有效率的分配制度的確定才能促進經濟的增長。

有效率的、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可以為每個經濟行為主體提供適當的利益激勵機制,并使人們最大限度地從事生產性活動,同時也形成一定的約束條件,這就是制度經濟學提倡的有效激勵和約束機制。反之,一種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既不能提供合理的約束條件,也無法為行為主體提供有效的激勵措施,這樣就不能促進經濟的有效增長。合理的、有效的收入分配制度還可以激勵人們不斷采用新技術并鼓勵人們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從而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

總之,新制度經濟學家們從制度的角度分析了有效率的組織制度,包括合理、有效的收入分配制度都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經濟增長過程中必須重視制度的作用,尤其是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在現代經濟中所起的激勵作用更是不容忽視。

三 基于經濟發展的收入分配理論

與傳統的收入分配理論不同的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出現了一批以研究發展中國家的收入分配的經濟學家,他們把收入分配同經濟增長結合起來,研究了經濟發展中收入分配的變化規律,其中比較典型的有庫茲涅茨的倒“U”形經濟理論、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羅默的內生經濟增長理論、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論等,下面我們對其中部分理論分別進行簡要介紹。

(一)庫茲涅茨的倒“U”形經濟理論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統計學家庫茲涅茨在 1955 年發表的《經濟發展與收入不平等》的論文中,提出了收入分配差距的倒“U”形假說。他根據經濟增長早期階段的普魯士(1854~1857 年),處于經濟發展后期階段的美國、英國和德國薩克森地區(1880~1950 年)收入分配差距的統計資料,提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長期趨勢可以假設為:在前工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經濟增長早期階段迅速擴大,而后是短暫穩定,然后在增長的后期逐漸縮小”。在庫茲涅茨看來,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過渡的長期過程中,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先惡化,后改善”的趨勢是不可避免的。該曲線如圖1-1所示。

圖1-1 庫茲涅茨的倒“U”形曲線

圖1-1中,橫軸表示人均GNP,縱軸表示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基尼系數)。圖中的倒“U”形曲線表明,當收入水平上升時,不平等程度首先增大,當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時,不平等程度達到最高后開始逐漸變小。庫茲涅茨在解釋倒“U”形假說時,認為收入分配差距在經濟發展早期階段逐步惡化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儲蓄和積累集中在少數富裕階層,而儲蓄和積累又是經濟增長的動力,因而在經濟增長中必然是窮者越窮,富者越富;二是工業化和城市化是經濟增長的必然結果,而城市的居民收入比農村更加不平等,所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然帶來收入分配的惡化。他認為現實中有一些因素能夠抵消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從而使收入不平等的狀況由惡化向逐步緩和轉變。這些因素是:①法律干預和政治決策,如遺產稅、累進所得稅制和救濟法的實施;②人口中富人的比重由于其比窮人更傾向于控制生育而下降,若干年后固定比重的最富裕階層中有收入相對較低的人口進入,從而使這一階層的相對收入份額下降;③技術進步和新興行業的不斷出現,不可避免地導致來源于舊行業的財產和收入的比重在總收入中逐步減小。

(二)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

二元經濟結構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特征,1954年劉易斯(Lewis)在發表的題為《勞動力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二元經濟結構理論,揭示了發展中國家并存農村中以傳統生產方式為主的農業和城市中以制造業為主的現代化部門,發展中國家的農業中存在邊際生產率為零的剩余勞動力,因此農業剩余勞動力的非農化轉移能夠促使二元經濟結構逐步弱化。劉易斯等人的兩部門剩余勞動模型,實質上是用勞動力和資本兩大類生產性要素的供求關系來分析經濟增長過程中的要素收入分配的。在勞動力相對過剩的時期,勞動力的價格相對比較低,但是資本的收益不斷增加,當勞動力變成稀缺生產要素時,勞動力的收益開始逐漸上升。與此同時資本則處于相對比較富足的狀態,因而資本的收益開始減少。兩部門理論解釋了倒“U”形曲線發生的全過程,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逐漸擴大,然后是短暫的相對穩定時期,在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收入不均等水平開始下降。

(三)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論

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論是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的,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分配關系進行深刻剖析,認為資本主義的分配關系就是資本家無償占有工人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這一生產關系是由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的,隨著資本的不斷積累,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過剩勞動力會出現,同時企業的競爭造成集中,必然有一部分小資產階級淪為無產階級,形成龐大的產業后備軍。這些因素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周期性相結合,資本主義社會會出現兩極化趨勢:一方面,資本和社會財富日益集中到小部分的大資本家手中;另一方面,無產階級越來越貧困,甚至是絕對貧困化。因此,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利潤率下降,各種危機發生,伴隨著企業的破產和產業集中程度的提高,資本主義最終會在經濟危機中崩潰,并為社會主義所取代,這樣工人的狀況才能得到改善。同時,馬克思也構想了社會主義的分配關系,他所設想的社會主義具有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建立了純粹的公有制體系,實行的是有計劃的產品經濟模式,因此,在分配上是不需要借助商品貨幣關系的,分配原則是按勞分配。他在《哥達綱領批判》等著作中就指出“生產者的權利和他們提供的勞動是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勞動)來計量”。在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分配理論的指導下,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形成了自己的分配模式,可以概括為政府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通過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及各種手段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和再分配,實行按勞分配原則。但要精確地計量勞動是比較困難的,因此,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實踐的結果都是由按勞分配轉變為一種近似平均主義的分配模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鸣县| 当涂县| 高唐县| 汕头市| 昌乐县| 延寿县| 安图县| 清新县| 随州市| 日土县| 肇庆市| 四平市| 化州市| 海宁市| 方山县| 自治县| 建宁县| 崇信县| 乌什县| 方正县| 南漳县| 吉首市| 博客| 台北县| 廊坊市| 杭州市| 石台县| 广州市| 济阳县| 监利县| 新蔡县| 嵊泗县| 建瓯市| 昔阳县| 洛浦县| 濮阳县| 常州市| 贵州省| 武夷山市| 塔河县| 德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