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收入分配的基本概念、理論與度量指標

第一節 收入分配的基本概念

馬源平在其《收入分配論》中指出,收入分配是指社會在一定時期內創造出來的產品或價值按一定標準分配給消費者的活動過程。馬洪和孫尚清的《經濟與管理大辭典》一書中,收入分配是指國民收入在各生產要素之間的分配,或是指國民收入在居民之間的分配。綜合起來,收入分配是指將社會生產成果按照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所做貢獻的大小在生產要素以及要素所有者之間進行分配的一種活動。常見的收入分配主要有以下幾種分類方法。

一 功能性收入分配和規模性收入分配

縱觀收入分配的研究歷程,可以尋找出兩條主要的研究路線。一條是起源于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等古典經濟學家的按要素進行的收入分配,稱之為功能性收入分配(Functional Distribution of Income);另一條是源于帕累托的主要研究家庭、個人等微觀領域的收入分配,稱之為規模性收入分配(Siz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功能性收入分配也稱為要素收入分配,主要研究各種生產要素與其所得收入之間的關系,是從收入來源的角度來研究一個國家中資本、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所有者按投入要素數量和貢獻獲得相應的收入份額的問題。重點討論要素價格的形成,諸如工資、利潤率和地租等,以及國民收入中不同生產要素所獲得的收入份額的確定問題。功能性收入分配側重于研究不同的生產要素所獲得的收入份額的確定問題,故一般用于研究經濟效率相關的問題。

規模性收入分配也稱為家庭(個人)收入分配,主要運用統計規律,根據各個不同社會特征的個人或家庭社會平均收入偏移的狀況,分析個人或家庭的相對收入分配差距,研究的是個人或家庭與其所得收入總額的關系,是從收入所得者的規模與所得收入的規模關系的角度研究收入分配的。規模性收入分配側重于研究居民家庭(個人)的收入分配問題,故多用于研究收入不平等、收入分配差距等問題。

二 初次收入分配和再次收入分配

初次收入分配(Initial Distribution of Income)和再次收入分配(Re-distribution of Income)是按照分配的層次來劃分的。國民收入由初始狀態向個人可支配收入轉化的過程就是收入的初次分配與再次分配過程。

初次收入分配是指生產過程所創造的增加值在參與生產過程各要素之間進行的分配和因生產而向政府做出的支付,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等。它是與國民收入的來源或創造相聯系的分配層次,承受者是收入的生產者或創造者,主要有稅收、企業利潤及工資等幾種形式。

再次收入分配是指在初次收入分配的基礎上通過現金或實物轉移而實現的收入分配,也是政府對要素收入進行再次調節的過程。再次收入分配的主要形式有個人所得稅、財產稅、贈與稅、社會福利、轉移支付、捐贈、救濟、罰款等。再次收入分配的主要實施者是政府,另外企業、社會團體、個人等也可以勞務付費等方式進行。再次收入分配是對初次收入分配的重要補充,它具有靈活性等特點,在調節收入分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 宏觀收入分配和微觀收入分配

宏觀收入分配是指國民收入總量的分配,表示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的社會經濟體制下,社會各經濟主體(如政府、企業和個人)對國民收入的分配關系,它與主體收入分配對應。宏觀收入分配格局反映各經濟主體所得收入在國民收入總額中所占比重的一種結構關系:經濟發展直接決定經濟主體的收入總量,而宏觀收入分配格局對一國經濟能否健康穩定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微觀收入分配是各經濟單位(單個企業或個人)的收入分配,主要是個人收入分配,它表示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的社會經濟體制下,社會各類成員的收入水平與各自實際投入或貢獻之間的關系,以及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比例關系。微觀收入分配格局主要反映各類社會成員的個人所得在個人收入總額中所占比重的一種結構關系。研究微觀收入分配格局側重于分析居民個人收入分配差距是否合理。

在本書中對以上幾種分類的收入分配均有涉及,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我國的收入分配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荃湾区| 庆阳市| 中卫市| 邵武市| 泗洪县| 姚安县| 蚌埠市| 敦煌市| 阜阳市| 乌什县| 肥城市| 甘谷县| 永善县| 横峰县| 朝阳县| 襄樊市| 雷州市| 沙田区| 常州市| 浠水县| 清涧县| 永济市| 莱阳市| 始兴县| 庆阳市| 文水县| 丹江口市| 红河县| 嘉峪关市| 双鸭山市| 临夏市| 西充县| 平武县| 邛崃市| 罗平县| 比如县| 山东| 碌曲县| 饶平县| 温州市| 凌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