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英國的政府-市場關系及其發展演變

(一)最早構建出現代市場經濟制度,實現了“民富”與“國強”兩者間的良性互動

15~16世紀的荷蘭是全世界最先進的國家,紡織技術、生產能力都領先英國。18世紀60年代,英國掀起工業革命。19世紀初,英國趕超荷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

英國是最早建立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現代公共財政的國家。由于在制度上比其他國家領先,英國具有明顯的發展優勢。英國在實現趕超過程中,最早通過制度變革與創新找到了國家與公民、政府與市場間的合理邊界,并形成兩者間的良好互動,進而從制度根源上保證了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繁榮。從英國的歷史經驗看,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間的良好互動,是現代市場經濟建立、發展和完善的一個關鍵。

一般而言,保護全體公民機會平等地獲得財產的權利,是市場經濟的重要構成內容。但由于存在市場失靈的公共領域,通過公共財政有效提供公共物品,也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部門。如果不恰當地行使政府權力,個人權利就會受到威脅;同時,如果過分強調后者,政府權力就會弱化,難以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英國通過其現代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兼顧了私人權利的保護與政府權力的強化,保證了兩者間的良好合作。由此,一方面,能夠激勵私人部門通過生產活動實現財富的不斷積累;另一方面,又能保證政府獲得足夠的稅收,適度擴大用于非生產性公共服務的投入,反過來幫助私人部門奠定更好的發展基礎。

這一時期的英國通過議會對財政的征收與使用進行組織與管理,能夠保證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由此增強了公民納稅的積極性,也保證了有足夠的財富從公民手中轉移到國家手中。1689年后,英國的稅收和國債都大為增加,稅收占國民所得的比例從3.5%提高到11%~21%。

概言之,由于英國成功地架構了國家與市民社會間良好合作的契約與法治化關系,由此最早走出了“市民社會對抗國家”或“國家過度控制市民社會”的怪圈,成功實現了“民富”與“國強”間的平衡、互補與互動——“國強”為“民富”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支持,而“民富”則保證了“國強”可持續的根本。在這樣的制度環境中,英國自然成為當時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

(二)政府職能邊界的定位重在“為”市場所不能“為”

英國私人資本所有制占絕對支配地位,這就決定企業享有比較充分的自主決策權,政府沒有權力直接干預企業的經濟活動。在英國,市場是經濟活動的中心,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體。但是,和其他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一樣,英國當代的市場已經不是早年那種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場,政府可以通過法律和經濟手段來影響市場和企業行為。當然,作為信奉自由市場經濟的國家,英國政府職能邊界的定位主要側重于“為”市場所不能“為”。

總的來說,英國政府與市場關系的總體架構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經過數百年的市場經濟發展,英國已形成一整套約束企業和市場行為的規章制度。其次,英國有比較適合市場經濟發展的宏觀管理體制。此外,政府通過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管理外匯的職能,控制外匯交易,影響匯率,從而影響進出口。再次,英國也有具有自己特點的產業政策。最后,英國政府從兩方面采取措施完善市場:一方面,政府加強引導,積極傳播信息,彌補市場的不足;另一方面,政府從根本上轉變職能,從繁雜的具體事務中解脫出來,將主要精力放在消除無效率的因素、促進市場完善和生產要素流動特別是勞動力流動上面。

(三)在保持基本制度框架穩定的同時,政府-市場關系也經歷著動態演變

英國政府的職能演變大致經歷了“市場至上”的自由主義時期—國家干預主義時期—放松政府管制時期—“第三條道路”時期的路徑演化。

(1)“市場至上”的自由主義時期(20世紀30年代之前)。英國政府在實施其政府職能時,主要是充當“守夜人”角色的有限政府。

(2)國家干預主義時期(20世紀30~70年代)。在這一時期,英國政府實施“凱恩斯主義”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加大了對經濟生活的干預。經過了戰后初期的初步發展,20世紀60年代成為英國經濟計劃化的興盛時期。但總的來說,其計劃實踐并不成功,原因之一是經濟政策缺乏連續性,使計劃難以貫徹始終。戰后工黨和保守黨輪流執政,工黨傾向于國有化政策和經濟計劃,而保守黨強調實行競爭性的市場經濟和自由經濟。兩黨政府的政策措施迥異,往往一屆政府的長期經濟政策效果尚未顯現,就發生了政府更替,隨之政策方向發生了根本改變。政府的反復變化,使計劃的長期政策難以產生實效,計劃的政策措施往往被應變性經濟政策所代替。[8]

(3)放松政府管制時期(20世紀70~90年代)。20世紀70年代末,英國開始完全放棄宏觀經濟計劃,進行了政府職能轉變的改革,利用更多的民間組織來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9]撒切爾執政時期大力推進私營化改革,主要措施包括:把國有企業私有化,出售公共住房;制定法律削弱工會力量,弱化工資剛性;在保留福利國家制度的前提下,發展私人部門福利計劃,制定經濟激勵政策刺激工作人口選擇私人部門養老金計劃;降低失業人口在失業期間的待遇,鼓勵人們積極尋找工作。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英國經濟改革減少了政府管制,提升了產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自由度,提高了資本形成的效率,增強了英國經濟的總體競爭力。

(4)“第三條道路”時期(20世紀90年代以來)。1997年5月工黨上臺執政,基本承襲了保守黨的宏觀經濟政策,出現了“二戰”后首次不因政府更迭而大幅度改變經濟政策的局面,保持了政策的穩定性與連續性。與此同時,英國政府正在進行靜悄悄的變革——走“第三條道路”,用首相布萊爾的話來說,就是既不同于主張由國家控制、高稅收、高支出和高福利的“老左派”,又區別于摒棄社會和集體事業的“新右派”,而是一條既保持傳統價值又倡導“自由主義”的中間道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树市| 凤城市| 称多县| 南溪县| 乐安县| 康平县| 天长市| 志丹县| 宜州市| 林西县| 甘泉县| 扎兰屯市| 会理县| 景宁| 濮阳县| 阿城市| 宜章县| 阿克陶县| 耿马| 包头市| 常山县| 涡阳县| 中卫市| 新宾| 敦煌市| 辽源市| 达孜县| 科技| 和顺县| 高淳县| 临沭县| 通许县| 武汉市| 辽中县| 手游| 昂仁县| 临澧县| 北票市| 交口县| 板桥市| 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