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

吏員作為專門的研究對象,為中國古代學者所關注,始見于隋唐這一時期,人們對胥吏問題的認識還比較零散,尚未出現比較系統的論說[26],僅在《隋書》《舊唐書》[27]等文獻中有涉及胥吏管理、吏弊等零星記載。這一時期,正是官吏分途,胥吏成為一個獨立的群體,并為當時社會接受的時期。與金朝同時期的南宋學者葉適,著有《吏胥》[28]一篇,對宋代出現的吏弊問題進行了專門論述,不僅描述了吏弊現象,還分析了吏弊原因,并提出了解決之道。[29]明清以降,由于吏弊對政治、社會的嚴重危害,許多學者關注吏弊問題,分析原因,探討解決途徑,以黃宗羲《胥吏》[30]篇、顧炎武《吏胥》[31]篇、魯一同《胥吏論一》[32]等為代表。

對于金代吏員的研究,早在金元時期已有之。金元之際的文人劉祁所撰《歸潛志》,是金代史料中一部值得重視的著作。此書卷七記載宣宗南渡后的種種弊政。涉及的內容也相當廣泛,其中儒士和吏員之間的矛盾與斗爭也是金朝吏治中的一個痼疾。據記載,宣宗貞祐間,術虎高琪為相,為了樹黨固權,想擢用文人以為羽翼。司諫許古和侍御史劉元規見高琪擅權,相繼上奏彈劾,高琪大怒,斥罷二人。因此,“大惡進士,更用胥吏”[33]。宣宗皇帝和宰相高琪等當權者獎用胥吏、壓抑士大夫,從而造成吏權大盛。而實際上,金代重吏從海陵王時期就已經開始,中間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于金末達到頂峰。

金代吏員的研究成果,依據其寫作的重點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貫通性、綜合性研究。金代吏制在某些通史性著作中偶有涉及,往往比較宏觀,很少就金代某一類吏員或吏制進行具體的分析,但值得肯定的是,這些著作多高屋建瓴,站在理論的高度,提出研究的問題、角度或思路,為金代吏員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指明了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第二類是金代吏員的相關研究。主要是針對金代吏員研究的不同方面,所做的具體研究,如對于某一類吏職或金代吏制的某一方面進行研究,如令史的選任、出職等的研究。關于金代吏員的研究,尚未見專著出版,但目前已有多篇研究成果,內容涉及部分重要吏職或吏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作用。第三類是源流及關聯性研究,多與金代吏制及其淵源有關,為輔助性研究成果。由于學界近年來才逐漸重視金代吏員相關研究,因此,不同的研究角度,其他朝代吏員的個案研究,尤其是自隋唐五代以來至元明清時期的吏員相關研究,不僅為金代吏員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和方法,同時,也為我們觀察金代吏制在中國古代吏制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及其連續性提供了可資對比的材料。此外,還為我們深入探討金代吏制的民族特質提供了空間。下面,在前輩學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金代吏員相關研究狀況進行梳理和回顧,以期勾勒出金代吏員研究的面貌。所述以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為主,少量為日本等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贤区| 绥棱县| 多伦县| 慈溪市| 凯里市| 且末县| 万载县| 双江| 清流县| 巧家县| 鹿泉市| 漯河市| 独山县| 霸州市| 德清县| 绿春县| 淳化县| 浠水县| 京山县| 和硕县| 临夏市| 怀仁县| 砀山县| 永清县| 古交市| 白水县| 常宁市| 淮北市| 浦江县| 黎城县| 金阳县| 嘉祥县| 娄底市| 虞城县| 金昌市| 郯城县| 育儿| 子洲县| 阳朔县| 延寿县| 鄯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