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誰幫武則天奪權
- 不容青史盡成灰:繁榮到衰敗
- 張嵚
- 7631字
- 2019-09-10 17:55:08
在李唐王朝二百八十九年的歷史中,有一段十五年的插曲:公元690年至公元705年的武周政權。這個政權的創始人,就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一位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本是山西并州一個木材商人的女兒,先入宮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卻私下里和李世民的兒子李治好上了。李世民死后,她被發配到尼姑庵當尼姑,苦熬了幾年后咸魚翻身,被終未忘情的唐高宗李治接了回來;然后在深宮里沉浮,先算計掉了李治寵愛的其他妃子,坐上了皇后的寶座,從此獨霸后宮;接著參政議政,趁李治荒廢國事、沉于享樂的機會漸掌大權,其間據說害死了自己的大兒子和二兒子;李治死后又廢掉了先后做皇帝的三兒子和四兒子,最后水到渠成、成功奪權,代唐而自立,建立了武周王朝。
這樣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女子,千百年來以其陰狠的心機、堅忍的毅力、跌宕起伏的人生,還有身為皇帝的不朽政績,一直為后人所銘記。她是正,是邪?是大逆不道的篡逆者,還是開創盛世的明君?還有她那曲折情史以及做皇帝后豢養男寵、荒淫后宮的傳聞,都為后人所津津樂道。后世對她的看法褒貶不一,就如她的那塊無字碑一樣。種種非議吵到今天,依然沒有定論。
但有一點卻是定論:在她從尼姑到妃子,從妃子到皇后,從皇后到皇帝的過程里,她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她身邊聚集了各種能人,為她鞍前馬后,殊死效命。效命的結果,就是大唐的基業僅過了二代,就輕而易舉地改了姓。說起這些為她幫閑的人,后代史家的評價大多是一致的:都是些不忠不孝的佞臣!
然而,這些佞臣,真的就一無是處嗎?
一
從尼姑到女皇,闖關奪權的道路是艱難的,對于當年的武則天來說尤其艱難。在唐高宗李治在位的早期,回宮后她面對的第一個強大對手,就是三朝元老長孫無忌。
在關于武則天的電視劇里,長孫無忌大多作為反面人物出現,但他確實是唐朝初年最杰出的政治家。他本姓拓跋,他的家族在隋末的時候就是山西當地的門閥望族,和唐太宗李世民是發小,更是唐太宗的妻子長孫皇后的哥哥。唐太宗在位時期,他先做大將軍,后任吏部尚書,最終被李世民拜為宰相。整個貞觀盛世里,他是唐王朝各項大政方針的具體實施者,可謂功勛卓著。對這位大舅子,李世民始終信任有加,甚至李世民在臨終前,還曾對另一重臣褚遂良留下遺言:“我死后,你要保全無忌。”唐太宗死后,即位的唐高宗李治是他的親外甥,因此長孫無忌被加封為齊國公,成為唐高宗在位初期位高權重的百官之首。
但這位百官之首,很快就讓他的外甥感到不舒服。長孫無忌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他和他的親信同黨們,代表的是一個共同的勢力——關隴士族階層。這個階層多是當年跟隨李淵打天下的親貴們,他們相互間關系密切,通過聯姻、結黨等方式,形成了一個共同的利益群體。唐高宗這位皇帝,在即位早期其實是受到掣肘的。唐朝雖已實行科舉制度,但是官員的升遷,最看重的還是身份,即使是科舉本身,中榜者也多為世家豪門子弟,非士族的官員想獲得升遷是非常困難的。日久天長,長孫無忌其實成了寒門官員與皇帝都討厭的人物。
與此同時,唐朝在經過了貞觀之治后,到唐高宗即位早期,雖號稱永徽之治,其實也出現了日益腐化的趨勢。即使長孫無忌本人,也曾因接受賄賂而遭唐高宗訊問,長孫無忌反而大言不慚地說:“臣為親戚謀私,怎能完全杜絕。”可以說是腐敗公開化。對此唐高宗也無可奈何,只能嘆息一聲了事。而且唐高宗即位后,朝中高官皆出自長孫無忌一派,許多國家大事竟然不經過唐高宗同意,只向長孫無忌奏報。唐高宗曾經在朝堂上嘆息說:“五品以上大臣,多年來竟無人奏事。”卻也只能嘆息而已。長孫無忌,從做太子時的親娘舅,到后來即位初期的股肱之臣,而最后卻成為唐高宗必須要搬掉的一塊絆腳石。
替唐高宗搬掉這塊石頭的,就是武則天。
武則天是在唐高宗即位后的第二年,即公元651年被正式接入皇宮的。第二年,她就為唐高宗生下了長子李弘,從此大得恩寵。此后,她利用當時王皇后與蕭淑妃之間的矛盾,幫助王皇后除掉了蕭淑妃。之后,她和王皇后的盟友關系破裂了。唐高宗的王皇后,是西魏大將王思政的玄孫女,王家也是關隴集團的豪門,和長孫無忌家更是世交。所以,所謂的皇后之爭,不僅是皇帝的家務事,而且事關無數人的政治前途。偏偏王皇后本人太沒斗爭經驗,她性格直率,不像武則天那般會邀寵,自然漸漸失寵。然后,武則天借著女兒的死(有說女兒是被武則天自己掐死的),一口咬定是王皇后害死了自己的女兒。偏偏王皇后又出昏招,竟然找巫婆詛咒武則天。事情敗露后,本就對王皇后忍無可忍的唐高宗不再姑息。公元655年八月,唐高宗把王皇后打入冷宮,并正式把廢后提上日程。長孫無忌的關隴集團當然旗幟鮮明地提出反對。
反對當然是應該的,王皇后的娘家就是這個集團中的一員。而且王皇后是唐太宗給李治選的媳婦,輕易廢了,自然對不起先皇。而此時的唐高宗根基未固,也不敢違拗群臣自作主張,要廢后,必須取得大臣的支持。唐高宗先是服軟,主動找各位大臣私下會談,沒結果,然后又重點找突破口,找長孫無忌商談。召進宮里談,不同意;去長孫無忌家里談,也不同意;然后咬咬牙放下身段,主動討好長孫無忌。先送官,把長孫無忌三個小兒子(平均年齡五歲)都封了正六品;又送錢,單綢緞就送了十車。但長孫無忌就是不同意。
如果照這個局面鬧下去,關隴集團抱團抵制,武則天的皇后夢估計也就破滅了。但就在這個關鍵時刻,一個誰都沒看上眼的小人物——李義府,跳出來扭轉了局面。
李義府也算是個老臣了,貞觀年間他就入朝為官。唐太宗李世民曾親自考量他的才學,后來任命他為中書舍人。這是一個負責起草詔書的官。到了唐高宗在位時期,許多門第高貴、曾與他平級的官員,早已經位高權重,他卻還在做抄抄寫寫的工作。沒辦法,誰讓他出身低微呢,而且原本賞識他的馬周等大臣也已作古。他不甘心,一直在等待機會。看準了廢后之爭這個機會,他決心賭一把。
這個決心不好下,長孫無忌畢竟是朝堂上的大佬,倘若真是撕破臉面,那就混不下去了。還沒等他下決心,長孫無忌就先朝他下手了。李義府為人陰沉,綽號李貓,虛偽小人名聲早就在外,偏偏又因工作上的小事得罪了長孫無忌。長孫無忌眼里不揉沙子,準備把他貶官到西北去。如果再不賭,就要在老少邊窮地區喝西北風了。李義府下定決心:賭!
他趕緊給唐高宗寫奏章,中心內容就一句話:速立武昭儀(武則天)為后,以安兆民之心。唐高宗十分高興,提拔他為中書省侍郎。一個小秘書,搖身一變成了副部級高官。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了李義府現身說法,朝中一大群寒門出身的官員紛紛上表,要求廢掉王皇后。唐高宗登位后,第一次發現有這么多人支持他。
但長孫無忌不甘心,他拉攏了裴行儉、褚遂良等大臣,決定聯合上奏,貶謫李義府。但唐高宗先行一步,在武則天的攛掇下,將長孫無忌的得力干將裴行儉一下子貶到了高昌,削掉了長孫無忌的羽翼。當然裴行儉貶官后在當地整頓邊防、屢敗突厥,成就了名將的威名。不過這都是后話了。
事情到這里算是僵住了,與其說是廢后問題,不如說是一大批被門閥士族壓制的寒門官員,在廢后的名義下大膽地造反了。一連幾天,朝堂之上爭論不斷。長孫無忌一派人少但權重,李義府一派人多而權輕。雙方陷入了僵持。這時候,又一個人意外地加入了,這個人就是在貞觀時期打了一堆勝仗的名將李勣。
李勣幫武則天的原因很簡單。李勣戰功卓著,卻也因為出身低微,在李世民在位時一直遭到壓制,論地位遠不能與李靖、侯君集等人相比。唐太宗臨終前還對李勣不放心,將李勣貶出京城,又囑咐唐高宗即位后立刻將李勣召回,以收攬李勣之心。但長孫無忌掌權,李勣一直不得志,連他的兵權也被長孫無忌奪走。所以李勣借機和長孫無忌唱對臺戲,也就很正常了。他的加入,成了決定天平傾斜方向的最后砝碼。李勣公開宣稱:“這是陛下家事,臣子無權過問。”一句話,堵住了所有人的嘴。后面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九月初三,一直反對廢后的重臣褚遂良被貶,廢后不可逆轉;十月十二日,王皇后正式被廢,三十一歲的武則天從此母儀天下。長孫無忌一派在這場斗爭里,遭到了沉重打擊。褚遂良、裴行儉等重臣相繼遭逐。唐高宗確立了自己的絕對權威。長孫無忌也算識趣,此后幾年,他很少再介入朝政,反而埋頭著書,以圖借此避禍。但禍終究還是避不了。褚遂良、上官儀等長孫一脈的重臣,在之后幾年陸續被清除。到了公元659年,有人舉報長孫無忌勾結太子謀反,禮部尚書許敬宗幾次強烈要求追查,大批寒門官員紛紛跟風彈劾。眾議洶洶之下,唐高宗在沒有任何真憑實據的情況下,將長孫無忌發配到四川,長孫無忌的子女被流放嶺南,長孫無忌本人自縊而死。一代名臣,就此謝幕。當然,這出戲的導演就是武則天。
在這個過程里,給武則天出力最多的兩個人:一個是前面的李義府,一個是后來追查長孫無忌案的許敬宗。這兩個人的共同特點,就是會投機。他們都是出身寒門,身后的名聲也都是奸臣。說奸臣,一點都不冤枉李義府,他本人就是個偽善小人,人品也極其卑劣,“笑里藏刀”的成語就是由他而來。后來他貪污腐敗、賣官鬻爵,光是借母親病逝的機會,就收了兩百多萬錢的賄賂。但最后終于玩兒大了,在武則天皇后位置穩固后,因他臭名昭著,被以謀反罪名流放,于公元666年死于流放路上。
而另一個“貳臣”許敬宗就值得商榷了。廢后之爭白熱化期間,唐高宗特意提拔他為禮部尚書,可以說是廢后事件的直接執行者。后來長孫無忌倒霉,也是他窮追猛打的結果。在武則天奪權的道路上,他可以說是開路急先鋒。但這個人卻有另一面:隋末農民戰爭的時候,他和魏徵一起是竇建德的謀士,后又一道被俘歸唐。魏徵獲得重用后,曾多次大力舉薦他。貞觀年間,他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修史。當時他是著作郎,貞觀一朝的實錄以及隋末農民戰爭的記錄,相當多都是他留下來的。如《隋書》《晉書》《太宗實錄》,皆出自他的手筆。這些書直到今天依然是研究那段歷史的寶貴資料。
在唐高宗當政時期,受到重用的許敬宗,做得更多的還是文化工作,當然也飽受詬病。比如他受命修《姓氏錄》,抬高武則天家族的地位,因此被視作小人。但是他的《姓氏錄》打破門第觀念,按照政績功勛來排定姓氏次第,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進步。從此以后,寒門子弟進入上流社會的大門徹底打開。他在做禮部尚書期間,改革科舉的選拔方法,鼓勵大批寒門學子參政,打破士家大族的壟斷,甚至建議在少數民族聚居區推廣文教,鼓勵少數民族部落子弟學習儒家文化,這對于唐王朝的統一和鞏固,都是有貢獻的。而且許敬宗為人“性謹慎,常掩僚屬之過”。他在當時的口碑,確實比李義府好太多。所以他能終生顯貴,于公元672年以太子少師身份善終。
二
如果武則天的親信,多是李義府這樣笑里藏刀的小人,或者是許敬宗這樣見風使舵的墻頭草,恐怕她也完成不了“尼姑——皇后——女皇”的三級跳。事實上,武則天的一生里,確實有許多才能卓著的“貳臣”輔助。
武則天能夠順利介入朝政,樹立自己的威望,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步步為營。其中最關鍵的一件事,就是她在一場戰爭中的決策:公元661年唐朝平滅高句麗之戰,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里,唐朝原計劃先平高句麗的盟友百濟,再集中力量剿滅高句麗,卻不想百濟平而復叛,又聯合日本從朝鮮半島登陸夾擊唐軍。正在苦戰的唐軍,一下子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中。危局之下,唐高宗甚至一度想御駕親征,卻被武則天勸阻。武則天提出了一個更大膽的方案:唐朝組織海軍,渡海東征,從朝鮮半島登陸擊敗日本。這個方案被不折不扣地執行了,然后,唐軍順利地平滅了高句麗,擊敗了日本,完成了唐太宗李世民至死念念不忘的心愿。武則天的聲望大大提高,從此開始參與朝政,直到掌握政權。
在這場戰爭里,武則天的另一個貢獻,就是舉薦了一個人——劉仁軌。這場戰爭爆發的時候,劉仁軌已經六十歲了,但這卻是他第一次獨立指揮大規模戰役。這位老軍人從李淵時期就入伍參軍,到李世民在位的時候干到了縣尉,卻因擅殺都尉差點兒被李世民處死,幸虧魏徵說情才撿回一命。在李世民時代,他始終是縣丞一類的芝麻官,直到唐高宗登基后,才升任給事中。后來李義府被人告發,他公正處理,得罪了當時位高權重的“李貓”,雖被提升為山東刺史,卻因運送糧食的時候遭遇颶風,被李義府下獄。不久之后,高句麗戰事吃緊,劉仁軌得武則天舉薦,臨危受命渡海東征。
武則天賞識劉仁軌,是從劉仁軌做給事中時開始的。當時的劉仁軌曾上《平高句麗五策疏》,提出了從遼東、山東水陸兩面夾擊高句麗的戰略。從那時起,武則天就認可了這位老將的才能。雖然此后劉仁軌得罪了權臣李義府,但武則天仍然舉薦了他。公元661年三月,劉仁軌出征,唐軍從錦江登陸,一舉擊破百濟軍的包圍圈。錦江一戰殲敵萬人,百濟聯手高句麗夾擊唐軍的計劃徹底破產。得勝后的唐軍又遇大雪酷寒,唐高宗聞訊,意圖讓劉仁軌趕快班師,劉仁軌卻堅決反對,認為現在班師會功虧一簣。果然不出劉仁軌所料,百濟隨后聯合日本向唐軍發起反撲。劉仁軌當機立斷,率領水師抵達白江口,與日本艦隊相持。日軍此時有五萬多人,是唐軍的五倍,敵眾我寡之下,劉仁軌先搶占江口,逼得日本水師四百多艘戰船只能擠在狹窄的河道里。繼而發動火攻,五萬日軍登時陷入了一片火海。唐軍趁勢沖殺,殺得日本軍隊全軍覆沒。這場中國史書記載不多的戰役——中日白江口之戰,是中日兩國歷史上第一次交兵。
朝鮮戰場得勝歸來的劉仁軌,得到了唐王朝的嘉獎,一下子官升六級。到了公元665年,又升為太子左中護,成為武則天長子李弘的近臣。劉仁軌為人以忠厚著稱,當年他得罪李義府時,李義府的親信袁異式曾為虎作倀,拼命陷害他。而劉仁軌得勢后,非但沒有反攻倒算,反而向唐高宗舉薦袁異式。此后,劉仁軌一度退休歸養,后來唐軍敗于吐蕃后,劉仁軌臨危受命,又負責防備吐蕃,此后又被任命為太子李弘的左庶子。這時唐高宗已經荒廢國事,劉仁軌的飛黃騰達,大多出自武則天的授意。李弘死后,武則天的次子李賢、三子李顯相繼為儲君,劉仁軌皆被任命為太子太傅,可謂對他信任有加。
對高宗后期的政治形勢,劉仁軌有清醒的判斷。白江口之戰后的這些年,他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辭官。到了唐高宗晚期的公元683年,他的辭呈終于獲得了批準。唐高宗死后武則天親政,大肆清洗前朝舊臣,作為武則天親信的劉仁軌再次被起復,她甚至對劉仁軌說:“昔漢以關中事委蕭何,今托公亦猶是矣。”劉仁軌一面請辭,一面兢兢業業地為武則天做事,比如他曾彈劾反對武則天的郎將姜嗣宗,使姜嗣宗被判死刑。公元685年,加封左相的劉仁軌病死于任上,武則天命令朝堂停朝三日以示悼念,可謂寵信之至。
三
在武則天最終登基的道路上,有一個人起到了決定的作用。如果沒有這個人,武則天能否成為女皇,或許要打個問號。然而這個起到關鍵作用的人,其本意并非如此,對于武則天最終登基這個結果,他也許只能說他不是故意的。
這個人就是裴炎。
唐高宗一朝,朝廷做得最多的就是清洗。先清洗掉長孫無忌這些老臣,而后又清洗掉李義府這些功臣。政治斗爭打得熱鬧,可國家大事也要有人來干。一個能干活的人,就這樣得到了武則天的賞識——裴炎。
裴炎是山西聞喜人,出身于當地的望族,曾在弘文館就讀,后來在科舉中及第,得以進入仕途。這樣一個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員,原本是很難入武則天法眼的。裴炎入仕后從基層做起,先在山東、河南等地做地方官,后又回中央做御史。而他嶄露頭角,卻是因為這時期唐王朝遭遇了極端天氣。
從公元675年開始,承平日久的唐王朝突然遭遇到了極端天氣的困擾,原本富庶的關中地區,竟然連續三年大旱,莊稼顆粒無收。偏偏就在這時,唐王朝還在進行與吐蕃爭奪安西四鎮的戰爭。西北戰場戰事不斷,國家經濟捉襟見肘。唐王朝原本巴望著先熬過災年,等著第二年災情過了,自然也就緩過來了,可偏偏這次自然災害持續了很長時間,災情一年比一年嚴重。唐王朝的糧食儲備漸漸捉襟見肘。當時還是御史的裴炎果斷建議,立刻停止在西域的戰爭,調邊軍回關中,引黃河水灌溉關中緩解旱情。這個看似輕率的建議,在當時幾乎遭到了滿朝上下的反對。但關鍵時刻,武則天支持他,唐王朝也暫時停止了對外的征伐。此后一年,裴炎作為該工程的主持人,修筑了連接渭水到黃河的水利灌溉工程,灌溉良田無數。這場劇烈的旱災,竟然一直持續到公元681年。隨著唐朝水利工程的竣工,關中平原竟然出現了災年無災的奇跡,之后幾年糧食收成日益回升,唐王朝也因此渡過了一段最艱難的時期。這個事件讓裴炎大受武則天賞識,僅僅四年之后,裴炎就被提升為中書省門下,成為署理國家朝政的宰相,同時武則天還委任他為太子太師,成為彼時太子李顯的老師。唐高宗東巡時,裴炎受命協助太子監國,頗得好評。這樣看來,他都將是新君登基后的重臣。
事實也確實如此。公元682年唐高宗病逝前,曾專門單獨召見裴炎托孤。唐高宗病逝后,李顯即位,裴炎成為中書令,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百官之首。已是太后的武則天也對裴炎信任有加,在李顯即位的第一個月,曾多次召見裴炎,詢問李顯的表現。而裴炎也屢次請求武則天問政。因為這位唐中宗李顯,治國的本事沒有,偏偏還耳根子軟,老婆韋皇后吹了枕邊風,就要提拔岳父當宰相。作為中書令的裴炎自然不干,兩人爭吵起來,裴炎以太后令為由,拒絕草擬詔書,氣得唐中宗當場罵娘:“我就是讓他當皇上,也輪不著你管。”裴炎也是倔脾氣,你罵娘,我找你娘告狀去,轉頭就把此事給武則天匯報了。偏偏這事犯了武則天忌諱:她本來就是以皇妃身份起家的,難道這位韋皇后要有樣學樣?權衡利弊后,武則天下了決心——廢帝。這件大事,最早就是武則天和裴炎兩個人密謀的。作為唐高宗的托孤大臣,裴炎出謀劃策,先建議武則天調忠于她的軍隊入京換防,撤換京軍左右羽林的部將。到公元683年二月初六,裴炎代表武則天宣詔,廢除唐中宗李顯的皇位,流放嶺南。廢帝之事之所以順利,主要還是裴炎出面,說服了當時掌握大權的群臣。次日武則天宣詔,立小兒子李旦為帝。這位李旦倒不像他哥哥那般荒唐,但他喜愛文學,沉于音律,唯獨對治國沒興趣,登基后就一直居于別殿,國家大事盡由武則天掌握。至此,武則天奪權,就剩下萬里長征的最后一步了。
偏偏這最后一步,裴炎不干了。
此時武則天的娘家宗族已經開始參政,裴炎與武則天的決裂正由此開始。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建議追封武家七代先祖,忠于唐朝的裴炎堅決反對,認為這是僭越。不過這時候的裴炎仍對武則天有幻想,他只希望武則天能夠輔助弱君。在他眼里的武則天,是精明能干的女強人,但只是大唐的兒媳婦。所以裴炎苦口婆心,多次勸解武則天,并拿呂后的事情做例子,希望武則天不要越軌。但這時候武則天做皇帝的念頭已經十分堅定了。裴炎,從十多年來的得力助手,變成如今的絆腳石。公元684年,徐敬業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專權,武則天向裴炎問計,裴炎認為,只要武則天歸政于皇帝,叛亂自然平息。武則天大怒,當場把裴炎下入牢獄,十天后被斬首。這位一直為武則天效力的能臣,在牢獄中極其剛烈,拒絕向武則天認罪。
四
裴炎的死以及之后徐敬業叛亂的迅速平定,讓武則天搬開了成功登基的最后兩塊絆腳石。然后,就是中國歷代改朝換代都有的“勸進”。群臣上表請求武則天稱帝,一直勸到公元690年,終于順理成章地廢唐睿宗李旦。武則天登基,改國號為大周。唐王朝休克了,統治中國十五年的武周王朝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