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大唐王朝的開疆拓土
- 不容青史盡成灰:繁榮到衰敗
- 張嵚
- 7663字
- 2019-09-10 17:55:08
說到盛世,就得說“文治武功”四個字。文治自然就是發展生產,恢復經濟,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武功則是保家衛國、拓疆守土的赫赫戰功。
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建立初期,其軍事力量都是強大的,但百廢待興的國民經濟,都會讓開國皇帝們選擇暫時的忍耐,在休養生息國富民強之后,方才吹響反擊外敵的號角。唐朝對北方游牧民族的戰爭不同于漢朝反擊匈奴。漢朝對匈奴的戰爭,經歷了漢高祖、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四代帝王六十多年的時間,且在征戰之中幾經反復,終漢武帝一朝也未能徹底收服匈奴,直到昭宣中興時期,才徹底解決了匈奴問題。而唐朝的速度卻快得多,在貞觀初年,經過短短幾年休養生息后,就迅速發動了反擊突厥的戰爭,在突厥最疲弱的時期,給予其最致命的打擊。然后,就是唐王朝開疆拓土、掃平周邊群雄的過程。相比于隋文帝以夷制夷、分化瓦解的戰略,唐王朝更喜歡用實力說話。無論是反復無常的薛延陀汗國,還是自不量力的高昌國,以及紛爭不休的西突厥,都被用最快的速度平定,用酣暢淋漓的勝仗讓對手臣服。中國的疆域,在唐王朝時期達到了極盛,西域、蒙古地區的廣大土地,都歸入到唐王朝的版圖中。毫不夸張地說,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態,就是在唐朝開始形成的。
那么,唐王朝是怎樣做到的呢?
一
說到唐朝的戰功,不能不說到唐朝強大的軍力,而唐朝軍力強大的原因,離不開三點:軍制、軍備體系、胸懷。
說軍制,自然要說說唐朝的府兵制。府兵制從北魏時期創立,在之后的北周、隋朝兩代幾經修改,到唐朝達到極盛。唐朝的府兵制承襲自北魏,但是從制度上卻更加細化。老百姓有句俗話“好男不當兵”,可在唐朝府兵制下,當兵,卻實在是一種夢寐以求的光榮。
唐朝的府兵制,較之前朝有兩大改進:一是兵農合一;二是等級制度。兵農合一,就是國家的兵源,主要來自擁有土地的自耕農,采取三丁抽一的原則,全國劃分十二大兵府,士兵閑時練武,農時耕種,戰時出征。如此一來,既擴大了兵源,又保證了士兵訓練。但對戰斗力提升的最大保證,卻是唐朝府兵制的等級制度。
唐朝府兵制規定:一是將全國自耕農按照貧富等級劃分,只有經濟條件較富裕的才有資格進入軍隊;二是每三年,都要進行一次府兵的篩選,以全國大比武的方式,淘汰府兵中的羸弱者。凡是通過選拔當上府兵的,雖然需要負擔出征的糧草裝備,但同樣也免除賦稅,另外參與作戰若獲得戰利品以及戰功,國家還有優厚的獎勵(比如土地)。一個普通的農民如果成為府兵,不但有機會從士兵成為將軍,更有機會從自耕農變成大地主,如此激勵措施,士兵自然士氣高昂,作戰積極性極高。
而最重要的是,府兵制解決了歷朝歷代封建統治者都極為糾結的一個問題。軍隊強大,往往會造成武將專權,危及國家社稷。國家對軍隊控制嚴格,又容易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戰斗力低下。府兵制的實施,以土地為基礎,使中央政權牢牢地掌握住對士兵的控制,任何將領都無法將麾下士兵據為己有。同時,府兵制有嚴格的軍隊調度條令限制,部隊的征調要以中央的魚符信物為準,否則一兵一卒都不能擅自調動。府兵制讓唐軍成為一支管理嚴格、戰斗力強悍的國家軍隊。這正是唐軍橫掃天下的基礎。
除了完善的軍制,唐朝的軍事保障體系也十分強大。打仗打的是綜合國力,沒有經濟實力是打不了仗的,沒有經濟實力,就無法建立完整的保障體系,同樣打不了勝仗。唐朝的保障體系,最重要的就是馬政。唐朝騎兵的強大是歷史公認的,而這支強大的騎兵部隊,離不開唐朝完善的馬政制度。
唐朝從建國伊始,就在中央設立太仆寺,主管全國的戰馬飼養,在地方上設立牧監,規劃專門的草場飼養戰馬。同時,借推行均田制之機,出臺了按照養馬數量削減稅賦的政策,鼓勵民間養馬,規定養馬者可按養馬數量免稅,但一遇戰事,國家可以無條件征用一切免稅馬匹,這就給唐王朝提供了充足的戰馬來源。唐太宗反擊東突厥的戰役期間,從民間征調的馬匹就有十萬匹,還不算唐王朝政府飼養的官馬,這個數字已經遠遠超過了漢武帝反擊匈奴時期動用馬匹的最高數字。同時,唐朝的兵器生產能力也非常強大。在兵器制造上,唐朝遵循前朝舊制,在中央設立軍器監,地方設立軍器作坊,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軍備生產體系。比前朝更細化的是,唐王朝規定:每個負責制造軍器的工匠,都要把名字刻在所制兵器上,一旦戰爭中兵器出現質量問題,就可以立刻追查責任;反之,唐朝士兵一旦立功,其所用兵器的制造者,也連帶受到獎勵。
唐朝工匠在制作兵器以及開發新式兵器上的積極性是非常高的,唐王朝是中國冷兵器科技進步最快的時代,削鐵如泥的唐刀以及射程達到二百米的遠程唐弩,都出現在這個時期。唐朝軍隊的每個士兵幾乎都能配備弓弩,這在以前的朝代是無法想象的。
而唐朝軍隊的另一大特點,就是胸懷。比起歷朝歷代的軍隊,唐朝軍隊是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多民族混合編隊。唐朝軍隊以中原漢族農民為主,但是在對外戰爭中,唐朝軍隊不斷補充新鮮血液,突厥、回鶻、吐蕃等各民族將領中,皆有人在唐朝軍隊中效力,許多還是當時的名將。唐朝軍隊中的少數民族部隊也非常多,比如在征討西突厥的戰爭中,擔任向導的,就是此前唐朝在平定東突厥時收編的部隊。唐朝軍隊的多民族性,可以讓唐軍非常容易地熟悉敵人的特點,并且以超強的凝聚力,打贏每一場戰爭。
二
唐軍開疆拓土的戰爭,開始于唐太宗時期的反擊突厥之戰。唐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滅了東突厥,次年李世民被各少數民族頭領尊奉為天可汗。但是對唐王朝來說,戰爭并沒有結束,相反才剛剛開始。
平定西突厥的戰爭,將廣袤的漠北草原,打出了一個巨大的真空地帶。在中國封建王朝和游牧民族之間的戰爭歷史上,一旦一個與該王朝周旋多年的游牧民族慘遭重創,接下來勢必會有一個新興民族崛起,填補其留下來的空白,繼續成為中原王朝的大敵。回顧以前的歷史,漢朝平定匈奴后,鮮卑人取而代之;北魏重創柔然后,突厥又趁勢而起;在東突厥遭到唐朝沉重打擊之后,會有新的部族趁機崛起,繼突厥之后統治草原嗎?
確實有些勢力蠢蠢欲動,但是唐軍沒有給他們機會。在整個盛唐時代里,唐王朝沒有給任何部族這樣的機會,因為唐朝的戰術,就是先發制人。
第一個抱這樣念頭的,是薛延陀汗國。
在東突厥肆虐中國北方時期,薛延陀汗國曾是唐王朝的重要盟友。
薛延陀汗國和突厥一樣,源出于鐵勒部,但一直被突厥統治,期間薛延陀汗國曾經多次發動反抗突厥統治的戰爭,但都被鎮壓。直到公元627年,薛延陀汗國在其頭領夷男的率領下,發動了大規模反抗突厥頡利可汗的暴動。唐朝趁勢出兵,平定了東突厥汗國。而薛延陀汗國也在這場戰爭里受益良多,其首領夷男被李世民冊封為可汗,薛延陀汗國也離開了其原本的游牧地金巍山,遷徙到了原東突厥活動的漠北地區,在漠北鄂爾渾河流域建立了他們的牙帳。與此同時,薛延陀還趁機拾洋落,收留了大批東突厥敗兵人口,占據了不少東突厥的屬地。李世民在位的中期,薛延陀汗國已經擁有精銳騎兵二十萬,控制著東起大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南至河套草原的廣袤土地。
做了暴發戶的夷男,很快就不知足了。從歸屬關系上說,薛延陀汗國是唐王朝的臣子,但夷男更想做老大。在薛延陀汗國遷居漠北的初期,他還算老實,他娶了唐朝的新興公主,成了唐朝的駙馬爺。在公元639年之前,他對唐朝極其恭順,一面多次入貢表忠心,一面大力發展與唐朝的貿易,拿出成千上萬的牛羊馬匹來和唐朝交換貨物。隨著實力的壯大,夷男變得越來越不聽話了,他一面大肆擄掠東北的契丹等民族,一面大肆騷擾西北的回鶻部落,不斷擄掠人口牲畜,來壯大自己的實力。
在唐太宗在位的前十三年里,不斷有周邊少數民族向唐朝告狀,控訴薛延陀汗國的侵犯。唐朝大多數時候都很寬容,多是以調解為主。夷男的野心也就越發膨脹,在擁有了廣袤的漠北土地后,他開始不滿足于貧瘠荒涼的漠北,盯上了肥沃的河套草原。當然,他最終的夢想還是要擺脫對唐朝的臣屬,成為草原真正的統治者。
公元640年起,夷男開始向唐朝找碴兒了。這時候居住在河套草原地區的,是原屬于東突厥的突利可汗部。以前攝于唐王朝的威力,對這塊土地,薛延陀汗國尚不敢造次,但此時的夷男自恃武力強大,決定挑釁一把。公元640年,夷男首先開始向河套草原的東突厥提出無理要求,要東突厥將河套草原劃一塊給他。這種類似勒索的要求,東突厥自然不答應。不答應就打,衰落的東突厥哪里是夷男的對手,不但被夷男搶走了大塊牧場,更被擄掠走了上千人口牛羊。更可氣的是,夷男居然惡人先告狀,向李世民奏報說東突厥欺負他,搶奪他的牧場。對這起挑釁,唐王朝采取了淡定的態度,一面發文斥責夷男,要求夷男撤兵;一面冊封頡利可汗的族人李思摩為突厥可汗,設牙帳于河套,以牽制薛延陀部。見唐王朝并未征討,惱火唐王朝對突厥部落偏袒的夷男膽子更大了。到第二年,他索性又玩了一把火。這一年唐太宗正在泰山封禪,北方精兵大多調至東北,北部邊防空虛。趁此機會,夷男以突厥擄掠他的部落平民為借口,發動了對河套東突厥的侵略戰爭。東突厥還是一如既往地不經打,可汗位置還沒坐熱的李思摩,連續三戰被夷男打得全軍覆沒。薛延陀大軍長驅南下,竟然一舉打到長城外圍。
這時候的夷男,自我感覺超級好,竟然準備給唐王朝下國書,要求唐朝將河套草原正式冊封給他。他不知道一場慘敗即將到來,因為這時候,他到達的地方是山西朔州。而擔任朔州行軍道總管的,就是名將李勣。
李勣在當時可謂是赫赫名將了,尤其是攻打東突厥的戰役中,他屢次建立奇功,是唐太宗贊許的三大名將之一。對這個人,夷男雖然知道,但也不在意,畢竟剛剛把突厥打了個稀里嘩啦,你唐軍又能奈我何?但真打起來,夷男算是知道了唐軍的厲害。這年五月,雙方在山西朔州外圍遭遇,唐軍像突厥一樣,你來我就打,一打就潰,一潰就跑。夷男得意了,天下無敵的大唐也不過如此嘛。你跑我就追,戰線越追越長,眼看著到了長城腳下,然而就在這時,薛延陀汗國的兩翼突然出現了大股唐朝騎兵,將夷男的軍隊攔腰斬斷,然后薛延陀軍就驚恐地發現,天空中落下漫天的箭雨,雨點般的弓箭像長了眼睛一樣,將夷男死死地籠罩起來。夷男這才明白中了唐軍的埋伏。戰斗到了這時候根本沒有了懸念。薛延陀汗國數萬騎兵被射殺,五萬多人被俘。夷男本人帶著一百多隨從,拼死逃了出去。至于奪取河套之地,也只能在夢里想想了。
朔州之敗給了薛延陀汗國沉重一擊,這以后直到夷男去世,他都很老實,戰后不久就遣使謝罪,并為自己的兒子向唐朝請婚。對這小子的面目,唐朝也算認清了,謝罪接受,請婚免談。之后夷男和河套東突厥多次發生糾紛,唐朝都拉偏架,一邊倒地支持東突厥,夷男雖有怨氣,但見識了唐朝實力的他也敢怒不敢言。直到公元645年夷男去世,薛延陀汗國也未與唐朝再發生戰爭。他去世的消息傳來時,唐朝正進行征討高句麗的戰爭,御駕親征的唐太宗李世民命令全軍舉哀,悼念他的去世。
但夷男到死也沒有想到,李世民早為他挖好了另一個坑。薛延陀汗國與唐朝和親時,唐朝大行恩寵,不但送公主,連夷男的兒子、侄子都被封了小可汗的稱號。他死了以后,在接班人問題上分歧出現了。大家都是朝廷封的小可汗,憑什么聽你的。結果,夷男尸骨未寒,薛延陀汗國內部就發生了多次奪位內戰,最后他的養子拔灼殺掉了他的幾個親兒子,自立為可汗。比起夷男來,這位拔灼更是個心比天高的人,竟然在公元645年,趁唐朝全力征討高句麗的機會,出兵攻打唐朝的夏州。這次他比夷男更慘,鎮守夏州的,是唐朝突厥族名將執失思力。這時候,歷經內耗的薛延陀汗國已經元氣大傷,連昔日的手下敗將突厥騎兵都打不過了。執失思力的突厥兵輕松地擊退了拔灼。夷男能夠幸運逃脫,而這位拔灼就比較悲催了,他在回軍的路上遭遇回鶻部落造反,落了個被殺的下場。這以后,群龍無首的薛延陀汗國陷入了內戰。薛延陀汗國的趁火打劫徹底激怒了唐朝,李世民決定出兵,徹底消滅薛延陀汗國。
公元646年,唐軍發動了大規模遠征,由李勣統帥,江夏王李道宗、左衛大將軍阿史那杜爾、營州都督薛萬徹、代州都督張儉四路大軍齊發,大舉進攻薛延陀汗國。孰料這次卻是殺雞用了牛刀。聽聞唐朝大軍前來,苦于戰亂的薛延陀各部落紛紛歸附。隨后,李勣僅率二百精騎,至薛延陀汗國牙帳進行招撫。夷男的侄子多摩帶頭投降,但夷男麾下的昭武九姓卻還猶豫。李勣二話不說,當場下令進攻,兩百多唐朝騎兵,竟一口氣斬首敵人五千多。唐軍強大的戰斗力徹底嚇怕了薛延陀各部。各部歸降后,多摩來到長安,受封為大將軍。薛延陀汗國的屬地,被唐朝劃入燕然都護府,成為中央直接管轄的地區。至此,橫掃大漠的薛延陀汗國,在囂張了二十多年后迅速敗亡。
在平滅薛延陀汗國的同時,唐朝在西線也陸續平滅了兩個重要對手——吐谷渾和高昌。
先說吐谷渾。這是一股在隋朝就讓中原皇帝頭疼的勢力,他們盤踞在甘肅青海地區,阻斷了絲綢之路,而且他們是鮮卑族的后代,戰斗力強悍不說,還具備很高的文明程度。如果說平定薛延陀汗國是為了安定北方,那么與吐谷渾之戰成敗與否,則關系著唐王朝是否能夠打通絲綢之路,關系到中華文明西進的窗口是否能再度打開。
比起與薛延陀汗國之戰的摧枯拉朽,唐朝在與吐谷渾的戰爭里卻是出師不利。在唐朝擊敗東突厥之后,吐谷渾也曾遣使通好,但沒過多久,就劫殺了唐朝出使西域的商隊。之后,趁唐王朝經營漠北期間,吐谷渾霸占河西走廊,且不斷抵制唐朝西進,不停地襲擊唐朝西線的涼州、肅州等地。如此囂張,唐王朝自然不能容忍,但吐谷渾擅長游擊戰。唐朝兵力空虛的時候,他們大舉入侵;唐朝大軍進攻時,他們又迅速撤退。而且他們身處甘肅、青海地區,當地地勢復雜,唐軍難以追擊。
就這樣,在公元635年之前,吐谷渾來了跑、跑了來,反反復復幾次,把唐朝邊將折騰得憋了一肚子氣。尤其是公元634年,李世民委派段世軒征討吐谷渾。段世軒也算個名將,可到達后,吐谷渾早跑得無影無蹤,分路追擊卻找不到影子。等段世軒一撤,吐谷渾又大舉劫掠肅州。李世民一跺腳:換人!換來的人,就是此時已經退休歸家,當年曾經大破突厥的名將李靖。
公元634年十二月,李靖以西海道總管的身份,統率十二萬大軍來到甘肅。吐谷渾還是拿出了他們的法寶——跑,撒腿溜之大吉。唐軍大舉追擊,李道宗部在青海湖東南大破吐谷渾。但是吐谷渾主力尤在,更抱定了唐軍不敢深入追擊的想法。吐谷渾不知道李靖最擅長的就是直搗黃龍,既然打,就要往死里打。結果,唐軍出人意料地發動進攻,先以契苾何力的突厥軍包圍祁連山,斷掉了吐谷渾逃跑的后路。接著唐軍不顧人困馬乏,在青海草原上長途急行軍,在渺無人煙的大草原上跋涉兩千里,終于在青海苦海追上了吐谷渾主力。這支疲憊的唐軍,竟然迸發出了強大的戰斗力,將一直在此地養精蓄銳的吐谷渾軍打得大敗。吐谷渾可汗伏允奪路而逃,準備從塔克拉瑪干沙漠逃奔西域。但唐軍沒有給他這個機會,長途奔襲的唐軍依然死死追擊,甚至到了全軍斷水的地步。李靖命令部隊殺馬喝馬血充饑,卻絲毫不放松追擊的腳步。
最終,在青海突倫川,唐軍追上了吐谷渾軍主力,經過一場大戰再次將其擊潰。走投無路的伏允上吊身亡,雄踞河西走廊的吐谷渾汗國至此滅亡。此后,唐朝冊封伏允之子慕容順為可汗,吐谷渾和突厥一樣,成為唐王朝忠誠的藩屬。這場戰爭對之后唐王朝平定西突厥、拓通西域有著重要意義。更重要的是,原本是戰爭前沿的甘肅隴右地區,從此遠離戰火變得安定,以飛快的速度發展起來。唐朝諺語“天下富,出隴右”,正是緣起于此。
在唐朝西進的過程中,下一個被解決掉的是高昌。與吐谷渾相比,高昌不是一個強大的政權,卻是一個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的政權。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沒有實力,卻比上面幾個更囂張的政權。
高昌國,位于今天新疆吐魯番西南,是中原王朝進入西域的門戶。早在漢朝的時候,這里就是漢朝西域大軍屯墾戍邊的所在地。而后幾經變遷,當地居民以漢族為主,兼有西域各少數民族,是西域諸國中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在唐朝時期,高昌國的國王是漢人鞠文泰。因為同是漢人,所以高昌與中原的關系,在唐朝建立初期就非常密切。李世民登基時,高昌曾派使節朝賀。唐王朝給予了高規格的接待。但是短暫的蜜月期過后,矛盾發生了。
當時西域最強的勢力,莫過于西突厥。作為夾在西突厥與唐王朝之間的政權,高昌國的立場左右搖擺,總想利用雙方的矛盾換取最大利益。到了公元639年,高昌國王鞠文泰干脆投靠了西突厥,并且在西突厥的支持下四處擴張。這下惹怒了唐朝。李世民先派使者質問鞠文泰,沒想到鞠文泰態度更強硬,竟然警告唐朝不要管閑事。之所以如此囂張,一方面因為有西突厥撐腰,另一方面也是鞠文泰自以為是。隋、唐兩朝鞠文泰都曾到長安朝拜。他對部下說,唐朝并沒有隋朝強大。但鞠文泰忘了,他去朝拜李世民的時候,是大唐百廢待興的貞觀元年(公元627年)。老腦筋看問題,后果很要命。
要命的事情來了。公元640年,唐朝發動二十萬大軍遠征高昌,可出了兵,才發現鞠文泰囂張的另一個原因。高昌國距離中原路途遙遠,補給不便,比征討吐谷渾的戰線還漫長,二十萬大軍別說打仗,吃喝拉撒都是問題。等到了高昌國,高昌又是漢人政權,城防堅固,久拖不利。這就是鞠文泰的如意算盤,可唐朝能讓他得逞嗎?
唐朝這次的主將,是行軍總管侯君集。他帶給高昌的,是一場另類的軍事表演——田徑表演。
唐軍這次不但讓高昌明白唐軍能打,而且更能跑。從發兵開始,唐軍就急行軍,如果說打吐谷渾拼的是短跑,那么打高昌拼的就是長跑。唐軍進入西域沙漠后,需要穿過赫赫有名的“死亡之海”羅布泊,才能到達高昌。不少將領主張繞道,侯君集卻很堅決,就從羅布泊穿過去!結果,二十萬大唐鐵騎,開始了他們征戰生涯里最艱難的一場長跑。沒有水源,沒有糧食,長途急行軍,更有隨時可能出現的沙塵暴。唐軍還是勇敢地走了下去,然后是酷熱、寒冷、缺水、沙塵暴,長達七個月的急行軍,二十萬唐朝將士竟然奇跡般地穿過了羅布泊,而根據侯君集的奏報,光是陷入流沙的唐軍士兵,就多達五千多人。
走過了死亡之海,接下來死的就是鞠文泰了。公元640年八月,三千唐軍先鋒出現在高昌城下。這是一支樣貌極其恐怖的軍隊:唐軍士兵個個面帶煙塵,戰馬因為長期得不到照顧,鬃毛長得嚇人,士兵的盔甲也臟破不堪,但是每個人的眼里都閃著憤怒的火焰。攻城,勢如破竹,高昌城僅一天就被攻破了。而一直號稱是高昌后臺的西突厥,見此情景二話不說上馬就跑。消息傳來,鞠文泰當場噴血,竟被活活嚇死。
就這樣,唐軍用一場超越人類耐力極限的急行軍,兵不血刃地平定了高昌國。而目睹唐軍軍威的西突厥,也在此戰后主動歸降。至此西域大地盡數落在唐朝手中。此后,唐朝在高昌設立西州,建立了行使中央權力的安西都護府,而高昌當地的漢民,也接受了唐朝的改編,成為后來威震西域以及中亞大地的西州軍,在后來平定安史之亂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三
除了在北部和西域的發展外,唐朝還在東線平定了高句麗。比起北線和西線的摧枯拉朽,這場戰爭卻曠日持久。唐太宗李世民兩征高句麗,都在初戰告捷后遭受挫折,原因是高句麗堅壁清野,使唐王朝無功而返。唐太宗晚年暫時停止了對高句麗的軍事行動,轉為政治上的孤立,扶植高句麗南部的新羅政權。公元662年,高句麗問題終于解決。唐高宗李治派左衛大將軍蘇定方進兵高句麗,終于將高句麗徹底平滅,與唐朝結盟的新羅也借機占有了朝鮮半島,建立了統一的新羅政權。至此,橫掃天下的唐王朝,取得了輝煌的對外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