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玄武門之變的“罪臣”們
- 不容青史盡成灰:繁榮到衰敗
- 張嵚
- 7756字
- 2019-09-10 17:55:08
封建時代的官場政治,比較講究站隊。尤其在皇子爭儲這類大事上,官員的立場會對其今后的命運產生決定性影響。選擇一個成功的主人,日后自然飛黃騰達,但如果跟錯了主人,后果也許會很嚴重,身敗名裂乃至家破人亡。這樣的例子,在千年歷史之中,可謂不勝枚舉。
然而卻有這么一場宮廷政變,改變了大唐王朝的皇位傳承,成就了一位圣君,開啟了一個光耀古今的盛世。介入這場政變的大臣們,固然立場不同,然而政變的得勝者,卻對大多數人既往不咎,推心置腹。其中許多站錯隊的人,依然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機會,成就了賢臣的美名。這場政變,就是大唐王朝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一
公元626年七月二日,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率軍在長安城皇宮的北門玄武門設伏,攔截正欲進宮面見唐高祖李淵的太子李建成以及齊王李元吉。經過一場激戰,李世民殺死兄長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隨后向唐高祖李淵奏報說太子謀反,在李世民咄咄逼人的軍事壓力下,李淵被迫答應禪讓。三天后,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八月八日,李淵正式退位。第二天,李世民登基稱帝,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
這場奪儲之爭,其實早在唐朝開國初期就已開始。今天的歷史書上,對于事件雙方的評判各不相同,李世民是“忍辱負重”“宅心仁厚”的形象。無論是唐朝人編的史書,還是各類民間的演義,無不說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合謀陷害李世民,李世民忍無可忍才憤然一擊。最后“正義戰勝了邪惡”,偉大的李世民戰勝了卑鄙的李建成、李元吉,再打醒糊涂的老爸李淵,最終成功登基。
然而細細翻看史料,事實卻未必如此。首先李建成在唐朝統一戰爭中并非毫無建樹,僅靠拍馬逢迎和長子身份得以成為儲君。在唐王朝建國的整個過程里,李建成都是李淵最親近的助手,他的身份,相當于李唐政治集團的大管家。李建成的功績,更多的是在統籌指揮上,如安定內部、調度物資、統籌指揮這類事情。李世民確實戰功頗多,但這只是兩人之間職責的不同。而且即使是戰功,李建成也有自己獨到的建樹。比如河北劉黑闥的叛亂,唐王朝先是以李世民為將,但屢戰屢敗,難以平定,最后李建成臨危受命,采取懷柔招撫政策,以極小的代價平定了這場折騰唐王朝數年的動亂,李建成也因此在當地大得民心。所以在玄武門之變塵埃落定,李建成業已殞命后,河北當地仍然有擁護李建成的勢力起兵反叛。
而事實上,和李世民一樣,李建成也十分善于籠絡人心。史載他“性仁厚,卑身下士,得士庶之心”,他的身邊同樣聚攏了一批能人干才和李世民互較長短。即使是玄武門事變發生的當天,在李世民發動襲擊后,忠于李建成的兵將們也同樣發動了一次瘋狂的反沖鋒,并險些攻克秦王府。如果李世民在事變發生初期沒能射殺李建成,那么整個政變沖突的勝負,恐怕還是個未知數。
而在玄武門之變大局已定后,那些擁戴李建成的文臣武將們,也將迎來他們人生的轉折。按照以往封建官場的先例,等待他們的,將會是殘暴的清算。李世民并不是一個心慈手軟的人,就在玄武門之變發生當天,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五個兒女就都被李世民處死。那么,對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將謀士們,這些多年以來一直幫助李建成和自己作對的人,李世民又會給出怎樣的懲罰呢?
最早被李世民清算的,是宰相裴寂。早年李淵在為儲君人選猶豫不定的時候,裴寂建議“立長,可保國家皇位傳承制度明晰”,一句話讓李淵堅定了決心。而在此之前,裴寂就是一個總與李世民作對的人。早在李淵太原起兵開始征天下時,在大軍選擇東進還是西征的問題上,裴寂就與李世民意見相左,但裴寂開罪于李世民,主要是因為“劉文靜事件”。劉文靜是李世民的親信,在李唐建國之后,劉文靜和裴寂爭權,此時已是李淵股肱之臣的裴寂借機給劉文靜設下圈套,誣陷劉文靜有謀反之心,結果劉文靜及其弟劉文起皆遭李淵誅殺。作為李世民早期最重要的謀士,劉文靜的死對李世民是一個沉重打擊。所以,李世民記恨裴寂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玄武門之變后,面對李建成已死的事實,裴寂的腦子轉得還算快,他立刻附和李世民,向李淵建言“宣布李建成罪狀”。李世民能在三天之后當上皇太子,并在一個月后成功登基,裴寂確實起到了重要作用。李世民在即位早期,對裴寂禮遇有加,多有厚賜,在即位第一年的祭祀大典上,更準許他與自己同乘一車,以示恩寵。但短暫的蜜月期后,隨著李世民帝位的日益穩固,裴寂的命運開始發生轉折。公元629年,唐朝發生“妖僧案”。一個叫法雅的和尚四處散布對李世民不滿的言論,而這個和尚偏偏又與裴寂交好,李世民以此為由,將裴寂免職回家。不久之后,裴寂家的奴仆又告發裴寂歸家后多有怨言,且與當地妖僧結交,李世民隨即宣告裴寂四大罪,將裴寂流放廣西靜州。曾經的大唐王朝開國重臣,落得郁郁而終的結局。
相比于裴寂,很多人還是幸運的,他們曾經為李建成出生入死,與李世民針鋒相對,然而在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既往不咎,對他們推心置腹。他們也因此在貞觀年間成就了屬于自己的功業。
二
這些曾經為李建成效力的“罪臣”們,有幾個人,曾在玄武門之變發生的當天,險些要了李世民全家的命。
玄武門事變發生后,整個長安城一片嘩然。李建成太子府的軍隊聞訊后,立刻大舉進攻李世民的秦王府,整個長安城打成了一鍋粥。李建成陣營當中,出力最多的是這三個人:馮立、謝叔方、薛萬徹。事件發生后,身為李建成東宮車騎將軍的馮立立刻率軍前往玄武門營救,與駐守玄武門的部隊發生激戰,但為時已晚,馮立趕到后,見到的卻是李建成的尸首。在大勢已不可挽回之時,馮立慨然對眾將說:“太子生前待我等不薄,此刻正是報恩之時?!苯又c謝叔方合兵,大舉進攻秦王府。此時李世民的精兵悍將多集中在玄武門,秦王府空虛。而這時,另一路太子的親信薛萬徹也提兵趕來助戰,他們一度殺退秦王的軍隊,并在秦王府外搭上梯子,準備強行進攻。然而就在這時,李淵的圣旨到了,宣告了太子李建成的罪狀。雖然眾將忠義,但麾下的士兵卻轟地如鳥獸散。眼見事情無可挽回后,三位將軍長嘆一聲,亡命天涯。
受各類演義小說的影響,后世都認為秦王李世民麾下猛將如云,像程咬金、尉遲恭、秦叔寶等。但實際上,這三位對李建成忠心耿耿的將軍,同樣也是猛將。比如在聞知李建成身死后,慨然率軍殺向秦王府復仇的馮立,在李唐統一天下的戰爭里,就是李建成的親信猛將。特別是在平定劉黑闥叛亂的戰役中,他曾擔任先鋒將軍,多次沖鋒在前。一次他在戰斗中負傷,李建成親自為他包扎傷口、喂水換藥。如此恩寵,自然換來馮立對他的忠心耿耿。而與馮立合兵的謝叔方也不簡單,他是齊王李元吉的親信,多年來隨李元吉南征北戰,立功無數。在大唐的統一戰爭中,他做得最多的是穩定后方。李元吉每攻占一處要地,就命他留兵駐守、安撫地方,他每次都能出色完成任務,保證所過之處民心大定,是個有勇有謀的將才。三人中名聲最大的,當屬薛萬徹。他本不是李建成太子府的部屬,他是甘肅敦煌人,隋朝大將軍薛世雄之子,早先一直在幽州軍閥羅藝麾下效命。投靠李唐后,他受命駐軍幽州,鎮守唐王朝的東北大門。李淵在位時,突厥屢次犯邊,唐朝邊防部隊敗績連連,唯獨薛萬徹連奏凱歌。他統帥的燕趙精騎,是彼時唐軍中僅有的可以和突厥騎兵抗衡的力量。李建成掛帥反擊突厥之時,薛萬徹恰在李建成麾下效力,他幾次率軍突襲,擊敗突厥前鋒。戰后薛萬徹因功調入京城,擔任皇宮守備,一直對李建成忠心耿耿。玄武門之變發生后,薛萬徹率領官兵出擊,與馮立等人一并攻打秦王府。事敗后,這三個人做了同樣的選擇——逃遁避禍。
在常人看來,與李世民為敵十多年,想不被清算都難。
可李世民偏偏不清算。
首先是馮立。在玄武門之變發生的當天,秦王府的兵將們用竹竿挑著李建成的人頭,展示給馮立的部隊看。馮立的部下們立刻如鳥獸散。馮立當場失聲痛哭,繼而撇下軍隊逃跑。李世民發布通緝令,并拘禁了身在長安的馮立家小。為保家人平安,在深山里躲了幾天的馮立主動自首,向李世民投降。李世民的氣卻還沒消。玄武門之變時,馮立救主心切,殺傷宮廷守衛以及李世民部將多人,李世民當場訊問馮立:“你當日大殺我兵,今日怎么能赦免你的罪過?”本以為馮立會叩首求饒,沒想到馮立慨然回答說:“我忠心事主,臨戰之日,當然無所顧忌。”半點兒沒有悔過的意思。想到李建成的慘死,馮立更是悲從中來,當場失聲痛哭。此情此景,連李世民本人也動容了,不但赦免了馮立的罪過,更委任他為左屯衛中郎將,將宮廷守衛的大權交付給他。而不久之后發生的事,充分證明了李世民的選擇是正確的。
就在李世民登基不到一個月,突厥頡利可汗就發動大軍,長驅直入來到長安附近,眼看唐王朝就要危在旦夕。危急時刻,馮立主動請命,要求出擊突厥。大臣封德彝擔心馮立會趁機與突厥聯合,火線投敵。李世民卻不以為然道:“吾信之,其必忠之?!惫怀隼钍烂袼?,馮立只帶數百精騎,在咸陽與突厥遭遇,大破突厥兩千先鋒,斬首五百多人。這個小小的勝仗在當時卻有別樣的意義,也正是憑此小勝,李世民僅率六騎出渭水,挾勝利之威怒斥頡利可汗,迫使突厥全線撤退,唐王朝也得以躲過一場滅頂之災。頡利可汗事后得知,在咸陽擊破突厥的乃是馮立時,曾大驚說:“此太子舊人,卻怎為其(李世民)所用!”馮立此后曾在幽州、云州等地鎮守,為唐王朝捍衛國門、鞠躬盡瘁。后來的《唐書》中,身事二主的他,更被列為《忠義傳》之首。
而當初和馮立合兵的謝叔方,是與馮立同時自首的。比起馮立來,李世民對謝叔方的印象更好。謝叔方剛剛自首,李世民即稱贊他“義士也”,隨后下詔赦免了謝叔方的罪過。李世民對謝叔方可謂是用人用其長。唐朝擊敗突厥后,拓地千里。謝叔方先后被任命為肅州、伊吾、涼州等地刺史,專門管理少數民族地區事務,而謝叔方也一如既往地保持仁厚,他公正對待當地少數民族,安撫地方部落,保證這些新歸附地區死心塌地忠于唐朝。終貞觀一朝,可以說是哪里難治理,就派謝叔方去哪里。值得一提的是,謝叔方將中原先進的農業水利技術引入西北少數民族地區,今天甘肅張掖、九泉以及新疆哈密等地的許多水利工程,都是他在任時主持修建的。他還建議唐王朝修筑安西驛道,從此中原與西域的交通暢通無阻。在西北少數民族部落中,謝叔方享有崇高的聲望,史載當地少數民族部落“以父事之”,可謂威信頗高。在唐太宗之子李治即位后,謝叔方又曾被任命為廣州刺史,負責治理中國南方地區。他同樣在當地施行仁政,善舉頗多。尤其是他引珠江水灌溉農田,招募內地百姓赴此耕種。原本蠻荒的廣東地區,逐漸發展起來。這位玄武門之變時的“罪臣”,實為貞觀盛世的“最牛地方官”。
在唐朝史官編寫的《忠義錄》里,謝叔方與馮立并列首位。相比之下,另一位在玄武門之變中成為“罪臣”的薛萬徹,雖之后建功頗多,但身后之名卻與這兩人相去萬里。
在這三位將軍里,如果要論最善戰的,當屬薛萬徹。對這位猛將,李世民也是真心招撫。玄武門之變后,謝叔方和馮立都于第二天主動自首(家人都被扣押了)。薛萬徹卻更有遠見,事發當天逃跑的時候,竟然帶上了全家人,舉家隱藏于終南山中。李世民曾多次派人宣召,還命地方官嚴加搜查,挖地三尺也要把薛萬徹找到,卻始終沒有音信。最后李世民索性昭告天下,赦免薛萬徹的罪名,薛萬徹這才出山覲見李世民。對這位猛將,李世民果然信守諾言既往不咎,任命他為大同將軍。幾年之后,大唐開始了反擊突厥的戰爭,薛萬徹被編入李世績的北路軍,他親率麾下鐵騎長途大迂回,一舉端掉了突厥設在呼和浩特的老巢,截斷了頡利可汗的北逃之路。戰后薛萬徹統帥的兩千鐵騎,歸來不足千人,其本人身受十八處創傷。唐太宗聞訊后大贊“真勇將也”。其后在唐王朝的歷次戰爭里,薛萬徹和他的部將都是唐軍的急先鋒。唐朝平滅薛延陀汗國的戰役,也是薛萬徹長途奔襲發動襲擊,一舉打掉薛延陀汗國的后勤基地,保證唐軍一戰定西北。后來的高昌戰役,也是他急行軍一夜,長途奔襲千里,在黎明時分出現在高昌國守軍眼皮子底下。其強悍的戰斗力,連在此戰中觀望的西突厥也大為震驚,只好乖乖向唐王朝投降。這位勇敢的名將,最擅長的就是沖鋒在前,他曾多次上演長途奔襲大迂回滅敵的好戲。
但這位作戰勇敢的名將,卻有不容回避的弱點:性格簡單。薛萬徹打仗,以勇猛著稱,最出色的戰術就是進攻、奇襲,但是在謀略方面,卻與同時代的名將相去甚遠,唐太宗曾評價薛萬徹“非大勝,即大敗”。這個弱點反映在生活上,就是思考問題簡單,做事不考慮后果。唐太宗晚年,薛萬徹受到的恩寵達到頂峰。唐太宗將妹妹丹陽公主下嫁給他,并命他隨軍征討高麗。征高麗戰爭中,薛萬徹一路勢如破竹,但唐軍整體卻進展不順,最后無功而返,立下大功的薛萬徹也因此沒有得到封賞。心懷不滿的薛萬徹因此憤憤不平,經常私下里嘮叨,結果被人告發。唐太宗臨終前,將薛萬徹貶謫,到了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又將他召回。而他最后卻栽在了一個敏感問題上——擁護荊王李元景謀反。
其實這一謀反大罪,最后定的主犯是長孫無忌,但薛萬徹一直與長孫無忌交好,因此也受到了株連,畢竟他手握重兵,是皇帝忌憚的人物,又兼薛萬徹性格孤傲,平時樹敵甚多,以至于出了事竟無人為他說情。公元652年,薛萬徹以謀反罪被處死,行刑當日,薛萬徹很爺們兒,當場大喊:“我大好男兒,理應戰死沙場,怎能因謀反被殺。”聲勢慨然壯烈,連劊子手都膽寒,斬首的時候刀砍了三次才砍下薛萬徹的頭。這位一生里兩次站錯隊的名將,最終還是因站錯隊丟了性命。
三
除了這三位站錯隊的名將受到重用外,李世民對反對他的許多文臣也不計前嫌,信任有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魏徵。
在今天的歷史書里,魏徵是千古名臣,是鐵骨錚錚的真漢子。但在唐朝初年,尤其是玄武門之變以前,魏徵在世人的眼里是一個小人,因為,他已經站錯隊好多次了。
早在隋末農民戰爭期間,魏徵就換了很多主子,而且是誰用他誰倒霉。先是瓦崗起義軍首領李密,任命他為文學參軍,不久李密就被李淵擊敗了。投奔李淵后,魏徵一度很不得志,為建立功業,他自請出使河北,說服河北梟雄李世績降唐。但好景不長,他被竇建德俘虜,成了竇建德的貼身謀士。竇建德與李淵爭天下的關鍵戰役虎牢關之戰中,魏徵先建議竇建德避實擊虛,直搗李淵老巢。竇建德在虎牢關受阻后,他又建議竇建德集中兵力后撤,不要再去援救被圍困于洛陽的王世充。兩條建議皆未被竇建德采納。公元621年六月,竇建德在虎牢關之戰中全軍覆沒,本人也被俘虜,魏徵也跟著投了降,重歸李淵帳下。
二進宮初期,李世民并不待見魏徵。魏徵作為俘虜回到長安后,僅被授了一個閑職。他再次嶄露頭角,是虎牢關之戰后的第二年,竇建德的余部劉黑闥再次起兵造反,割據河北自立。唐王朝火速調動大軍鎮壓,秦王李世民親自統兵前往,但比起虎牢關之戰時的摧枯拉朽,這次李世民卻碰了硬釘子。河北當地幾乎全民皆兵,誓死抵抗唐軍入侵,而李世民也對河北百姓采取了極其殘暴的清洗政策,凡是家中有人參與叛軍的,舉家連坐。但高壓之下,河北地區反抗更烈,李世民幾遭敗仗。無奈之下唐王朝只好換人,太子李建成臨危受命。作為熟悉河北情況的官員,魏徵再次作為隨軍謀士前往。出征之初,他就對李建成獻上了“平亂三策”,即“赦俘囚,慰百姓,坐視離散”。即一要赦免過去跟隨叛軍作亂的囚犯;二要安撫人心;三要挑撥劉黑闥內部的矛盾。三條建議皆被李建成采納。結果,在魏徵“剿撫并用”的策略下,河北人心大定,百姓紛紛相助唐軍,劉黑闥部不戰自潰,部眾紛紛向唐朝投降,劉黑闥本人被部下綁了送給李建成邀功。持續數年的河北叛亂,在魏徵的精心謀劃下,就這樣不費一兵一卒地解決了。
河北叛亂讓李建成看到了魏徵的本領,凱旋回師后不久,魏徵就被任命為東宮洗馬,成為李建成身邊的重要謀士。這時候李建成與李世民之間的奪位之爭越演越烈,魏徵則鞍前馬后,為李建成屢獻計策,他最重要的主張就是先發制人,即在李世民羽翼未豐時搶先解決李世民。但李建成瞻前顧后,數次拒絕魏徵的建議。突厥犯邊時,也是魏徵建議,借機將李世民的親信部將調離他左右,削弱李世民的勢力。如上種種,皆給李世民造成了大麻煩。對魏徵,李建成最初“甚優禮之”,但魏徵的毛病是什么都管,大事小情,凡是看不順眼的,就會忍不住說兩句。日久天長,李建成也就“漸冷之”。
在李建成敗亡后,魏徵也遭到清算。李世民當權初期,魏徵曾一度被下到獄中,而魏徵本人也不服軟,在李世民親自審訊時毫無懼色,大喊:“惜太子不用吾謀,否則豈有今日之禍。”李世民一開始也沒有世人想象的那樣胸襟寬廣。在敗亡后的幾個月里,魏徵一直被關在監牢中,只是此時李建成的舊部在河北造反,為了安撫人心李世民暫未處置魏徵。真正讓李世民改變主意的,是李世民的近臣房玄齡的進諫。房玄齡對李世民說“豈不聞齊桓管仲之事”,將魏徵比作當年輔助齊桓公開創霸業的管仲。因此,在李建成死了三個月后,魏徵得到了任命,先任命為尚書左丞,后又任命為尚書官。然后,就有了終貞觀一朝,魏徵屢次直言進諫、李世民善納忠言的佳話。
關于魏徵的政績,今人說得比較多的,是他善于直言納諫的典故。其實在魏徵的生前身后,也大有敢于直言的名臣,魏徵之所以出名,是因為他管得寬,大到國家的大政方針,小到皇帝的私生活,只要他覺得不對就與李世民唱反調。尤其是在私生活上,李世民要納妃子,魏徵要進言;李世民想打獵,魏徵要進言;李世民想養鳥,魏徵要進言。里里外外,沒有他管不到的。李世民有幾次被魏徵氣得暴跳如雷,甚至有次在后宮里恨恨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這個鄉巴佬?!逼鋵嵾@件事情的導火索,倒不是什么國家大事,而是李世民看上了一個鄭姓官僚的女兒,準備將這個姑娘納為妃子。魏徵得知這姑娘已經許配人家,因此極力上書阻止,即使苦主鄭官僚本人矢口否認女兒曾定親之事,魏徵依然不依不饒極力勸阻。李世民火冒三丈,在長孫皇后的勸說下才消了氣。觀貞觀一朝,魏徵有歷史記錄的數次進諫,固然有輕徭薄賦、勸課農桑之類的國家大事,但是一半以上,都是關于皇帝私生活的小事。在整個貞觀朝,他并不是國家大政方針的實施者,更多的是一個監督者。很多時候,他是作為一種榜樣存在的。
對這樣的榜樣,李世民自然極力厚待,不管魏徵管的事情有多過分,話說得多難聽,總是極力忍耐。魏徵的官升得也快,到了唐太宗晚年,已官至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但他的主要任務,始終是糾察施政得失,監督各部門工作,并非實際的實施者。李世民晚年的時候,對魏徵的話也有些聽不進去了。比如公元638年,見李世民日益怠政、沉于享樂,魏徵上了著名的《十漸不克終疏》,列舉了李世民從登基初期到如今的十個變化,勸諫李世民要勤政愛民。李世民還是一如既往地表揚了魏徵的直言進諫,但不久之后,就發動了征討薛延陀汗國的戰爭,接著大行封賞,又在長安郊外舉行大規模游獵,顯然沒把魏徵的話當回事兒。四年之后,魏徵病逝于家中,在他去世前三個月,李世民曾到魏徵家中探望,眼見魏徵家境貧寒,便命人給魏徵修繕房屋。魏徵去世后,李世民當場痛哭,痛陳自己失去了一面鏡子,可謂恩寵至深。魏徵一生上奏條陳二百有余,大多都是直言帝王過失,勸導帝王行為的。在封建社會,臣子做到這樣確實難得。
四
除魏徵外,大多數曾經追隨李建成的舊臣,都得到了唐太宗的任用,許多人在貞觀之治中建立了屬于自己的功勛。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在唐太宗的晚年,相當多的李建成舊臣,又卷入了李世民幾個兒子之間的爭位斗爭中,即使是去世比較早的魏徵也不例外。魏徵舉薦的杜正倫與侯君集,后來皆牽連到了太子李承乾的謀反案中,而另一名曾是李建成謀士的韋挺,因涉及李世民另一個兒子李泰的作亂,也被株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