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李世民——有境界的馬上皇帝
- 不容青史盡成灰:繁榮到衰敗
- 張嵚
- 2856字
- 2019-09-10 17:55:08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李世民的光芒尤其璀璨奪目。后世把他看作千古圣君,成為封建君王的楷模。
扒一扒龍鱗,發現此君的宣傳工作做得相當好。貞觀盛世嘛,細算GDP,也不是最高的;勤于朝政嘛,歷朝歷代的帝王累吐血的大有人在;善于納諫嘛,宋明的好多皇帝比他更有氣量;至于那不光彩的玄武門之變,更是傳得走了樣,大哥、三弟全成了吃喝玩樂的浪蕩公子,親爹高祖李淵成了是非不分的老迷糊。好事放大成了大好事,壞事也涂抹成了好事,直讓人一聲嘆息:歷史啊,真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文治武功尚可稱道,堪稱一代圣君,只是……貌似夸得過分了。
但有一樣,是一點兒也沒過譽的——打仗。
李世民,不僅是個好皇帝,也是位卓越的軍事家。這一點,兩千年青史,或褒或貶,卻無可否認。
說軍事,山西李家可謂家學淵源。老爹李淵造反前就是隋朝名將,在草原上把突厥追得沒處跑,大哥建成,三弟元吉,也全屬于不要命的主兒。這樣的家族傳統,自小耳濡目染,李世民想不會打仗都難。
饒是如此,李世民卻是最了不起的。論武藝,他未必最能打;論戰功,哥哥弟弟也不是草包。說他最牛,卻只因倆字——境界!
何為境界?別人看不到的,他看得到;別人看得到的,他比人家看得更深、更遠,這就是境界。
先說李淵造反。太原起兵后,下一步該咋辦?李淵的部下紛爭不休,有說南下取東都的,有說東進的,各執一詞,爭論不休。而李世民則提出一個與眾不同的建議:西進,奪關中!
這在好多人看來簡直是瘋了,各地反軍都紛紛稱帝稱王,爭著搶地盤,放著中原富庶之地不去打,卻往關中跑,為啥?
為啥?只因一句話:誰得八百里秦川誰得天下。
事實證明,李世民是對的。
李淵的大軍向關中進發了。開局很順利,先滅了隋朝精銳宋老生,卻在河東城下碰了釘子。隋將屈突通把城池守得密不透風,隋朝的增援部隊也在火速開進。在這危急關頭,有說撤兵回太原的,有說繼續猛攻的,一時間爭得面紅耳赤,連李淵本人也沒了主意。輪到李世民發言,他又提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看法:“吵什么吵?這有什么難的,咱繞開他不攻,改道走不就完了。”
用今天教育學上的話說,這就叫跳躍性思維。
河東,這個讓唐軍吵翻天的難題,被李世民跳躍性地解決了。
數萬唐軍自梁山與龍門進入關中平原,僅留少量部隊牽制河東守軍。唐軍穿過幾路隋軍的縫隙,竟這樣兵不血刃地踏進了關中平原。無險可守的關中地區很快淪陷。唐軍攻進長安,李淵稱帝,國號大唐,年號武德。富饒而易守難攻的關中平原,成為李家的根據地,也成為李淵爭天下的最大本錢。彼時李唐,擁兵數十萬,坐擁八百里秦川,雄視中原群豪,已然成為逐鹿天下的最強力量。
根據地打下來了,后面就該爭天下了,先是征討隴右的薛舉父子。李世民一上來就吃了虧,被薛舉殺得大敗。不久后薛舉病逝,對手換成了兒子薛仁杲,李世民再次率重兵出擊,雙方對峙于淺水原。薛家軍重兵齊集,士氣高昂,數次交戰都以唐軍失敗告終。這樣的強敵,怎么對付?
唐軍上下意見不一,將領們提出種種進攻方略,說啥的都有。嘰嘰喳喳半天,李世民只說了兩個字——不打。
眾將愣了,不打?那咱來干啥?
不打就不打吧,任你薛軍如何挑釁,咱就是堅守不出,兩個月的時間過去了,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李世民早就找到了對付薛軍的最好辦法——糧食。
你不是實力強嗎?我先拖住你,然后派小部隊斷你的運輸線。拼戰斗力我不如你,拼消耗你可不如我,等把你拖疲拖垮了,然后……
然后就是決戰,先派小部隊出動,把薛軍的精銳引到淺水原,再派重兵合圍。薛軍果然兇悍,饒是餓著肚子,又被拖了兩月,卻還是死戰不退,計劃中的圍殲戰打成了相持戰,激戰一日,雙方都死傷慘重。
眼看就要打成平手了,可別急,李世民還有后招呢——奇襲。李世民親率兩千精騎,突然打擊薛軍的側翼,苦苦支撐的薛軍終于崩潰了。大勝,全殲,薛仁杲長嘆一聲,投降。甘肅青海大地,盡落李唐手中。
薛仁杲服了,淺水原一戰,非兵不利,戰不善,實在是統帥的檔次不一樣。
還有不服的呢,不服就滅。決定李唐統一大業的洛陽會戰打響了,李世民先敗王世充,將王世充團團圍困在洛陽城。看似中原盡在手中,可意外發生了,另一大豪強竇建德親率大軍支援王世充,兵鋒直抵唐軍背后。彼時中原,真正能與李家爭天下的只有王世充和竇建德兩家,本想先滅一個再對付另一個,這下可好,兩家全招來了。腹背受敵,這仗,怎么打?
有說撤兵的,有說繼續攻洛陽的。可是能退嗎?爭天下的事,退一步就是退百步,要讓竇、王兩家合伙了,還有李唐的活路嗎?可繼續攻洛陽,攻下攻不下是一回事,竇建德殺過來,還不全給包餃子了?
李世民做出了第三種決定,也是決定大局的決定:留兵圍洛陽,主力回虎牢關消滅竇建德。
虎牢關是竇建德救援王世充的必經之路。唐軍大部隊嚴防死守,終于阻擊住竇建德部兇猛的攻擊,接著雙方轉入了相持戰,經過一個月的拉鋸,竇建德部終于走上了薛仁杲的老路,士氣低迷,急于速戰。下面就是李唐軍隊故伎重施的時候了,誘敵、合圍、全殲。竇建德的軍隊在戰斗力上畢竟比薛仁杲差了檔次,用不著騎兵突襲,五萬敗兵就當了俘虜。竇建德本人傷重后被生擒,之后王世充投降。最強悍的兩大對手,經此一戰竟全部敗亡。虎牢關之戰,天下爭霸大局,一戰定鼎。
一句話,還是他境界高。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在虎牢關之戰里的獨創戰法,之后數千年被無數名將學習,甚至現代解放戰爭時期還屢試不爽。當然,它有了更加學術性的名字——圍點打援。
要是后世的宋太宗有這智慧,幽云十六州早拿下來了。
國家一統了,江山坐穩了。用哲學的話說,次要矛盾轉化成主要矛盾了,啥主要矛盾?爭儲。
雖然后世史家和說書人對李世民的兩個兄弟極盡嘲諷,可二人確非凡俗之輩。大哥建成,三弟元吉,都是戰功赫赫的當世英雄,可建成和元吉別不服,就拿玄武門之變來說事,你們倆的爭位招數,不過就是造謠加暗害,或是挖墻腳,再狠也逃不出常規政治斗爭的路數。可李世民看得更遠,也更能狠下心,費那勁兒干嗎?打伏擊,把你倆殺了,再逼宮,這不就行了?用簡單直接的辦法解決最復雜的事,這需要決斷力,李世民有這樣的決斷了,所以他當上了皇帝,那兩位沒有,所以被殺死了。
大哥、三弟完蛋了,李世民坐江山了,后面的事情讓中國人驕傲。外逐突厥,內修德政,中國在他的手中繁榮富強,這是舉世公認的,就不必啰唆了,需要啰唆一點的,就是他身為君主的軍事眼光與謀略。
對付游牧民族,自古以來要么打要么和親。李世民的戰略最絕妙,分化瓦解,各個擊破,軟硬兼施,拉一支打一支,直修理得蠻族叫他天可汗。邊打敵人邊建設國家,既平定了邊患,又不傷國力,別人不說,漢武帝就該好好學學經驗。
建軍,完善府兵制,寓兵于農,既鞏固中央集權,又保持軍隊強悍戰斗力和新陳代謝,兩全其美。特別是騎兵建設,漢朝擊匈奴,文景兩代的累積歷經幾次大戰之后,軍馬儲備還是消耗殆盡,可看看李唐,軍馬儲備豐厚,為歷朝之最,騎兵之強也為歷朝罕見。統御屬下,既恩威并施,又虛懷若谷,一干驕兵悍將無不忠心耿耿,大多功臣都得以善終,這份胸懷和御人方略,劉邦該叫聲慚愧。
李世民,或許稱不上千古第一圣君,卻有理由稱得上一位偉大的統帥,原因還是那兩個字——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