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悅讀經典(第1卷)
  • 張渝 譚宗澤
  • 4241字
  • 2019-10-18 18:10:18

密爾的自由主義信仰

蔡于藍[1]

又一次豁然地合上《論自由》,半年里這本小書翻翻合合,不覺封面已有所破損,書的內頁也滿是斑駁縱橫的小注。讀完《論自由》已經有好幾次了,但對于讀懂卻一直在路上。的確很讓人驚羨,這本輕薄的小書,賦予了自由如此深厚的內涵。自由,人類思想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從但丁的慨嘆“人類的至善之境是它獲得最大自由之時”,到美國獨立戰爭前夕的吶喊“不自由毋寧死”,自由總是涂抹著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自由濃縮成一句句激昂的口號,制成一面面革命的令旗,成為可望而不可即的價值目標。密爾就在那個自由狂熱的年代,揭開了自由的浪漫主義面紗,用功利主義的眼光打量自由,把自由從神壇帶到世俗,卻成功地將自由推上了世俗的信仰之巔。

密爾或許信仰的并不是自由,在他的思想體系里,自由只是達到功利最大化的有效工具。但是微妙的是,在他的論證中,自由幾乎是達到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唯一真正有效的途徑,世間最確鑿的真理、最睿智的先知、最完美的政府都無法企及自由為人類社會創造的價值。因此,通讀本書,雖然密爾開篇即聲明“在一切道德問題上,我最后還是訴諸功利的”,避免單獨談論自由本身的價值,而將功利與自由緊密相連,但是我們還是不難發現密爾對自由的信任與推崇不亞于任何一個古典自由主義者,他巧妙地在保證自由的“實用性”的同時,堅持了自由的“絕對性”。密爾對邊沁的功利主義進行了一定的修正,這為以“功利”評價“自由”提供了理論基礎,一方面密爾強調了功利主義的評價基準——“幸福”“快樂”的質量與數量同等重要,提出“理智的快樂、感情和想象的快樂以及道德情感的快樂”等概念,另一方面密爾重申功利主義追求及于所有相關人員的幸福,甚至肯定有利于增進幸福總量的“自我犧牲”,這些對功利主義的完善都決定了密爾將著眼于人類社會整體的“幸福”“快樂”及其質量,對自由的“有用性”作出評價。那么耐人尋味的是,密爾究竟將自由放在何種價值位階,在密爾功利主義的映襯下自由的光輝是否依然耀眼,在密爾的思想體系下自由到底能否是他的信仰?不妨在書中探尋。

一、密爾的“絕對自由”

拜讀《論自由》之前,我們大多數人對自由的第一反應往往不是自由本身,而是自由的限度。還未談及自由的分毫,就要先討論自由的界限。的確,自由太過于抽象,對自由內涵的猜度一不小心就會陷入荒謬和理想化的極端,只能通過對自由界限的認定來定位自由的坐標,何況對自由的任何肯定性闡述都難以避免部分保守主義者的極端推理和惡意揣測。密爾則不然,他在開篇第一章就高調地聲明,“若是上述這些自由在那里的存在不是絕對的和沒有規限的,那就不算完全的自由”,在其后的論證中他更是反復強調,自由如果不是絕對的就沒有討論的意義。這樣的邏輯在他論述思想自由和討論自由時表現得尤為明顯,他層層深入地論證思想自由和討論自由的必要性,首先論證自由討論對錯誤看法的打擊作用,這一點無疑是最基礎最顯而易見的。其次又論證了自由討論對那些似是而非的意見的修正作用,這是進一步擴大了自由的領域,因為密爾結合古今論述得出結論:目前的理論沒有哪個是完全絕對的真理,更沒有哪個智者表達的永遠是真理,可見密爾對所謂“真理”最本能的懷疑使得自由的領域一再擴大。最后,密爾的自由還遠不止于此,他向保守主義者們退后了一步——暫且承認世間存在著完整的絕對的真理,這并不意味著此種絕對真理就是不容置喙的。他創造性地從真理踐行的角度分析,如果不經過激烈的意見碰撞對沖,真理的“真理性”就難以在反駁謬誤中顯現出來,人們承襲“真理”只是因為它是教條而非它是對的,相反,只有時刻讓真理處于討論之中,讓真理的信徒為真理本身來駁斥謬論,信徒對于真理才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將其更好地實踐。至此,密爾為討論自由劃定的疆域幾乎已經接近“絕對”,世間沒有可以扼殺討論自由的領域。

讓密爾的討論自由最后能到達“絕對”之境的,關鍵一點在于討論自由在絕對真理領域的作用。這是論證討論自由最讓人驚艷的部分,密爾巧妙地將討論自由的作用從理論本身轉到踐行理論的人,于是一時豁然開朗。我們在爭論何者是真理時,往往會忽略,除了“真理”本身出錯的不幸,更不幸的是歪曲真理并打著“真理”的旗號為錯誤的行為。我們誤以為真理是一錘定音的扁平文字,而真理卻是不斷豐富的立體模型。正如若是我們相信“社會利益阻卻個人利益的無限延伸”,也應該在討論中不斷豐富對“社會利益”的認定,而不是掛上“社會利益”的令牌就徑直踐行所謂的原則。我們不小心誤讀了真理,又不免將責任全盤歸于真理,密爾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并引入討論自由來規避這弊端,也因此為討論自由開辟了“絕對”的領域。

從密爾的論證邏輯我們可以看到,密爾的自由絕對性是建立在真理的相對性之上的,密爾對自由的推崇是以他對真理的懷疑為前提的,包括他對真理本身和踐行真理的準確性的懷疑。密爾將自由推至絕對境地的堅定和對自由毫無保留的信任,使得我們很難因為密爾的功利主義基準就認為,自由對于密爾而言只是達到功利的工具。應該說,功利主義的確是密爾價值判斷的桿秤,但自由是密爾的價值體系里當然的高峰。

二、密爾的“自由限度”

密爾不可避免地談到自由的限度問題,但即便如此,密爾仍在論述中保持著自由的至高地位,而所謂的限度只是自由的例外。這是因為密爾為自由設定限度的最終目的正是維護他人的自由。正如密爾所論述的,社會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緊密聯系,每個人自身的自由都與其他人息息相關,不可能完全超然世外。不同的是,密爾沒有在此處引入“社會利益”的概念,他將自由的限度當作每個個體自由博弈的結果。在這個層面上,密爾繼續以功利主義為標準,盡可能地為個人自由拓展疆域。首先,密爾提出最易于理解的情況,個人在純粹自己的領域有發揮自己個性的自由,這當然是個理想的設想,因為密爾緊接著就自我質疑“個人與他人難以全然清晰地區分”。對此密爾提出了兩個原則,一不得確切地損害他人具體的利益,二不得怠于履行作為社會成員的義務,這也是社會權威干預個人的兩種情況。但他同時也提出,社會福利是否因為這種干涉而獲得增進本身就是一個公開討論的問題,而在這一問題上,密爾無疑又為個人自由爭取了最大的空間。

個人只有在完全對他人、社會所負義務的領域內,其自由才有被限制的可能。這意味著密爾排除了個人行使自由對他人、社會的間接傷害。得出這一結論的根據自然也是基于對雙方自由的衡量,密爾為此還舉出了一系列程度加重的例子,從個人的惡劣品格到落后文明都對社會有著負面的影響,但這些負面影響仍未妨礙他人行使自己的自由去指責這些負面影響本身,更不妨礙他人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這是他人為了保全自由本身可以作出的讓步。密爾對此解釋為“這一點點的不便利,社會為著人類自由的更大利益之故是能夠承受的”。于是,密爾的自由界限就很清晰了,即個人自由行為不論對錯,只要未直接傷及其他自由就沒有超出自由界限;社會權威干涉也不論對錯,但只要沒有直接增進社會福利就侵入了自由的領域。密爾在此完整地論證了伏爾泰的一句名言——“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看到這里我不禁細細琢磨起這句被反復當作戲言的話,是哪一種信念使得自由主義者們能強忍情感上的反感,選擇在行動上決然維護相反意見的表達自由呢?我想這正是自由主義者們的高瞻遠矚,他們把自由看作一個整體,我們意見相左,自由層面上卻不分你我,也因此他們捍衛的不是某個人說話的權利,而是所有人說話的權利,當然也包括自己。

密爾對自由限度的討論毋寧說是對自由代價的討論,為了自由可以承受多大的代價,直到無法承擔的代價就是所謂的界限,現在我們知道這“無法承擔的代價”就是他人的同等自由。在這樣的邏輯體系下,所有的道德情感、宗教信條都可以為自由妥協,為自由停火,密爾的自由依然保持著最高的價值位階。

三、密爾的“自由應用”

在本書最后的章節,密爾將其自由的理論應用于現實生活進行討論,再次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上所謂“濫用自由”的現象都可以歸于誤讀了自由,即“人們往往在不應當給予自由的地方給予了自由,而在應當給予自由的地方又往往不給予自由”,才致使“一個人竟享有一種不可少的為害他人的權利,卻一點也沒有只求自娛而無傷于人的權利”。可見,密爾并不承認自由本身可能被濫用,自由只會被誤讀,而被誤讀的自由事實上與自由的真諦相悖,因為它損害的正是自由價值本身。如密爾所提到的,父母享有享樂的自由而枉顧孩子的教育,孩子喪失的從教育中獲得知識的自由就是對這種所謂“自由”的最好反諷。密爾在這里堅定地維護了自由價值的崇高性,沒有因為自由在某些時候的越軌行為非議自由本身,而是用功利主義追求更高質量幸福的標準,在兩方“自由”的矛盾中選擇了更高質量的一方。密爾對自由絕對的信任和推崇再次得到邏輯的證實。

進一步體現自由在密爾心中的價值高度是在全書最后,他提出不涉及侵犯自由問題而反對政府干涉的三種情況。在不涉及侵犯自由的前提下,密爾仍堅持限制政府的干涉,一方面是為了鍛煉人們運用個人自由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防止過于強大的政府埋下限制人民自由發展的隱患。對于后者,他進行了三個層次的論述:一是高效科學而無所不能的政府即使沒有對人民采取任何的專制,但它以其優勢招納越來越多的本國高才就足以引起對于個人自由發展的不安,因為本該百花齊放的人才都被強大的政府所吸引。二是人民過于依賴這個無所不能的政府,習慣于政府操辦一切,這逐漸消磨掉運用自由去判斷選擇的熱情和能力。三是因為外部監督的缺位,這樣的政治體制最終將陷入僵化。由此可見,密爾對于自由的維護不僅限于自由的平行空間,更及于對侵害自由的預防。自由在密爾的價值體系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四、結語

在自由主義發展史上,密爾的自由主義一直被冠以功利性、折中性的標簽,密爾是否為真正的自由主義者也頗具爭議。但綜觀密爾在《論自由》中對自由的定性,以及關于自由限度和自由應用的觀點,不難發現,密爾始終站在自由的至高點上縱觀全局。因此,我認為不應以密爾功利主義者的身份來模糊其對自由主義的信仰。密爾的自由主義信仰固然無法剝離功利主義的內在評價標準,但也正是借助功利主義才登上了新的高峰,成就了更加堅實的自由主義信仰。

導師評語:

全文行文流暢、邏輯緊密、層次分明,通過對全文內容的精準把握,表達了密爾自由主義的主要含義,并將密爾的自由主義與密爾的功利主義進行了對比和融合,觀點鮮明。

(梁洪霞副教授)


[1]作者簡介:蔡于藍(1996),女,廣東湛江人,就讀于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2015級1班。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耿马| 乌什县| 黄大仙区| 昌黎县| 东山县| 新建县| 贵溪市| 安远县| 礼泉县| 神农架林区| 麻栗坡县| 凤冈县| 醴陵市| 常州市| 南康市| 屯留县| 正安县| 龙江县| 太保市| 郴州市| 黄浦区| 墨玉县| 兴山县| 周口市| 迭部县| 合肥市| 陇川县| 手游| 南岸区| 同仁县| 乐平市| 江永县| 邻水| 海原县| 德化县| 柘城县| 类乌齐县| 柳林县| 铁力市| 阿拉善右旗| 北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