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委托人與代理人的目標沖突及融合
- 張孝梅
- 2292字
- 2019-11-07 18:08:58
1.7 本書的研究框架、主要特色及創新之處
1.7.1 本書的研究框架
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本書研究的邏輯框架如圖1—1所示。

圖1—1 研究框架圖
本書主要內容分為八個部分,具體安排如下:
第1章 緒論
首先概括了論文研究背景、目的和意義,然后在對相關理論文獻進行梳理和回顧的基礎上,提出了代理人規模偏好假設,并以此來設計論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
第2章 代理人規模偏好的理論分析
首先對企業規模的概念及測量進行了界定和說明,提出了銷售收入是測量企業規模的最恰當指標。然后從理論、行為邏輯、企業相關目標角度對代理人規模偏好進行了分析,認為企業家對超速發展的普遍規模偏好,實際上與其心理狀態、企業自身發展、外部環境等主客觀因素密切相關。在理論上,代理人規模偏好有其心理因素,實際上是“過度自信”、“泡沫”、“有限理性”和“羊群效應”等心理因素的行為反應;同時代理人規模偏好的動因,一是源于企業家獲取更多的私人收益,二是出于企業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這兩個動因相互依存,互為實現前提和條件。在行為邏輯上,制度供給、市場需求中的規模偏好也促使代理人通過擴張規模獲取制度收益和業務空間。而且資本約束機制缺失、業務與盈利模式單一等因素,也強化了代理人的規模偏好行為。在企業相關目標上,代理人規模偏好與企業知名度、企業利潤、企業競爭力等相關目標存在內在一致性。
第3章 代理人規模偏好的實證分析
在第2章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對代理人規模偏好的假設進行分解并進行實證檢驗。實證研究發現:高管報酬與企業規模成正相關,且相關性很強;雖然高管報酬與企業績效有相關性,但相關性非常微弱;企業利潤與企業規模成正相關;企業利潤增長率與企業規模增長率(營業收入增長率)成負相關;在52.71%的企業研究樣本中,營業收入增長率大于利潤增長率;在35.92%的研究樣本中,隨著營業收入增長率的增長,利潤增長率在下降。以上實證結果驗證了代理人規模偏好假設是成立的。
第4章 代理人規模偏好的效應分析
在第3章實證分析的結果——代理人存在規模偏好的結論基礎上,對代理人規模偏好的效應進行了分析。代理人的規模偏好有其積極效用,在給代理人個人帶來收入的同時,也可以為委托人等利益相關者帶來利益;但如果代理人不顧現實中的風險而盲目擴張,則會出現營業收入增長,而利潤減少,使委托人利益受損的情況,這種規模偏好對企業來說是有害的。因此,提出規模偏好適度性,對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5章 委托人與代理人目標融合的理論分析及相關文獻回顧
首先對人性假設理論、行為理論、激勵相容理論等相關理論進行了分析,以此作為采取目標融合措施的理論基礎。然后從內部激勵約束機制和外部激勵約束機制對相關文獻進行了回顧。
第6章 實現委托人與代理人目標融合的評價指標設計
在第2、3、4章的分析結論基礎上,結合委托人與代理人各自追求的財務目標,從企業的盈利能力、發展能力、償債能力三個方面設計對代理人的顯性績效評價指標。同時強調企業要根據自身情況,重視隱性評價指標的設計,并把對顯性評價指標與隱性評價指標的結合作為采取目標融合措施的參考依據。
第7章 委托人與代理人目標融合機制的選擇及路徑依賴性
在第2、4章分析的基礎上,設計了代理人規模偏好私人收益模型,規模偏好可以為代理人帶來報酬、聲譽、控制權等收益。本章以此為切入點,投其所好,對代理人規模偏好中積極的行為給予激勵,而對其消極行為予以約束,并構建了“以股東財富最大化為目標導向的六位一體激勵約束模型”。同時提出,目標融合機制選擇具有路徑依賴性。首先,目標融合機制的選擇應考慮到成本收益比較,在此前提下,要考慮一國的經濟發展階段、社會風俗、政治狀況、企業所處的行業特點及企業自身發展階段等相關因素。由于任何目標融合機制的形成都有相應的路徑依賴性,因而各種機制間除了共性表現外,更多體現的應該是個性差異。所以在現實中不存在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成功模板,“適合的就是最好的”。不同的目標融合機制具有借鑒性,但不能照搬。目標融合機制只要有利于本企業的成長發展,收益大于成本就是最好的。
第8章 研究結論、局限性及未來展望
根據以上理論分析、檢驗結論及目標融合機制的構想,總結本書研究結論、啟示及論文的局限性,并提出未來進一步研究的方向和思路。
1.7.2 本書的特色及創新點
本書的特色及創新點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提出代理人規模偏好假設,并用真實的企業財務數據對其進行實證檢驗。
(2)對代理人規模偏好所產生的動因及效應,從代理人和企業兩個角度出發,客觀認識其積極和消極作用。
(3)提出評價指標是實現委托人與代理人目標融合的前提,而且在進行指標設計時,把代理人規模偏好因素作為重要參照。評價指標既要體現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又要體現代理人規模偏好目標。同時認為評價指標具有顯性與隱性兩類。本書強調企業要根據自身特點,重視個性化隱性指標的長期激勵作用,認為這是企業發展真正的“本”。
(4)設計了代理人規模偏好私人收益函數,以其子函數為切入點來構建二者目標融合的激勵約束體系,使激勵約束更具有針對性。
(5)強調了委托人與代理人目標融合機制選擇的路徑依賴性。雖然不同國家、不同時期、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代理人具有規模偏好的共性,但并不存在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目標融合機制,因為實現委托人與代理人目標融合機制的選擇具有路徑依賴性,受整個宏觀經濟、文化、政治、技術等因素影響,同時與企業所處地區、行業特點及企業自身發展階段和市場地位等中觀、微觀因素密切相關。目標融合機制沒有好與不好之說,只有適合與不適合,適合的就是最好的。因而企業在選擇目標融合機制時,借鑒固然重要,但更應強調個性差異,而不是照抄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