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制度創業動因

按照制度創業的定義,個人對利益的謀求顯然是制度創業的動因之一。然而,新制度學派對個人主義方法論的排斥,使得對制度創業動因的分析必須站在整體的高度。場域成為探尋制度創業動因的基礎元素,主要分為場域外部動因和場域內部動因兩方面。

2.1 外部動因

在制度創業研究初始階段,一部分學者將來自場域外的環境壓力視為制度創業的主要驅動力。案例研究的成果表明,經濟與政治危機(Fligstein and Mara-Drita,1996)、消費者需求增長(Haveman and Rao,1997)、技術創新(Hargadon and Douglas,2001)、資源與環境危機(Child et al. ,2007; Wijen and Ansari,2007)、信息技術革命(Wang and Swanson,2007)等都可能在破壞已有場域的基礎上引發制度創業。

然而,這些研究過度強調環境壓力的作用,忽略了制度創業者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常常受到質疑。學者們開始從場域內部尋找制度創業的真正動因。由于中國對制度創業的研究起步較晚,并依托國外已有研究展開,因此,基于場域外部的動因研究基本處于空白狀態。

2.2 內部動因

基于場域內部的研究,區分了不同類型場域的制度化程度以及場域的制度矛盾,能夠內生地解釋制度創業,更具說服力。

2.2.1 場域類型

對場域按照結構化程度進行類型化的區分,可以分為結構化程度高、制度較為完備的成熟場域和結構化程度較低、制度存在很大變動性的新興場域。雖然眾多學者以場域類型為視角展開制度創業動因研究,但是并未形成統一的觀點。

一部分學者支持新興場域為創業者提供的空間廣、限制少、收益多,因此更容易激發制度創業(Fligstein,1997; Maguire et al. ,2004; Phillips et al. , 2000; Tolbert and Zucker,1996)。他們還認為結構化場域內制度的高完備性以及角色的高確定性,使得挑戰者(challenger)對在位者(incumbent)采取策略行動時將遭遇更大的困難,這將成為阻礙制度創業的重要原因。以Beckert (1999)為代表的學者則認為制度創業發生在成熟場域的可能性更大,因為制度的完備性和角色的確定性減少了信息的復雜性和不對稱性,這有利于行動主體更為準確地預期對方信息,在此基礎上作出決策、采取行動。Dorado(2005)在Beckert(1999)的利益與制度動態模型(dynamics model of interests and institutions)基礎上進行實證研究,以場域多樣性和制度化程度為維度測量場域機會,發現當場域多樣性與制度化程度均處于中等水平時,場域內更易表現機會透明(opportunity transparent)的特點,制度創業更易發生。

文獻統計結果顯示,國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成熟場域(項國鵬等,2012),這與西方成熟且穩定的市場經濟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國內制度創業的研究正在起步,以理論評述型研究成果為主(方世建,孫薇,2012;項國鵬等,2011;項國鵬,2013;張銘,胡祖光,2010),已有的探索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新興場域,這與中國的轉型經濟背景密不可分。

1978年中共中央提出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拉開了中國經濟轉型的序幕。習慣于受政府控制的企業在復雜的環境中摸索前進,被賦予政治合法性的民營企業在動蕩的環境中悄然孕育。90年代,我國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際化步伐的加快、信息技術的進步、政策法規的完善以及政府管制的放開,使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為中國國民經濟不斷注入新鮮的血液。這一過程伴隨著各個層面正式與非正式制度的演變,民營企業經歷了一次次制度變遷的考驗。一方面,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暫行條例》、2005年《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政策法規的頒布,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門檻的放開、貸款力度的增強等使得民營企業獲得了不同層次的制度性支持;另一方面,有關民營企業產業準入限制等規范性制度,以及公眾價值觀對民營企業的曲解所帶來的認知性制度壓力給民營企業發展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制度性約束。雙重制度影響的背后蘊藏著巨大的創業利益,尤其是規制性制度恰恰成為具有洞察力的企業進行制度創新的有力跳板。

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曹瑄瑋等(2008)對轉型期西部企業發展能源產業的戰略進行探究,揭示西部企業可以通過對新興能源的勘探和開發,促進區域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尹鈺林和任兵(2009)分析了中國直銷行業形成組織場域并獲取合法性的過程,比較了制度創業者在這一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國內學者邱梅花和吳河北(2011)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通過展示新希望集團在不同生命周期消除環境影響,創造競爭優勢所采取的策略,揭示了中國民營企業在成長過程中適合采取的主要政治策略。還有部分學者(遲考勛,2012;項國鵬等,2011;項國鵬等,2012)采用多案例研究設計的方法,選取春秋航空、寶雞專汽、臺州銀行、吉利集團、征途網絡、阿里巴巴、橫店集團等處于轉型經濟環境的民營企業進行研究,展示民營企業在新興場域環境下,準確捕捉制度約束背后的機會與利益,突破制度約束,實現企業成長的實際情況。

綜合來看,中國轉型經濟下的市場經濟并不完善,西方情境的制度創業研究成果難以解讀中國情境,而轉型經濟條件下在新興場域采取制度創業行為,實現制度創業獲利的可能性高于成熟場域(田志龍等,2003),國內制度創業的研究已然彰顯出很大的中國特色。

2.2.2.場域矛盾

場域矛盾產生于場域制度的多重性及其不匹配性。場域中的制度可以用來指導場域成員的行動。雖然每個場域都會存在一種處于支配地位的場域制度,但是場域內部的權力與利益的斗爭可能會引發制度邏輯的變化,產生制度邏輯的矛盾。當矛盾處于不可調和的狀態時,場域中的在位者就會受到挑戰者的威脅。根據Seo和Greed(2002)的觀點,制度矛盾是制度化過程的副產品,由四方面構成:合法性和效率之間的矛盾;制度與環境的不適應;制度間的不兼容以及利益分歧。

國內學者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雖未明確使用“場域矛盾”這一定義,但不少案例中所界定的“制度壓力”(宋華等,2013;姚康等,2011)確實體現了場域矛盾的色彩。另外,由于經濟轉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國內的案例研究多以企業生命周期為脈絡展開縱向研究,又使得制度創業的動因呈現出階段性特點,可以說是交織著場域類型和場域矛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浦县| 邛崃市| 临泽县| 鄂温| 岳阳县| 富顺县| 托里县| 东阳市| 金乡县| 噶尔县| 柳河县| 新营市| 磴口县| 凤台县| 上杭县| 平南县| 通江县| 麻城市| 龙南县| 闽侯县| 绥芬河市| 绥中县| 泗洪县| 永定县| 扎赉特旗| 达日县| 油尖旺区| 嵩明县| 吉安县| 民和| 昌图县| 新巴尔虎右旗| 济南市| 岳西县| 米泉市| 大同县| 余江县| 梅州市| 景宁| 新泰市| 峨眉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