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轉型經濟背景下的制度創業

王瑤 孫哲

1978年以來,中國進入轉型經濟時期,隨之而來的是社會各個層面的大規模的制度變遷。在這個過程中,經濟體制朝著市場化的方向不斷變革,發展迅速。轉型經濟賦予了民營經濟政治上的合法性,激發了廣大民營企業家的創業熱情,民營企業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所發揮的作用日趨重要。然而,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經濟發展模式的變革路徑并不清晰,這一特點導致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具有很高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使得制度環境對中國企業成長有著決定性作用。

然而,現有的主流的企業管理理論是建立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基礎上的,不能很好地指導轉型經濟中的企業實踐。近年來,一些敏銳的學者已經將視野轉向轉型經濟國家,運用制度理論與組織合法性理論來解釋轉型經濟國家企業的行為。企業不是只能被動地接受制度壓力,而是可以通過一系列活動來優化制度環境,獲得更好的發展,并且影響宏觀的制度變遷,這一過程就是制度創業過程。制度創業指行動者意識到改變現有制度或創造新制度能夠帶來潛在利益,通過建立并推廣組織獲取認同所需要的規則、價值觀、信念和行為模式,創造、開發和利用盈利機會,獲得合法性(Maguire et al. ,2004)。合法性也譯為合理性、正當性,指一個組織被認為是適宜的(Scott, 1995),能夠幫助企業獲取成長所必需的資源。轉型經濟意味著一切都處在變化之中,往往缺乏正式制度框架,如有力的法律體系、有效運行的市場等(Khanna and Palepu,1997)。因此,獲取合法性對于轉型經濟中的企業來說十分重要。

1988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允許民營經濟存在和發展,但是制度環境并不完善。由于種種歷史原因,民營企業面臨著合法性危機,轉型經濟既為民營企業提供了發展的機會,也對其有著諸多限制。因此,對于中國民營企業來說,合法性對其成長尤其重要,與天生具有合法性的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具有更強的動機開展制度創業以獲取合法性。

雖然制度創業理論為理解轉型經濟中企業的行為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但是目前西方現有的關于制度創業的研究主要以處于成熟場域中的非營利組織為研究對象,缺少對于新興場域企業的關注。DiMaggio和Powell(1991)認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轉型經濟體,中國的制度變遷提供了豐富的制度創業機會,是發展制度理論“最具前景的試驗場”。比之西方成熟場域,中國轉型經濟情境中,企業開展制度創業可以有更多創新的機會,獲得更大的收益(田志龍等,2003)。因此,基于中國情境開展制度創業研究,能夠為中國民營企業制度創業的成功提供有效的指導,同時可以推動制度創業理論的發展,為逐步形成有中國特色的企業管理理論提供理論支持。

本文首先對制度創業理論的理論基礎進行了簡要的回顧,然后依據已有的文獻綜述文章,將制度創業的研究分為制度創業動因、制度創業者、制度創業機制和制度創業效果幾個方面進行了中西方研究的系統回顧,在這個過程中識別了中國制度創業研究的特點,最后,討論了未來中國推進本土化研究的方向。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逊克县| 鹰潭市| 凉山| 宣恩县| 岳普湖县| 大悟县| 德格县| 伊宁县| 金秀| 房产| 拜泉县| 铅山县| 昭平县| 色达县| 聂拉木县| 罗江县| 宝兴县| 株洲市| 烟台市| 错那县| 屏山县| 屯昌县| 乳山市| 黑山县| 普洱| 洪雅县| 嘉鱼县| 普安县| 永福县| 永泰县| 夏河县| 丰都县| 清流县| 陇西县| 永德县| 吕梁市| 拉萨市| 大余县| 红河县| 高尔夫| 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