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

一、引言

收入分配不平等與宏觀經濟的關聯性一直是各國政府與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國內外經濟學者在該領域展開了十分深入的研究,相關文獻不斷涌現。但是迄今為止,對收入分配影響宏觀經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收入分配對以GDP為代表的總量指標的影響上。這些研究可以劃分為如下幾類:第一類是研究收入分配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如庫茲涅茨1955年提出的收入不平等與經濟增長呈倒U形關系的假說Kuznets, Simon,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5,45(1), pp.1-28.,阿萊斯納和帕若蒂提出的收入不平等與經濟增長負相關的社會政治不穩定假說Alesina, A.and R.Perotti, “Income Distribution, Political Instability, and Investment”,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6,40(6), pp.45-67.,以及李宏毅和鄒恒甫提出的收入不平等對經濟增長有正面影響的假說等Hongyi Li and Heng-fu Zou, “Income Inequality Is Not Harmful for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8, 2(3), pp.318-334.。第二類是研究收入分配對宏觀經濟波動的影響,如阿吉翁等人發現,收入分配不平等表現為不平等的投資機會和工農部門的收入差異,由此會引起經濟的波動。Aghion, P. Banerjee A. and Piketty T, “Dualism and Macroeconomic Volatility”,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9, 114(4), pp.1359-1397.第三類是研究收入分配對總需求和消費、投資、出口等需求的影響,如汪同三、蔡躍洲考察了收入分配對資本積累和投資結構的影響,朱國林等人考察了收入分配對居民消費不振的影響等。汪同三、蔡躍洲:《改革開放以來收入分配對資本積累及投資結構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朱國林、范劍勇、嚴燕:《中國的收入分配與消費不振:理論和數據》,《經濟研究》2002年第10期。盡管研究收入分配與宏觀總量關系的文獻很多,但是研究收入分配影響產業結構的文獻卻很少見。僅有的一些文獻,也都僅限于定性分析汪同三、張濤:《注意從收入分配角度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3年第12期;王志勇:《從收入分配的角度解析我國的產業結構問題》,中南民族大學2008年碩士論文。,或者研究的并不是產業結構而是投資結構。汪同三、蔡躍洲:《改革開放以來收入分配對資本積累及投資結構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中國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但背后的產業結構不合理問題卻一直沒有得到解決。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大報告就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因此,研究產業結構升級的推動力量和影響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而通過調整收入分配來調整產業結構,可能是一條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有效途徑。在這方面,庫茲涅茨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視角。他提出了著名的“倒U理論”,即收入差距隨著經濟增長在初期先是逐步擴大,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收入差距會達到一個頂點,然后開始逐步縮小。同時他又在另一項研究中,通過對大量歷史統計資料的整理和比較,發現總產量的行業分布狀況的各種趨勢反映了最終需求結構的變動,而需求結構的變動或者由人均產值的提高所致(因為各種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不同)或者起因于并非對所有最終物品都有同樣影響的技術變動。西蒙·庫茲涅茨:《現代經濟增長》(中譯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434頁。如果我們將他的上述兩項研究聯系起來,并用人均GDP的增長來代表經濟增長,就可以發現其中暗含著“經濟發展→人均GDP水平提高→收入差距變動→需求結構變動→產業結構變動”這樣的邏輯。但庫茲涅茨并沒有直接提出收入分配影響產業結構的問題,這可能與西方主流經濟學并不重視產業結構有關。

與庫茲涅茨的思想相似的是墨菲、施萊佛和維什尼1989年提出的“推動工業化”模型Murphy, K., A.Shleifer, and R.Vishny, “Income Distribution, Market Size and Industrializa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9(104), pp.537-564.,他們注意到了農業國工業化的過程中人們需求結構的變化,因此選擇了一個十分特殊的效用函數:人們對每種商品的消費有一個限度,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偏好于擴大消費品的范圍,而不是增加某種商品的消費量。利用這種很符合常識的效用函數,他們研究了收入分配對工業化的影響。如果收入分配過于不均,則有能力購買工業品的消費者人數較少,且上層階級還將大部分收入用于奢侈品消費,這造成了國內生產的工業品需求不足。墨菲等人的模型也暗含著“收入差距變動→需求結構變動→市場規模變動→產業結構變動”這樣的邏輯,但他們的模型只能解釋產業結構升級的一種形式,即非農產業比重上升,而對于重化工業化和高服務化等產業結構升級形式缺乏解釋能力,并且他們也沒有進行實證分析。

國內學術界對收入分配與產業結構的關系雖然研究得不多,但對于上述庫茲涅茨和墨菲等人思想中的關鍵邏輯環節,卻已經有了一定的實證研究。國內已有文獻證明孫鳳、易丹輝:《中國城鎮居民收入差距對消費結構的影響分析》,《統計研究》2000年第5期;劉偉、蔡志洲:《國內總需求結構矛盾與國民收入分配失衡》,《經濟學動態》2010年第7期。,中國的居民收入分配和國民收入分配均對需求結構有顯著的影響。這個結論與庫茲涅茨和墨菲等人關于收入分配作用的論證相類似,但遺憾的是他們研究的僅僅是消費結構或總需求結構,還沒有涉及收入分配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

本章試圖在庫茲涅茨和墨菲等人思想的基礎上,深入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力求彌補現有文獻在該領域的不足。具體來說,本章的創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利用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產值之比、非農產值比重、輕重工業比重三種指標來衡量產業結構升級,以使對產業結構升級的測度更加合理和全面;第二,利用1980—2009年的省級面板數據,通過一個簡潔的計量經濟模型對收入分配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并回避對其他控制變量選擇的問題,減少了模型設定不當帶來的誤差;第三,通過指標度量、估計方法以及模型選擇等多種途徑來對研究結果進行穩健性檢驗,以提高本章研究的精確程度。

本章結構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居民收入分配和產業結構升級的衡量指標;第三部分構建相應的計量方程,并詳細介紹了估計方法和數據來源;第四部分對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第五部分對模型進行穩健性檢驗;第六部分是總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州市| 丰宁| 漠河县| 行唐县| 沙河市| 明星| 牟定县| 林芝县| 广汉市| 神农架林区| 河池市| 日照市| 双鸭山市| 沙河市| 凉山| 剑阁县| 鞍山市| 涟源市| 南乐县| 东兰县| 苗栗市| 泗阳县| 谢通门县| 安图县| 丹凤县| 尼勒克县| 乐陵市| 沙湾县| 五大连池市| 无棣县| 陆川县| 静宁县| 景宁| 诏安县| 双峰县| 孟津县| 资溪县| 光山县| 潢川县| 泌阳县| 永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