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社會學引論(Introduction to Morality Sociology)
- 龔長宇
- 576字
- 2020-08-20 16:03:39
一、歷史的途徑:迪爾凱姆奠定的“實質性傳統”
道德社會學凝結了孔多塞、馮特到迪爾凱姆以及其他早期社會學家的努力,尤其是迪爾凱姆,他奠定了這門學科的理論和方法論基礎,成為道德社會學的奠基人。按照迪爾凱姆的理解,道德社會學以道德事實為研究對象,道德事實是一個行為規范系統,在法團演進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具有權威性和可求性的特征,由紀律精神、對社會群體的依戀以及自主性三個基本要素構成,可以通過“責備與懲罰”或者“贊揚與榮譽”這樣的反應機制來考察一個社會的道德規范狀況。迪爾凱姆把道德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確定為“道德事實”,我們同樣尊重并認同這樣的規定,因為,理論研究與經典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社會學者提出的理論通常植根于過去社會學者所提出的理論之上,對此,“牛頓及社會學家默頓都曾指出:如果社會學者能夠提出優秀的理論,那是因為他們懂得把理論建筑在過去社會學者的理論基礎之上。”迪爾凱姆在道德社會學研究中所奠定的那份“實質性傳統”(substantive tradition),無疑是道德社會學理論的原點,當然,對迪爾凱姆尊重并不是說我們必須沉浸于“過去的掌心之中”
,而是應該承繼這份傳統,并且更好地對其加以延續、發展和創造。把道德事實理解為道德規范事實,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似乎沒有真正把握道德事實的本質,因為道德有著非常復雜的內部結構,道德規范還只是停留于道德意識的層面,因此,還必須繼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