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報告(2017):創新: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 林崗 王一鳴 馬曉河 高德步 中國經濟改革與
- 7146字
- 2019-09-20 16:35:03
第二節 我國增長動能轉變的現狀和未來前景
當前,我國初步確立了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政策框架[1]。
一是做出了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將從速度和規模轉變到質量和效益;產業結構將從低端提升到中高端;增長動能將從汗水驅動轉變到創新驅動。這些變化可能需要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完成。
二是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體系。明確結構性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這個變化可能需要在“十三五”甚至“十四五”規劃期內完成。
三是確定了“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強調穩是大局,穩定企業家預期和信心,“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同樣,“中國夢離不開和平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國際秩序”。
一、我國提出了“三步走”的創新驅動戰略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7年發布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業態創新和文化創新相結合,推動發展方式向依靠持續的知識積累、技術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提升轉變。
中國創新驅動戰略計劃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0%。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
第二步,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發展驅動力實現根本轉換,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為建成經濟強國和共同富裕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8%。
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為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支撐。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在1987年黨的“十三大”上提出三步走戰略、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的基礎上,我黨進一步明確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見表2-3)。
第一個時間節點是2020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基礎上,決勝三年,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第一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有望如期實現。然而,要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實現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0%,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的目標,還需要做出艱苦不懈的努力和采取創新進取的措施才可能實現。
第二個時間節點是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那時,我國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然而,提前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還要做出艱苦卓絕的奮斗。
第三個時間節點是2050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應當承認,實現十九大報告提出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我們還要做出相當大的努力。
首先,2016年,我國東部地區的研發經費投入為10 689.4億元,占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經費支出的比重為68.2%,已基本具備向創新驅動過渡的實力和能力。然而,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研發經費支出分別為2 378.1億元、1 944.3億元和664.9億元,所占比重分別為15.2%、12.4%和4.2%,尚處于投資驅動或資源驅動階段。如何縮小區域創新投入能力的巨大差距,完善國家創新體系是一個嚴峻挑戰。
其次,踐行“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責任必須為”“法無禁止皆可為”,各地區各部門目前的先行先試尚處于探索初期。
再次,顯著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形成與世界各國文化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的氛圍,推動中華文明現代化的進程,仍在探索中前行階段。最后,2012年以來,我國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和居民貧富差距都呈現下降趨勢。但近年來,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低于GDP年均增速,更低于農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速;農村勞動生產率和農業國際競爭力提高的難度顯著增大;基尼系數在2016年出現微小反彈,都說明全體人民共富指向的改革需要加大力度。下大氣力解決好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既要公平分好蛋糕,又要高效做大蛋糕,是新時代提出的更高要求。其中,就要解決好美麗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從高速增長轉變為高質量綠色發展。
二、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經費支出的基本狀況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指出:“綜合判斷,我國已經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增強。同時,必須認識到,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相比,我國發展還面臨重大科技瓶頸,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科技基礎仍然薄弱,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創能力還有很大差距。”[3]當前,無論是研發強度還是發明專利申請量,我國已經趕上甚至在一些方面超過世界一些發達經濟體。但在綜合實力、知識積累和領軍人才等方面與發達國家還有不小差距。
美國圣弗朗西斯科聯儲的約翰·弗納爾德(John Fernald)和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查爾斯·瓊斯(Charles Jones)的研究表明,提高或維持生產率水平需要提高對研發的投入。[4]然而,從“十一五”以來,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即研發強度)很難實現預期指標。如按照“十一五”規劃的預期指標,2010年研發強度應達到2.0%,實際只達到1.75%。按照“十二五”規劃的預期指標,2015年研發強度應達到2.2%,實際只完成了2.06%。[5]按照“十三五”規劃的預期指標,2020年研發強度應達到2.5%,2016年只達到2.11%。這個問題應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企業研究與試驗經費支出占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經費支出的比重往往高達75%~80%,企業增加研發創新投入力度是一個重要因素。[6]但由于企業傳統增長方式長期以來都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來支撐產出增長,依靠低成本競爭優勢在市場中取勝,依靠制造業代工嵌入跨國公司工序分工生產體系參與全球競爭,因此,企業研發創新投入能力不足和意愿不足成為增長動能轉換的主要瓶頸之一。另一方面,在經歷2003年至2012年高速增長期以后,企業需要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剝離非核心業務,調整傳統產品結構,化解過剩產能,提高科技創新的投入和貢獻率,這是一個中長期才能見效的調整過程。在沒有強有力的結構調整資金、直接融資資金和其他長期投資人的資金支持的情況下,企業加大研發創新投入力度的能力受到限制。[7]
2012年以來,尤其2016年開始,研究與試驗經費投入的總體形勢開始發生新變化。我國GDP增長率分別在2012年“破八”、2015年“破七”,尤其是2016年前三個季度經濟增長率跌到一個相對底部,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意識到,等待只會走向死亡,早轉型早主動早見效,開始加快進入轉型發展的軌道。其中一些優秀企業開始探索增加研發試驗經費的投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貢獻,提升全球價值鏈的分工位置,提高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自主營銷渠道的比重,實現增長動能的轉變。2015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經費支出的1.41萬億元中,企業科技經費投入規模超過了1.1萬億元。2016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經費支出增加到1.57萬億元,其中企業科技經費投入的規模達到12 144億元,比上年增長11.6%。
三、我國區域研發創新強度和增長動力類型
當前,我國區域研發創新強度和增長動力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資源驅動型經濟。2016年,按研發強度衡量1.0%以下的省份有11個,其研發經費總支出僅888億元,占全國研究與試驗經費支出的比重為5.7%(見表2-4)。其中包括黑龍江,研發強度為0.99%,2016年研發經費支出152.5億元;吉林0.94%,139.7億元;內蒙古0.79%,147.5億元;廣西0.65%,117.7億元;海南0.54%,21.7億元;貴州0.63%,73.4億元;云南0.89%,132.8億元;西藏0.19%,2.2億元;青海0.54%,14億元;寧夏0.95%,29.9億元;新疆0.59%,56.6億元。其中,黑龍江和吉林2016年的研發強度比上年有所下降,因此,跌入了這個組。研發強度與2015年相比下跌的還有北京、天津、湖北、山西等省市。
二是投資驅動型經濟。2016年,按研發強度衡量處于1.0%至2.2%之間的省市有13個,其研發經費總支出為4 958.6億元,占全國研究與試驗經費支出的比重為31.63%。其中,可以按研發強度分成投資驅動的不同階段。研發強度在1.85%以上,已具備從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型經濟過渡能力的省市,包括陜西(2.19%,419.6億元);湖北(1.86%,600億元);安徽(1.97%,475.1億元)。研發強度在1.5%以上、1.85%以下,尚處于投資驅動的中期的省市,包括四川(1.72%,561.4億元);重慶(1.72%,302.2億元);遼寧(1.69%,372.7億元);福建(1.59%,454.3億元);湖南(1.5%,468.8億元)。研發強度在1.25%以下、1.0%以上,仍處于投資驅動的前期的省市,包括江西(1.13%,207.3億元);山西(1.03%,132.6億元);河南(1.23%,494.2億元);河北(1.2%,383.4億元);甘肅(1.22%,87億元)。
三是創新驅動型經濟。包括廣東、上海、浙江、江蘇、北京、山東、天津7省市,2016年,其中研發強度最低的是山東2.34%,略低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2.40%的平均水平,但已經超過歐盟15國2.08%的平均水平。下一步是逐步積累知識存量,從量變到質變,發展出越來越多的知識型經濟和產業。這個板塊研發經費總支出已經達到9 829.9億元,占全國研究與試驗經費支出的比重為62.70%。2016年,廣東研發強度為2.56%,研發經費支出為2 035.1億元,其中,深圳4.1%,投入超過800億元[8];上海3.82%,1 049.3億元;浙江2.43%,1 130.6億元;江蘇2.66%,2 026.9億元;山東2.34%,1 566.1億元;北京5.96%,1 484.6億元;天津3.0%,537.3億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占比分別為:廣東(占13%)、江蘇(占12.9%)、山東(占10%)、北京(占9.5%)、浙江(占7.2%)、上海(占6.7%)。
四、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引擎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同時,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由此可見,解決我國社會當前主要矛盾的關鍵環節,是如何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推進增長動能轉換,實現創新驅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我國中等收入人群的規模快速擴大是推動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重要引擎。按照世界銀行標準測算,每天消費在10美元~100美元的群體即為中等收入群體,2015年中國有44%的人達到這個標準,約有5億多人。如果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標準,家庭年可支配收入在9萬元~45萬元之間被認為是中等收入家庭,按此測算中國中等收入群體占總人口24.3%,大概3億人(見表2-5)。[9]隨著中國中高收入消費群體的規模繼續擴大,并呈現高質量、多樣性、個性化的消費特征,尤其是“80后”“90后”“00后”新生代的消費觀念正在發生質的變化,我國供給質量和結構也在發生積極的變化。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已呈現出高端化、多樣化和個性化趨勢。一方面,新生代的新需求正引領新經濟、新產業和新業態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老齡化正創造大量新需求,正成為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精神需求日益增長的新需要。如2017 年3月,《財經》雜志對博鰲論壇與會者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對前七位最有成長前景的產業的選擇分別是養老健康、醫藥、旅游休閑、人工智能、新能源、教育培訓和文化產業(見表2-6),這反映新需求影響新供給變化的產業排序。如排第一位的養老健康產業,2016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3億,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6.7%,65歲以上人口達1.5億,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0.8%。我國目前居家養老的比重達93%,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的比重共為7%。可以預見,我國未來的養老服務管理、養老護理器具、養老人才開發,將成為提高養老服務質量的三大要素。其中衍生擴展出來的知識、技術和人才密集型行業將成為我國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新興產業,包括預防失能和癡呆的預防訓練課程、運動和輔助活動等。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目標。其中,要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2020年,既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時點,也是基本實現工業化,進入創新型國家行業的關鍵時點。研究人員對2020年我國產業新增長點進行了實證研究(見表2-7)。他們的研究結果發現,2020年,健康產業的產值規模預期將達到14萬億元~16萬億元;新一代信息技術業的產值規模將達到11萬億元~14萬億元;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產值規模將達到8萬億元~10萬億元;節能環保業的產值規模將達到8.5萬億元~10萬億元;生物產業的產值規模將達到10萬億元,分別是2014年產值規模的2至3倍。上述目標實現與否,很大程度取決于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和創新軟環境的營造,取決于提升供給質量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
創新驅動需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而人才的特點是集聚在國際化、高端化、智慧化的城市。我國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是城市群的快速發展。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處于現代化、國際化和信息化發展的第一陣營,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東北城市群處于發展的第二陣營,其他城市群處于發展的第三陣營。城市群之間的競爭與合作正成為驅動科技創新的強大推動力。尤其是一線城市群之間的競爭,競爭誰能夠率先成為世界級城市群、世界城市、世界級經濟和產業新增長極(2015年全球灣區經濟比較見表2-8)。城市群之間的較量,一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質量和效益;二是知識、技術和人才密集型現代服務業的集聚和發展;三是經濟國際化的格局和影響;四是投資環境的公平透明、營商環境的效率便利化、市場環境的規范監管;五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注釋
[1]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在黨的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行的第四場記者招待會上發言說,這套經濟政策框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發展成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做好新時代經濟工作的根本遵循。
[2]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明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3]習近平:《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生產率增長之謎》,見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7097?code=2G131304&archive,2014-07-07。
[5]根據國家統計局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最終核實結果,2015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調整為2.06%。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財政部:《2016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見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10/t20171009_1540386.html,2017-10-10。
[6]2016年,我國企業、政府屬研究機構、高等學校經費支出所占比重分別為77.5%、14.4%和6.8%。
[7]近年來,國家明顯增大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經費投入,但如何提高公共研發試驗經費投入的合理分配、高效使用、透明監督、效益顯著的體制機制效率,仍是需要迫切解決好的大問題。
[8]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研發投入預計為2 190.59億元。香港特區政府宣布,2022年研發強度將達到1.5%,研發支出將增至450億港元。2016年長江三角洲地區(上海、江蘇和浙江)研發經費投入4 206.8億元。2016年京津冀地區研發經費投入2 405.3億元。
[9]張鳴:《社科院專家:中國處于跨越雙重中等收入陷阱階段》,見http://media.china.com.cn/cmyw/2017-03-18/1001992.html,2017-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