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與未來
- 海聞主編 巫和懋副主編
- 3864字
- 2019-09-20 15:29:57
第一章 改革的歷史與未來
中國的經濟改革回顧與展望
鄒至莊[1]
今天非常榮幸能參加第五屆中國經濟學年會。這次回到中國我覺得非常興奮,1980年我第一次回國是來北京做計量經濟學的講座,與那時相比,現在的中國經濟學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我非常佩服各位經濟學者在中國現代經濟學教育科研領域做出的重要工作,特別是海聞教授,他組織了每年的中國經濟學年會。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年會,我認為年會舉辦得非常成功。
今天我和各位討論的主題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我選擇從三個方面來與大家進行交流:第一個方面是國有企業的改革,第二個方面是非國有企業的改革,第三個方面是對外開放。
國有資產過去都是計劃經濟來管,在農村有公社,在工業上有國有企業。怎么使國有、公有資產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運作呢?我覺得可以用三個字來回答就是“責任制”。我們知道在農村把土地經營權交給農民,農民多勞多得。在工業上,1997年開始把工廠交給管理者和工人。從經濟學角度上說就是把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企業的所有權性質仍然是國有,只是經營權屬于個人了。經營者在經營的時候為了追求高利潤而提高他的管理效率,這在經濟學效率上看是非常有效的。以上是改革國有、公有財產管理的一個最有效的途徑。
對于非公有財產而言,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讓其自己去發展。鄉鎮企業在1980—1990年間對中國經濟有很大的推動作用,當年鄧小平也說過,他也沒預料到鄉鎮企業能這么快地發展起來。要是政府讓鄉鎮企業自己去發展,我想這是一個比較有效的管理方法。在教育方面也應如此,大力推進民辦教育對中國發展也是有利的。
第三個方面對外開放,以前的外貿都是由國家管制,后來才逐漸自由化,逐漸地地方政府或者外國企業都可以參與進來?,F在中國出口的產品遍布全世界,中國在引進外資方面做得非常成功。不管是引進資金、技術還是管理方法,都能對中國經濟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為什么引進外資在中國如此成功而在別的國家就不是如此呢?為什么外資喜歡到中國來投資,而不是到非洲或者東南亞其他國家呢?我認為這是因為中國有比較良好的經濟環境,以后我和諸位可以再詳細探討這個問題。這是我對過去中國在這三個方面的簡單回顧。
接下來我要與大家探討和展望中國應如何發展這三個方面。
第一點,對于公有資產的管理,以后我們能不能繼續沿用責任制的辦法來管理?我覺得那不可行了。因為現在的問題和從前不一樣,現在的國有企業也都要實行股份制,一部分中小型企業20世紀90年代后期把一部分股份都交給了管理者和工人,政府的政策是仍然確保政府掌握國有大型企業的管理權不放松,雖然把其變成股份制,有部分股可以在中國香港和美國推出,但是大部分股權還在國家手里,企業管理者是由國家決定和委任的。這與從前的責任制不同,責任制的管理權在經營者手里,而現在這些國有大企業的管理權卻在官僚手里。這些國有資產,名義上是國有,但卻由國家委任的官員來管理,這些官員在管理上可以利用他利的權力來謀取資本的利益。我認為這是目前中國腐敗問題滋生的一個根源。讓官員來管理國有資產,腐敗就會不可避免地發生。土地在中國來說算是公有財產,但所謂土地公有是個有問題的說法,都說土地公有,但是還是要人來管啊。好比幾年前大家說經濟過熱,土地開發過快,這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土地公有。若是一個官員掌管土地的開發權,有人向他要開發土地的審批,他可能就因為土地開發商給他的各種好處,為了滿足個人利益而把國家土地的使用權隨便地批給開發商,這就產生了貪污腐敗,這對于土地的有效利用并不好。若是在土地私有環境下,土地所有人不會把土地的開發權輕易賣給別人,因為他考慮到土地以后可能會升值等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土地的開發就有所限制。而如今我們的公有土地就不存在這個顧慮,因此發展的速度會快。從前用責任制來管理國有、公有資財,而現今改革時國家仍然不放棄經營權,包括土地的經營權,我覺得這是個重要問題,但我不知道該怎么很好地去解決這個問題。
第二點,我要講的是讓非國有企業自己來發展。近幾年中國在這方面進步很大,如《憲法》也做了相應的修改,確保非國有企業和國有企業享有平等的地位。但是我有個問題需要與大家討論,中國能不能產生像美國的比爾·蓋茨、中國臺灣的王永慶、中國香港的李嘉誠等這樣大的企業家?我們的大眾愿不愿意在自己的國家產生這樣的大企業家?這是一個疑問。
讓市場經濟自己去對經濟體制和經濟結構做選擇,改革的時候如股市,股市是由政府來決定的,上海的股市是1991—1992年間由政府在體改工作中建立起來的,但是在市場經濟環境里,市場不是由政府來計劃的,而是由市場自然產生的。好比紐約股市也不是由政府去做計劃的。在這一點上,我覺得現在中國政府還是做了很多計劃。我們應該思考,在現在這個環境下我們的政府應該對哪些做計劃,哪些應該是由市場自己來完成。
最后一個問題是對外開放。對外開放是中國參與世界全球化的一個舉動。全球化就是讓貨幣、資產、技術和人在國際上流動。那我們讓不讓這些要素自由流動呢?目前中國對一些方面有所限制。中國做的最重大的一個舉動就是2001年加入了世貿組織,這得感謝當時的朱镕基總理,他推動了這件事件的進程。當然外來的競爭也推動了中國入世的進程,因為當時國內的很多大型企業、銀行發展非常慢,若能引進外來競爭就可以刺激這些國有企業、銀行的發展。我覺得我們現在有三點做得比較保守:第一點是銀行,中國對外來銀行與國有銀行的競爭有些保留,比如規定外來銀行的入股比例不能超過20%,這對中國國有銀行的發展是有限制的。第二點是外匯管制,記得我今年9月在北京做了一個演講,會議主辦方給了我一些酬勞,但是這筆酬勞我卻不能換成美元帶回美國。這筆酬勞的數目很小,但是卻換不了,為什么不能兌換呢?我覺得人民幣對美元應該可以自由兌換,這說明我們國家在這方面是做得相當保守的。第三點是人民幣匯率管制,我們知道現在人民幣的價值是低估的,美元對人民幣的兌換比率太低。若是人民幣便宜而美元價格高,很多美國人就喜歡在中國投資、在中國購物,這些人民幣消費對他們來說都很便宜。我們的外匯每年都增加,聽說2004年一年就增加了2000億美元。也有人說為什么不能讓人民幣完全由市場決定呢?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中國政府不能讓這么重要的事情由市場來決定,一定要進行管制。管制的做法我非常認同,但是管制也必須根據市場的供求因素來進行。
對外開放我們有些地方還做不到,這個問題在美國也存在,美國的市場也并非完全開放,資本流動在美國也不是完全自由的。我覺得我們國家一步一步地開放也有好處,1997—1999年間的亞洲金融風暴中,由于很多國家的資本能夠完全自由流動,例如泰國,如果外資看到其國內投資環境不太好就馬上把投資資金撤掉,這就會影響泰國或者其他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中國在這次金融風暴中受的影響較小,因為中國的外匯流動不完全自由,中國外匯的不完全開放從這個方面來說也有好處。
以上是我與大家分析中國在這三方面存在的問題??偟膩碚f中國的體制改革會慢慢地改。另外,我們的改革已經改了很多,剩下的問題已經不多了,所以改革的速度會放慢。但是改革速度慢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會如何呢?我覺得這二者之間的影響是不同的。雖然中國體制改革在今后幾年速度不會太快,但中國經濟仍會繼續增長。因為改革體制和經濟增長是兩個不同的事情。為什么我說以后中國的經濟會繼續增長呢?基于三個因素:第一個因素是中國良好的人力資源。中國的人工有悠遠的歷史,歷史上中國的手工藝就很精湛,我在美國就覺得美國工人的手工比不上中國工人。人的素質是一個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在經濟學上人的素質對經濟發展的關系在經濟學教科書上沒有提出來,但我個人覺得非常重要。第二個因素是逐步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我們的改革已經到了一個時期,我們已經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以前我們的人的素質是一樣的,但是由于我們沒有建立市場經濟,因此經濟發展比較慢。第三個因素是中國目前還是發展中國家,我們與很多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距離,我們可以引進發達國家現有的先進技術,以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我覺得我們具備了這三個因素,我們的經濟發展就會比較快了。有人說這二十多年中國經濟發展如此迅速是個奇跡,我覺得這不是例外,這是符合經濟規律的。人力資源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比如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物質資源多被戰爭破壞了,但是日本有人力資源,因此經濟就得以飛速地發展。這是因為日本當時具備了這三個因素。其次是“四小龍”的案例,為什么在某個時期亞洲“四小龍”發展這么快?也是因為它們都具備了這三個因素。所以中國只要具備這三個因素,經濟就會加速發展起來。我對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持很樂觀的態度。那么為什么中國經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就會放慢速度了呢?因為以上我談到的第三個因素:有距離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當我們國家經濟發展了,技術水平提高了,我們與世界先進技術的距離就越小,第三個因素發揮的作用就越小,相應地我們的經濟發展速度較之以前就有所放慢。
我在新著的《中國經濟轉型》一書中,對有關中國經濟發展因素、經濟改革的問題等都做了一些討論。在這本書中我用了現代經濟學宏觀、微觀、國際貿易、金融等經濟學理論來解釋和分析中國的經濟現象。我覺得在中國學習現代經濟學,用國外的教科書去學經濟學理論是很好的,但是我們要學會運用現代經濟學理論去分析我們中國的實際,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學好經濟學。今天我討論的范圍相當廣,我希望有機會能與各位多交流。
謝謝大家!
在第五屆中國經濟學年會上的演講
注釋
[1]鄒至莊,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經濟學會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主席。他是世界權威的計量經濟學家,也是最早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海外學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