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辛亥革命后的中國社會和中國思想界的困惑

1.北洋軍閥的黑暗統(tǒng)治

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凱在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勢力以及附屬于他們的舊官僚、立憲派的共同支持下,篡奪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買辦資產階級利益的北洋政府(亦稱北京政府)。由此,中國進入了北洋軍閥的黑暗統(tǒng)治時期。

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實行軍閥官僚的專制統(tǒng)治。1912年3月,孫中山領導制定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它規(guī)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而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tǒng)、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tǒng)治權。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財產、集會、結社、出版、言論、信教等自由,享有請愿、陳訴、訴訟、考試、選舉與被選舉等民主權利。(注:參見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2輯,106~110頁,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法典。盡管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所篡奪,資產階級革命黨人還是希望通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來約束和限制袁世凱的權力,維護民主共和。然而袁世凱根本就不打算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他先是通過制造北方局勢緊張的假象,迫使孫中山和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同意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首都由南京遷往北京,后是以武力脅迫搞垮了以同盟會會員為主體的唐紹儀內閣,繼而安排其親信趙秉鈞擔任國務總理,控制了內閣。對此,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力圖以組建政黨,贏得國會選舉來維護民主共和制度。

中華民國成立后,國內一度出現了政黨政治和議會制的高潮,國內各個政治派別紛紛組黨參與國會競選。1912年8月,宋教仁征得孫中山、黃興的同意后,以同盟會為基礎,聯合統(tǒng)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國民公黨等派別組建國民黨,成為國內第一大政黨。1913年3月,國民黨在第一屆國會選舉中獲得壓倒多數席位。國民黨選舉的勝利,使宋教仁躊躇滿志,準備組建國民黨內閣。這為袁世凱所不能接受和容忍。3月20日,袁世凱指示親信趙秉鈞派刺客在上海刺殺宋教仁。這對民初政黨政治是一個嚴重的打擊,預示著政黨政治的失敗。4月,袁世凱不顧臨時參議院反對,以鹽稅收入作保,與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簽訂了“善后大借款”合同,以應鎮(zhèn)壓革命之需。6月至7月,國民黨黨員擔任都督的江西、安徽、廣東等省宣布獨立,“二次革命”爆發(fā)。袁世凱以武力在兩個月內鎮(zhèn)壓了“二次革命”,孫中山、黃興等人再次流亡海外。國民黨失去了與袁世凱相抗衡、能制約袁世凱的有生力量,辛亥革命無可挽回地失敗了。

1913年10月4日,在袁世凱逼迫下,國會炮制通過了《大總統(tǒng)選舉法》。10月6日,袁世凱脅迫國會選舉其為大總統(tǒng)。成為正式大總統(tǒng)后,袁世凱加緊獨裁專制的步伐。11月,他下令解散國民黨;1914年1月,下令解散國會,并通令撤銷各省議會;5月1日,悍然廢除被視為中華民國象征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炮制推出《中華民國約法》,用總統(tǒng)制代替責任內閣制。他還通過修改《總統(tǒng)選舉法》賦予總統(tǒng)無限的權力。他公然進行復辟帝制活動,1915年12月12日宣布接受帝位,12月31日下令改1916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并準備在1916年元旦舉行登基大典。

袁世凱的倒行逆施遭到舉國反對。1915年9月,梁啟超發(fā)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的檄文,制造反袁輿論。12月,孫中山發(fā)表《討袁宣言》。12月25日,蔡鍔在云南昆明宣布獨立,建立護國軍政府,護國運動開始。其后,貴州、廣西、陜西、浙江等省紛紛宣布獨立。在舉國討伐聲中,袁世凱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6月6日,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凱在絕望中死去。

袁世凱死后,中華民國進入了軍閥割據時代。北洋軍閥分為皖系和直系。皖系以段祺瑞為首,得到日本的支持,控制了中央政府。直系以馮國璋為首,得到英、美的支持。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得到日本的支持,成為皖系和直系之外的第三大割據勢力。此外還有以閻錫山為首的晉系、唐繼堯為首的滇系和陸榮廷為首的桂系等。大小軍閥各自擁兵自重,爭權奪利,致使國家陷入四分五裂、連年混戰(zhàn)的局面,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嚴重阻礙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

1917年5月,圍繞中國是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了“府院之爭”。大總統(tǒng)黎元洪在美國的支持下反對中國參戰(zhàn)。國務總理段祺瑞在日本的授意下,力主中國參戰(zhàn)。段祺瑞自恃武力,脅迫國會討論參戰(zhàn)案,引起多數議員的強烈不滿。5月21日,黎元洪借機下令免去段祺瑞國務總理之職。段祺瑞則指使直隸、安徽、黑龍江等八省宣布脫離北洋政府,在天津設立總參謀處,準備武力倒黎。6月初,黎元洪在窘迫中邀請張勛進京調停“府院之爭”。6月14日,張勛進京后,即以武力解散國會,驅逐黎元洪。7月1日,張勛擁清廢帝溥儀復辟。張勛復辟帝制的倒行逆施,遭到全國各族人民的強烈反對。段祺瑞見形勢驟變,于7月3日在天津組織軍隊討逆,7月12日攻入北京,張勛復辟失敗。段祺瑞以“再造共和”之譽,再任國務總理,但他拒絕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了捍衛(wèi)民主共和制度,反對軍閥干政,1917年7月,孫中山發(fā)起護法運動。由于護法軍政府內部各個派系矛盾重重,1918年5月護法運動失敗。歷史再次表明,民族資產階級由于自身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不可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在經濟上,北洋政府竭力維護帝國主義、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的利益。北洋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政權,支持軍閥、大地主和大官僚以各種手段兼并土地,從而導致許多自耕農和半自耕農陷入破產和喪失土地的境地。北洋政府通過“清丈地畝”、征收各種苛捐雜稅等手段,對農民進行壓榨。北洋政府雖然頒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方針和政策,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西方列強無暇東顧,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春天”,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小,一方面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主要體現在輕工業(yè)方面,重工業(yè)基礎極為薄弱,民族工業(yè)中發(fā)展較快的主要是中小企業(yè)和工場手工業(yè);另一方面民族工業(yè)依然沒有擺脫帝國主義的控制和壓迫,在一些主要工業(yè)部門,外國資本仍然超過本國民族資本。與此同時,官僚買辦資本主義在北洋政府時期迅速壯大。軍閥和官僚借助于政治勢力,組成官僚買辦資本集團,操縱、控制、壟斷了全國的財政金融業(yè)、工業(yè)和運輸業(yè)。總之,北洋政府時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狀況沒有根本改變,中國遠未實現經濟獨立、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

在外交上,北洋政府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出賣民族國家利益。北洋政府是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建立的軍閥專制政府。西方列強對中國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紛紛尋找代理人。軍閥也紛紛依靠西方列強,以建立自己鞏固的統(tǒng)治。

袁世凱統(tǒng)治時期,不惜出賣路權、礦權,大肆向列強借款,并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1913年4月,他未經國會同意,與列強簽訂“善后大借款”合同,用鹽稅作抵押,使列強實現了控制和監(jiān)督中國財政的企圖。1915年5月,袁世凱為了使日本支持其稱帝,竟然表示接受日本提出的嚴重損害中國主權的“二十一條”。其主要內容包括:中國承認日本享有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并加以擴大;延長租借旅大及南滿、安奉兩鐵路,期限為99年,并承認日本在南滿及內蒙東部的特殊權利;中日合辦漢冶萍公司,附近礦山未經公司同意,不準他人開采;中國沿岸港灣及島嶼,不得租借或割讓與他國;中國中央政府須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中國警政及兵工廠由中日合辦;日本在武昌、杭州、南昌、潮州各路線有鐵路修筑權;在福建有投資修筑鐵路與開礦的優(yōu)先權。5月9日,袁世凱接受了除第五條外的全部要求。

段祺瑞控制北洋政府時期,也投靠日本,向日本借款擴充自己的實力,準備武力統(tǒng)一中國。1917年至1918年間段祺瑞政府和日本簽訂了一系列公開和秘密借款,總稱“西原借款”。其中最大的八次借款總額達1.45億日元。為取得這筆款項,段祺瑞把東北的修筑鐵路、砍伐森林和開采礦產等一系列主權出賣給日本。俄國十月革命爆發(fā)之后,段祺瑞又與日本簽訂反蘇的《中日陸軍共同防敵軍事協(xié)定》、《中日海軍共同防敵軍事協(xié)定》,大量出賣國家主權,使日本取得了在中國駐兵和自由出入中國東北與蒙古的特權,借此條約,日本隨即進入東北,迅速取代了沙俄在東北三省的侵略地位。

這一時期,中國還出現了邊疆危機。一是沙俄策動外蒙古獨立。1913年11月,袁世凱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與沙俄妥協(xié),簽訂了《中俄聲明》。《聲明》雖然承認外蒙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但又承認其“自治”,中國政府不得在外蒙駐軍設治。1915年,袁世凱又與沙俄簽訂《中俄呼倫條約》,劃呼倫貝爾地區(qū)為“特區(qū)”,規(guī)定中國軍隊非經沙俄同意不得入內,沙俄在該地區(qū)有修筑鐵路、借款的優(yōu)先權。二是英國策劃西藏分裂活動。1914年,英國與西藏地方“代表”簽訂非法的《西姆拉條約》,并非法在中印邊境東段劃定所謂“麥克馬洪線”,悍然將9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歸英屬印度。盡管北洋政府拒絕承認《西姆拉條約》和“麥克馬洪線”,但它并不能有效遏制西藏民族分裂勢力和英國殖民主義者的非法行徑,并不能有效維護民族獨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此外,與政治上復辟倒退相呼應,北洋政府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一股尊孔復古思潮。1913年6月,北洋政府向全國發(fā)布《通令尊崇孔圣文》。不久,命令全國恢復祀孔、祭孔典禮,恢復跪拜禮節(jié),中小學恢復尊孔讀經。一些清朝遺老遺少、保守分子也紛紛組織尊孔復古團體,發(fā)行尊孔刊物。1913年,康有為回國后設立孔教會,發(fā)行《不忍》雜志,攻擊共和,鼓吹尊孔復古。當時除了孔教會外,孔道會、圣教會、孔社等名目繁多的各種尊孔反動團體,在各地紛紛出現。它們攻擊民主共和,宣傳封建綱常倫理,甚至要求將孔教定為“國教”。一時間,中國思想文化界烏煙瘴氣。

總之,北洋政府無論從政治上、經濟上、外交上、文化上,均表現出濃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國社會狀況并沒發(fā)生根本性變化,甚至“政治上、社會上種種黑暗腐敗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注:《孫中山全集》,第9卷,99頁,北京,中華書局,1986。)。事實證明,在北洋政府統(tǒng)治之下,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根本行不通,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的歷史任務遠未完成。中國又處在一個新的十字路口,先進的中國人陷入了新的疑惑和彷徨之中。

2.先進的中國人的苦悶和彷徨

辛亥革命失敗后,中華民族面對空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矛盾,國家和社會狀況一天天壞下去,先進的中國人一度處于苦悶和彷徨之中。對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追求救國救民道路的歷史進程和心路歷程,毛澤東后來做了如下描述: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中國人沒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國主義。舊的頑固的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打了敗仗了,抵不住,宣告破產了”(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4卷,1514頁。)。因此,先進的中國人逐步認識到,“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注:同上書,1470頁。)。“洪秀全、康有為、嚴復和孫中山,代表了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注:同上書,1469頁。)“中國人被迫從帝國主義的老家即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武器庫中學來了進化論、天賦人權論和資產階級共和國等項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組織過政黨,舉行過革命,以為可以外御列強,內建民國。但是這些東西也和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一樣,軟弱得很,又是抵不住,敗下陣來,宣告破產了。”(注:同上書,1514頁。)“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西方的迷夢。很奇怪,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學生呢?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多次奮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guī)模的運動,都失敗了。國家的情況一天一天壞,環(huán)境迫使人們活不下去。懷疑產生了,增長了,發(fā)展了。”(注:同上書,1470頁。)

由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歷史進程可以看出:地主階級的洋務運動、農民階級的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的維新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無一例外都失敗了。辛亥革命之后到五四運動前夕,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俄國十月革命,面對著兩大歷史任務和若干歷史難題,中國將向何處去,中國的出路在哪里,一系列重大問題突出地擺在了先進的中國人面前。

其一,面對日益嚴峻的民族危機和社會矛盾,中華民族如何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辛亥革命之后到五四運動之前,資產階級領導的一系列革命運動都失敗了。它使先進的中國人開始思考:資產階級究竟能否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能否行得通,中國是否需要由新的領導階級、以新的指導思想、用新的革命方法來贏得革命的勝利?

其二,如何應對西方資本主義的侵略與挑戰(zhàn),如何看待西方資本主義文明?這個問題在辛亥革命之前就突出地存在。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歷程,實際上有一種比較糾結的心態(tài)。中國面對的西方,既是先進的西方,又是侵略的西方。中國陷入到要想戰(zhàn)勝敵人,得先變成“敵人那樣”的尷尬境地和悖論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充分暴露了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弊端和危機,迫使中國人開始思考如何對待西方資本主義。

其三,如何迅速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求強求富,實現現代化?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被動地納入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由此開始了被動的現代化進程。從地主階級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到洋務運動,從農民階級的《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到資產階級的“三民主義”、“實業(yè)救國”,先進的中國人在不斷探索如何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之路,但直到五四運動之前,中國現代化仍是畸形的、失敗的,屢遭挫折。這就迫使先進的中國人進一步思索:中國如何實現由農業(yè)國向工業(yè)國的轉變,如何變落后的小農經濟為發(fā)達的資本主義經濟?

其四,如何實現政治制度的更新,實現和發(fā)展政治上的民主?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歷程,經歷一個由技術層面到制度層面再到文化層面的發(fā)展軌跡。其中以西方資產階級共和國為藍本,實現中國由封建專制向民主共和轉型,是先進的中國人夢寐以求的政治理想和目標。盡管中華民國是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但是民主共和制度并沒有在中國落地生根,封建專制制度依然有深厚的土壤和環(huán)境,民國只是徒有虛名。對此,孫中山曾指出:資產階級革命黨推翻清王朝,“不過推倒了清朝的大皇帝。但大皇帝推倒之后,便生出了無數小皇帝,這些小皇帝仍舊專制,比較從前的大皇帝還要暴虐無道”(注:《孫中山全集》,第9卷,97頁。)。這使先進的中國人開始思考:中國如何在濃厚的封建主義政治環(huán)境中,實現國家政治的現代化,推動和實現政治上的民主?

其五,如何實現思想文化的更新?中華文明數千年延續(xù)不絕、自成一系的發(fā)展歷史,使中國人有著對本民族的自信和文化認同。辛亥革命后,中國思想文化界出現了紛繁復雜的亂象。一方面,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文化得到了迅速傳播,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凸顯了資本主義文明的危機,一些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對資本主義思想文化進行反思和質疑。另一方面,北洋政府推行文化復古主義,使封建主義思想沉渣泛起,中國思想界籠罩著一種悲觀失望的情緒。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fā),使先進的中國人在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之外,看到一種全新的思想理論和社會理想。這就使先進的中國人進一步思索:如何突破封建主義思想的牢籠,既吸收繼承中華文明和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又結合新的時代實現中華文明和傳統(tǒng)文化的革新與發(fā)展?

總之,辛亥革命之后到五四運動之前,先進的中國人就是圍繞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主題,站在橫向的中西問題和縱向的古今問題的十字路口彷徨和思索。他們先是發(fā)起了新文化運動,為各種社會思潮在中國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繼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十月革命的影響下,接受和選擇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静县| 淮北市| 舞钢市| 雷山县| 五指山市| 长治市| 霸州市| 尉犁县| 德江县| 登封市| 深泽县| 自治县| 庐江县| 合阳县| 库尔勒市| 宜黄县| 岳普湖县| 宜城市| 娱乐| 乐业县| 治县。| 阳原县| 綦江县| 凌源市| 修武县| 桑日县| 广德县| 濉溪县| 屯留县| 门头沟区| 上饶市| 泰顺县| 镇沅| 新乐市| 景宁| 凭祥市| 甘谷县| 屯留县| 庆阳市| 蓝山县| 南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