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跨國外包的技術擴散機制

跨國外包對承接國技術進步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技術擴散(注:技術擴散指的是一項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推廣的過程。)實現的,技術擴散又包括兩種類型:技術溢出和技術轉移。前者是先進技術的非自愿擴散過程,而后者則是技術的自愿擴散。

一、跨國外包技術擴散的靜態機制

(一)跨國外包中的技術轉移

聯合國《國際技術轉讓行動守則草案》中對技術轉移的定義是“技術轉移是指關于產品制造、生產工藝或提供服務系統的知識轉移,不包括貨物的單純買賣或租賃”。因此,技術轉移可以看做新技術從創新地向使用地的轉移過程。

在跨國外包生產體系中,為了使當地企業的產品能夠滿足國際市場的要求,跨國買家向當地企業進行著技術轉移,包括提供技術標準、必要的技術咨詢與服務、國際市場知識等。在跨國買家的支持下,本土企業產品逐步走向國際市場,技術水平隨之提升。布拉克和卡普爾(Brach and Kappel,2009)認為,接受跨國買家的技術轉移、人員培訓是本土企業技術能力提升的先決條件。龐特和尤爾特(2009)、伊瓦爾遜和阿爾維斯特姆(2010a,b)分別對南非的釀酒企業、東南亞及中國家具企業的技術升級進行了研究并發現,跨國買家為它們提供了新產品生產技術、新設備與新原料的來源等技術支持,對本土企業的技術升級起到了直接的促進作用。圖3—1是伊瓦爾遜和阿爾維斯特姆通過研究得出的世界家具經銷商IKEA為承接外包企業提供的技術支持。

54

圖3—1 瑞典IKEA公司為供應商提供的技術支持

資料來源:Ivarsson, I, Alvstam, C.G, 2010a, “Supplier Upgrading in the Home- furnishing Value Chain: An Empirical Study of IKEA's Sourcing in China and South East Asia”, World Development , 38:1575-1587.

伊瓦爾遜和阿爾維斯特姆(2010b)從主導廠商與當地企業的升級方式相對應的角度,分析了家具經銷商IKEA為承接外包廠商提供的技術支持(見圖3—2)。

54-2

圖3—2 瑞典IKEA公司的技術支持與當地企業技術升級

資料來源:Ivarsson, I, Alvstam, C.G, 2010b, “Upgra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 Case Study of Technology- learning among IKEA- suppliers i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1-22.

(二)跨國外包中的技術溢出

技術溢出指的是技術領先者在非自愿或無意識的情況下將先進技術擴散出去,而技術領先者卻難以從中獲得相應的回報。因此,技術溢出也稱為技術的外部效應。自從科和赫爾普曼(1995)關于貿易是知識溢出與擴散渠道的經典文章發表以來,凱勒(Keller,1998)、帕克(Park,2004)等學者從不同視角考察了技術溢出的實現機制與渠道。

跨國外包技術溢出的實現機制包括兩類:其一,跨國公司通過進出口貿易渠道發生的技術溢出;其二,在當地企業與跨國公司的接觸中,跨國公司通過技術幫助、技術指導方式引起的技術溢出。具體而言,跨國外包的技術溢出包括以下三條渠道。

1.通過中間產品進口發生的技術溢出

代工企業為了使生產的產品能夠達到跨國買家對質量和性能的要求,必須進口技術含量高的中間產品和最新的機器設備和生產工藝。庫馬爾和阿加沃爾(Kumar and Aggarwal,2005)指出,進口貿易使得科學知識以體現式和隱含式兩種途徑進入進口國,繼而影響到進口國的創新強度。麥高文(MacGavie,2006)、庫馬爾和阿加沃爾(2005)分別對印度和法國的制造業進行了實證研究,也證實了進口商品伴隨著國外技術轉移,激勵了進口國的組織學習與技術創新。此外,勒米尼和尤娜-克森(Lemine and ünal- Kesenci,2004)的研究表明,當地企業進口了難以生產的中間產品,迫使它們進入了更高或更新的生產體系之中,間接地促進了當地企業的技術水平的提高。

2.通過出口發生的技術溢出

國際貿易新理論提出,出口貿易通過“學習效應”提高了出口企業的技術效率。一方面因為當地企業通過出口不僅能夠接觸到國外市場的消費信息,而且能夠了解先進的機器設備、生產工藝以及最新的技術設計與管理經驗,這就促進了技術效率的提升(Bernard and Jensen,1999;Meliz,2003)。另一方面,出口企業在國際競爭的壓力下,也存在改進產品、生產流程以及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唆敻衤?994)提出了出口的“母市場效應”,指出企業的產品先在本國市場銷售,只有當具有足夠的競爭優勢之后,才可能向海外市場輸出,因為在走向國際市場的過程中企業會遇到管理障礙和成本障礙以及所要額外支出的產品改進費用、運輸費用以及高額的交易費用等。在跨國外包體系中,當地企業是采取依靠跨國買家訂單的被動出口模式,當地企業的學習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跨國買家提供了哪些技術溢出。比如依賴跨國采購商出口與依賴跨國制造商出口這兩種情況下,當地企業學習到的技術知識就存在較大差異,一般而言,前者要少于后者(焦媛媛等,2009)。

3.通過與主導廠商接觸獲取的跨國外包直接溢出

已有的研究表明,為了使當地企業的產品滿足國際市場要求,跨國買家往往為當地企業提供直接的技術幫助和技術指導。伊瓦爾遜和阿爾維斯特姆(2010)研究了在瑞典家具零售商IKEA驅動的價值鏈中東南亞及中國家具代工企業的升級路徑。作者發現零售商IKEA不僅為家具代工企業提供產品設計、人員培訓,甚至還有信貸資金等方面的支持。此外,跨國買家通過技術與管理的示范效應、人力資本流動效應、產業集聚和產業關聯等途徑主動或被動地實現對當地企業的技術溢出。楊桂菊(2010)對典型案例的調查也證明了當地企業通過“適應性學習”逐步構建核心能力是當地企業能否實現技術創新的關鍵環節。

二、跨國外包技術擴散的動態機制

技術擴散的動態機制反映了技術擴散區域和強度的動態變化特征??鐕獍夹g擴散的動態機制反映了在跨國外包生產體系中跨國買家在不同外包階段、不同外包強度以及當地企業不同技術水平下技術的擴散程度。

(一)外包階段與技術擴散

根據承接跨國外包的時間的長短可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階段1是承接跨國外包的起步階段。當地企業既沒有生產技術,也沒有銷售市場,甚至連最基本的生產制造能力也不具備??鐕I家僅僅看中了當地企業低廉的要素成本,它們在將外包訂單轉移給當地企業的同時,也將技術、管理經驗和國際市場的工藝信息和市場信息轉移給了當地企業。由于跨國買家與當地企業的技術差距較大,因此買家不用擔心當地企業會與其競爭,因此,在階段1技術的擴散程度最高。階段2是承接跨國外包的成長階段。在跨國買家幫助下以及自身充分的消化吸收之后當地企業逐步具備了生產能力,通過技術復制能力的培育,當地企業能夠達到跨國買家的“低成本、高質量”要求。此時,跨國買家對其的技術擴散開始減少。階段3是承接跨國外包的成熟階段。當地企業不僅具備了生產制造能力,而且還可能具備了技術改進能力,正在謀求技術設計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在國際市場上建立自有品牌。此時,跨國買家與當地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較小,企業間競爭大于合作。當地企業探索擺脫跨國買家的技術幫助和支持,走向獨立自主的發展路徑。跨國買家則考慮訂單轉移以及如何鞏固市場地區,它們幾乎不會主動向當地企業進行技術轉移,技術擴散程度在三個階段中是最低的。

(二)外包強度與技術擴散

跨國外包強度指的是承接外包業務占當地企業總業務量的比重,反映了當地企業對跨國買家的依賴程度。當跨國外包強度相對較低的時候,即當地企業的自主品牌生產和貼牌生產同時展開的情況下,當地企業對跨國買家的依賴程度較低。當地企業參與外包生產的動機可能是通過跨國買家學習更多的知識和技術,或者通過提高機器設備的利用率來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此時,跨國買家的技術擴散程度相對較高。但是,當地企業逐步提高外包比重,或者成為標準的OEM工廠時,跨國買家在向當地企業進行技術擴散的同時,也會采取一系列手段限制技術轉移和技術溢出,技術擴散程度隨之降低。從跨國買家的角度來看,隨著當地企業外包比重提高,跨國買家對其的控制力逐步增強。跨國買家為了降低尋找代工工廠的搜尋成本和交易成本,希望將當地企業限制在加工、裝配、制造環節,不希望它們在獲取了生產能力之后再具備更高的技術水平。因此,當外包比重較高時,跨國買家的技術擴散強度也會隨之下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竹北市| 黔东| 西乡县| 沂源县| 全州县| 吉安市| 静宁县| 黑水县| 汉川市| 思南县| 和林格尔县| 九龙城区| 哈尔滨市| 永康市| 平凉市| 佳木斯市| 平泉县| 长兴县| 汉中市| 托克托县| 河南省| 抚宁县| 湟中县| 奇台县| 万宁市| 驻马店市| 鲁山县| 天等县| 上杭县| 金川县| 夏津县| 永仁县| 健康| 沂源县| 普安县| 隆回县| 黄冈市| 思茅市| 河津市| 本溪| 嵩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