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法上自衛權實施機制
- 余民才
- 10115字
- 2019-09-20 16:38:07
第四節 自衛權的歷史演進
自衛權具有久遠的歷史,自始與人類的戰爭相伴隨,經歷了從正義戰爭論時期到“卡羅林”時期、從國際聯盟至聯合國的演進歷程。
一、正義戰爭論時期
自衛權自國際法尚未承認時起,就為國家所主張。在遠古時期,戰爭雖然是一種常態,但是戰爭發動者都尋求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把戰爭描述成正義的。正義戰爭與非正義戰爭的區分在古希臘和古羅馬就存在。在古希臘法律上,只有正當理由的戰爭才是正義的,古希臘人因此可能第一個正式承認自衛權是戰爭的正當理由。比如,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基于防御理由為挫敗迫近的或未來的攻擊而發動的戰爭是正義的。羅馬人也在戰爭之前尋找開戰的正義理由,這些包括違反條約、攻擊盟國、破壞中立或者褻瀆圣地。中世紀正義戰爭論的代表人物阿奎那承認自衛權。西塞羅認為,自保是發動戰爭僅有的兩個理由之一。 【1】
自衛權首先出現在國內法上,意指個人有權使用武力保護自己。國內法上自衛的關鍵因素是自衛必須是必要的,比如危險必須是真實存在的,至少是迫近的。此外,國內法還要求不存在可以替代使用武力的合理方法和防御必須是成比例的。 【2】這些成熟概念在國際法形成之初即被接受,作為定義正義戰爭問題的一部分。比如,真提利認為,對武力攻擊的自衛反應是必要的,必要性是正義戰爭的一個條件。真提利的必要性觀點相當廣泛,足以涵蓋受到威脅的國家進行預防性攻擊。同樣,格勞秀斯承認,在面臨一個確定的潛在攻擊者造成迫在眉睫的和明確的危險時,一個國家享有自衛的自然權利,即使傷害尚未發生。 【3】
很自然地,國家試圖把自衛權解釋為無所不包。這種“口袋規則”曾經為英國所推行,成為掩蓋違反國際法行動的合法外衣。英國以自衛之名從事的非防御性歷史事例之一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0年,西班牙無嗣國王死后將王位傳給富有侵略性和擴張性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孫子安茹公爵,這引起其他歐洲國家極為擔心法國與西班牙結盟而在歐洲出現一個帝國。由于路易十四沒有答復保證不結盟的請求和拒絕承諾不讓安茹公爵繼承法國王位,這被視為圖謀建立一個強大的法—西國家以統治歐洲的證據,所以,為防止這種霸權的出現,英國領導的其他歐洲國家聯盟對法宣戰。該聯盟聲稱,其行動是正當行使自衛權。另一個這樣的歷史事例是一百年后英國以自衛理由進攻丹麥。1807年,英國和法國開戰。當時丹麥擁有強大海軍,但是沒有陸軍保護其邊界。由于法軍集結在德國北部,英國擔心拿破侖奪取丹麥艦隊后將有能力威脅愛爾蘭、英格蘭和蘇格蘭海岸。在這種情況下,英國要求丹麥將它的艦隊開赴英國交由它保護,并保證在戰爭結束后全部歸還。這遭到丹麥拒絕。英軍因此對哥本哈根進行了近三周的轟炸,丹麥最后投降。英軍隨后將尚存的76艘丹麥軍艦駛往英國。這一行動阻止了拿破侖法國成為一個海上強國。 【4】
【1】See Commander Byard Q.Clemmons & Major Gary D.Brown,“Rethinking International Self-Defense:the United Nations' Emerging Role”,in 45 Naval Law Review,219(1998).
【2】See Commander Byard Q.Clemmons & Major Gary D.Brown,“Rethinking International Self-Defense:the United Nations' Emerging Role”,in 45 Naval Law Review,219(1998).
【3】See Beth M.Polebaum,“National Self-Defense in International Law:An Emerging Standard for a Nuclear Age”,in 59 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190191(1984).
【4】See Commander Byard Q.Clemmons & Major Gary D.Brown,“Rethinking International Self-Defense:the United Nations' Emerging Role”,in 45 Naval Law Review,222223(1998).
二、“卡羅林”時期
(一)“卡羅林”案
到19世紀30年代,國家幾乎不受限制的自衛權開始受到節制,自衛權的習慣國際法形成。標志這一重大變化的歷史事件是“卡羅林案”。
“卡羅林案”涉及英國在加拿大叛亂期間在美國領土上破壞美籍船“卡羅林號”所引發的外交爭端。1837年,英國統治下的加拿大發生叛亂,很多支持叛亂的人(其中大多數是美國人)駐扎在尼亞加拉河加拿大一側的海軍島上。他們租用美國私人船舶“卡羅林號”運送武器和人員。12月29日,當該船停泊在美國境內斯洛賽(現尼亞加拉鎮)港時,英國軍隊越界對它發動襲擊,放火焚燒并將它推入尼亞加拉瀑布。該事件造成一名美國人死亡。美國對此提出抗議,要求英國賠償。英國則稱摧毀“卡羅林號”是自衛和自保所必要的。1840年11月,加拿大人麥克雷沃德因被懷疑參與了“卡羅林號”事件而在紐約被捕,英美之間本來有些緩和的緊張關系再度緊張。英國要求放人,抗議審判,稱攻擊“卡羅林號”是官方行動,麥克雷沃德不能為此承擔個人責任。 【1】
英美兩國就解決“卡羅林案”所互換的信函,特別是麥克雷沃德被捕后,1842年7月27日時任美國國務卿韋伯斯特致英國駐美特別公使阿什伯頓勛爵的信函催生了“卡羅林原則”。韋伯斯特在信中闡述了美國在加拿大叛亂中保持中立、遵守不干涉原則以及在這些方面最嚴格地遵守國際法規則之后,要求英國證明它破壞“卡羅林號”的正當性。他說,英國政府必須證明:自衛的必要性是刻不容緩的、壓倒一切的、沒有選擇手段的余地的和沒有考慮的時間的;即使存在這種必要性允許加拿大地方政府進入美國領土,它也不應當采取不合理或過分的行動,因為以自衛的必要性為理由的行動必須為該必要性所限制并明顯地限于該必要性的范圍之內;訓誡或抗議船上人員是不切實際的或者將是徒勞無益的;不能等到白天采取行動,不能區分無辜的人與有罪的人,無法逮捕和扣留船只,而存在當前的且不可避免的必要性,需要在一個黑夜去襲擊一艘停泊在港口、手無寸鐵的船上人員已經入睡的船舶,將一些人打死,將其他人打傷,然后將該船拖入激流,在瀑布上游縱火焚燒,不管船上人員無辜與否、是否生死,都使它面臨充滿恐怖想象的命運。韋伯斯特最后說,美國政府不相信存在這種必要性。 【2】
阿什伯頓同意韋伯斯特對行使自衛權的表述,盡管他對英軍入侵美國領土對待“卡羅林號”的自衛必要性作出了與韋伯斯特完全不同的解釋。 【3】英美在此案中對行使自衛權達成的共識就是眾所周知的“卡羅林原則”。根據該項原則,一個國家在外國領土上使用武力要成為合法自衛,該武力使用首先必須是必要的。評價必要性的因素是對情勢反應的緊迫性,即迫在眉睫的、壓倒一切的、沒有非武力手段可供選擇的和沒有時間考慮。其次,武力行動必須與威脅成比例。
“卡羅林案”是第一個在外國領土上以自衛進行武裝干預的經典案例。它將自衛權從自然法理論絕對無上的自保權觀念中解放出來,使之從一個使用武力的政治借口轉變為一項法律原則。 【4】它確立了行使自衛權的必要性和比例性標準,促成了對自衛權的普遍接受,在自衛法發展上具有重要意義,至今依然是確定自衛權內容的重要基礎。
然而,“卡羅林案”或“卡羅林原則”的作用不能高估。一方面,自衛與自保在該案之前混同的情況在此之后仍然沒有根本改觀,許多學者仍然從自保意義上看待自衛。比如,惠頓認為自衛只是自保權的附屬物,菲利摩爾認為“卡羅林案”是基于自保解決的。哈賴克、特維斯、霍爾、甚至奧本海在其著作中提到的不是自衛,而是自保。 【5】英國在“科孚海峽案”中對其軍事行動所援引的法律理由也是自保,盡管《憲章》已經存在。 【6】另一方面,“卡羅林原則”不能脫離《憲章》自衛法單獨運行。因為必要性本身不是行使自衛權的一個客觀門檻條件,國家可以隨意解釋其面臨的局勢具有必要性而聲稱以自衛對另一國家使用武力。這一點已在“卡羅林案”中表露無遺。正因如此,那些沒有受到攻擊卻訴諸武力的國家往往以自衛的必要性作為辯護理由,一種很有市場的理論將武力攻擊條件拋諸腦后,強調必要性應該成為打擊恐怖主義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法律基礎。比如有學者曾這樣認為,在習慣自衛法中,合法主張自衛的前提主要是必要性和比例性條件。 【7】
(二)國家戰爭權
訴諸戰爭傳統上被視為國家的權利,“卡羅林原則”對此沒有產生實質影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訴諸戰爭仍然被視為“國家的本能和不受約束之主權的一項特權”,國家發動戰爭的權利只受其內部資源和內部控制的限制。所以,傳統國際法允許國家以任何理由發動戰爭,而不管該行動正當與否。【8】奧本海曾說,國際法不認為一個國家為獲得對另一個國家的政治或其他優勢而公開發動戰爭是非法的。 【9】因此,“只要訴諸戰爭被視為每個國家可以任何理由對待任何其他國家的自由……國家就無需一個法律理由來開始戰爭”【10】,訴諸自衛就是多余的。凱諾格魯指出,盡管卡羅林必要性與比例性標準已被普通接受為習慣國際法,但是,“卡羅林事件”與國際聯盟成立之間的時期具有“反映使用武力之法律規范缺失的分散性質”【11】。
【1】See James A.Green,“Docking the Caroline:Understanding the Relevance of the Formula in Contemporary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Concerning Self-Defense”,in 14 Cardoz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433435(2006).
【2】See The Caroline Case:Letter of Mr.Webster to Lord Ashburton,Department of State,Washington,27th July,1842,available at http://avalon.law.yale.edu/19th_century/br1842d.asp#ash1,20091220.
【3】See The Caroline Case:Letter of Lord Ashburton to Mr.Webster,Washington,28th July,1842,available at http://avalon.law.yale.edu/19th_century/br1842d.asp#ash1,20091220.
【4】See R.Y.Jennings,“The Caroline and Mcleod Cases”,in 32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82,92(1938).
【5】See R.Y.Jennings,“The Caroline and Mcleod Cases”,in 32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91(1938).
【6】See Corfu Channel case,I.C.J.Reports 1949,p.35.
【7】See Myres S.Mcdougal & Florentino p.Feliciano,Law and Minimum World Public Order:the Legal Regul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ercion,Sage Publications,1961,p.217.
【8】See Jorge Alberto Ramirez,“Iraq War:Anticipatory Self-Defense or Unlawful Unilateralism?” in 34 California Western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10(2003).
【9】See Lassa Oppenheim (H.Lauterpacht ed.),International Law,7th ed.,vol.2,Longman,1952,p.178.
【10】Yoram Dinstein,War,Aggression and Self-Defence,Fourth edition,p.176.
【11】Kalliopi Chainoglou,Reconceptualising the Law of Self-Defence,2008,p.67.
三、國際聯盟時期
直到進入國際聯盟時期,自衛權才在國際法上變得有意義。這在于國家不受限制的戰爭權開始走上被規范之路。
(一)國際聯盟盟約
構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國際秩序的1919年《國際聯盟盟約》(以下簡稱《盟約》)首次將戰爭作為一件國際關注事項?!睹思s》序言提到:“締約各國,為增進國際間合作并保持其和平與安全起見,特允承受不從事戰爭之義務。”為此目的,《盟約》從三個方面對國家戰爭權進行限制。第一,它規定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程序,要求成員國將它們之間的爭端提交國聯行政院、仲裁和常設國際法院解決。第二,在仲裁裁決、法院判決或行政院報告后三個月屆滿之前,不得從事戰爭。也就是說,國家戰爭權受三個月“冷卻期”限制。第三,對于接受仲裁裁決、法院判決或行政院報告書建議的其他國家,不得對其發動戰爭?!睹思s》第13條第4款規定:“聯盟會員國約定彼此以完全誠意執行所宣告之裁決或判決,并對于遵守裁決或判決之聯盟任何會員國,不得進行戰爭。設有未能實行此項裁決或判決者,行政院應擬辦法使生效力?!笨傊?,《盟約》將戰爭在某些情況下合法地視為一種解決爭端的手段、一種國際法上的救濟和一種執法手段。《盟約》這種將戰爭區分為合法戰爭與非法戰爭的做法有別于傳統上正義戰爭與非正義戰爭的區分。這種區分的意義在于:它為確定侵略者提供了一個一般性基礎,并暗示為了征服和沒有正當理由的兼并而使用武力是非法的。 【1】
《盟約》沒有特別規定自衛權,一個原因是,這被認為是多余的,因為自衛是一種固有權利,成員國以默認的方式對它作了保留,國家自衛權選擇仍然存在。另一個原因是,允許以自衛使用武力的明示條款只有在普遍禁止以自助使用武力的法律秩序中才具有必要性。而根據《盟約》,戰爭只是在明確規定的條件下才是被禁止的,這不影響國家對非法戰爭以自衛訴諸反擊戰的權利。因此,普遍同意,以自衛訴諸戰爭和任何非戰爭性使用武力不為《盟約》所限制。 【2】這一點為國聯大會第一委員會1931年提交大會的報告所證明。該報告指出:“有一點是沒有爭議的,那就是在現行《國際聯盟盟約》下……禁止訴諸戰爭[并沒有]將合法自衛權排除在外。” 【3】
國聯大會討論的1923年《相互協助草案條約》和1924年《和平解決國際爭端議定書草案》延續了《盟約》嘗試禁止戰爭的努力,并將自衛權與戰爭相聯系。這兩個草案雖然沒有成為正式法律文書,但是在自衛權發展上仍然有意義?!断嗷f助草案條約》宣布侵略戰爭是一種國際罪行,規定各國有義務不犯這種罪行。該草案條約及其提交給政府的評注盡管沒有特別提到自衛權,但是評注實際上描述了哪些使用武力可以被視為合法的和必要自衛的情形?!逗推浇鉀Q國際爭端議定書草案》重申譴責侵略戰爭,并在第2條中規定,除抵御侵略或國聯行政院或大會同意外,締約國同意“在任何情況下不得訴諸戰爭”【4】。對于將自衛從第2條的禁止中排除的必要性,波利蒂斯和貝恩斯在其初步報告中說:“禁止只涉及侵略戰爭,它當然不會擴大到防御戰爭。合法自衛的權利繼續得到尊重,且必須繼續得到尊重。受到攻擊的國家擁有完全自由,使用其能力范圍內的所有手段抵抗它可能成為受害者的任何侵略行為。如果無法等待它有權從國際社會獲得的援助,那么它可以而且應該立即以自己的力量保護自己?!?nbsp;【5】
(二)巴黎非戰公約
到1928年,國際社會禁止戰爭的努力實現歷史性突破,即《巴黎非戰公約》得到15個國家簽署。 【6】這也是自衛法發展史上另一個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巴黎非戰公約》因時任法國外長白里安和美國國務卿凱洛格發起,故又名《凱洛格―白里安公約》。該公約第一次在國際法歷史上宣布戰爭為非法,其第1條莊嚴宣告:“締約各方以它們各國人民的名義鄭重聲明,它們斥責用戰爭來解決國際糾紛,并在它們的相互關系上,廢棄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第2條進一步強調,締約國之間所有爭端或沖突,不論性質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解決。
《巴黎非戰公約》是對廢棄戰爭之法律制度的宣示,其締結程序也是對自衛權的宣示。在法國提出的最初草案中,包含一個廢棄戰爭作為國家政策的工具的條款。由于凱洛格擔心無法就侵略戰爭概念達成協議反而可能導致以反擊侵略為由濫用武力,法國同意放棄這個概念,用一個新概念取而代之。但是,法國提出,措辭的改變不能損害簽署國的合法自衛權,因而法國的新草案第1條包含了對廢棄戰爭的幾項保留,其中一項就是合法自衛。然而,凱洛格認為,定義自衛權可能引起濫用的危險,同樣建議予以刪除。
為消除法國的疑慮,凱洛格特別寫信指出:“美國反戰條約草案沒有以任何方式限制或損害自衛權。該權利是每個主權國家所固有的,并且隱含在所有條約之中。每個國家無論什么時候,且不管條約是否有規定,皆可自由地對其領土的攻擊或侵略進行自衛,并且有權自行決定情況是否需要以自衛訴諸戰爭。如果它有正當理由,全世界都會贊成而不會譴責其行動。然而,通過條約明示承認此種不可移讓的權利與定義侵略的所有努力一樣,將遭遇同樣的困難……鑒于沒有必要增加一個有關自衛之自然權利的條約條款,在一個條約中規定自衛的法律概念對和平并沒有好處,因為不擇手段的人要將某事件與一個公認的定義相符合是太容易不過的事情。” 【7】法國和其他國家接受或注意到凱洛格信函的解釋,因而條約的最后文本沒有提到自衛權。
《巴黎非戰公約》談判國在簽署時再次確認了它們對自衛權的立場。美國重申,自衛權是國家所固有的,并暗含在所有條約之中。法國、英國和日本等其他國家也作了類似保留。
凱洛格信函被認為是首次正式提到自衛權的法律解釋與認定【8】,它連同《巴黎非戰公約》及其締約國保留對自衛法的發展有重要意義。首先,傳統的國家戰爭權不再具有國際合法性,自衛權正式獲得法律意義。因為在戰爭仍然是國家外交政策的一個合法工具時,自衛仍然是一個與自保權聯系的政治概念而非法律概念,自保權被視為優于所有義務的不可剝奪的頭等權利。在這種情況下,自衛權是沒有意義的。 【9】《巴黎非戰公約》產生了這樣的法律后果,即自保權不再保留其傳統形式,只是其某些內容被保存了下來。這種剩余權利就是自衛權或合法防御權。 【10】 其次,自衛是國家的固有權利觀念確立起來,這在后來被廣泛接受,成為《憲章》第51條的一部分。再次,行使自衛與對國家領土的攻擊或侵略相聯系,這為建立第51條與第2條第4款之間的邏輯聯系以及第51條自衛權行使的前提條件提供了思想淵源。最后,是否訴諸自衛由國家自行決定,不受第三方控制。這是固有權利的必然結果,也為第51條所反映。
但是,凱洛格信函和《巴黎非戰公約》對自衛權的發展仍然存在缺陷。最首要的莫過于沒有定義戰爭概念,缺乏其判斷標準。這容易導致國家將侵略戰爭辯稱為非戰爭。明顯的例子是日本曾聲稱,它在中國東北(舊滿洲)進行的戰爭是所謂“事件”,而非“戰爭”,借此否認從事了違反《國際聯盟盟約》的行為。 【11】另一個例子是1923年意大利轟炸并占領科孚島。當希臘—阿爾巴尼亞邊界委員會的意方主席在希臘被謀殺時,意大利向希臘發出最后通牒。希臘作出妥協,滿足了意大利的大多數要求,但是拒絕意大利參與謀殺事件調查和要求賠償,除非調查結果證明希臘負有責任。意大利于是在短時間轟炸后占領了希臘的科孚島,造成希臘大量人員傷亡。意大利聲稱,由于它無意向希臘宣戰,因此國聯行政院無權處理這個和平受到威脅的問題。它宣布,意大利所采取的行動不是一種戰爭行為,而是一項目的在于保持意大利威信和表明意大利執行應獲得賠償之堅定決心的臨時措施。 【12】其次,國家被視為自衛必要性的唯一裁判者,這為以自衛為由發動侵略戰爭提供了借口。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領土,聲稱是出于自衛的必要。當時國際聯盟大會根據國聯調查團的調查而通過的報告,判定“日本的行動不能視為正當自衛的措施”。然而,日本仍然主張自己有權判斷其所謂基于自衛而采取的行動的合法性。 【13】第三,自衛權是在國家領土受到外來攻擊或侵略之后還是之前行使,這并不清楚。第四,行使自衛權是否有限制或條件,這并未得到進一步闡釋。
【1】See Stanimir A.Alexandrov,Self-Defense against the Use of Force in International Law,pp.3334.
【2】See Stanimir A.Alexandrov,Self-Defense against the Use of Force in International Law,pp.34,37.
【3】Report to the Assembly by the First Committee,Records of the Twelfth Assembly (1931),Meetings of Committees,Minutes of the First Committee,p.146,quoted from Self-Defense against the Use of Force in International Law,Stanimir A.Alexandrov,p.37.
【4】Stanimir A.Alexandrov,Self-Defense against the Use of Force in International Law,pp.4143.
【5】Records of the Fifth Assembly (1924),Plenary Meetings,p.483.
【6】該公約于1929年7月25日生效。至1933年,共有63個國家批準或加入。
【7】Dispatch of April 23,1928,quoted from Self-Defense against the Use of Force in International Law,Stanimir A.Alexandrov,p.54.
【8】參見楊永明:《國際法上自衛權之研究》,載《國際法論文集》,627頁,臺北,三民書局,2001。
【9】See Kalliopi Chainoglou,Reconceptualising the Law of Self-Defence,2008,p.65.
【10】See Ian Brownlie,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Use of Force by States,1963,p.252.
【11】參見黃惠康:《禁止在國際關系中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原則》,載《中國國際法年刊》,295頁,1997。
【12】See Stanimir A.Alexandrov,Self-Defense against the Use of Force in International Law,p.35.
【13】參見周鯁生:《國際法》,上冊,197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四、聯合國時期
自衛權發展成為一項完整的國際法律制度是《憲章》的訂立和聯合國的成立。正是《憲章》創立了禁止使用武力和安理會控制武力的新機制,自衛權才首次正式地在實在法上確立起來。
(一)第51條的產生
《憲章》第51條的出現帶有某種“偶然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勾畫未來國際組織的敦巴頓橡樹園建議案中,并沒有一個明示自衛權的單獨條款。這主要是受美國的影響。1944年初,當美國代表團準備橡樹園會議提案時,在討論禁止使用武力原則和行政院(即后來的安理會)期間討論了自衛權問題。由于美國認為自衛是國家的權利,該項權利暗含在禁止使用武力原則條款之中,所以美國提案沒有自衛權條款。在橡樹園會議期間,美國的想法得到其他國家接受,一致同意自衛權默示地規定在原則4(即禁止使用武力)中,盡管中國代表團曾建議(但最后放棄)將原則4修改成一個包含自衛的條款,即“國家不得使用武力,除非安理會授權或自衛”【1】。因此,橡樹園建議案沒有任何條款明文規定自衛權。
橡樹園建議案的“遺漏”在1945年舊金山制憲會議上引起與會國家代表的關切,普遍的意見是支持包含一個自衛條款。有趣的是,自衛的討論與禁止使用武力原則無關,而是涉及擬建立的聯合國與區域組織行動的關系。橡樹園建議案關于區域組織的規定安排在第八章C部分,屬于第三委員會的審議范圍。誘發該委員會討論自衛的動因主要是早于聯合國存在的1945年3月3日拉丁美洲國家和美國在墨西哥簽署了美洲國家之間集體防御的《查普特庇克條約》。該條約第1條和第2條包括將一個會員國遭受的侵略視為對所有會員國的侵略行為而進行集體自衛的規定。拉美國家擔心,如果它們加入聯合國,聯合國將排斥泛美條約體系的行動自由。因為橡樹園建議案規定,任何依區域辦法或由區域機關采取的執行行為必須得到安理會授權。 【2】 哥倫比亞對此表示的意見可能最有代表性。它堅持認為,區域組織有權采取防御措施,無須安理會事先同意。哥倫比亞外長說:“在美洲國家中,對一個美洲國家的侵略構成對所有其他國家的侵略,所有國家行使其合法防御的權利,對遭受攻擊的國家提供援助,以抵御這種侵略。這就是自衛權的含義。” 【3】美國代表團因為參議院將反對沒有自衛權條款的《憲章》的壓力,于1945年5月10日提出了有關自衛的第一個修正案。 【4】
然而,自衛沒有成為舊金山會議的一個激烈爭論問題,其原因在于國家把自衛權視為它們的固有權利,因此,第三委員會很容易就新增一個自衛權條款達成協議。那些對自衛權的討論主要涉及自衛條款的措辭及其在《憲章》中的位置。對于前者,有關自衛權的修正案涵蓋了第51條的所有因素。比如,澳大利亞提案強調自衛權的固有性,使用了“本憲章不得認為廢止該項權利”詞語;澳大利亞和法國修正案包括了單獨自衛和集體自衛;法國和土耳其修正案建議自衛權在安理會采取行動之前行使;比利時修正案提議,以自衛采取的措施必須隨后提交給安理會同意。 【5】
對于自衛條款的位置則引起了一些爭論。這有兩種對立觀點。第一種觀點是把自衛條款放在橡樹園建議案第八章B部分的末尾。蘇聯支持這個觀點,因為把新的自衛條款排除在B部分之外不合常理,甚至是人為的。在蘇聯看來,自衛條款所涉及的是會員國的權利,但是該權利不應該影響安理會的權力與責任。由于B部分處理的是安理會維持和平與安全的權力與責任,所以自衛條款邏輯上應該放在第八章B部分第12段之后。第二種觀點是在橡樹園建議案第八章增加一個新的D部分。這個想法最初由澳大利亞修正案提出來,為第四小組委員會的大多數國家所支持。起草憲章的協調委員會同樣有這樣的爭論。 【6】
第三委員會最后一致通過第51條的措辭。協調小組委員會同意了那些措辭,并決定將它放在《憲章》第七章的尾部。 【7】
(二)第51條的特點及其實踐
第51條是自衛權發展的歷史延續和集大成者。它借助“本憲章不得認為禁止”和“自然權利”詞語傳承了自“卡羅林案”以來的習慣自衛權【8】,構建了自衛權機制的主體框架,具有不同于其之前自衛權發展階段的特點。第一,它首次將自衛權建立在法治基礎上,自衛權不受外部控制和評判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第二,它首次確定了行使自衛權的前提條件——武力攻擊。在《憲章》之前,國家行使自衛權是以必要性為標準的。該標準由于具有很強的主觀臆斷性,所以自衛往往成為戰爭的代名詞。武力攻擊標準比必要性更加客觀,國家幾乎不再可能如從前那樣動輒以自衛訴諸武力。自聯合國成立以來的六十多年間,有關戰爭或使用武力的事件只有一百多件,以自衛理由進行的戰爭或使用武力只是其中一部分。 【9】這或許與武力攻擊條件的設立不無關系。第三,它明文將自衛權定性為禁止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原則的例外?!稇椪隆窞榻鸷笃毡楹推剑涞?條第4款禁止在國際關系中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以該原則為基礎,《憲章》建立了以安理會為中心的集體安全體制和武力控制機制。鑒于使用武力實際上不可能避免和安理會由于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可能無法履行其職責的事實,第51條宣示了國家自衛權。這明顯地是將自衛權置于例外的地位。而《巴黎非戰公約》沒有在戰爭與自衛權之間明確這種關系?;蛟S這個原因,戰爭概念的法律意義含糊不清,國家在認定或解釋上很容易繞過禁止戰爭的規定。 【10】第四,它將自衛權納入聯合國集體安全體制中?!稇椪隆分暗淖孕l權不存在調控機制,是否行使、如何行使以及何時結束,完全是國家自行決定的事情。即使國際聯盟的集體安全機制也沒有約束自衛權行使的規范。第51條結束了這種局面,在聯合國集體安全體制范圍內定義自衛權。 【11】國家不再是自衛權的唯一裁判者,它必須將其自衛措施向安理會報告,且安理會有權終止國家的自衛措施。
第51條是憲章時代規范國家戰爭權的法律,對實踐有重要影響。首先,區域組織的組織文件和安全防御條約接受第51條的主要內容,它們往往規定要將行使自衛權采取的行動向安理會報告。其次,大多數國家將防御作為其安全政策。最后,它被援引為評判以自衛主張使用武力合法性的標準與指南,與聯合國實踐密不可分。在聯合國成立后涉及使用武力的事件中,沖突一方或雙方基本上都宣稱是自衛。安理會和國際法院在這些案件中拒絕或支持了有關自衛主張,維護了第51條的權威性與完整性,并對第51條相關內容的進一步澄清作出了貢獻。 、
【1】Beomchul Shin,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Use of Force:Shaping the UN's Regime and its Evolution,Seoul:KIDA Press,2008,pp.73,75.
【2】See Dumbaron Oaks Proposals,Chapter VIII,Section C,para.2.
【3】Josef L.Kunz,“Privileges and Immunitie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in 41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828,873 (1947).
【4】See Beomchul Shin,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Use of Force:Shaping the UN's Regime and its Evolution,p.88.
【5】See Beomchul Shin,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Use of Force:Shaping the UN's Regime and its Evolution,pp.7980.
【6】See Beomchul Shin,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Use of Force:Shaping the UN's Regime and its Evolution,pp.8386.
【7】See Beomchul Shin,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Use of Force:Shaping the UN's Regime and its Evolution,pp.80,81.
【8】凱厄斯認為,第51條沒有被視為對自衛權的否定是在于聯合國因為冷戰未能發揮對它“所期望的”作用。冷戰結束后,聯合國能夠發揮對它“所期望的”作用,因此,第51條應該解釋為否定而非確認自衛權。參見Abram Chayes,“The Use of Force in the Persian Gulf”,in Law and Force in the New International Order,Lori F.Damrosch & David J.Scheffer eds.,Westview Press,1991,p.6。
【9】See A.Mark Weisburd,Use of Force:the Practice of States since World War Ⅱ,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7,p.307.
【10】參見黃惠康:《禁止在國際關系中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原則》,載《中國國際法年刊》,295頁,1997。
【11】參見白桂梅:《國際法》(第二版),1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