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安全年度報告:監測預警
- 顧海兵 孫挺 陳芳芳等
- 585字
- 2019-09-21 01:42:56
1.1 國內外經濟安全研究的興起、發展與區別
經濟安全研究的出現與升溫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冷戰結束后,國際競爭的方式發生了變化。單一的以意識形態為標志的政治、軍事競爭讓位給了政治、經濟、軍事與文化的多方面競爭(Dumas,1990;Klare and Volman,2006;Homolar,2010)。國際競爭更多地表現在了經濟層面上。研究如何鞏固與提高國家經濟競爭力的經濟安全領域開始受到重視。
另一方面,全球化是經濟安全研究的助推劑。全球化給發達國家提供了新的產品與要素市場、新的利潤增長點,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獲得稀缺要素、實現經濟趕超的機會。然而,產品與要素的自由流動在帶來經濟效率與利潤的同時,也使得國家之間相互依賴的程度增強了。尤其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相對稚嫩的經濟體制與落后的競爭力使其更易受國際市場的影響。因而,聚焦于經濟自主能力的經濟安全研究逐漸升溫。
由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中的地位不一致,經濟安全研究的側重點存在差異。發展中國家,以我國為例,對于經濟安全的研究集中于外國資本、技術對國內產業、市場的控制方面(夏興園等,2001;葉溥靖,2004;魏浩等,2005)。發達國家則更多地關注外國資本通過投資、兼并等方式引發的優勢技術或能源控制權的流失(Hemphill,2007;Cohen,2009;Travalini,2009)。
國內的學者大多將經濟安全當做一個獨立的概念,并以此為基礎建立理論分析框架。而國外的學者則將經濟安全視為國家安全的一個組成部分,更多地在分析時使用國家安全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