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發展:時代發展的新要求
- 徐志宏 王東紅
- 2530字
- 2020-08-20 16:01:57
(一)科學發展是一種狀態
通常來說,狀態就是指事物在一定時空中所處的狀況和表現出來的形態。在物理學上,固態、液態和氣態等就是物質的狀態。在哲學上,則用熵、混沌等概念來描述非線性空間的狀態,說明系統及系統要素特性變化趨勢的總和。
發展是對事物良好狀態的一種描述。人類社會是以特定的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為基礎、以一定數量和質量的人口為主體而建立的相互交往與運動發展的社會關系體系。社會發展表示一種社會結構各部分比例恰當適合、關系協調融洽,實現了正面功效的最大化或良性運行狀態。廣義的社會發展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多個彼此聯系的方面,其中每一個維度的狀況也都影響著其他維度的狀況,這些維度共同作用,構成了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構建了人類生活的狀態。中間層次的社會發展,主要與政治發展、經濟發展、文化發展、生態發展等相對應,指社會結構、社會管理、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等的良好運行狀態。狹義的社會發展指農村社會、城市社會、學校、家庭等一定人的聚集區的良好運行狀況。
科學發展是對發展的最佳狀態的描述,科學發展的社會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社會形態,存在著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社會狀況,但在它們存在的歷史時期內也會經歷若干個社會發展的階段。如中國封建王朝中,也曾出現了國家統一與政局穩定、經濟繁榮與國力強大、文化昌盛與民族團結等持續時間較長的社會發展狀態,比如西漢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和清代的康乾盛世。不過,這些“治世”、“盛世”并沒有實現利益的合理分配,最終都“盛極而衰”。所以,“社會的科學發展”與“科學發展的社會”既緊密聯系又有明顯區別。前者僅是說明社會于某一時空內存在的一種良好狀態,但沒有說明這種狀態存在的時間長短。只有社會穩定發展的這種良好狀態始終保持在一定社會歷史階段的較長時期,才可以說是實現了科學發展,構建了科學發展的社會。科學發展的社會是指社會的科學發展能夠長期穩定保持的社會。在這一社會中,科學發展是社會各領域的根本屬性和鮮明特征。從這個意義上講,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不可能是完全的科學發展的社會,它們只擁有社會科學發展的某一階段和時期,或者特定的科學發展狀態。只有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及其高級階段,階級對抗等各種社會差別消失、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素養和道德水平極高,才能實踐和實現真正的“科學發展”。
科學發展作為一種狀態表征,有不同的衡量標準和程度劃分。發展是人類為改善自身所產生的各種征象總和,主要表現為各個領域、地域的進步。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會不時出現停滯甚或倒退等狀態。一部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總體進步、局部退步,大多時段內前進、少數時段內倒退的歷史。即使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及其更高階段,也有局部意義上與完全意義上的“科學發展”之別,有初級階段的、中級階段的、高級階段的“科學發展”之分。相對于局部的或初級階段的“科學發展”,完全的或高級階段的“科學發展”是指社會全體的各要素、各方面之間的關系實現了全面的、完整的、整體的進步狀態。
在不同的社會、不同的領域,“科學發展”表現出不同的狀態。美國批判社會學和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代表人物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在其《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中申明,他本人“在經濟領域是社會主義者,在政治上是自由主義者,而在文化方面是保守主義者”。不過,這里的社會主義并非是經濟中央集權制或生產資料的集體所有制,而是對經濟政策優先權的判定,即政府應該制定一套勞動優先制度,保證人們最低限度的需求。在政治領域,貝爾認為應該維護公眾和個人間的區分,既不能像“共產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將所有行為都政治化,也不能像傳統資本主義社會中對個人行為毫無節制地放任,要實現人人平等和相信個人成功原則。在文化領域,崇尚權威、尊重傳統、相信藝術存在著質量好壞,在判斷經驗、藝術和教育的價值時,應堅持依賴權威的原則。在貝爾看來,社會是分裂的,可以分為技術經濟結構、政治和文化。這三個領域不互相重合,有著不同的變化節奏,服從于不同的軸心原則(axial principle),遵循著不同的規范(norms),這些規范將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行為類型合法化。這些領域間的不相調和造成了社會的各種矛盾。技術經濟結構關注生產的組織以及商品與服務的分配。它建構了社會的職業和階層體系,使用技術是為了工具性目的。在現代社會中,它的軸心原則是功能理性(functional rationality),其調節模式是節約(economizing)。從本質上來說,即效益、最低投入、最大回報、最大限度利用、最優選擇以及關于雇用和資源混合的相似判斷標準。就政治而言,它是社會正義和權力的競技場,控制權力的合法使用,調節沖突,以維持由社會傳統或憲法體現出來的正義觀,即通過談判和法律來實現政治決策。政治的軸心原則是合法性(legitimacy),暗含著平等(equality)。就文化而言,它是人工制品和一個群體的生活模式。它的核心原則是不斷表達和重塑“自我”,以獲得自我實現和自我滿足(self-realization and self-fulfillment)。由此可以窺見,擁有官僚和等級制度的社會結構(主要是技術經濟結構)與形式上相信平等和參與的政治之間的緊張關系,以角色分配和專門化為根本基礎組織起來的社會結構與關注提高自我和實現“完整”個人文化之間的緊張關系,從而形成了社會領域的斷裂。領域斷裂(disjunction of realms)觀念是分析現代社會的一個通常的、理論性的方法。
“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資產階級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造就了世界市場、世界的文學等。盡管資本主義也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危機等一系列危機,但高新技術進步、社會福利提高等又給資本主義國家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見,資本主義社會形態所容納的生產力依然具有相當的發展空間。而就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而言,其經過長期的努力和一定的積累,科學發展的理念和發展方式才逐漸形成。在不同的發展領域中,科學發展必然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評判標準,但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全面建成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才是整個社會科學發展的狀態表征。可見,作為一種狀態的“科學發展”主要強調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