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互文性”——揭示作品文化血脈的途徑(節(jié)選)

南開大學(xué)文學(xué)院 陳洪

“互文”本為我國古代文章學(xué)用語,亦作“互文見義”,在疏解經(jīng)典時使用尤多。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譯介西方文論的熱潮中,或把intertexuality譯為“互文性”,遂漸次成為理論批評界的通用語。本文所論,即取此后其義。

“互文性”理論經(jīng)國內(nèi)理論界十余年的傳播、討論,其要旨已系眾所周知(注:參見趙渭絨:《西方互文性理論對中國的影響》,成都,巴蜀書社,2012。),但運用于文學(xué)批評實踐,似尚有不足。論者往往視之為后現(xiàn)代批評一脈,而不愿沾染;或以為產(chǎn)生于西方語境,必不適于漢語寫作,故敬而遠之。

其實,一種理論或一個理論系統(tǒng),內(nèi)涵往往并不單一?;ノ男岳碚撛谖鞣降膫鞑ミ^程中,內(nèi)容變得豐富而復(fù)雜。其中確有與中國文苑相鑿枘之處。但是,其理論的核心還是具有普適性的,據(jù)以研究中國文學(xué),不失為揭示作品文化血脈的一條有效途徑。

眾所周知,西方互文理論的奠基者是法國批評家克里斯蒂娃。她受巴赫金的對話概念與狂歡理論的啟發(fā),率先明確提出了“互文性”的概念。她的核心觀點包括:(1)孤立的一個詞是沒有意義的,詞的意義是在互相聯(lián)系的語詞之間發(fā)生、確立的。(2)由語詞組成的文本同樣是互相聯(lián)系著的,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一系列歷史文本以及周邊文本聯(lián)系著的,其意義與這些直接、間接關(guān)聯(lián)的文本密不可分。(3)這種聯(lián)系有表層的——如相同語詞,也有深層的——如文化因子。(4)互文性強調(diào)傳統(tǒng)——文學(xué)的乃至文化的傳統(tǒng)——對文本的影響,一定程度上消弭作家在寫作過程中的獨創(chuàng)性。

克里斯蒂娃的理論是經(jīng)羅蘭·巴特的揄揚而產(chǎn)生大影響的。而巴特本人則在克里斯蒂娃的基礎(chǔ)上又有大的發(fā)揮、改造。他比克里斯蒂娃走得更遠一些,特別是在評論作者與文本關(guān)系方面,他近乎絕對地把文本看作是過去文本的一種新編織,割斷了作者主體精神與文本之間的關(guān)系。

其后,“互文”的觀念與方法迅速為理論界所關(guān)注、接受。在“互文”的旗幟下,這一理論向著不同維度開掘出去。在文學(xué)批評的維度上,開掘成績最大的當(dāng)屬熱拉爾·熱奈特。面對“互文性”過分廣泛使用以致邊界不清的情況(最極端的例子是自然科學(xué)如物理學(xué)中也引入了“互文性”的概念),他從文學(xué)批評的立場對“互文性”做了限定,指出這一概念是針對一個文本與其他文本之間存在的明顯或潛在的關(guān)聯(lián)而提出的。熱奈特進而把這一“關(guān)聯(lián)”具體化為五種情況,從最直接的關(guān)聯(lián),如引用、詞語復(fù)現(xiàn)等,到間接、隱蔽的關(guān)聯(lián),如言語類型、文體特色等。他的工作使得“互文性”理論在文學(xué)研究、文學(xué)批評中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

影響最大的“互文”開掘者是德里達。他在解構(gòu)主義立場上重新詮釋“互文性”,其理論雖與文學(xué)理論批評不無關(guān)聯(lián),但更主要的向度在哲學(xué)層面。由于他的介入,“互文性”這一概念內(nèi)涵大為復(fù)雜,理論面目變得激烈而極端。這也是國內(nèi)文學(xué)理論批評者在借鑒“互文性”理論時遲疑不前的重要原因。

實際上,從克里斯蒂娃到熱奈特,其理論的合理內(nèi)核是十分清晰的,就是:文學(xué)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必然與其他文本,特別是與此前的文本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關(guān)聯(lián),其意義也需在這種關(guān)聯(lián)中充分呈露。這種聯(lián)系既是文學(xué)的,也是文化的,體現(xiàn)為一種血脈相連的關(guān)系。

本文所論就是采取這一合理內(nèi)核,但又有所調(diào)整。西方的“互文性”理論體系,往往強調(diào)了文本之間的聯(lián)系,忽視乃至抹殺了作者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這顯然是不適當(dāng)?shù)摹!盎ノ摹敝}與作者之創(chuàng)造性工作,應(yīng)以“采得百花成蜜后”來看待。文本間的“互文性”、當(dāng)下社會背景,與作者的主體“釀造”,應(yīng)是不可或缺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三要素。本文論述“互文性”時,并不排斥其他兩要素的存在與意義。

另外,要說明的是,這里討論的“互文性”與傳統(tǒng)的箋注之學(xué)、影響分析有相似之處,但區(qū)別也是很明顯的。首先,這里的“互文性”不是簡單地指向甲乙之間,而是強調(diào)眾多文本之間網(wǎng)狀的關(guān)聯(lián);其次,這里的“互文性”既包括直接的引述、復(fù)現(xiàn),也包括命意、結(jié)構(gòu)等較為隱蔽方面的“偷意”、“略同”之類間接關(guān)聯(lián);最后,這種種或隱或顯的關(guān)聯(lián)可能是文學(xué)范圍的,但更多的是思想文化范圍的,是文化意義上的血脈聯(lián)系。

下面舉三個例子,說明這一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具有獨特意義的作用。

其例一:東坡詞解讀。

蘇東坡謫居黃州時有《定風(fēng)波》小詞,語似明白,其實頗有深度。小詞把東坡當(dāng)時融三教于一體的精神狀況,特別是受《維摩詰經(jīng)》影響形成的人生態(tài)度生動而深刻地表現(xiàn)了出來。而歷代注家、研究者雖各有所見,卻不能透徹洞見。詞曰: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fēng)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帲瑲w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下略。)

其例二:宋江形象的再認識。

《水滸傳》中最復(fù)雜的一個形象就是宋江。對他的解讀、評價歷來莫衷一是。在作品的表層,作者為宋江貼的“標簽”是“孝義黑三郎”;《水滸傳》的重要評點者、傳播者李卓吾則以“忠義”的頭銜相贈;相比之下,金圣嘆的見解就要深入一些,他敏銳地看出了宋江言行的矛盾之處,然后把“奸雄”的惡謚給了宋江;新中國的學(xué)者們受政治氣候的左右,時而稱之為“農(nóng)民革命領(lǐng)袖”,時而稱之為“農(nóng)民革命的叛徒”。奇怪的是,這些說法在文本中都可以找到或多或少的佐證,但也同樣可以找到反證。所以沒有一個可以自圓其說。

于是,20世紀80年代某學(xué)者提出了“兩種《水滸》,兩個宋江”的提法,來調(diào)和這些矛盾,但是仍然不能彌合宋江身上的裂隙,以致在把《水滸傳》改編成電視連續(xù)劇時,我們就看到不同的編導(dǎo)處理起這個角色來有天淵之別——有的豪氣萬丈,有的猥瑣平庸。

其原因在于原著中宋江的形象實在是內(nèi)涵豐富、復(fù)雜,甚至包含著尖銳的矛盾,若執(zhí)其一端,自然會陷入困境——例如,一方面結(jié)交江湖人物,甚至為“巨盜”通風(fēng)報信,事先脫離父子關(guān)系,隨時準備犯事逃亡,另一方面又作出恪守“朝廷法度”的種種姿態(tài);一方面口口聲聲表白不敢背叛朝廷,另一方面又狂言“血染潯陽江口”;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為什么在一個人身上出現(xiàn)這樣復(fù)雜,或者說矛盾,甚至說分裂的言行呢?我們只有從他的文化DNA入手,找出這些基因的血脈由來,方可真正明白問題的來龍去脈。

在《水滸傳》成書前的有關(guān)史料、話本、雜劇中,宋江的故事其實十分簡單,其形象也十分簡單——除去“劇賊”的惡謚、山大王的身份,就只有“勇悍狂俠”(陳泰《江南曲序》)一語而已。這種性格的描述可能接近于歷史上宋江的真實面目——據(jù)《侯蒙傳》,宋江率領(lǐng)三十六個人橫行幾個州,身手、膽氣肯定不會弱了。

那么,《水滸傳》的宋江形象是怎樣誕生的呢?完全是“施耐庵”的心營意造,還是另有“配件”而經(jīng)過他“組裝加工”呢?我們不帶任何褒貶的意圖,只是做一做類似考古的工作,或者說是“基因圖譜”的分析工作,看看在施耐庵以前的浩如煙海的各類文獻中,有哪些隱含了宋江的影像、潛藏著宋江的基因。

首先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史記》。司馬遷在《游俠列傳》中飽含深情地描寫了一個另類人物郭解的悲劇一生。我們來看《游俠列傳》中的一段:(郭)解入關(guān),關(guān)中賢豪知與不知,聞其聲,爭交歡解。解為人短小,不飲酒,出未嘗有騎。已又殺楊季主……乃下吏捕解。解亡,置其母家室夏陽,身至臨晉。臨晉籍少公素不知解,解冒,因求出關(guān)。籍少公已出解,解轉(zhuǎn)入太原,所過輒告主人家。吏逐之,跡至籍少公。少公自殺,口絕。久之,乃得解。窮治所犯,為解所殺皆在赦前。軹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譽郭解,生曰:“郭解專以奸犯公法,何謂賢!”解客聞,殺此生,斷其舌……(注:《游俠列傳》,見《史記》,卷一百二十四,北京,中華書局,1959。)太史公對郭解的評論是:吾視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采者。然天下無賢與不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言俠者皆引以為名……(注:同上。)把這個郭解和宋江平生事跡相比,類似的地方實在不少,大的地方至少有四處,小的地方還有若干。

先說大的地方——

第一,俠義之名滿天下。

司馬遷對郭解的介紹是“無賢與不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翻譯成現(xiàn)代白話,就是“社會各界都有他的很多忠實粉絲”。這樣的評價,在整部《史記》中,好像還沒有第二個。甚至在“二十五史”中,這樣評價、介紹一個人,也是極為罕見的。可是如果把太史公對郭解的這一評語移到《水滸傳》的宋江身上,卻好像是量身定做一樣。初讀《水滸傳》時,印象很深的一個地方就是其中不厭其煩地重復(fù)著類似的情節(jié):各個地方、各種身份的好漢們只要一聽到宋江的大名,立刻“納頭便拜”。顯然,這是作者刻畫宋江時特別著力的筆墨。

第二,因為亡命出逃而連累到好朋友。

郭解本來在地方上聲譽很高,官場民間的人緣也都很好,可是卷進了一場人命案,于是輾轉(zhuǎn)出逃。關(guān)于他逃亡的路線,司馬遷記下的地名就有夏陽、臨晉與太原。一路上郭解留下了一些蹤跡,官差便跟蹤緊追不舍。為了掩護郭解,他的一位“粉絲”籍少公不惜自殺來中斷線索。而《水滸傳》集中寫宋江的“宋十回”里,重頭戲正是宋江的亡命出逃過程。宋江無意中卷入了閻婆惜的命案,出逃中先后到滄州柴進的莊上、青州白虎山孔家莊上與清風(fēng)山清風(fēng)寨花榮的寨里,得到柴進、孔明、孔亮和花榮的掩護,而最后幾乎連累花榮送命。顯然,這段吃了人命官司后的亡命經(jīng)歷,宋江與郭解也是大體相同的。

第三,受某個儒生進讒言之害,其友人代為殘酷報復(fù)。

郭解案發(fā)被捕后,本來有“客”為他講好話,也還有一線生機,可是有一個多嘴的“儒生”對審理案件的官員講:“這個郭解所作所為都是觸犯刑律的?!边@直接影響了官員的看法。而這個儒生最終被郭解的“粉絲”殺死,而且手法很殘酷——割下了儒生的舌頭。看官們一定記得,類似的故事情節(jié)在宋江故事中也是一場重頭戲。宋江被捕刺配江州后,得到了戴宗等人的庇護,卻不幸碰上了個“多管閑事”、“維護法紀”的黃文炳,到太守那里告發(fā)宋江的不軌言論,害得宋江上了法場。而這個黃文炳自己落得個被李逵碎割的下場。這個倒霉的黃文炳,與《游俠列傳》中這個“侍使者坐”而多嘴多舌且被殺并“斷其舌”的儒生,從身份、行為到下場,真是“何其相似乃爾”!

第四,形象反差。

《水滸傳》寫梁山好漢都是熊軀彪體,獨獨為其領(lǐng)袖設(shè)計了一副“面黑身矮”、“文不能安邦,武不能附眾”(宋江自評)(注:《水滸傳》,第六十八回,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4。)的形象。這初看十分奇怪,細想來卻實在是生花妙筆。形象上的巨大反差會在眾人中顯得很特殊,而且更顯示出他做領(lǐng)袖“以德不以力”的特質(zhì)??墒且郧暗囊笆坊螂s劇中的諸多“宋江”都不具有這種形象上的特色或是劣勢。“勇悍狂俠”,絕不是這種看起來總是有幾分窩囊的形象——到了電視連續(xù)劇中,李雪健把這一窩囊特色演繹到了十二分。

這樣的形象反差——與周邊的反差,與自己行跡的反差,在正史和稗官中同樣屬于珍稀現(xiàn)象。可是,無獨有偶,太史公筆下的郭解也正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在《游俠列傳》中,太史公不是偶然提到一句半句郭解的形象,而是著力描寫、予以特別強調(diào)的,如“解為人短小”、“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采”等。這一點,恰恰也是《水滸傳》一再強調(diào)的。甚至到了決定梁山領(lǐng)袖歸屬的關(guān)鍵時刻,還讓宋江出來自我批評一番:第一件,宋江身材黑矮……第二件,宋江出身小吏,犯罪在逃……(注:同上。)這與《游俠列傳》最后還要由太史公自己出面來議論一番郭解的形象、狀貌真有異曲同工的意味:太史公曰:吾視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采者……諺曰:“人貌榮名,豈有既乎!”於戲,惜哉!這么多近似相合的地方,而且都是宋江一生的“大關(guān)目”,這就等于我們給宋江與郭解做了一次DNA檢測,而所測的等位基因高度相合。

此外,《游俠列傳》有些小地方和《水滸傳》的宋江故事也有近似的地方。例如,郭解雖然在江湖有很大的名聲,日常在鄉(xiāng)里卻是謙恭有禮的姿態(tài)——“解執(zhí)恭敬,不敢乘車入其縣廷”;宋江也是一樣,平日里對周邊的各色人等都是謙遜和善,甚至對小商小販亦是如此。又如,郭解好客疏財——“邑中少年及旁近縣賢豪,夜半過門常十余車,請得解客舍養(yǎng)之”;宋江則是“平生只好結(jié)識江湖上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若高若低,無有不納,便留在莊上館谷”(“莊上館谷”幾與“客舍養(yǎng)之”同義)。再如,郭解偶遇一人,對他傲不為禮——“獨箕倨視之”,后來卻折服向他謝罪,這和宋江初遇武松一節(jié),也有幾分相似?!菨h氣將起來,把宋江劈胸揪住,大喝道:“你是甚么鳥人,敢來消遣我!”……柴進指著宋江,便道:“此位便是及時雨宋公明?!蹦菨h道:“真?zhèn)€也不是?”宋江道:“小可便是宋江。”那漢定睛看了看,納頭便拜……宋江大喜,攜住武松的手,一同到后堂席上。(注:《水滸傳》,第二十二回。)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獨箕倨視之。解遣人問其名姓,客欲殺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見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箕倨者乃肉袒謝罪。(《史記·游俠列傳》)如此等等,雖然看起來只是一些細節(jié),但也屬于兩個形象之間相合度很高的等位基因。

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斷定,《水滸傳》的寫定者(權(quán)認作“施耐庵”)是一位相當(dāng)熟悉《史記》的人物(經(jīng)過“唐宋八大家”的鼓吹,宋元明的文人對《史記》的興趣是相當(dāng)普遍的),因此當(dāng)他要描寫一個領(lǐng)導(dǎo)江湖群雄的義俠形象時,郭解的形象、事跡便自覺不自覺地浮現(xiàn)出來,成為他創(chuàng)作加工的“毛坯”。

《史記》雖然被列入所謂“正史”,但其中頗有一些“異端”因素時而被統(tǒng)治者驚覺、排斥。如《漢書》就批評司馬遷,說他“是非頗謬于圣人”,而列舉的主要錯誤就在于《游俠列傳》中對郭解等俠士的同情——“序游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所以,我們在分析宋江DNA時,不妨把來自郭解的基因稱為“江湖基因”,也就是在主流意識形態(tài)中沒有地位的草根“基因”。

那么,宋江除了“江湖基因”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性質(zhì)的基因呢?

我們還是從具體的材料出發(fā),來分析宋氏基因圖譜的另外一些節(jié)點。

說宋江身上有郭解的影子,人們雖可能有些意外,但較為容易接受。如果現(xiàn)在說宋江的形象與《論語》有關(guān),與《孔子世家》有關(guān),恐怕大家都會感覺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了。

但是,事實擺在那里,“風(fēng)馬?!边€就是“相及”了。

金圣嘆曾指出,施耐庵刻畫宋江形象時,一個特別值得注意的手法是把李逵與宋江合寫。不管他的具體分析是否完全準確合理(特別是痛貶宋江的話語),作品中存在大量二人合寫的段落卻是千真萬確的。而把一個謙謙“君子”與一個黑凜凜“莽漢”組合到同一場景,相互映襯,也為突出彼此的性格特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謙謙有禮的孔子身邊是否也有類似的莽漢呢?且來看《史記》。

太史公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寫到孔子與弟子言談往來的地方共有19處,其中與子路合寫的就有10處,在“七十二賢”中不僅最多,而且超過半數(shù)(在《論語》中,子路言行在眾弟子中約占八分之一,也是最多的幾人之一,但不像《孔子世家》這樣突出)。更有趣的是,這10處中有6處是從反面落墨來襯托孔子的品行、道德,與其他弟子的寫法大不相同。

大家知道,在孔門七十二賢人中,子路頗有點與眾不同的色彩。本來孔子經(jīng)常被社會閑雜人等欺侮,可自從有了子路做門徒,“惡聲不入于耳”——子路拳頭的威力可想而知。孔老夫子提議學(xué)生們談理想,別人都謙虛兩句:“不敢不敢,請有水平的同學(xué)先講?!笨墒?,子路這兄弟毫不謙讓(“率爾而對”),而且大講軍事戰(zhàn)略思想,博得老師搖頭苦笑。在我國敘事文學(xué)中,以“莽漢”襯托“君子”的筆法,子路與孔子這一對可算得上是濫觴。

下面,我們進一步看幾個更具體的例子。

在《水滸傳》的宋江、李逵合寫情節(jié)中,最富有戲劇性的是李逵鬧東京前后的一連串沖突,而其中的核心是宋江訪名妓李師師的情節(jié)。作者饒有興味地描寫宋江見名妓李師師——皇帝情婦——的情景。宋江為了謀求政治出路,不得已設(shè)計了一條曲線求仕的路徑,放下領(lǐng)袖的架子,帶上柴進、燕青等,拜訪了李師師,并一起飲酒談笑。于是有了李、宋沖突一段:李逵看見宋江、柴進與李師師對坐飲酒,自肚里有五分沒好氣,圓睜怪眼,直覷他三個……頭上毛發(fā)倒豎起來,一肚子怒氣正沒發(fā)付處……李逵道:“哥哥,你說甚么鳥閑話!……我當(dāng)初敬你是個不貪色欲的好漢,你原來是酒色之徒:殺了閻婆惜,便是小樣;去東京養(yǎng)李師師,便是大樣……”(注:《水滸傳》,第七十二、七十三回。)這一段非常富有戲劇性。在書中不僅是梁山聚義后最為熱鬧的一段,就是在全書范圍內(nèi)也是別開生面的一場好戲。那么,它的戲劇性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說通俗點,為什么這么熱鬧,這么好看呢?

現(xiàn)代京劇《沙家浜》久唱不衰,其主要魅力來自胡傳魁、刁德一、阿慶嫂的三角對手戲。李逵鬧東京這場大戲也類似,里邊也有兩個很特別的三角關(guān)系。一個三角是皇帝、皇帝情婦李師師和山大王宋江。其中,皇帝情婦居于中間的“頂角”位置。山大王要在她身上下功夫,實現(xiàn)曲線從政,她卻要在皇帝面前掩飾一切——這種場面、關(guān)系的設(shè)計,也有些類似于《十日談》甚或莎翁喜劇的情節(jié)。另一個三角是皇帝情婦李師師、山大王宋江和莽漢李逵。其中,宋江居于中間“頂角”位置。他一方面要討好李師師(可謂“有欲則柔”),另一方面要面對李逵的誤解。這兩個三角的疊加,就把宋江置于最尷尬的境地。而其中三個形象的對比則是產(chǎn)生戲劇效果的重要因素。列位看官,我們不妨設(shè)想一下當(dāng)時的景象:妖嬈的皇帝情婦李師師、道德模范(不解風(fēng)月的“孝義黑三郎”)宋公明、宋公明的超級“粉絲”(“好德”勝于“好色”)莽漢李逵,這樣三個人之間的懸疑與誤會,實在是最好的戲劇材料。

如此精彩的情節(jié),有關(guān)宋江的正史、野史都不見端倪。那么,它是從哪兒來的呢?

我們要做的仍然是與之前一樣的“基因考古”工作。

《史記·孔子世家》所記孔子與子路的第一個沖突,性質(zhì)與“李逵鬧東京”時宋江與李逵的沖突頗為相近: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原見?!笨鬃愚o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帷中??鬃尤腴T,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huán)珮玉聲璆然??鬃釉唬骸拔徉l(xiāng)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弊勇凡徽f。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注:《孔子世家》,見《史記》,卷四十七。)這段文字歷來被人們予以特別關(guān)注,因為其中關(guān)于孔子處境的描寫,頗有幾分尷尬,甚至還有一點曖昧。而這種意味因“子路不說(悅)”四字而分外彰顯。至于孔子指天誓日的辯解,其情態(tài)也是其他任何關(guān)于孔老先生的描寫中所沒有的。

《論語》中關(guān)于此事的記載較為簡單,但在孔子與子路沖突這一點上與《史記》完全一致:“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注:《論語·雍也》,北京,中華書局,2006。)還有含蓄一點的,如:“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保ㄗⅲ骸墩撜Z·八佾》。)(“媚于奧”指走枕邊路線,“獲罪于天”與“天厭之”相近。)所以,這一段孔子與子路因“美女”而沖突的準“八卦”在一兩千年中是傳播極廣的橋段。

孔子見南子與宋江見李師師,在基本情節(jié)上有三點是相似甚或相同的。

第一,孔子與宋江都是因為有求于君主而不得已謀求走“枕邊路線”的。不同的是,孔子較為被動,宋江出于主動。而他們“枕邊路線”的對象,一個是君主的寵姬,一個是君主的寵妓(深究起來,這位寵姬的名聲比那位寵妓不過略勝一籌而已)。

第二,孔子與宋江身邊都有一個性格魯莽的侍從,都對此產(chǎn)生了誤解,并且都公開表示了自己的不滿。

第三,孔子與宋江都因此事處于尷尬之地,也都不得已而在誤解自己的莽漢面前剖白、解釋。

除了“子見南子”與“宋見李妓”兩段情節(jié)的“基因”高度近似之外,《孔子世家》中孔子與子路的關(guān)系還有兩個“基因”也被改造、移植到了宋江與李逵的DNA之中。

一個是因出仕而產(chǎn)生分歧。

李逵對宋江本是五體投地、奉若神明、言聽計從的,后來之所以屢生沖突,根源乃在招安。宋江急于投靠、報效朝廷,而李逵不肯屈從,于是產(chǎn)生了一連串的矛盾、沖突。而《史記》中,子路對孔子有所不滿的事件也大半與孔子急于用世有關(guān)。前面已有兩段引文,此外還有:孔子為政……(魯君)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笨鬃釉唬骸啊岐q可以止。”公山不狃……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不說,止孔子。佛肸畔,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曰:“由聞諸夫子:‘其身親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今佛肸親以中牟畔,子欲往,如之何?”(注:均見《孔子世家》。)可以說,太史公塑造“孔圣人”的生花妙筆就在于設(shè)置了子路這一“善意”的矛盾對立面,從而表現(xiàn)出孔子性格、心理的微妙和復(fù)雜處。為此,他舍棄了《論語》中孔子贊譽子路的內(nèi)容,而突出了二者之間的差異(這一點甚至招致后人的懷疑,認為圣人不當(dāng)如此,太史公所記有誤)。

李逵在《水滸傳》中的一個附帶的功能,同樣是以他的反招安反襯出宋江的性格特征與心理的微妙、復(fù)雜。

《水滸傳》與《孔子世家》還有一對相似的“對位基因”,即“子路之死”與“李逵之死”。

《孔子世家》在寫到孔子臨終時,以不同尋常的筆法,把子路與孔子的命運聯(lián)系到了一起:子路死于衛(wèi)。孔子病,子貢請見……因嘆,歌曰:“太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謂子貢曰:“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殯于東階,周人于西階,殷人兩柱間。昨暮予夢坐奠兩柱之間,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無論有意還是無意,這一悲涼之筆使得孔子與子路二人合寫、彼此映襯的味道更加顯豁了。

有趣的是,《水滸傳》為宋江臨終時安排的情節(jié)與此頗相似:宋江知大限將至,特意“連夜使人往潤州喚取李逵”,以藥酒毒死。(李逵死后,宋江)心中傷感,思念吳用、花榮,不得會面。是夜藥發(fā)臨危,囑咐從人親隨之輩:“可依我言,將我靈柩,安葬此間南門外蓼兒高原深處,必報你眾人之德。乞依我囑!”言訖而逝。(注:《水滸傳》,第一百回。)刻意安排李逵先于宋江一步而死,突出彼此之間不同于他人的特殊關(guān)系;然后寫宋江臨終對喪事——特別是安葬的地點安排——作出具體細致的囑托。這些地方與《孔子世家》上述悲涼之筆也是明顯類似的。

作者為李逵設(shè)計的情節(jié)中,還有些似乎也與子路有蛛絲馬跡的關(guān)聯(lián),雖不及前面幾例重要,但也可作旁證。如七十四回《李逵壽張喬坐衙》描寫李逵斷案:李逵道:“那個是吃打的?”原告道:“小人是吃打的?!庇謫柕溃骸澳莻€是打了他的?”被告道:“他先罵了,小人是打他來?!崩铄拥溃骸斑@個打了人的是好漢,先放了他去。這個不長進的,怎地吃人打了!與我枷號在衙門前示眾!”李逵起身……大踏步去了。有趣的是,《論語》中恰好也有子路斷獄的話題: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注:《論語·顏淵》。)“由”就是子路。細微說來,這段話歷來有歧義。不過,大致的意思沒有問題,就是由于性格原因,子路如果斷獄的話,會十分簡單、利落。“片言”,多理解為“片面之詞”。若以孔夫子這段話來描述、評價《水滸傳》的李逵斷獄,豈不是有如量體定做嗎?

綜合上述,我們可以得出三點結(jié)論:其一,《史記》在刻畫孔子形象的時候,使用了“合寫—反襯”的手法,從而使子路與孔子的形象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相形而益彰。其二,《水滸傳》在刻畫宋江及李逵形象的時候,也使用了“合寫—反襯”的手法,其中在若干具體情節(jié)中出現(xiàn)了與《史記》十分相似的安排。其三,雖然我們不能據(jù)此簡單地得出施耐庵有意以孔子為宋江原型的結(jié)論,但考慮到那個時代文人(特別是《水滸傳》作者這樣的文人)對于《史記》的了解,對于孔子事跡(主要來源于《史記》)的了解,指出《水滸傳》的宋江在行跡、性格等方面與《史記·孔子世家》中的孔子有或隱或顯的相近基因——“廟堂基因”,應(yīng)該說理由還是較為充分的。

經(jīng)過上面的檢測分析,《水滸傳》中宋江的DNA,是由兩條基因鏈纏繞、互補構(gòu)成的,從而形成了中國文學(xué)史上獨一無二的“忠義‘山大王’”形象。

這兩條基因鏈都含有“領(lǐng)袖”的因素。但是,一是江湖的領(lǐng)袖,一是廟堂認可的道德領(lǐng)袖。

郭解基因的加入,使得宋江不再等同于以“勇武”立身的寨主、強人頭領(lǐng),而是以“義俠”服眾的江湖領(lǐng)袖。施耐庵有意無意之間為宋江準備了兩個反襯,一個是王倫,一個是晁蓋。這兩個形象著墨都不多,但性格基調(diào)還是相當(dāng)清晰的。王倫狹隘、刻薄、小氣,晁蓋粗豪、簡單、率直,都可做小團體的首領(lǐng),而不可能成為號令江湖的領(lǐng)袖。

宋江的“義俠”一面,作品里有實寫有虛寫。前文已經(jīng)交代,他與武松、與李逵的初次見面,只是幾個很小的細節(jié),就顯出了“江湖”真“大哥”的氣質(zhì)。這很像《三國演義》“溫酒斬華雄”一節(jié)中,曹操為關(guān)羽斟酒的細節(jié)。那一杯酒就凸顯了曹操不同于袁紹的領(lǐng)袖氣質(zhì)。宋江撫慰武松、包容李逵,事情都不大,但同樣凸顯了其不同于王倫、晁蓋的領(lǐng)袖氣質(zhì)。如結(jié)拜武松一段:宋江和兄弟宋清兩個送武松……行了五七里路,武松作別道:“尊兄,遠了,請回。柴大官人必然專望。”宋江道:“何妨再送幾步?!甭飞险f些閑話,不覺又過了三二里。武松挽住宋江說道:“尊兄不必遠送。常言道:‘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彼谓钢溃骸叭菸以傩袔撞?。兀那官道上有個小酒店,我們吃三鐘了作別?!薄齻€人飲了幾杯,看看紅日平西,武松便道:“天色將晚,哥哥不棄武二時,就此受武二四拜,拜為義兄?!彼谓笙?。(注:《水滸傳》,第二十三回。)對于一般讀者而言(即不是金圣嘆那種“別具只眼”的專業(yè)批評家),看到這里,不僅會喜歡上這個武功不高、其貌不揚的小個子,而且不知不覺間會在心中形成一種朦朧的預(yù)期,預(yù)期他必將接替晁蓋,領(lǐng)袖群倫。

宋江的“忠孝”一面,是施耐庵特別重視的。施耐庵寫這些,初衷絕不是要刻畫一個偽君子,絕不是要曲筆描寫兩面派。施耐庵的本意就是要寫一個道德上無可挑剔的人,要寫一個因道德楷模而具有領(lǐng)袖資格的人。

這一點,正是孔孟畢生為之呼號的儒家政治哲學(xué)的核心?!墩撜Z》的《為政》篇有十分明確的表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孟子也反復(fù)拿這種觀點去游說梁惠王等君主。可惜,那些君主們都缺乏理想色彩,所以,孔孟的政治理想兩千多年來只能停留在紙面與口頭。

到了宋代以后,程朱理學(xué)的書呆子們更把這種觀念推到了極致,于是引發(fā)了那場陳亮與朱熹之間著名的政治哲學(xué)性質(zhì)的“王霸義利”辯論。

還是回到基因移植的話題上來。施耐庵正是深受儒家政治哲學(xué)的影響,要讓自己筆下的宋江登上道德制高點,成為“為政以德”的典型,于是反復(fù)在他如何不肯上山落草,如何時刻惦念朝廷,如何掛牽老父,如何為孝親不顧生死這些“忠”、“孝”品質(zhì)上濃墨重彩地渲染。而在這個渲染過程中,孔子的某些行跡也就自然而然地影響到了有關(guān)情節(jié)的構(gòu)思,上面提到的那些基因也就不在自覺間移到了宋江的DNA中。

可是,令施耐庵始料不及的一個嚴重的問題出現(xiàn)了。

江湖領(lǐng)袖的基因,和道德(廟堂所提倡、認可的道德)領(lǐng)袖的基因組合到了同一對DNA中,但二者并不能水乳交融,而是如油入水,彼此排異。

金圣嘆在分析宋江形象時,敏銳地指出了其中的矛盾之處:若江湖領(lǐng)袖是他的真實面目,那道德領(lǐng)袖就不可避免地有虛偽的嫌疑。(注:參見金圣嘆:《第五才子書》,第十七回回評、三十五回回評、三十八回夾批等,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這種分析甚有道理,比起跟著施耐庵稱許“忠義”要透辟得多,不過仍不免有簡單化、片面化的毛病。問題的最大癥結(jié)在于,施耐庵在組合兩類基因時,到底是沒有料到彼此會排異呢,還是故意找來排異的基因,作為塑造“奸雄”的非常手段?

顯然,是前者而非后者。

看看同一時代的小說,亦有類似的人物形象。

這首推《三國演義》中的劉備。

作為“為政以德”的領(lǐng)袖,作者極力渲染他的仁德,如攜民渡江呀,摔孩子呀,等等,可是,效果卻同宋江差不多,“仁德”的高調(diào)與“梟雄”的身份(如奪西川)很難協(xié)調(diào),怪不得魯迅先生要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注: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3。)了。

其次還有《西游記》里的唐僧。

作為西行五眾的領(lǐng)袖,他的能力是最差的。那他的領(lǐng)袖資格靠什么呢?和宋江、劉備一樣,靠的是道德制高點。

歷史上的“勇悍狂俠”變成了“孝義黑三郎”;

歷史上的一代“梟雄”變成了仁厚長者;

歷史上剛毅卓絕的玄奘變成了教條至上的唐僧。

這些變化的共同點就是歷史上的帶有英雄氣的人物,都被小說作者移入了道德領(lǐng)袖的基因。

我們不妨再簡單回顧一下陳亮、朱熹的分歧。(注:參見陳亮《甲辰秋與朱元晦書》、朱熹《與陳同甫》等往還書信。)

在這場辯論中,雙方的一個焦點是對歷史上政治領(lǐng)袖的評價。唐太宗李世民是雙方爭辯的標靶。陳亮稱贊唐太宗的功業(yè):“其國與天地并立,而人物賴以生息?!彼磫枺绻@樣的給民眾帶來生存發(fā)展福祉的人物不合乎“天理”,那么“天理”還有什么存在的理由呢?朱熹先后回復(fù)了十五封書信,反駁陳亮,認為只有上古時的政治才合乎天理,堯舜都是因道德高尚而成為偉大領(lǐng)袖的,到了后世,多數(shù)政治領(lǐng)袖道德敗壞、人欲橫行,如實現(xiàn)“貞觀之治”的李世民也不過是“以智力把持天下”,而私德甚虧,“專以人欲行”的庸劣之主。由此,他把歷代英雄人物一筆抹倒。

對于朱熹持論之偏,后人多有譏彈,李贄尖銳地指出:朱文公評論古今人品,“亹亹千余言,必使之不為全人而后已。蓋自周、孔而下,無一人得免者”(注:參見楊慎:《文公著書》,見《升庵全集》,第四十六卷,《萬有文庫》本,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7。)。確實,以常理常情衡量,朱熹的這些觀點都是“違公是而遠人情”的。但是,平心而論,他又并非信口雌黃。他的臧否標準是明確的,就是“內(nèi)圣外王”、“致君堯舜”、“修齊治平”的儒家理想政治觀。而以此衡量現(xiàn)實中的歷史人物,沒有一個可以及格。

陳亮與朱熹的辯論,從口舌角度看,誰也不退讓,可以說是打成了平局。但是朱熹的觀點是宋明理學(xué)的主流觀點,也就成為其后很長一段時間里的官方意識形態(tài)。盡管宋元明清的皇帝們依舊大多私德不修,但口頭上“為政以德”卻一直是官場認可的套話。除了極少數(shù)思考者如李卓吾稍有質(zhì)疑外,一般讀書人都奉之為金科玉律。雖然“修齊治平”理想從未有過真正的實現(xiàn),但理論上卻是不容置疑的,也是讀書人樂于高談闊論的。

盡管在兩千余年的封建社會中,“修齊治平”的人格理想從未真正實現(xiàn),但仍有儒者以之作為人生之夢、社會之夢。他們在現(xiàn)實中失意、失望,就把這種理想投射到自己塑造的文學(xué)形象上,于是,就有了通俗小說中“高調(diào)出演”的一系列“道德領(lǐng)袖”。

于是,我們就通過“互文性”的途徑,厘清了宋江形象的文化血脈,也就搞懂了這一形象出現(xiàn)內(nèi)部分裂的原因。

其例三:《紅樓夢》的解讀。

(中略。)

對于《紅樓夢》的研究來說,這一視角的運用還有特殊的意義。

如前所論,長時間以來,《紅樓夢》研究的基本思路出了問題。這一點,有見識的紅學(xué)前輩也頗有自省之詞,如俞平伯先生、周策縱先生。周先生更是直接以《論紅樓夢研究的基本態(tài)度》為題寫成專文,指出:《紅樓夢》研究,如果不在基本態(tài)度和方法上改進一番,就可能把問題愈纏愈復(fù)雜不清,以訛傳訛,以誤證誤,浪費無比的精力。事實正是如此,紅學(xué)家們用的大部分氣力都花費在為小說尋找現(xiàn)實生活中的“底本”上。索隱派如此,考證派也是如此,甚至最近熱鬧起來的作者“新探”,其隱含的目的也指向生活“底本”問題。而近百年的努力,并不能讓“底本”變得逐漸清晰,而是陷入了一個又一個的怪圈,如作者的年齡、閱歷與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不“匹配”,各種“底本”之間的互相沖突,等等。甚至出現(xiàn)了《紅樓》的“底本”與“俠女刺雍正”相交集,或是推演出類似“搜孤救孤”式的橋段。至于小說本身的藝術(shù)得失、思想文化內(nèi)涵,反而被視為“紅外線”嗤之以鼻?,F(xiàn)在,我們從“互文”的視角看過去,原來《紅樓夢》中的偌多內(nèi)容——人物的關(guān)系、性格的基調(diào)、情節(jié)的設(shè)計、意象的營造,等等,都可以從文學(xué)的、文化的長河中找到血脈之由來。這便給沉迷于索隱、考證之中的朋友們一個有力的提示:“底本”絕不是全部,《紅樓夢》的基本屬性畢竟是文學(xué),而非“自傳”,或是“他傳”。

說到這里,似乎已無剩義。不過,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還可附帶講兩句。對《紅樓夢》的“互文性”觀照,為這部作品找到了向上的文學(xué)史、文化史關(guān)聯(lián);而循此思路,又可把類似的關(guān)聯(lián)向下延伸,跨越人為的古代文學(xué)、現(xiàn)代文學(xué)的鴻溝。不妨隨便舉一個例子?!都t樓夢》的“雙峰對峙、二水分流”,我們從“林下之風(fēng)”與“閨房之秀”的對待中看到了歷史的脈絡(luò)。而這一脈絡(luò)卻又向下伸展,如林語堂便把這種“各有各的好處”的觀念用到了自己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創(chuàng)建了一種“雙姝模式”——《京華煙云》中的木蘭與莫愁、《紅牡丹》中的牡丹與素馨、《賴柏英》中的賴柏英與韓沁等,讓每個男主人公都享受到“黛玉做情人,寶釵做妻子”的“人生至樂”。(注:參見陳千里:《“女性同情”背后的“男性本位”——林語堂小說“雙姝”模式透析》,載《南開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3(2)。)

這種上下前后血脈貫通的現(xiàn)象,對于我們深入剖析文本,以及討論文學(xué)的傳承流變,無疑都是很有意義的材料。

要之,透過“互文性”尋繹文學(xué)作品的文化血脈,是基于文學(xué)文本不是孤立存在物,也不是作家純粹“自由”的創(chuàng)作物,而是廣遠的文化網(wǎng)絡(luò)上的一個節(jié)點。這種方法對于深入解讀文本、拓展文學(xué)史視野、建構(gòu)文學(xué)—文化的全息圖像都有獨特的作用。但是,我們運用這種方法,是結(jié)合中國文學(xué)的實際情況,而不株守于國外某一家某一派的觀點。所以,以“互文”的思路尋繹作品的文化血脈,并不意味著方法上的排他;揭示文本“互文性”的存在,也并不顛覆文本自足自洽存在的另一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化县| 壶关县| 崇阳县| 富川| 科技| 武定县| 天等县| 宜黄县| 龙口市| 永泰县| 赞皇县| 海原县| 惠水县| 肥西县| 图片| 象州县| 南岸区| 常熟市| 哈巴河县| 武隆县| 沽源县| 宜城市| 东光县| 祁阳县| 邯郸市| 新安县| 得荣县| 克拉玛依市| 武冈市| 顺义区| 黔江区| 六枝特区| 忻州市| 大庆市| 平阴县| 莆田市| 依兰县| 黄浦区| 华安县| 来安县| 迁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