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識人用人管人
- 梁素娟
- 1805字
- 2020-07-07 16:47:32
排在能力之前的是德商
德商,即指一個人的德行水平或道德人格品質。心理學認為,德商由7種基本美德組成,即同情、良心、自控、尊重、善良、寬容和公正,也可以將其概括為4個方面:寬容、誠信、感恩和責任。德商對企業領導者來說,是一種軟實力。
古人云:“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才華是讓品德良好的人更出色的資本,而品德則是有才華之人的統帥。這句古語對于今天的領導者也同樣適用。
當我們把目光投向歷史長河中那些鮮活的名字時,發現凡是卓有成就者,其品德無不散發著耀眼的光輝。在品德攻勢的背后,則是其對“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深刻體察,以及由此實施的天下歸心的成功戰術。劉秀品德高尚、平易謙和,正因為如此,他才能焚王郎文書以安人心,寬朱鮪以降洛陽,示誠以服銅馬,創宏偉帝業傳天下。
劉秀“長于民間,頗達情偽”,深知百姓稼穡的艱難和民情的好惡,所以他為政寬簡,并大力減輕百姓負擔,深得百姓的擁戴。
當年劉秀鎮撫河北時,赤眉軍在河東,有人曾獻計用水淹之,百萬之眾可使為魚,劉秀認為有失道德,所以沒有采納。
建武四年,割據隴右的隗囂正徘徊于公孫述與劉秀之間,為到底歸附哪一方而猶豫不決。隗囂派他的心腹馬援將軍先后去成都和洛陽探訪各方詳情。
劉秀接見馬援時沒有升堂坐殿,只穿便衣便服,獨自一人坐在洛陽宮宣德殿下,由一個宦官引導著馬援去見他。劉秀滿面春風,微笑著說:“貴客穿梭于兩個皇帝之間,經多見廣。今天見到貴客,深感慚愧了。”
這一平易謙和的姿態,使馬援備受感動,他叩頭說:“今天,不再是君主在選擇臣下,臣下也在選擇君主。”接著就說道,“我從遠方來,陛下接見我連衛士都沒有,不怕我是刺客嗎?”劉秀笑著說:“你只是個說客罷了。”
這次相見,馬援感到劉秀的恢宏大度與漢高祖劉邦十分相似,是帝王之材。回去后,馬援勸隗囂歸附劉秀,隗囂不聽,馬援就自己投奔劉秀去了。劉秀在對待“逸民”、“隱士”、不馴的人物時也是如此。太原郡廣武縣(今山西代縣南)有個叫周黨的人,在當地很有名望,朝廷幾次征他去做官他都不干。后來,在萬般無奈之下,周黨穿著短布單衣,用樹皮包著頭去見劉秀。
按禮節,士人被尊貴者召見,必須自報姓名,否則便是不尊重對方。周黨見了劉秀,不通報姓名,只說自己的志趣就是不愿做官,劉秀應允了他。
當時,大臣范升上書,認為周黨在皇帝面前驕悍無禮,應治“大不敬”罪。劉秀下詔書說:“自古明王圣主都遇到過不愿為他做臣的人,如伯夷、叔齊就不食周粟,周黨不接受我的俸祿,那是他的志愿,賜給他40匹綢子。”在治國方略上,劉秀認為官吏奢侈、官僚機構設置無度以致冗官無數,是百姓最大的負擔,因此他在位期間,全國“并省四百余縣,吏職減損,十置其一”,并大力提倡節儉。公元37年,一國使者向劉秀獻上一匹可日行千里的名馬和一把寶劍,劉秀接受后便下詔把這匹千里馬送去駕鼓車,把寶劍賜給騎士。在他的垂范下,節儉在東漢初年形成風氣,劉秀也被臣民稱為一代明君。
即便如此,劉秀仍經常說自己“德薄”,要大臣不要稱他“圣明”。劉秀如此清廉明政,實為難得。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一再推崇漢光武帝,“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帝允冠百王也”,“君臣交盡其美,唯東漢為盛焉”。東漢初年社會安定、君臣和諧,的確應歸功于劉秀重德明廉的開明政治。
中國自古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的說法,那么如何“得道”呢?很顯然,這取決于領導者的日常行為、品德,如果你沒有可貴的品德,如果你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就不能獲得眾人的擁戴,從而失道寡助。
良好的品德是一種人格魅力,更是一種積極的影響力,是領導者必備的一種涵養。只有具備良好品德的領導者,才會贏得下屬欽佩,進而使其傾心擁戴。正如《淮南子·主術訓》中所說:“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人們常說的德高望重,就是這個意思。中國古語說“德不孤,必有鄰”,“道德不厚乾,不可以使民”,這些論述都啟發我們,領導者若想獲取威信、贏取人心,必須具備高尚的品德。
管理者要以德服人
只有以德服人,才能治天下、行大事;只有具備良好的品德,才能收服民心,贏得眾生的愛戴和擁護,從而使基業得以常青。

我們也很難想象,一個不會善待他人的人能夠真正獲得成功。
一個德商高的領導者,一定會受到下屬的信任和尊敬,這樣的領導者自然會有更多成功的機會。古今中外,一切真正的成功者,在道德上大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很顯然,對于企業和企業領導者的成功來說,比智商和情商等更重要的,是德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