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特定穴:特殊職能的氣血運行樞紐

在十四經穴中,有一部分腧穴被稱為“特定穴”,它們除具有經穴的共同主治特點外,還有其特殊的性能和治療作用。根據其不同的分布特點、含義和治療作用,將特定穴分為“五輸穴”“原穴”“絡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會穴”“八脈交會穴”和“交會穴”等十類。特定穴其實是最常用的經穴,掌握特定穴的有關知識,對發生疾病時選穴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

1 五輸穴

古代醫家認為,經脈之中的氣血的流注運行就好像自然界之水流一樣,由小到大、由淺入深,注于江河,匯于海洋。古人以此為依據,將“井、滎、輸、經、合”五個名稱分別冠之于五個特定穴,即組成了五輸穴。

五輸穴表

figure_0044_0020

五輸穴從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為經氣所出,就像是水的源頭。滎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前,為經氣開始流動,像剛出的泉水微流;輸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后,其經氣漸盛,喻水流由小到大,由淺漸深;經穴多位于前臂、脛部,其經氣盛大流行如水流寬大,通暢無阻;合穴多位于肘膝關節附近,其經氣充盛且入合于臟腑,喻江河之水匯合入湖海。五輸穴與五行相配,故又有“五行輸”之稱。

2 原穴、絡穴

原穴是臟腑原氣(即元氣)經過和留止于四肢的穴位。臟腑的原氣源于腎間動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通過三焦運行于五臟六腑,通達頭身四肢,是十二經脈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附近各有一個原穴,合為十二原穴。十五絡脈從經脈分出處各有一腧穴,稱之為絡穴,又稱“十五絡穴”。“絡”,有聯絡、散布之意。十二經脈各有一絡脈分出,故各有一絡穴。原穴和絡穴既可單獨應用,也能配合使用,中醫稱之為“原絡配穴”。

3 郄穴

“郄”有孔隙之意。郄穴是指經脈之氣深深藏聚的部位的腧穴。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中的陰蹺、陽蹺、陰維、陽維脈各有1個郄穴,共有十六個。根據古代文獻記載,陰經郄穴多用于治療出血,陽經的郄穴多用于治療急性疼痛。比如說我們前臂上的孔最穴就是手太陰肺經的郄穴,而肺與大腸相表里,所以孔最就有了這個作用。

十二經原穴、絡穴表

figure_0045_0021

十六郄穴表

figure_0046_0022

4 腧穴、募穴

臟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稱為“腧穴”,又稱為“背俞穴”。“腧”,有轉輸、輸注之意。腧穴一共有十二個,都位于背腰部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上,大體依臟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別冠以臟腑之名。

臟腑之氣匯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稱為“募穴”,又稱為“腹募穴”。“募”,有聚集、匯合之意。募穴也有十二個,都位于胸腹部有關經脈上,其位置與其相關臟腑所處部位相近。

腧穴和募穴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一般而言,臟病和虛證多取腧穴,腑病和實證多用募穴。

5 下合穴

六腑之氣下合于足三陽經的腧穴,稱為“下合穴”,又稱“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六個,其中胃、膽、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經,大腸、小腸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經,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經。

下合穴可用于治療相應的腑的病癥。比如,膽的下合穴是陽陵泉,如果膽出現問題,就可以用陽陵泉來治療。胃的下合穴是足三里,所以足三里可以治療各種胃炎、胃潰瘍、消化不良等和胃有關的疾病。膀胱的下合穴是委中,委中可以用來治療尿頻、尿急、尿痛、尿血、尿潴留、遺尿等各種和膀胱有關的問題。大腸的下合穴是上巨虛,和大腸有關的便秘、腹瀉、痔瘡、便血等都可以用上巨虛來治療。三焦的下合穴是委陽穴,這個穴位可以用來治療水腫、腎炎、膀胱炎等和三焦有關的疾病。小腸的下合穴是下巨虛,因此,下巨虛可以用來治療和小腸相關的疾病,比如說急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等。

十二臟腑腧穴、募穴

figure_0046_0023

6 八會穴

八會穴是指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等精氣聚會的八個腧穴。具體來講,臟會章門,腑會中脘,氣會膻中,血會膈俞,筋會陽陵泉,脈會太淵,骨會大杼,髓會絕骨。八會穴分散在軀干部和四肢部,其中臟、腑、氣、血、骨之會穴位于軀干部;筋、脈、髓之會穴位于四肢部。

這八個穴位雖然分別屬于不同的經脈,但對各自相對應的臟腑、組織的病癥具有特殊的治療作用。比如背部的膈俞穴是血會,也就是血匯聚的地方,當身體任何地方出現出血、血虧或者血瘀等情況,都可以用這個穴位來治療。再比如說任脈上的中脘穴是腑會,所以中脘不僅僅可以治療和任脈相關的疾病,還可以用來治療和六腑相關的疾病,尤其是經常用它來治療胃的各種病癥。

7 交會穴

兩經或數經相交會的腧穴,稱為“交會穴”。交會穴多分布于頭面、軀干部。這樣的穴位有很多,它們既可以治療本經的病癥,也可以治療相交會的經脈的病癥。比如說三陰交,它既是足太陰脾經的腧穴,又是足三陰交交會穴,所以,可以用它來治療脾經病證,也可以治療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的病證。由于這樣的穴位實在是太多了,在這里我們就不一一介紹了。

8 八脈交會穴

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相通的八個腧穴,稱為“八脈交會穴”,又稱“交經八穴”。八脈交會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八脈交會穴表

figure_0047_0024

八脈交會穴具有治療奇經病癥的作用,比如說后背部脊柱的疼痛、僵硬,這屬于督脈的病癥,我們就可以用通于督脈的后溪穴來治療,而后溪穴本身是屬于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公孫穴通沖脈,內關穴通陰維脈,這兩個穴位配合使用,可以用來治療心、胸、胃的疾病。后溪通督脈,申脈通陽蹺脈,這連個穴位一起配合可以治療眼內角、頸項、耳朵以及肩部的疾病。足臨泣通帶脈,外關通陽維脈,這兩個穴位配合可以治療眼內角、耳后、臉頰、頸肩部的相關疾病。列缺通任脈,照海通陰蹺脈,這兩個穴位配合起來,可以治療肺、咽喉、胸膈的疾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栾城县| 湘西| 三门县| 尼勒克县| 黔西县| 惠水县| 海南省| 准格尔旗| 洪泽县| 古交市| 客服| 达尔| 三门县| 大冶市| 八宿县| 竹北市| 寿阳县| 彰化市| 尤溪县| 达孜县| 大宁县| 射洪县| 南和县| 贡觉县| 新民市| 吐鲁番市| 镶黄旗| 平定县| 溧阳市| 明光市| 阜阳市| 礼泉县| 宝兴县| 九龙坡区| 鄯善县| 乐山市| 将乐县| 凤冈县| 福清市| 蚌埠市| 嫩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