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人體經絡養生全書
- 楊克新
- 1413字
- 2020-07-07 15:43:57
腧穴:運輸氣血的中轉站
腧穴是人體輸注氣血、反映病候、防治疾病的重要部位。“腧”就是傳輸的意思,“穴”說明這個部位存在著空隙,所以一般都用“穴位”來稱呼。實際上,穴位就是每條經絡上最突出的地方,穴位對經絡的重要就如同經絡對于人體的重要。它位于經脈之上,而經脈又和臟腑相連,穴位、經脈和臟腑之間就形成了立體的聯系。當然,穴位就成了這個相互聯系的體系中最直接的因素,通過穴位來發現身體存在的問題,更可以利用它們來治療疾病,保持身體的健康。
按照中醫基礎理論,人體穴位主要有四大作用,首先它是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其次它還是疾病反映于體表的部位,當人體生理功能失調的時候,穴位局部可能會發生一些變化,比如說顏色的變紅或者變暗,或者局部摸起來有硬結或者條索狀的東西等;再者我們可以借助這些變化來推斷身體到底是什么部位出了問題,從而協助診斷;最后,當人體出現疾病的時候,這些穴位還是針灸、推拿、氣功等療法的刺激部位,當然我們也可以用這些穴位來預防疾病的發生。
有專家說,正是由于腧穴的發現,才最終確立了經絡學說,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在遠古時代,沒有醫生,沒有醫院,沒有先進的設備,更沒有靈丹妙藥,當我們的祖先身體不舒服的時候,發現在病痛的局部按按揉揉,或者用小石頭刺刺,小木棍扎扎,就能減輕或者消除病痛。其實這種“以痛為俞”的取穴方式,就是腧穴的原型。后來通過實踐活動,古代人對腧穴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知道了按壓哪個位置能起到什么樣的治療作用,為了便于記憶,便于交流,還給它們起了名字。在公元前1世紀的時候,有名字的穴位大概有160個。
隨著對穴位主治功能認識的不斷積累,古代醫家發現這些穴位不是孤立的,這些穴位位于“經絡”——能量的通路上,通過經絡與臟腑相通。歷代醫家不斷整理,到了清代,有名的穴位一共有361個,包括52個單穴,309個雙穴。這361個穴位位于十二經和任、督二脈之上,有固定的名稱和固定的位置。這也是我們現代人常說的“經穴”,或者“十四經穴”。
在這361處經穴中,有108個要害穴。要害穴中有72個穴一般采用按摩手法點、按、揉等不至于傷害人體,其余36個穴是致命穴,就是我們俗稱的“死穴”。嚴格地說這36個致命穴,平常按摩不會有任何不良影響。所謂致命是指超乎正常的意外重力,造成了極大的打擊。死穴又分為軟麻、昏眩、輕和重四穴,每類都有9個穴。一共是36個致命穴。有些文學作品中甚至說,在生死搏斗中為“殺手”使用,還有歌訣做了描述:“百會倒在地,尾閭不還鄉;章門被擊中,十人九人亡;太陽和啞門,必然見閻王;斷脊無接骨,膝下急亡身。”

還有一些穴位,也有自己的名字,有固定的位置,但是卻不屬于十四經,它們屬于另外一個系統,那就是“經外奇穴”,簡稱“奇穴”,其中也包括許多近代發現并獲得認可的新穴。比如說四縫、八風、十宣、定喘等。常用的奇穴有40個左右。
其實還有一類穴位,沒有固定的名字,也沒有固定的位置,這就是“阿是穴”。相傳在古時有中醫為病人治病,但一直不得其法。有一次無意中按到病者某處,病者的痛癥得到舒緩。醫者于是在該處周圍摸索,病者呼喊:“啊……是這里,是這里了。”醫者加以針灸,果然使疾病好轉。于是把這一個特別的穴位命名為“阿是穴”,其實就是病痛局部的壓痛點或者敏感點,這種叫法最早見于唐代。
可以看出,人們對腧穴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關于究竟有多少穴位這個問題,也是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