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
- 高美華 張佳潔
- 1263字
- 2019-10-24 10:54:17
第一節 健康新理念
一、健康新理念的認識和發展
(一)健康的含義
健康是人生第一財富。1953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就是金子”的主題口號。這個財富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可以計算的財富;二是不可以計算的財富。健康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種無形的財富。有人形象地將二者比喻為1和0的關系。l為健康,0的位數代表物質財富,當失去1的時候,所有的財富就歸零了,所以說,健康雖不是一切,但失去了健康就失去了一切。
自古以來,人類對于自身的健康都是十分重視的。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擁有健康是每個人的期盼。與此同時,人們對“健康”這一概念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人是一個整體的人,整體的各個部分為了適應生活環境而有形態與功能的分化,并不表示各自是完全獨立的。身體和心理實際上也應該是一個整體的兩個方面,不能分開,所以健康也是一個整體。沒有一種疾病是純粹身體方面的,也沒有一種疾病是純粹心理方面的。許多身體疾病會引起行為和心理癥狀,而心理癥狀也能影響身體狀況。因此,健康不僅指生理上的健康,更需要關注心理健康。早在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就給“健康”下了定義:健康是一種生理、心理與社會適應都趨于完滿的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狀態。并進一步指出健康的新概念:一是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擔負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勞和緊張;二是積極樂觀,心胸開闊,勇于承擔責任;三是精神飽滿,情緒穩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四是自我控制能力強,善于排除干擾;五是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的各種變化;六是體重得當,身材勻稱;七是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觀察;八是牙齒清潔,無空洞,無痛感,無出血現象;九是頭發有光澤,無頭屑;十是肌肉和皮膚富有彈性,步伐輕松自如。
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又對“健康”做出了進一步解釋:健康應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適應能力和道德健康。由此可見,一個人健康與否應當從身體、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品質四個方面來評價。
(二)心理健康的含義
世界心理衛生聯合會認為,心理健康是指“身體、智力、情緒十分調和;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可見,心理健康包含許多明確、具體的情緒情感與行為指標。然而人的心理狀態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我們既不能說心理健康的人永遠不會出現心理上的困擾,也不能說心理存在某些問題的人生活中不會有任何健康的表現。事實上,心理健康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一個人處于正常狀態還是非正常狀態,概括起來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區別和劃分:一是主觀感受與其面臨的客觀世界能夠協調統一,與周同環境沒有嚴重的不協調感與不適應感;二是其內在精神活動協調一致,在精神、心理與理智之間沒有太多矛盾和困惑,精神和心理方面沒有太多失衡與矛盾,內在情感和理智能保持協調一致;三是其外在的行為、整體的言談舉止能體現出人格的完整性。如果一個人能夠同時做到以上三點,我們認為他的心理處于正常狀態,即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主觀與客觀相統一、內在精神活動協調一致、人格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那么可以認為他的心理狀態是正常而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