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大學生與心理健康

一、大學生的身心特點

在校的大學生是富有理想和朝氣,文化水平較高的青年群體。與西方國家的大學生不同,我國大學生的群體特征相對突出,表現在年齡段的相對集中(一般在18~23歲)、學習和生活環境相對封閉、學習條件相似等方面。大學生的心理活動特征以其生理特征為基礎,同時又受社會環境和教養方式的影響。因此,要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必須熟悉大學生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以及社會適應性特征。

(一)大學生的生理特征

18~23歲的大學生,其生理特征主要表現在體、力、腦、性四個方面的巨大變化。

(1)體,突出地體現在身高和體重的急劇變化。人一生有兩次生長高峰:一是出生到周歲,這一時期身高可增加50%,體重可增加一倍;二是青年期,男女青年平均每年的身高和體重都增長較快。迅速的成長使青年人骨骼粗壯,肌肉發達,在體形上擠入了成人的行列。

(2)力,青年期生命力處于最旺盛時期。身體的各個系統、器官全面發展;心臟的重量猛增至出生時的10倍,肺活量達4800毫升,食欲極佳,胃腸容量達到最大,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發生明顯變化,腦垂體加快各種激素的分泌,新陳代謝處于最佳狀態。青年人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3)腦,大腦和神經系統處于最發達狀態。腦重量達到極值,腦神經細胞的分化機能達到成人水平,大腦的第一和第二信號系統的功能已經完善。由于大腦的發達和完善,使得青年人能夠理智地走向社會。

(4)性,青春期是性萌發和性成熟最神秘、最敏感的時期。第一、第二性征突出變化,男女性別差異明顯。在青年中期,個體的生理發育已接近完成,已具備了成年人的體格以及各種生理功能,故又稱此階段為性成熟期。

青年時期的體、力、腦、性四個方面的巨變,為青年的心理變化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二)大學生的心理特征

1.心理發展的過渡性

青年期是少年向成年人轉變的過渡期,也是少年心理向成人心理過渡的關鍵期。從心理發展水平看,多數大學生的心理正處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沒有達到完全成熟的時期。從心理發展過程看,認知迅速發展,達到了相對成熟、認知的核心要素思維已由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情感也從激情體驗、易感狀態逐步升華過渡到富于熱情,充滿青春活力;社會道德感和社會責任感增強。在意志行動上,則從容易沖動發展到具有一定的自控力,形成相對穩定的行為習慣。從個性發展看,性格、能力等個性心理特征都達到相對穩定和漸至成熟的水平;理想、信念、自我意識等個性意識經過大學階段逐漸接近成人的發展水平。

2.心理發展的可塑性

大學時代是人生各種心理品質全面發展、急劇變化的時期。大學生在這一時期心理發展存在不穩定、可塑性強的特點。例如:在認知方面容易偏執;在情緒方面容易走極端;在意志方面有時執拗;在個性方面,雖然許多個性品質已基本形成,但卻容易受外界或生活情境的影響。

3.心理發展的矛盾性

當代大學生由于在學校受教育時間長,從家門到校門,沒有社會生活經驗,從而心理成熟滯后于生理成熟。經濟上不獨立、傳統價值權威的衰落以及現代價值多元化的影響等,使得大學生的心理既存在積極面,又存在消極面,這必然導致各種矛盾和沖突。大學生常見的心理矛盾有以下幾種:

(1)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大學生對未來有自己的設想,一般理想比較高,希望將來能發揮自己的才能,成為社會有用之人。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難以找到實現理想的途徑,有的面對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沒了信心和想法;有的學生只有美好的向往而沒有切實的行動;有的眼高手低,不喜歡“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只想做大事而一鳴驚人,這就必然產生理想與現實的沖突。

(2)情緒與理智的矛盾。大學生的情緒是豐富而動蕩的,往往容易激動、興奮,也容易轉向消沉、失望,特別在挫折面前,情緒容易走向極端。其原因是心理發育相對滯后,往往從某種感性認識或經驗直覺出發評價自己以及周圍的人和事情,以個人的情趣、好惡為標準處理問題。

(3)獨立與依賴的矛盾。從中學進入大學,生理逐漸成熟,反映在心理上,則增強了獨立的傾向。獨立意識、自我意識大大加強,渴望擺脫家庭和老師的束縛。但是,大學生還處于學習階段,經濟上必須依賴父母的供給,而且缺乏獨立生活的經驗,還不能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獨立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不能恰當地處理社會交往中的各種關系,一時難以擺脫對家庭、老師的依賴,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獨立與依賴的矛盾。

(4)樂群與防范的矛盾。大學生一般遠離親人,渴望交友,樂于群體活動。但大學生彼此之間相處的時間較短,一時難以建立心貼心的真情與友誼,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總是帶有試探和防范的心理,這就產生了樂群與防范的矛盾。因此,大學生經常感嘆接觸的人很多,信得過的人卻很少;同學很多,知心朋友很少。

(5)自尊與自卑的矛盾。經過激烈的競爭進入大學校園的大學生成為青年中的佼佼者,受到社會的稱贊、父母的寵愛、同齡人的羨慕,容易產生一種優越感和自豪感,表現出強烈的自尊心。然而,大學里人才濟濟,高手如林。許多高中時期的尖子生,其優勢不再明顯,失去了往日的榮耀,易產生心理失衡。有的同學因此就懷疑自己,否定自己,產自卑感、挫折感和焦慮感,表現為自我評價過低、喪失信心、悲觀失望、不求進取,走向退學和輕生等極端。

(6)競爭與求穩的矛盾。當代大學生平等競爭意識較強,渴望在平等的條件下參與競以便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能力,實現自己的奮斗目標。他們對那些投機取巧、靠侵害別人利益獲取好處的行為深惡痛絕。但在實際競爭中他們又怕風險,抱怨競爭的殘酷性,有求穩心態。競爭與求穩的沖突在擇業時表現得尤為突出。

(7)性生物性和性社會性的矛盾。青春期的大學生性生理已成熟,有了性的欲望和沖動,然而,由于受社會道德、法律、校紀等方面的制約,性沖動受到壓抑。一般大學生通過學習、工作、文體活動和社交活動等途徑,可以使之得到某種程度的轉移和升華。但也有一部分大學生由于缺乏性知識,對性問題有偏見,性沖動得不到正常的轉移,久而久之造成性沖動與性壓抑的尖銳沖突。

以上這些心理矛盾如果得不到合理解決和正確的引導,就容易導致心理問題。

4.大學生心理發展的差異性

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不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適應期。大學新生以“勝利者”的喜悅進入大學后,突出的問題主要是如何適應大學生活,如何建立起新的人際關系。有調查顯示,在大學新生中,有適應不良和人際交往問題的占68.7%,他們的心理矛盾主要是:自豪感和自卑感交織;新鮮感和戀舊感交織:輕松感和緊張感交織;奮發感和被動感交織。這個時期一般是在大學一年級。

(2)發展期。當新生適應了大學生活,建立起了新的心理平衡后,大學生活進入了相對穩定的時期,這是大學生成才定型的關鍵時期。大學生大多產生了自信心,競爭意識增強,突出的心理問題是:成才道路的選擇與理想的樹立,學習目標的實現,學習態度的確立、學習方法的掌握,以及學習心理結構的形成。這個時期是大學生人生觀形成時期,也是實現大學教育目標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一般是在大學二年級。

(3)成熟期。大學生經過三年的大學生活和學習,世界觀、人生觀逐步形成,心理逐漸成熟,他們的心理特點與成人的心理特點有許多相近之處。但是,這個時期又是大學生從學生生活向職業生活過渡的階段,他們又要面臨新的心理適應,例如,是繼續升學還是就業?以及求職擇業中雙向選擇的壓力使大學生們的心理又掀起波瀾。這時他們的心理特點主要有緊迫感、責任感和憂慮感。

(三)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特征

社會適應性是指人與社會相互作用時的心理承受水平以及自我調節能力。它包括人的氣質、性格、應激能力等心理指標。社會適應性能影響和制約一個人對知識的運用、經驗的積累和才能的發揮。例如在應激狀態下,一個人的情緒穩定性和應變能力往往比智慧顯得重要。在校大學生總體上是從學校到學校的生活道路,主要的生活環境是學校這個相對獨立、相對封閉、相對單純的環境,而且備受呵護,因此在社會適應方面還存在局限。目前,我國大學生在社會適應方面出現了較為明顯的特征,主要體現在社會認知片面、自我定位偏差、就業與職業勝任問題、心理調適能力和人際調適能力低下等幾個方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安| 京山县| 汝南县| 车险| 聊城市| 海阳市| 康马县| 准格尔旗| 德庆县| 耿马| 建瓯市| 博白县| 余庆县| 仁寿县| 共和县| 商丘市| 永修县| 应用必备| 施秉县| 清远市| 出国| 红河县| 特克斯县| 大宁县| 扎囊县| 汝城县| 离岛区| 西乌珠穆沁旗| 嘉义县| 保德县| 长岛县| 瑞昌市| 邢台县| 湟源县| 凌源市| 青河县| 白河县| 林芝县| 河北区| 工布江达县| 黄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