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產權調查引致的貿易壁壘:形成機理、效應及預警機制研究
- 代中強
- 5字
- 2021-04-01 16:50:51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20世紀70年代以來,面對日益增長的貿易逆差,美國的貿易政策越來越傾向于推行所謂的公平貿易。美國政府認為,之所以出現這么大的貿易逆差,不是美國的貿易競爭力出現顯著下降,而是因為美國產品在國際貿易中遭受了一些不公平待遇。基于此,美國不遺余力地推動相關貿易規則來保障和推動其知識產權密集型產品的貿易。這主要從兩方面展開:其一,通過推動全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保護美國知識產權密集型產品的出口貿易,防止其產品在國外被侵權。標志性的事件是在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中,美國極力推動將知識產權保護與國際貿易聯系起來,在國際上建立一套高標準、嚴要求的知識產權國際保護體系,并最終達成《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RIPS),該協議是世界貿易組織(Wor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的支柱性協議之一。其二,通過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USITC)發起知識產權調查強化本國知識產權保護,防止其國內市場遭受進口品的不公平貿易,確保相關產業的知識產權不受國外商品侵害。美國發起的知識產權調查是國際貿易委員會根據美國《1930年關稅法》(Tariff Act of 1930)對進口貿易中的不公平行為發起調查并采取制裁措施。由于其所依據的是《1930年關稅法》第337節的規定,所以,一般簡稱“337調查”?!?37調查”是指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根據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7節(簡稱“337條款”),對不公平的進口行為進行調查,并采取制裁措施的做法。該條款最初在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7節中出現,經多次修訂,現規定為:進口行為如果存在不正當競爭,且對美國國內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可根據美國國內企業的申請進行調查。所謂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主要指:侵犯美國國內有效的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調查與反傾銷都具有限制進口作用。盡管美國的“337調查”從WTO規則來看,是沒有依據的,也遭到了其他大多數WTO成員的反對,但從實踐來看,美國已經將知識產權調查(337調查)作為“兩反一?!敝獾挠忠豁椨辛Φ馁Q易保護措施。
實際上,由于規則的不透明,訴訟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披著“公平貿易”外衣的知識產權調查已經成為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來自美國以外的其他貿易伙伴的諸多指責。如圖1-1所示,美國在1972年至2017年,共對外發起知識產權調查1623件。按照常規邏輯,如果是出于公平貿易的動機,美國對外發起知識產權調查的數量應與美國進口量之間存在對稱性,并呈現出正向的擬線性關系。但在圖1-1中非常清楚地表明案件高峰期集中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兩個時段,且這兩個時段都與美國的經濟周期呈現一定的關聯性。即在美國經濟繁榮時,對外發起知識產權調查案件的數量相對較少;而在美國經濟不景氣時,加大對外知識產權調查的頻次。
盡管存在諸多質疑,但知識產權調查還是成為美國重要的貿易救濟手段之一。近年來,知識產權調查甚至有超過反傾銷案件之勢。如圖1-1所示,2000~2017年,美國共對外發起反傾銷訴訟案件525起,而同期知識產權調查的案件已經達到665起
,超過其對外反傾銷訴訟案件的數量。而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美貿易增長迅猛,與此同時,美國知識產權調查的矛頭也直指中國。

圖1-1 美國發起的“知識產權調查”案件數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原來貧弱的中國已經成長為世界經濟大國,并在21世紀世界經濟與貿易格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以及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出于對中國經濟發展和出口競爭力的擔心,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越來越多地利用知識產權壓制中國產品的出口。近年來快速發展的出口貿易使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摩擦呈激增之勢,并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一個明顯的趨勢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美國加大對華知識產權調查(337調查)的力度。如圖1-2所示,從1972年美國發起首例知識產權調查到2017年年底,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一共對外發起1091起知識產權調查,其中針對中國企業的就達234起,占比21.45%。而從2002年開始,USITC明顯地加大對華企業的知識產權調查力度,期間共發起219起調查,占整個對華調查案件的93.59%!2017年甚至達到24起,為2003年立案調查數量的三倍!如果被訴企業真的侵權,知識產權調查無可厚非。但根據數據資料的信息,我們難免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是在2001年以來針對中國的知識產權調查案件急速攀升?難道2001年以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非常嚴格,而此后知識產權保護明顯放松?顯然這不是問題的答案。余樂芬(2011)發現,在所有知識產權調查已經結案的案件中,有約75%的處理結果是和解、沒有發現侵權、原告撤訴和同意令,僅有25%的案件發現侵權成立。這意味著很多訴訟企業付出高昂的訴訟費用卻最終沒有勝訴,但這并沒有阻擋更多企業啟動知識產權調查的熱情。顯然這部分訴訟企業打官司是假,而通過啟動知識產權調查達到貿易遏制效應以及被訴方被動和解的“敲竹杠”效應是其啟動知識產權調查的真正目的。而這就是實實在在的貿易壁壘,即借知識產權保護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

圖1-2 中國大陸遭遇知識產權調查案件數
注:數據來源:https://pubapps2.usitc.gov/337external/。
但目前深入細致探討知識產權壁壘的文獻卻乏善可陳。本書就是聚焦于這種新型的非關稅壁壘,研究啟動知識產權調查及影響USITC判決的關鍵因素,并多角度系統地分析知識產權調查效應,最終提出規避知識產權壁壘的預警和應對機制。
該研究具有極強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從理論角度看:(1)從貿易政策內生的角度出發,研究觸發美國發起知識產權調查的機制,分別針對“公平貿易”和“保護貿易”動機提出研究假說,實證考察美國知識產權調查的真實動機。(2)利用實證模型檢驗影響知識產權調查判決的因素,本書將研究哪些宏觀因素對知識產權調查判決產生影響。(3)利用反事實模擬的方法估算美國知識產權調查對調查對象出口貿易的影響程度,目前國內外還沒有詳細研究知識產權調查產生的貿易抑制效應方面的文獻。從現實角度看:①由于缺乏對知識產權壁壘的了解和有效的反制措施,我國企業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深受知識產權壁壘的困擾,而本課題通過系統考察知識產權調查效應,可以幫助實務界認識知識產權壁壘的重大危害性。②根據影響知識產權調查頻數和案件判決實證研究的結果,本書嘗試建立規避知識產權壁壘的預警機制,而預警機制對中國企業抗衡知識產權壁壘具有極強的政策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