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產權調查引致的貿易壁壘:形成機理、效應及預警機制研究
- 代中強
- 2247字
- 2021-04-01 16:50:51
前言
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躍升為全球最大的貨物貿易出口國。出于對中國經濟發展和出口競爭力的擔心,美國越來越多地利用其知識產權優勢壓制中國產品出口。一個典型的事實是: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連續多年位列美國知識產權調查榜首,中國已經成為美國知識產權調查的最大目標。我們難免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難道近年來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水平不斷在降低?實際上,按照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的數據,我國知識產權保護評分已從2007年的3.42分提高到2017年的4.5分,這表明這些年來我國實際上是在不斷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另外,余樂芬(2011)發現,在所有知識產權調查已經結案的案件中,有約75%的處理結果是和解、沒有發現侵權、原告撤訴和同意令,僅有25%的案件發現侵權成立。因此,這部分訴訟企業打官司是假,而通過啟動知識產權調查達到貿易遏制效應以及被訴方被動和解的“敲竹杠”效應是其啟動知識產權調查的真正目的。這種知識產權調查的異化和濫用就是實實在在的貿易壁壘,即借知識產權保護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這是一種新型的非關稅壁壘。
本書主要采用多學科交叉研究相結合、宏觀分析和微觀視角相結合、理論研究與案例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展開研究工作。本書以貿易政策的政治經濟學視角出發,將美國發起的知識產權調查內生化,研究影響知識產權調查頻數和案件判決的主要因素,多角度系統分析知識產權調查產生的效應,并在總結成功應訴企業經驗的基礎上,建立規避知識產權調查的預警及應對機制。
(1)利用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不公平進口調查信息系統的數據,分析知識產權調查的統計特征。本書從案件總量、涉案來源地、調查類型、涉案產業、判決結果五個方面對知識產權調查做一個全面考察。重點探討美國發起的知識產權調查主要集中在哪些行業,調查的主要來源地如何,判決結果在不同的對象之間是否存在顯著差異。
(2)從公平貿易動機和保護貿易動機出發,實證考察美國發起知識產權調查的真實動因。本書在考慮美國發起知識產權調查案件數據特點的基礎上,使用面板托賓回歸模型來研究美國發起知識產權調查背后的動機。具體而言,引入美國貿易赤字、貿易伙伴在美國專利申請量、美國“特殊301報告”、貿易伙伴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是否與美國有自由貿易協定、美國對貿易伙伴的出口依賴程度等因素,綜合判斷認為美國發起知識產權調查完全是出于保護貿易的動機。
(3)本書利用美國2000~2015年同48個貿易伙伴的數據量化知識產權調查產生的貿易抑制效應。通過在經典的貿易引力模型中加入美國知識產權調查因素,使用反事實模擬方法,從基于調查總量的“貿易缺口”和基于原告勝訴的“貿易缺口”兩方面定量分析美國發起知識產權調查對貿易伙伴向美出口的影響程度。通過反事實模擬分析得到,美國發起知識產權調查使其主要貿易伙伴對美出口額平均下降0.84到3.37個百分點,原告勝訴使貿易伙伴對美出口平均下降1.06到4.19個百分點。反事實模擬研究證實中國遭遇的貿易抑制效應最大。
(4)利用面板數據實證研究影響知識產權調查的判決因素。本書利用2005~2015年42個遭遇知識產權調查的國家和地區的面板數據,從美國國內政治因素、美國國內經濟狀況、美國來自貿易伙伴的貿易壓力、貿易伙伴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等宏觀角度分析侵權率的影響機理,通過實證檢驗識別出影響知識產權案件判決的關鍵影響因素。研究發現,貿易伙伴在美國專利申請量、匯率及美國民主黨是否執政對知識產權調查侵權率產生顯著的影響。
(5)從宏觀因素和微觀案例兩方面細致考察我國企業遭遇知識產權調查的全貌。在分析我國企業遭遇知識產權調查的現狀和特點基礎上,從四個方面分析我國企業頻遭知識產權調查的原因,并從內外兩方面討論我國企業應訴失敗的原因。同時,以廈門金達威公司和華為公司為例,總結他們的成功應訴經驗,為我國相關企業應對美國知識產權調查時提供參考和借鑒。
(6)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提出規避知識產權調查的預警及應對機制。一旦啟動知識產權調查,不管最后裁定結果如何,對于被訴企業的出口都將產生極大影響。本書提出的預警及應對機制,對早期防范知識產權調查,切實有效降低企業出口遭遇知識產權調查風險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本書的創新之處在于:第一,在研究視角上,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三個維度對知識產權調查引致的貿易壁壘展開分析。在分析影響知識產權調查頻度及判決的影響因素時,從宏觀和中觀維度展開,而在分析知識產權調查的效應時,則是從宏觀和微觀層面展開分析,這樣的多維視角可以讓我們更深入了解知識產權調查。第二,在研究內容上,本書著力解決現有知識產權調查研究文獻缺乏系統性,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的問題,系統探討知識產權調查的形成機理、影響效應及應對機制。主要有:究竟知識產權調查的形成機理——觸發知識產權調查啟動的因素是什么?各種知識產權調查判決結果是否受不同因素的影響?一旦企業遭遇知識產權調查將會通過什么渠道產生哪些方面的影響?影響有多大?如何建立預警機制有效規避知識產權調查?一旦遭遇知識產權調查后,企業如何應對?第三,在研究方法上,本書根據數據的特點,采用多種實證研究方法保證分析的可靠性。在研究知識產權調查形成的機理時,采用面板托賓回歸模型;在研究判定侵權率的影響因素時,采用靜態面板固定效應模型;在研究知識產權調查的貿易限制效應時,采用反事實方法估計。
本書通過對知識產權調查引致的貿易壁壘進行較為系統的研究,對于建立完善我國規避知識產調查的預警機制具有參考作用,同時對于提升我國政府、行業和企業應對知識產權調查能力也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