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研究:基于文化資本分析方法視角
- 韓巧霞
- 14190字
- 2020-03-11 14:22:29
導論
一、研究緣起
本書選擇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作為研究主題的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科學化的現實需求。按照從低到高的層次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劃分為行為規范培養、德性品格養成、政治價值認同等層次,通過逐層遞進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目標,每個層次都是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有效途徑,也是接受效果評價的重要維度。接受問題內含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各個環節、各個層次,接受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結果,并且接受不是靜止的狀態,而是動態連續的體系化活動。接受問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簡單問題或普通問題,而是根本問題,接受意味著承認、相信,一個人接受某種思想,就是這種思想進入了他的頭腦,“接受”是“教育”的實現。
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資源、接受環境、接受過程、接受效果等方面進行研究,可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科學化水平。同時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上的探索,會深化對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環境、接受行為等方面的認識,為構建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實效的教育“合力”結構提供科學依據。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現實旨歸。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由各種信息來源集所組成的接受環境考驗,信息接受的興趣點主動搜尋與潛移默化的信息植入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形形色色的信息、文化和思想觀念大量充斥、相互交織,接受完全成為一個開放的過程。接受客體包括各種各樣思想文化信息,影響來源錯綜復雜,且對影響效果的反饋與判斷呈現出信息不對稱的趨向,難度不斷增大。這些是現實的困境,也是研究的意義所在。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響而言,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分析和解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問題,最終需要分析的是當下虛實場域交融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問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不僅是科學范式的轉換、思維方式的革命,也是一場思想教育方式、思想接受方式的革命。習近平明確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際上是一個解釋疑惑的過程。”這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深刻闡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積極面對和及時回應人們的思想困惑,構建更為有效的雙向互動的接受機制。
再次,文化向度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研究的重要視角。關于文化對精神生活的重要意義,伊格爾頓認為,文化事關終極的價值觀、直觀的確定性、神圣的傳統、確定的身份、共享的信仰、象征的行動和一種超驗的感覺。我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家楊賢江認為人類復雜生活內容可以分為健康生活、勞動生活、公民生活和文化生活四類,可見文化生活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是接受活動的重要場域。因此,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研究內容,亦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研究的重要視角。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雙向互動的:一方面,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營造良好的空間環境,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要注重文化浸潤、感染、熏陶,既要重視顯性教育,也要重視潛移默化的隱形教育”
;另一方面,接受者的文化能力在接受活動中作為一種文化認同意識和信息過濾器,規定著接受活動的選擇方向和范圍,對接受的信息的解釋和理解是基于自身文化理解能力的加工和再生產活動,在社會群體范圍中的加工和再生產活動使文化的傳統精髓與現時代的需求相結合,成為一種時代精神的體現,對接受者而言亦是內化于心的精神歸屬所在。
最后,立足于重點研究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大學生群體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關鍵群體,當今全球化趨勢的持續推進,加之深度網絡化的聯結作用,文化領域的多樣化發展是人們精神文化生活多層次需求的必然結果。大學歷來是各種文化與思想、價值與觀念交流和碰撞的場域,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響深遠且意義重大,思想政治教育應為大學生群體提供人文精神關切,引導、幫助其滿足精神文化需求,實現理想信念追求。大學生群體是接受活動中對信息最敏感、最前沿的群體,一方面接受著中國正統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對于外來文化也有著較強的接受能力。基于此,本書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的研究聚焦于大學生群體。
二、研究意義
第一,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基本問題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研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需要解決“接受什么”“如何接受”“接受效果如何”等一系列問題,這其中“接受什么”,即接受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接受活動的根基。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文化向度入手,總結和分析接受問題的文化底蘊和哲學基礎,可以拓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基本問題研究的時空和理論層次。
第二,拓寬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研究視域。利用“文化資本”這一跨學科的范疇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進行理論闡釋,有助于拓展和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論體系。文化資本的三種形態實際上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提供了三類不同的教育文化資源;文化資本所發揮作用的場域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環境,場域中的要素關系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社會基礎,實踐性策略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驅動力;文化資本的符號弱勢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的分類指導提供了新的切入點;文化資本積累過程中的慣習特性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第三,關注大學生群體的文化資本要素及其作用機制,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條件、接受方式、接受層次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論借鑒和思考。文化資本的研究與信息化的時代背景是息息相關的,在信息社會的背景之下,資本的邏輯已經不再局限于經濟領域,而是進入了人們的社會交往領域,深刻影響著人們,特別是大學生群體的價值判斷以及對精神價值的追尋。在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資本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信息媒介場域交融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通過流行文化符號互動中的文化傳遞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方式,按照精神需求搭建不同的接受層次,并通過文化資本的意識形態屬性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的政治性。
三、研究綜述
(一)國外研究現狀
“文化資本”作為一個資本概念最初是由社會學之父——法國學者奧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在其著作《社會政體體制》里將政治經濟學和社會學相融合,提出當人類的產出高于消費時,會使一部分資本通過代代累積的方式最終轉換為耐用性資本,孔德沒有對文化資本進行明確的界定,但這是“文化資本”觀念的最初萌芽。之后也有學者間或提及“文化資本”一詞,如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阿瑟·劉易斯在《經濟增長理論》一書中用文化資本意指一個社會知識積累的基本情況,但都沒有形成系統的研究,直到20世紀60年代,法國著名哲學家和社會學家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系統地提出文化資本理論。但是,布迪厄也沒有明確給出文化資本的概念界定,認為任何明確的定義都將限定文化資本的解釋力和曲解文化資本的本質,文化資本是不斷發展、完善的概念。
文化資本理論的構建實質上是資本理論的研究回應時代的變化,將馬克思的資本關系和邏輯推進到生產以外的更為廣闊的社會生活領域,繼續著馬克思所未完成的資本邏輯批判事業。系統的文化資本理論發生于社會學領域,對經濟學中資本的概念進行了非經濟學的解讀。在布迪厄之后的文化資本研究中,不同學者結合各自學科背景對文化資本進行了各具特色的理論研究,形成多學科整合和開放性交叉的研究景觀,如社會學、教育學、文化學、人類學等多個學科都有文化資本的相關研究,這些研究的共性在于,嘗試通過超越經濟因素與非經濟因素對立的文化資本理論,帶來各學科相互滲透和融合的新的研究視野,解讀更深層次的文化形態對于現代社會以及現代人類精神生活的影響。
布迪厄之后,“文化資本”這一術語開始在全球得到廣泛的使用。國外學者對于文化資本從各自不同的領域進行了研究,主要理論成果包括:(1)文化資本與全球化,代表人物:約瑟夫·多爾蒂(Jeseph E. Doherty)、阿倫·斯科特(Allen J. Scott)、杰西·馬爾什(Jesse B.T. Marsh);(2)文化資本與經濟發展,代表人物:克利斯朵夫·克拉格(Christopher Clague)、羅亞斯(Viviana Tojas);(3)文化資本與階層分析,代表人物:比爾·馬丁(Bill Martin)、蘇珊·拉伯格(Suzanne Laberge)、亞歷克斯·摩爾(Alex Moore);(4)文化資本與個體發展,代表人物:保羅·迪馬哥(Paul DiMaggio)、大衛·斯沃茨(David Swartz)、盧普(Jan C.C. Rupp)。在這些研究中影響最大的是澳大利亞學者大衛·思羅斯比(David Throsby),在文化資本理論經歷社會學等非經濟學領域的理論拓展后,思羅斯比在1998年《什么是文化資本》一文中將“文化資本”重新引入經濟學范疇,拓展了經濟學界資本的類型,把文化資本作為獨立于物質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本之外的第四種類型的資本,并將文化資本定義為以財富的形式(包括有形和無形)具體表現出來的文化價值的積累,進而研究了文化資本的動態積累。
而邁克爾.P.托達羅(Michael P. Todaro)從管理學視角分析了文化資本的影響,認為“在一個擁有人力資源的國家,不僅絕對的人口數量和人們的技術水平是重要的,而且他們的知識、視野、工作態度和自我提高的欲望也是重要的”;
科斯坦和戴利將文化資本看作人力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了勞動者所接受的教育、技能知識以及經驗積累等因素對于勞動能力與報酬的關系。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不少西方學者在文化資本的度量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從文化資本統計指標(Cochrane)、度量方法(Tramonte&Willms)
等方面進行實證分析。
西方并沒有中國語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當然也談不上文化資本分析方法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相結合的國外研究成果,但是作為普遍意義的教育學研究卻是西方學者將文化資本分析方法與之結合的熱門研究領域,這為本書把文化資本分析方法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提供了借鑒。國外有關文化資本分析與教育學領域相結合的研究成果頗多,保羅·迪馬哥和約翰·摩爾(Paul DiMaggio&John Mohr)結合社會分層把文化資本對教育程度和婚姻選擇的影響進行了最小二乘法(OLS)回歸分析,論證了其影響是顯著的;約翰·霍爾(John R.Hall)分析了等級地位、階層、性別和種族中的文化資本作用;
阿蘭·庫朗(Alain Coulon)借用了文化資本分析方法,對大學生的“結社實踐”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認為不同的慣習導致了不同的學生社團,對于日后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其中,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保羅·迪馬哥和約翰·摩爾的文化資本研究是迄今美國研究文化資本和社會階層、社會地位關系中最為經典的研究,通過構建數據庫,涵蓋了大量豐富的有關學生文化資本、學業成績和學業成就的信息,并且得出研究結論,文化資本對大學生的教育有顯著的影響,特別是對不同性別的大學生的畢業率、研究生入學水平以及教育成就等方面均有影響。
(二)國內研究現狀
1.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的相關研究
胡木貴、鄭雪輝的《接受學導論》是國內學者最早將接受理論與思想文化接受相結合的著作,借鑒西方接受美學和大眾傳播學的理論,并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點出發對西方接受理論進行總結和揚棄,繼而對接受的主客體進行闡釋,確立接受活動遵循的原則和方法,這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研究的重要參考。國內學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方面的專門研究是伴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建立和發展逐漸開展的,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形成了一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研究的代表成果。邱柏生主編的《思想教育接受學》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進行了概念界定和研究理論的構建,并從受教育者的視角對接受環境、接受心理、接受內容以及接受方式進行梳理。王敏在專著《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論》中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要素構成、環境系統、活動過程、機制規律以及效果評價等方面作了有益探討,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進行了細化的分析和規律性研究。張世欣在專著《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規律論》中借鑒跨學科的視角對接受概念、接受方式和接受能力進行了分析,并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規律的研究中引入了接受磁場、接受鏈、接受參量等概念,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質化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鑒。趙繼偉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接受論》則在思想關系視野中研究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接受問題,在接受系統、接受過程、接受機理、接受方式和接受評價的研究體系構建中進行了意識形態領域的深入研究。2010年以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的研究成果日漸增多,理論內容不斷豐富,其中有徐永贊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研究》、李穎的《基于哲學解釋學視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于泉蛟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結構研究》、劉新全等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新論》、張雷的《傳播理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研究》,另有散見于一些學術專著有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研究的章節論述,等等。在發表學術論文領域,借助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知網,CNKI)通過主題詞“思想政治教育”和題名“接受”的查找限定共計獲得574篇論文搜索結果,研究成果在2012年開始出現較大幅度的增加,在接受規律、接受過程、接受機制、接受心理等方面均有各自研究的拓展。劉建軍在《接受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一文中較早地將接受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相結合,將現代接受理論的有關觀點和方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視野;劉居安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體動力研究,李德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社會心理分析,趙志華等的思想政治接受規律研究等是關注度較高、被引次數較多的論文成果。
2.文化資本概念界定及區分的相關研究
總結國內學者的“文化觀”,對于文化內涵的研究成果頗多,為文化資本分析與國內文化研究結合提供了理論積淀。國內學者從結構性、規范性、心理性、歷史性等視角揭示文化的表現形式,如“生活方式”說、“行為規則”說、“符號系統”說、“學習過程”說、“社會遺產”說等,眾多國內學者對文化內涵的理解是有共識的:其一,文化是“習得”的,即文化由作為社會成員的人獲得并掌握;其二,文化具有一定的形態并負載意義;其三,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它在文化中具有主導作用,由此構成文化的意義邏輯,即“所謂文化就是種種價值,它是各種各樣的規范……它是種種觀念流”
。上述研究也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價值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借鑒。多學科交叉的文化研究背景為國內學者與國外文化資本理論展開對話,并為形成中國特色的文化資本理論體系提供了理論上的可能,也為文化資本分析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結合提供了更大可能的空間。
自20世紀90年代,文化資本理論開始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1997年出版的由包亞明等編譯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是國內第一部專門介紹布迪厄文化資本理論的專著;之后布迪厄闡述文化資本的相關專著《繼承人——大學生與文化》《再生產:一種教育系統理論的要點》《實踐感》《國家精英——名牌大學與群體精神》等相繼翻譯出版,推動了國內學術界尤其是教育學領域對文化資本的研究。王岳川撰寫的論文《布迪厄的文化理論透視》是較早對文化資本理論進行分析的研究成果。2005年薛曉源、曹榮湘主編的《全球化與文化資本》一書出版,系統地介紹了文化資本分析方法的國外研究狀況。概括來說,國內學者從資源、價值、能力、要素等方面對文化資本理論進行研究及概念的界定,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姚儉建從資源角度進行定義,認為文化資本是以人的能力、行為方式、語言風格、教育素質、品味與生活方式等形式表現出來的,包括文化能力、文化習性、文化權力、文化產品在內的文化資源的綜合;陳贊曉將文化資本定義為能夠創造新價值的價值,是文化因素的資本化,并提出文化資本體系由智力因素、制度文化、創新精神、人際和諧、生態倫理五個要素組成;
陳長松認為文化資本可以理解為一種能力,包括語言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專業技能、個人的舉止風度以及對成功的把握能力等;
陳國民細化了文化資本概念,從學校文化資本的定義出發構建了一個生成、積累、轉化和再生產動態變化的多層次概念框架;
仇立平等將文化資本的概念從狹義和廣義兩個層面進行了界定,從狹義工具性變量拓展到廣義的資源整合、促進流動;
沈再新以民族研究的視角從有形文化資本和無形文化資本兩方面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具體的內容要素分析。
隨著文化資本研究的深入,文化資本被一些學者上升到國家層面,以國家文化資本的視角進行理論構建,加強提升國家治理能力方面的研究。任勇從國家層面進行了文化資本的研究,指出國家自身所積累起來的文化品性直接影響國家能力建設,中國文化傳統的整合與轉換是國家借助文化資本提高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徑;
許德金進一步提出了“國家文化資本”概念,并對概念的運用范疇及其功能進行了描畫。
另外,國內學者還進一步把文化資本與其他資本概念進行了比較,以便更清晰地呈現出文化資本的內涵:劉輝武對文化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進行了區分,認為文化資本是一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概念;
王志明則進一步進行界定,指出人力資本偏重于個人能力,文化資本偏重于教育的社會建構。
3.文化資本分析與教育學相結合的應用性研究成果
國內學者結合各自不同的學科背景將文化資本與教育學,尤其是高等教育領域相結合,開展了豐富的應用性研究。趙芳、黃潤龍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視角分析了農民工群體文化資本缺失帶來的心理融入困境;周小李從文化資本的性別差異入手,分析了文化資本性別弱勢造成女大學生就業困境問題;
吳愈曉從社會學視角分析了文化資本各分指標對中國城鄉居民教育分層的影響;
高宣揚以多學科視角結合文化資本的分析方法系統解讀了流行文化的生成和影響機制,進而論析了流行文化通過符號、語言等對精神生活的滲透和影響,成為流行文化社會學分析中的代表性觀點;郭凱、余秀蘭、謝益民、陳卓等學者從文化資本的“場域”概念入手分析了教育場域尤其是大學場域中文化資本積累、分配以及再生產的差異問題。
另外,在國內學者已有的研究成果中,關注到流動兒童、農民工、農村勞動力、女性等弱勢群體的文化資本獲得和傳遞問題,結合文化資本具體化、客觀化、制度化三種形態,從家庭、學校、社會等層面進行了深入研究。
在對國內學者論文成果的分析中,國內關于文化資本研究發文量最多的學者中,對本書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研究有直接借鑒意義的研究方向分別是:陳卓的研究視角是文化資本與高等教育問題,陳旭峰的研究視角是文化資本與農民工問題,王岳川的研究視角是文化資本基礎理論研究,羅生全的研究視角是文化資本與學校課程建設,朱國華的研究視角是文化資本基本概念梳理,李昕的研究視角是文化資本與符號消費等,其他作者的研究情況在后面的文獻計量分析中會具體呈現。
國內學者對文化資本的研究還借助于計量分析手段,對資本存量進行定量測量,這為本書后續研究中文化資本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鑒。金相郁、武鵬采用層次分析法和均值化方法計算出省級區域的文化資本存量水平的橫截面數據,并進一步驗證了文化資本區域分布的不平衡性;孫遠太以國外文獻中常用的指標(文化活動參與和家庭文化氛圍)測量文化資本,并檢驗文化再生產和文化流動兩個假設在國內的適用性問題;
仇立平、肖日葵通過廣義文化資本的測量,用實證研究證實文化資本影響個人教育獲得和社會地位獲得,且這種影響具有持續穩定的作用。
(三)文獻計量分析
1.文獻的數據庫選擇和數據統計
從1995年的起步研究以來,文化資本相關領域的研究不斷拓展與深化,研究領域的論文成果逐年增多,研究主題、視角和方法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動態追蹤文化資本研究領域的前沿熱點,可以了解理論研究發展的趨勢。借助文獻計量軟件CiteSpaceⅢ,對文獻分類排序特征、關鍵詞等方面的信息歸集,全面了解目前學者在文化資本研究方面,尤其是在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上的集聚特點,以期分析結果可為本書的后續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研究選擇的期刊、作者、關鍵詞等文獻數據信息來源于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知網,CNKI),檢索主題詞為“文化資本”,檢索時間段設置在1995—2016年之間,檢索論文來源類別設置為全部期刊,最終檢索到有關文化資本研究領域的文獻共計3768篇,刪除會議記錄、會議通知、新書評介、編輯部寄語、機構介紹、通知宣傳稿件等非學術研究文獻,共篩選出有效文獻3407篇,檢索及更新時間截止于2017年1月30日(如圖1所示
)。從1995—2016年期間文化資本研究領域的發文量的年度分布來看,國內學者越來越重視文化資本方面的研究,發文量一直保持相對穩定的增長。

圖1 1995—2016年CNKI數據庫中文化資本研究領域發文量及增加量分布
2.關鍵詞的共詞聚類分析
(1)作者分類排序特征。
通過CiteSpace軟件進行文化資本研究領域的發文作者及被引作者的統計發現,這一領域的研究作者極為分散,所屬學科也較分散,因此沒有形成很明顯的作者聚類群,無法形成作者群的知識圖譜。統計數據庫內,1995—2016年發表過文化資本領域相關主題論文的作者共計743位,其中發文量最高的作者是張鴻雁(44篇,起始時間為2002年),其重點研究領域為“城市文化資本”,其次是陳卓(27篇,起始時間為2008年)和徐望(19篇,起始時間為2012年),前者的重點研究領域為文化資本與教育,后者為文化資本與文化產業。發文量居前的作者還有陳旭峰(18篇,起始時間為2010年)、曾文雄(16篇,起始時間為2011年)、李敏(15篇,起始時間為2003年)、陳贊曉(15篇,起始時間為2007年)、王岳川(13篇,起始時間為1998年)、羅生全(15篇,起始時間為2010年)、朱國華(11篇,起始時間為2001年)、葉舒憲(11篇,起始時間為2005年)、李昕(11篇,起始時間為2008年)。
(2)關鍵詞共現矩陣。
在關鍵詞的計量分析方面,CiteSpace軟件的主要功能是對輸入的文獻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和生成矩陣,據此獲得關鍵詞共現矩陣,具體步驟如下:①對文化資本研究領域的文獻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對數據進行基本的梳理和篩選,確保其屬于文化資本研究領域;②對文獻的關鍵詞進行規范化處理,將關鍵詞的同義詞或縮寫詞進行規范,部分關鍵詞進行大類合并; ③對軟件參數進行設置,分析內容設置為關鍵詞提取,閾值分別設定為(25,24,20)(4,3,9)(3,3,9)。
運行共獲得453個高頻關鍵詞,生成關鍵詞共現網絡知識圖譜,圖譜中對關鍵詞節點的大小對比,反映出其在數據庫中出現的相對頻次,連線則表示節點間共現關系的強弱,決定了關鍵詞間形成聚類的可能。圖譜中“文化資本”(Freq=2263)、“文化產業”(Freq=643)、“場域”(Freq=288)是共現頻次最高的三個關鍵詞。關鍵詞共現頻次居前列的還有“布迪厄”“文化創意產業”“社會資本”“慣習”“教育平等”“區域實例”“民族文化”“文化再生產”“社會分層”等。高頻關鍵詞所表示的研究內容反映出1995—2016年文化資本研究領域的主體內容,構成理論研究領域知識網絡的主要路徑。
(3)共詞聚類分析。
在進行聚類分析時借鑒了卡龍等(Callon, Courtial & Laville)的聚類原則,通過構造余弦指數來識別研究的大類和內容,由此將453個關鍵詞劃分出74個聚類。其中部分聚類只有兩個關鍵詞聚類成員,且不能準確反映此聚類所代表的研究方向,因此刪除無效聚類,最后形成61個聚類。根據每個聚類所包含的關鍵詞,可以概括出該聚類的名稱,61個聚類名稱就是該領域主要研究內容的合并,詳見表1。
表1 聚類名稱及構成內容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注:表1中排序第一和第二的關鍵詞是主要關鍵詞,后面關鍵詞括號中的數字即為該關鍵詞的余弦指數。
3.戰略坐標圖的繪制
戰略坐標圖是以各聚類新穎度和關注度指標數值為依據繪制的二維平面圖(圖2),四個象限內各聚類的分布位置反映出其所代表領域的研究現狀分區及未來的可能發展或變化。其中,新穎度指標反映每個聚類中各關鍵詞成員平均共現時間與全部關鍵詞平均共現時間的離均差,負值表示該聚類研究起始時間較早,正值表示該聚類研究起始時間較晚;關注度指標反映每個聚類平均共現頻次與全部關鍵詞平均共現頻次的離均差,負值表示該聚類研究內容受關注程度較低,正值表示該聚類研究內容受關注程度較高。

圖2 研究領域聚類戰略坐標圖
根據CiteSpace可視化軟件生成的數據進行關注度和新穎度計算,可得出如表2中所示的指標數值,將新穎度(縱軸)和關注度(橫軸)繪制成戰略坐標圖,各聚類的二維坐標決定其在戰略坐標的象限位置。在戰略坐標圖中,61個聚類中有3個聚類分布于第一象限(聚類5、25、27),31個聚類分布于第二象限(聚類2、4、11、13、14、15、17、18、20、21、23、24、34、35、36、39、42、43、44、47、48、49、50、51、52、53、54、55、56、60、61),17個聚類分布于第三象限(聚類1、7、9、10、22、29、31、32、33、37、38、41、45、46、57、58、59),10個聚類分布于第四象限(聚類3、6、8、12、16、19、26、28、30、40)。
表2 各聚類的關注度和新穎度指標

續表

位于第一象限的聚類5、25和27,其關注度和新穎度均>0,位于研究核心型區域,表明其所代表的內容在1995—2016年期間的文化資本研究領域中研究較為成熟,即屬于文化資本研究領域的熱點和核心內容。具體包括“文化創意產業”“學校體育”“資本積累”等相關內容。
位于第二象限的聚類2、4、11、13、14、15、17、18、20、21、23、24、34、35、36、39、42、43、44、47、48、49、50、51、52、53、54、55、56、60、61,這31個聚類的關注度<0,而新穎度>0,位于研究潛在型區域,表明其所代表的內容是在1995—2016年期間的文化資本研究領域中出現的學術研究熱點,但是關注度還不高。這些研究熱點或將成為以后學術研究領域關注的重點領域,具體包括“學校文化資本”“知識分子介入問題”“文化推動力”“發展型消費”“文學研究”“城市融入”“影子教育”“文化生態”“影視文化”“教育分層”“文化危機”“互聯網+”“人才培養質量成本”“階層再生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理論”“企業家文化資本”“少數民族文化”“農民問題”“經濟價值”“文化價值”“新型城鎮化建設”“國家文化資本”“文化全球化”“階層固化”“職業技術教育”“創意指數”“輔導員場域”“文化藝術”“文學場”“文化創新”等相關內容。
位于第三象限的聚類1、7、9、10、22、29、31、32、33、37、38、41、45、46、57、58、59,這17個聚類的關注度和新穎度均<0,位于研究邊緣型區域,表明其所代表的內容是在1995—2016年期間的文化資本研究領域中關注程度不高,且在時間上研究較為靠前,近些年研究較少的領域。具體包括“城市文化資本”“農村轉移人員”“現實社會意義”“教學慣習”“粗俗文化批判”“農民工子女”“物質文化遺產”“社會主義文化”“文化符號”“中國文化”“消費文化”“人文精神”“擇校問題”“符號暴力”“大眾文化”“企業文化”“民族精神”等相關內容。位于邊緣型研究區域的聚類,其研究狀態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曾經為文化資本研究領域的熱門選題,但由于其具有時效性或其他原因,這些聚類最近已經退出學術研究的主流;另一種情況是在1995—2016年間文化資本研究領域中一直受關注度不高,近幾年仍研究相對較少的領域。
位于第四象限的聚類3、6、8、12、16、19、26、28、30、40,這10個聚類的關注度>0,而新穎度<0,位于研究基礎型區域,表明其所代表的內容在1995—2016年期間的文化資本研究領域中雖然不是新的研究熱點,但受關注度一直較高。具體包括“文化資本社會運作”“場域位置”“文化產業”“科研評估制度”“區域實例研究”“文化經營”“學校考試與課改”“高等教育研究”“城鄉差異”“經濟發展”等相關內容。
通過對CNKI數據庫期刊文獻的分類排序特征、關鍵詞等方面的文獻計量分析,可具體描述文化資本研究領域的研究狀況以及關注度和新穎度。但是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本書研究進行的文獻計量分析中,CiteSpace軟件本身以及數據庫數據收集存在一定的局限,如數據規范化處理過程中閾值的設定以及數據檢索條件的設置等。數據庫樣本量存在一定差別,可能會對分析結果產生影響,需在后續研究中進一步改進。
(四)文獻綜述評析
當前理論界對于文化資本的含義并未達成共識,但一些基本屬性是普遍認可的:文化資本在一定場域中具有對人類行為進行約束的規范作用以及可以為人們帶來收益的屬性,通過教育形式可以使個人形成一定的文化資本積累,并在某些特定條件下轉換為相應的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的系統提出發生于布迪厄的社會學理論對資本概念進行的非經濟學的解讀,但布迪厄本人的研究是在社會學理論的基礎之上借助了多學科的理論交叉方得以完成其資本理論體系的構建。因此,此后的學者們在不同學科領域進行了各自的研究,在學科間的相互滲透、相互借鑒、互動演進中,學者們對于資本的認識不斷地深化,為研究者建立新的理論范式提供了獨特視角和普遍的方法論價值,為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分析之間架設新的通道、尋找新的理論支點提供了寶貴的學術啟迪和邏輯基礎。
文化資本理論對于馬克思資本理論非經濟的解讀視野,給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理論思考維度。特別是基于聚類分析視域下對文化資本研究的梳理,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帶來以下啟發:
第一,研究基礎型區域可以提供理論分析的方法借鑒。文化資本研究基礎型區域是目前這一領域研究較為成熟的理論基礎,這一區域諸如聚類“文化資本社會運作”“場域位置”“學校考試與課改”“高等教育研究”“城鄉差異”等,已形成較為成熟的理論成果或成果群。這些已有的理論研究可以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的研究提供文化資本分析的視角和方法借鑒。
第二,研究潛在型區域的研究有待挖掘。“學校文化資本”“教育分層”“人才培養質量成本”“階層再生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理論”“農民問題”“新型城鎮化建設”“輔導員場域”等都是新穎度較高的研究領域。根植于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深厚土壤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應旗幟鮮明地聚焦此類中國問題,并結合國外理論借鑒的比較研究,推動具有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符合中國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因此從文化資本研究潛在型區域入手,亦可為思想政治教育相關領域研究提供新的視角。網絡時代的虛擬化與社會化交織,加速文化資本的跨國界流動,“國家文化資本”的研究吸引越來越多學者參與,同時,“文化全球化”帶來教育環境和教育載體的復雜與變化,“大數據”“互聯網+”等研究領域推動了傳統研究與信息化視角的融合,“文化推動力”“文化創新”“文化價值”等研究領域的新穎度也較高,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研究領域并不陌生,為文化資本研究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的融合提供了更多理論上的支撐。
第三,跨學科的合作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與相關學科的理論前沿保持對話和溝通,通過嚴格的篩選與整合汲取其知識養分,才能始終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活生命力。從文化資本研究領域的知識網絡圖譜來看,雖然研究學科眾多,但是部分學科的聚類效果并不明顯,可以進一步加強與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合作,以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研究為根基,借鑒多種學科知識體系、話語體系及分析工具,拓寬研究視野。
總結文化資本的研究,需要注意的是,本質上資本不是物,而是以物為媒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待文化資本亦是如此,以“資本”闡述問題最終的指向是“人”。因此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當前的研究需要辯證地看待文化資本。一方面,文化資本發展在上升意義層面意味著文化資本形成的生產力是一種強調與人的發展協調、統一的社會生產力,也正是要實現馬克思所說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另一方面,文化資本過度擴張會造成片面追求商品化的文化發展,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生態和生存圈內的關系失衡。因此需要把文化資本問題置入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中,反思文化資本對人類社會結構、文化選擇、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精神信仰等方面的影響,這些層面亦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需關注的重要問題,通過這樣辯證視野中的研究分析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提供新的方法借鑒。
四、研究方法
本書在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原則的基礎上,主要采用四種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對文化資本的已有研究成果進行廣泛且細致的搜集、分類和整理,并通過文獻計量的相關軟件如CiteSpace軟件等進行統計學上的分析,以期在數據上為文化資本現有理論成果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研究的借鑒提供更多的論據支撐。
2.系統分析法
借鑒文化資本分析方法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的文化向度研究是一個系統的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既要有文化資本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關系的闡釋,又需要分別從文化資本分析中的場域、符號弱勢、慣習等概念入手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研究中的接受資源、接受環境、接受過程、接受效果等方面進行探討,繼而需要從文化資本語境中整體看待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完善進路。這是一個體系化的分析過程,需要有系統的思維。
3.邏輯和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的研究,不僅注重運用邏輯思維方法進行理論論證,而且重視運用歷史方法理解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重要資源的文化的發展脈絡,以及其資本化形態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內在互動。借助文化資本場域概念進行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環境分析,實際是把場域共時性考慮在其中進行的理論分析,而借助慣習概念進行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分析,實際是把慣習歷時性考慮在其中進行的理論分析。在共時性和歷時性的分析中,應力求做到邏輯與歷史的統一。通過進行邏輯思考,以文化資本分析方法的視角形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研究的脈絡。
4.計量模型構建與數據分析
通過在權威網站獲取的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的數據,篩選出青年群體的樣本數據,利用SPSS統計學軟件建構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多元回歸分析。通過定量分析,以期分析文化資本的三種形態對公平感、信任感、幸福感、職業價值觀、主流價值觀一致度五個方面的影響,這五個指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關注的重要維度,可為后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的分析提供實證支撐。
五、創新之處
本書的創新之處在于:
一是利用文獻計量分析軟件進行論文數據庫的大數據收集,以繪制戰略坐標圖的方式呈現文化資本研究領域的關注度和新穎度,以期實現文化資本分析方法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研究更好地融合。
二是在接受資源研究方面,從文化資本三種形態入手分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資源,研究如何使不同形態的文化資本以適當方式“入場”,形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有效資源;在接受環境研究方面,以文化資本分析中“場域”理論為基礎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環境的研究,進而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場域環境分為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進行分析;在接受過程研究方面,分析文化資本的符號弱勢,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的分類指導,從經濟困難大學生群體、女大學生群體、大學生職業觀教育等方面進行拓展研究,豐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的理論成果;在接受效果研究方面,以文化資本分析中“慣習”理論為基礎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研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實現潛移默化的教育目的,并考慮到大學生群體慣習合力的塑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親和力。
三是在文化資本語境中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完善進路,借鑒傳播學、社會學等分析方法,從信息媒介場域、文化符號互動、精神需求層次性以及文化資本的意識形態屬性等方面進行進路分析。聯系文化資本研究自身的學科交叉的特點,利用多學科研究方法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的研究。
四是選擇權威數據資源(CGSS數據庫)的相關數據樣本進行分析,構建計量模型,嘗試用數量分析方法研究三種形態文化資本對于代表群體(青年群體)關鍵指標的影響,為大學生群體理論分析提供客觀的數據支撐。社會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有共同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將社會學調查中的公平感、信任感、幸福感、職業價值觀、主流價值觀一致度等指標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相結合,探尋這種研究方法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研究的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