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國際經濟學
  • 杜寬旗
  • 4011字
  • 2019-12-20 17:15:31

第二節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Classical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產生于18世紀中葉,是在批判重商主義(Mercantilism)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包括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Adam Smith's 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David Ricardo's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從技術差異(Technological Gap)的角度說明了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結構和利益分配。

一、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含義

作為古典經濟學理論(Classical Economical Theory)的一部分,古典貿易理論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從生產成本方面提出的貿易理論。其基本的觀點就是,當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時,生產技術差異就具體地體現為勞動生產率的差異,勞動生產率是國際貿易的決定因素。

從生產技術差異即勞動生產率差異是產生國際貿易的原因來看,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主要是指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

自17世紀下半葉,以威廉·配第、大衛·休謨和弗朗索瓦·魁奈等人為代表的一批優秀的思想家,開始有目的地探索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尋求對經濟現象的理論解釋。亞當·斯密對這些理論界所形成的理論發現和研究觀點進行整理匯集,研究形成了一個完整、系統的經濟學體系,后經大衛·李嘉圖的加工和改造,從而形成了具有古典意義的政治經濟學。“它是整個經濟學發展的基礎和出發點。古典政治經濟學強調勞動是財富的源泉,是交換價值的唯一尺度,是各階級收入分配的源泉。”同時,它還闡述了市場機制的工作原理,并廣泛而又系統地論述了市場運行的機制作用是如何在一個靠利己心驅動、以利潤為導向的社會系統里將微觀個體行為轉化為社會經濟生活所需要的秩序。

二、絕對優勢理論

亞當·斯密1776年在其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國富論》中對重商主義的思想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絕對優勢理論(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絕對優勢理論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設基礎之上的,這些嚴格的假設是為了在不影響結論的前提下,使分析更加嚴謹,主要有:

(1)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這兩個國家都能生產兩種商品,只有勞動力一種生產要素;

(2)勞動力在一國之內是完全同質的,且勞動力市場始終處于充分就業狀態;

(3)勞動力在一國之內可以自由流動,但在國與國之間不能流動;

(4)勞動的規模收益不變;

(5)商品和勞動力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

(6)國家間實行自由貿易,不存在政府對貿易的干預或管制;

(7)不考慮運輸費用和其他交易費用。

斯密認為,兩國間的貿易基于絕對優勢。所謂絕對優勢是指,如果一國相對另一國在某種商品的生產上有更高的效率,則稱該國在這一商品上有絕對優勢。絕對優勢可以通過勞動生產率來度量。如果一國生產某單位商品所需投入的勞動更少,或者投入單位勞動所獲得的產出更多,則表明該國在生產這一商品上具有絕對優勢。因此,絕對優勢產生于國家間的勞動生產率的差異。

絕對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產生于各國之間生產商品的勞動生產率的絕對差別。每個國家由于先天或后天的條件不同,都會在某一種商品的生產上有絕對優勢。如果每一個國家都把自己擁有的全部生產要素都集中到自己擁有絕對優勢的商品的生產上來,然后通過國際貿易,用自己商品的一部分去交換自己所需要的其他商品,則各國資源都能被最為有效地利用,每一個國家都能從中獲利。貿易惠及雙方是一種正和博弈(Positive-Sum Game),因此,斯密主張實行自由貿易政策,反對國家對外貿的干預,認為自由貿易能有效地促進生產的發展和產量的提高,一切限制貿易自由化的措施都會影響國際分工的發展,并降低社會勞動生產率和國民福利。斯密認為,國家為了保護某一產業,限制某種外國商品的進口,這說明該產業沒有國際競爭力,生產效率較低。這種保護表面上看保護了本國的產業,但實質上使本國的資源從效率高的部門轉移至效率低的部門,從而造成了資源的不合理配置和使用。

絕對優勢理論具有開創性意義。它第一次從生產領域闡述了國際貿易的基本原因,揭示了國際分工和專業化生產能使資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規律。各國利用自己的優勢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后進行國際貿易,各國都能從中獲利。

但絕對優勢理論也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它只能解釋經濟發展水平相近國家之間的貿易。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存在著一個必要的假設:一國要參加國際貿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種商品在生產上與貿易伙伴相比處于絕對優勢。如果A國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具有絕對優勢,而B國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有絕對劣勢,則A、B兩國之間還會不會產生貿易呢?如果兩國發生貿易,B能不能從貿易中獲利呢?貿易利益從何而來?

大衛·李嘉圖用比較優勢(Thoe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原理,回答了絕對優勢理論回答不了的問題,更好地解釋了貿易基礎和貿易所得。

三、比較優勢理論

根據絕對優勢理論,如果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均處于絕對優勢地位,另一個國家均處于絕對劣勢地位,則這兩個國家之間不會進行貿易。根據這一理論,國際貿易可能只會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就不會發生任何貿易。這顯然與國際貿易的現實不符。1871年,大衛·李嘉圖發表了《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提出了比較優勢理論。

在國際分工中(Specialization),如果兩個貿易參與國生產能力不相等,在生產任何商品時A國成本均低于B國,勞動生產率均高于B國,故A國處于絕對優勢,而B國則相反,其勞動生產率在任何商品上均低于A國,處于絕對劣勢。這時,兩個國家間進行貿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為兩國勞動生產率之間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時候都一樣的。這樣,處于絕對優勢的國家不必生產全部商品,而應該集中生產本國國內具有最大優勢的商品,處于絕對劣勢的國家也不必停止生產所有的商品,而只應該停止生產在本國國內處于最大劣勢的商品,也就是所謂的“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Greatest Advantage,Least Disadvantage),通過自由交換,參與交換的各個國家均可以節約社會勞動,增加商品的消費,世界也因為自由交換而增加產量,提高勞動生產率。這就是古典和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傳統基礎。

在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中,假設有A、B兩國,每個國家均生產X、Y兩種商品。假如在分工之前的情況是,A國生產1單位商品X需要6單位的勞動,而生產1單位商品Y需要5單位的勞動,相應地,B國生產商品X和商品Y分別需要1單位的勞動和2單位的勞動,則B國勞動生產率在商品X和商品Y均高于A國。在貿易發生之前,在A國內1單位商品X可以換6/5單位商品Y;而在B國1單位商品X可以換1/2單位商品Y。因此,如果A國專門生產商品Y,按照1單位商品Y換2單位商品X的比例從B國換取商品X,該國將從中獲利。同樣的,B國通過專業化生產商品X出口到A國,B國也會從中獲益,因為1單位商品X可以換6/5單位商品Y,而非貿易前的1/2單位商品Y。盡管國際貿易并非限于這一基本分析中的兩種商品,但在更為復雜的分析中類似的貿易得益也可以看得到。其中的關鍵是,貿易的基礎以及貿易得益基礎源于比較優勢,而非絕對優勢。

如果將A國與B國各自的比較優勢進一步用數學語言來表達的話,就可以用如下方式來理解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學說,即:就A而言,雖然即在商品X和商品Y上的成本均高于B國的成本;但是,即A國在商品Y的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就B國而言,雖然即在商品X和商品Y上的成本均低于A國的成本;但是即B國在商品X的生產上有比較優勢。進一步地,我們可以將上述的分析用圖形解釋方法做進一步的揭示。圖1-25為兩個國家A、B兩種商品X、Y的不完全分工模型(Incomplete Specialization Model)。

圖1-25 不完全分工模型

從圖1-25中可以看出,同樣的資源,A國的優勢在于生產商品Y,B國的優勢在于生產商品X。原國內交換比率分別為TaTb,分工前國內生產組合及消費組合點分別為A點和B點。按照比較優勢進行專業化分工,A國的生產組合從A點移至A′點,放棄部分商品X的生產而增加商品Y,B國的生產組合從B點移至B′點,放棄部分商品Y的生產而增加商品X。在A′、B′點上,兩國的國內均衡價格等于國際價格(均為Tw),A國分工以后的生產組合點和消費組合點分別為A′和C,即生產GA′=OH的商品X和HA′=OG的商品Y,用CE的商品Y交換AE的商品X,共消費CK的商品Y和GA′+AE=GE的商品X。B國分工后的生產組合點和消費組合點分別為B′和D,即生產IB′=OJ的商品X和JB′=OI的商品Y,用DE′的商品X交換BE′的商品Y,共消費LD的商品X和JB′+BE′=JE′的商品Y,消費點在D。A國商品X的消費中,AG為本國生產,AE從國外進口。B國商品Y消費中,OI為本國生產,BE′從國外進口。可以看出,兩國的無差異曲線都有提高,即II高于III′高于I′,表示通過貿易總體福利水平均有所提高。

上述分析表明,比較優勢也可以進行貿易,并且在比較優勢基礎上的國際貿易具有互利性(Mutually Beneficial)。不難證明,當兩國生產商品時,只要它們的機會成本有差別,國際貿易就會產生,各國通過出口相對成本較低的商品,進口相對成本較高的商品就可以實現貿易互利。

李嘉圖理論問世以后,使絕對優勢理論成為了特例或特殊形式,極大地提高了理論的解釋力。但是,從勞動價值論的角度來看,該理論并未從根本上揭示出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從國內貿易、國際貿易的功能來看,它們都是為了實現商品的價值,因此,即便不存在超額利潤(Excess Profit),即比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只要能使商品價值得到實現,國際貿易就會發生。在邏輯上,廠商先要收回投資、獲取平均利潤,然后再追求超額利潤,將國際貿易的目標僅僅限定在追求超額利潤上,人為地割裂了國內貿易與國際貿易的功能。另外,在李嘉圖的理論當中沒有完全貫徹勞動價值論,出現了同一商品國內價值和國際價值的差異,國內交換比率和國際交換比率不同。當李嘉圖發現這一現象后,他表示無能為力,認為適用于國內貿易的規則不適用于國際貿易。

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李嘉圖的理論中存在著一個隱含的命題,即越是落后的國家,參與國際貿易后受益越大。因此,李嘉圖沒有看到國際貿易具有不等價交換(Unequivalent Exchange)的傾向和價值流向的復雜性。由于這一缺陷,比較利益學說難以被相對落后的國家所接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西| 泌阳县| 广河县| 泰宁县| 兴业县| 大庆市| 周至县| 呼玛县| 昂仁县| 博客| 宜章县| 迁安市| 兴安盟| 榆社县| 射洪县| 巴塘县| 基隆市| 乳源| 临潭县| 汉阴县| 泽普县| 柯坪县| 九龙县| 江安县| 湾仔区| 沙洋县| 扶余县| 绥芬河市| 馆陶县| 开平市| 东乌珠穆沁旗| 中宁县| 龙泉市| 汉阴县| 嘉兴市| 秭归县| 固安县| 西盟| 灌阳县| 天长市| 色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