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國際貿易理論的基本分析方法與模型框架
在世界范圍內,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主要通過市場的結合,把國內市場擴展為國際市場,形成一個國際經濟社會。在這樣的國際大市場上,商品的跨國流動將各個經濟社會連接在一起。可移動的生產要素,如資本、勞動力及服務的國際流動,也是各個經濟社會之間的另一種重要聯系方式。因此,狹義地講,國際貿易就是指商品的跨國流動;廣義地講,國際貿易不僅包括商品貿易,而且也包括要素貿易。在理論體系上,國際貿易理論主要以商品貿易作為研究對象,但也涉及一些國際要素的流動問題。
一、國際貿易理論與微觀經濟學
作為國際經濟學理論的微觀基礎,國際貿易理論與微觀經濟學系既有密切聯系又有區別。
(一)國際貿易理論與微觀經濟學的聯系
國際貿易理論(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與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微觀經濟學主要研究的是單個經濟社會的資源配置問題(Problem of Resources Allocation),而國際貿易理論則研究兩個或兩個以上經濟社會之間的資源配置問題,即世界范圍內的資源配置問題。根據微觀經濟學理論,在單個經濟體內部,經濟資源是通過價格機制(Price Mechanism)進行配置的,而市場價格又是由各種市場上的供求力量共同決定的。同理,世界范圍內的資源配置也是通過市場的運行來進行的,各個經濟社會的價格體系共同決定了國際市場的運行。因此,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是研究國際貿易相關問題的理論基礎。
(二)國際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區別
雖然國際貿易理論與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存在著一致性,但二者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區別。
第一,生產要素在國際間的流動程度要比其在國內的流動程度低得多,特別是由于各國制度、法律、語言、文化、宗教和習俗等因素的影響,勞動力的國際流動性會受到諸多限制,在不同國家之間很難像在國內一樣自由流動。因此,關于要素流動性的假設,是國際貿易理論區別于微觀經濟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一國情況下,生產要素價格的任何差異,都會引起資源的重新配置,要素會從報酬低的部門流向報酬高的部門,最終導致要素價格的均等。雖然在每個國家,要素價格都趨于一致,但由于要素在國際間不能自由流動,各國之間的要素價格可能并不一致。因此,要素價格在國際間的差異表明,國際經濟學在關于國際間的資源配置問題的研究上,不可能完全照搬微觀經濟學關于資源配置的理論,也就是說,國際貿易需要有一種不同于國內貿易的解釋。
第二,在現實當中,由于國際貿易常常會受到一些諸如關稅和非關稅壁壘(Tariff and Non-Tariff Barriers)的影響,而這種主要由政府構筑的貿易壁壘在國內貿易中并不常見。因此,一般情況下,國內貿易會給交易各方帶來好處,改善人們的福利(Welfare),但國際貿易并不一定會給參與貿易的各國都帶來利益。對國際貿易利益和貿易政策的經濟影響和福利效應的說明與解釋,既是國際貿易理論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問題,也是國際貿易理論不同于微觀經濟理論的一個重要體現。
第三,與一般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相同,國際貿易理論在分析上也分為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Positive Analysis and Normative Analysis)兩種。前者主要針對某一與國際貿易有關的現象,提供理論分析框架,旨在解釋諸如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貿易形態的決定、貿易政策措施對國內經濟活動的影響等問題;后者則就某一與貿易有關的現象進行價值判斷,即說明其好壞。另外,在研究內容上,國際貿易理論又區分為國際貿易純理論(The Pur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和國際貿易政策理論(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兩部分。國際貿易純理論主要說明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和從事貿易的利益及貿易利益的分配問題。它所探討的主要問題包括貿易動機、貿易方向及貿易結構的決定因素、國際市場的均衡(International Market Equilibrium),以及貿易對各國生產、消費與福利的影響。而國際貿易政策理論則主要探討諸如關稅、配額、區域一體化等貿易政策對各國各項經濟活動與福利的影響,以及在不同條件或環境下政府在貿易政策制定中的最佳選擇(Optimal Choice)。
二、國際貿易研究方法的特點
國際貿易理論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本工具。微觀經濟學通常是以單個消費者和廠商為基本單位,研究個體之間的經濟關系。經濟行為主體背后并無政治文化背景的差異,而國際貿易則涉及國家的界限,所以,國際經濟學在研究國際貿易時,以國家為單位,既考慮個體的行為又考慮國家或政府的行為。
概括起來,國際貿易理論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
第一,沒有貨幣幻覺(No Money Illusion)。國際貿易理論分析不涉及貨幣因素,不考慮各國貨幣制度的差異與關系的影響。在分析時,假定這是一個物物交易的世界,至于貨幣因素的影響,則在國際金融理論部分專門探討。這種處理方法,與微觀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是一致的。其主要理由是基于這樣一個假設:經濟行為主體的決策取決于所有價格而沒有貨幣幻覺,在“實際”經濟沒有變動的情形下,它不會改變決策。也就是說,理性經濟行為主體不會被某些貨幣變化因素所蒙蔽,能夠做出正確判斷。經濟行為主體的行為只取決于相對價格,而與名義價格無關。
第二,在分析框架上,通常使用較多的是“2×2×2”模型,即各種貿易理論模型通常都假定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兩種商品或部門以及生產要素不超過兩個。這種處理方法與所選擇的經濟模型形式有關。經濟模型作為對經濟行為模式的抽象描述,有很多不同的表達方式,既可以是一種純粹的語言文字表達形式以便于大多數人理解,也可以采用數學表達形式以便于嚴密的邏輯推理(Logical Reasoning)。其中,數學表達形式又區分為幾何形式模型和代數形式模型兩類。
第三,國際貿易理論多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General Equilibruim Analysis)和實證研究方法(Empirical Study)。并且,大多數貿易理論都是一種靜態或比較靜態分析(Static or 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時間因素在國際貿易理論分析中較少體現。
三、國際貿易的主要分析工具
人們從事國際貿易的動機,與其從事國內貿易的動機一樣,都是為了自身利益的改善。消費者追求個人效用的最大化(Utility Maximization),而廠商則追求利潤最大化(Profit Maximization)。因此,微觀經濟學中的消費者行為理論(Theory of Consumer's Behavior)和廠商理論(Firm Theory),對于分析國際貿易的相關問題都是十分有益的基礎工具。
(一)生產可能性邊界與供給
生產可能性邊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PPF)是一個在分析生產和供給時十分有用的工具。它表示在一定技術條件下,一國的全部資源所能生產的各種物品或勞務的最大產量。假設所研究的經濟社會只生產兩種商品:X和Y;并且只使用兩種生產要素:資本(K)和勞動(L)。其他的一些基本假設如下所述。
① 所有商品市場(Commodity Market)和生產要素市場(Production Factor Market)都是完全競爭的(Perfect Competition)。
② 所有商品的生產技術條件都是既定的(Constant Technology),并且規模收益不變(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③ 所有生產要素的總供給都是固定不變的。
④ 生產要素可在各部門間自由流動。
⑤ 所有生產要素都被充分利用。
⑥ 經濟活動中不存在外在性(Externality)。
根據假設,X和Y兩種商品的生產函數可表示成如下形式:
其中,KX、LX、KY、LY分別表示X和Y兩種商品所使用的資本和勞動投入。FX(·)和FY(·)分別代表X和Y的生產技術條件,由于生產技術遵循規模收益不變(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的規律,因而,FX(·)和FY(·)均為線性齊次函數(Linear Homogeneous Function)。假設資本和勞動的總供應量分別為那么,充分就業(Full Employment)意味著兩個部門所使用的資本及勞動之和分別等于資本和勞動的總供給量,即:
X和Y商品的產出由兩個部門的生產要素投入量決定,而生產要素在兩個部門之間的配置取決于兩個部門的要素報酬之間的關系。如果一開始兩個部門的生產要素報酬不一致,那么生產要素將會從報酬低的部門流向報酬高的部門,直至兩個部門的要素報酬達到一致,生產要素的流動才會停止下來。這時,生產要素在兩部門中的投入便確定了下來。
上述過程可通過圖1-1埃基沃斯盒狀圖(Edgeworth Box)來描述。

圖1-1 埃基沃斯盒狀圖
在圖1-1中,方框的長度表示勞動的總供應量寬度表示資本的總供應量
圖中曲線X0表示以OX為原點的X的一條等產量曲線,Y0表示以OY為原點的Y的一條等產量曲線(Isoquant Curve)。對一個單個生產者來說,其均衡狀態即利潤最大化是由等產量曲線與等成本曲線(Isocost Curve)的切點決定的。也就是說,在廠商達到利潤最大化時,要素邊際技術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等于要素價格之比或相對價格(Ratio of Factor Price or Relative Price),即:
式(1.5)中,MRTS表示X部門的要素邊際技術替代率;w、r分別表示L和K的價格。在兩個廠商或兩種商品的情況下,上式條件仍然成立。因此,當生產要素通過自由流動,導致兩個部門的要素價格趨同時,兩個部門所采用的要素投入組合點所對應的要素邊際技術替代率應當相同。
事實上,在圖1-1中,類似E點的均衡點,不止一個,而有無限多個,所有這些點連成一條曲線,即契約線(Contract Curve)。在契約線上,任何一點都表示生產要素得到了充分利用,并且所有生產者都實現了利潤最大化。
根據契約線上所有各點對應的商品X、Y的產出組合,可在圖1-2中繪制出表示商品X和商品Y各種可能組合的一條曲線,這條曲線就是所謂的生產可能性邊界。這條生產可能性邊界線描述了一國的供給條件,它說明在一國的技術、要素總量和某一個商品的產出水平既定的情況下,另一商品的最大產出或供應能力。
生產可能性邊界包含了在前述基本假設下資源配置達到均衡的各項條件。給定一國的資源總數,該國的生產只能發生在這條曲線上[見圖1-2(a)中的A點]或處于曲線內部(如C點)。生產可能性邊界線以內的點所反映的是資源未被充分利用(Non Optimal Utilization)、生產無效率(Ineffciency);生產可能性邊界線以外的點,僅就現有資源和技術而言是無法實現的(Infeasible);當生產處于生產可能性邊界線上,資源則得到了充分利用,這時,要想增加某一商品的生產,必須降低另一商品的生產。也就是說,增加某一商品的生產必須以犧牲另一商品的生產為代價。

圖1-2 生產可能性邊界曲線
在機會成本遞增(In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的時候,生產可能性邊界的曲線就是圖1-2(a)所示形狀,它是凹向原點(Concave to the Origin)的或者說是向外凸的(Bow Out to the Origin)。當生產點由A向B方向移動時,對應的切線斜率絕對值會不斷上升,即隨著商品X的生產增加,其機會成本是遞增的。當機會成本不變(Constant Opportunity Cost),生產可能性邊界的曲線就是一條直線,生產邊界線上處處切線斜率(Slope)相同,即圖1-2(b)所示的形狀。有一種情況可以導致這種結果,即如果生產商品X和商品Y的兩個部門采用的生產要素比例完全相同,那么一個部門所釋放出的資本和勞動,正好可以被另外一個部門完全吸收。在規模收益不變的條件下,兩個部門的生產數量減少或增加都是固定不變的,即-ΔY/ΔX保持不變,因而機會成本是固定不變的,這時對應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就是一條直線。
在圖1-2中,假設現在該國的生產點位于生產可能性邊界上的A點,它可以通過將生產要素從Y部門轉向X部門來增加X的生產,這樣一來,生產點就會改變,如生產點轉移到B點,這時增加商品X生產的機會成本就是以商品Y的生產的減少量來衡量的,即機會成本為-ΔY/ΔX。如果商品X的生產僅增加一個微小的量,那么機會成本就可以用通過A點的生產可能性邊界線的切線斜率的絕對值來表示,即|dy/dx|。
生產可能性邊界上任何一點都表示生產效率和充分就業得以實現,但究竟選擇哪一點,還要看兩個商品的相對價格(Relative Price),即它們在市場上的交換比率。假設商品X和商品Y的價格分別為PX和PY。根據假設,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在均衡時,商品的價格應等于其邊際成本。如果用Y來衡量商品X的價格和成本,則相對價格PX/PY就是用Y衡量的商品X的價格,X的機會成本則是以Y衡量的商品X的邊際成本。因此,當兩者相等,即相對價格等于機會成本時,生產點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上的位置也就確定了。
在圖1-3中,當相對價格線P0=PX/yY與生產可能性邊界相切時,切點E就是生產均衡點。在這一點時商品X和商品Y供給分別為XE和YE。另外,無論商品X和商品Y的名義價格是多少,商品X和商品Y的供給僅取決于相對價格水平,與名義價格無關。如果商品X的相對價格上升,如圖1-3中P1線所示,生產均衡點由E轉移到E′,商品X的供給增加,而商品Y的供給下降。

圖1-3 生產均衡
(二)消費者偏好與社會無差異曲線
個體無差異曲線(Individual Indifference Curve)是描述單個消費者偏好(Individual Consumer Preference)與福利(Welfare)的重要概念,用來表示消費者的福利水平。在研究國際貿易問題時,需要一種能衡量整個社會需求與福利的分析工具。我們通常是通過對個體無差異曲線的加總,來構造一條可反映整個社會需求條件與福利的無差異曲線,即社會無差異曲線(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假設所有個體的偏好都相同,則集體的偏好與單個個體的偏好保持一致。由于每個人的無差異曲線形狀都是相同的,因而社會無差異曲線的形狀與性質與個人無差異曲線一致,如圖1-4所示。

圖1-4 社會無差異曲線
社會無差異曲線主要有兩種用途:①社會無差曲線可以用來確定一國的均衡消費點。在圖1-4中,BB線表示在X和Y的價格既定情況下,一國的國民收入預算線(Budget Line),該預算線與社會無差異曲線的切點C表示整個社會消費處于均衡狀態,這時對X和Y的總需求也就隨之確定。②社會無差曲線可以用來衡量整個社會的福利,這與個體無差異線衡量個體福利是一樣的。貿易的開展導致社會無差異曲線向遠離坐標原點的方向移動,則貿易對該國是有益的,因為它提高了該國的福利水平。但必須指出,社會無差異曲線由低處向高處移動,雖然表明國家的整體福利水平提高了,但并不意味著所有社會成員的福利水平也跟著同時提高。同樣,消費點在同一條社會無差異曲線上移動,表示整個國家的福利水平不變,但也并不意味著所有社會成員的福利不變。
(三)國際貿易的其他幾個基本分析工具
基于微觀經濟學理論從供給和需求來分析國際貿易時,除了上述關于生產和消費的幾個主要分析工具以外,國際貿易分析還要應用到以下幾個必要的基本分析工具,包括貿易條件和國際市場價格的確定以及相互需求分析等。
1. 貿易條件與國際市場價格確定
貿易條件(Terms of Trade,TOT)是指單位出口能夠換得的進出口商品數量,即商品的國際交換比率。在實際中,常用出口價格指數(Export Price Index)去比進口價格指數(Import Price Index)來確定貿易條件。
假設用單位勞動可以生產的商品X和商品Y的數量代替單位商品所需要使用的勞動量,則A國的比較優勢在于生產商品X,而B國的比較優勢在于生產商品Y。A國在貿易中用商品X換取商品Y,B國在貿易中用商品Y換取商品X。在A國,國內交換比率為QXX/QY1Y,在B國,國內交換比率為QY2Y/QXX,若A國在國際市場能夠用QX單位的商品X,換取多于QY1單位的商品Y,A國就會進入國際市場。反之,B國若能以少于QY2單位的商品Y換取QX單位的商品X,B國就會進入國際市場。國內的交換比率便是A、B兩國進入國際市場的上下限,如圖1-5所示。

圖1-5 A、B兩個國家交易情況
實際交換比率將處于兩國國內交換比率界定的兩國交換區內,但具體的交換比率會在哪條射線上,僅從供給方面是無法說明的。確定交換比率只能用相互需求方程式(Reciprocal Demand Equation)才能說明。在由比較利益決定的兩國交換比率的上、下區域內,均衡貿易條件是由兩國對于交易對手的相互需求強度唯一決定的,在雙方正好能夠吸收掉對方的出口時,均衡得以實現。如果對手對本國商品的需求強度大于本國對對手商品的需求強度,則交換比率越接近于外國國內的交換比率;反之,則越接近于本國國內的交換比率。越接近對方國內的交換比率,則本國的貿易利益越顯著;越接近本國國內的交換比率,則本國的貿易利益越小。圖1-6顯示了相互需求方程式的均衡條件。
PE和PE′決定了世界價格的上下限,而Pw是均衡的世界價格,在圖1-6中,A國出口商品X,B國進口商品X,在商品X相對價格高于均衡水平時,A國的商品X出口將超過B國商品X進口需求量,商品X的相對價格將降到均衡價格水平。反過來,商品X的進口量將超過商品X的出口量,價格將回升到均衡水平。相互需求論從供求角度說明了價格的變化及均衡的條件,它是貿易理論中供求理論的先驅。

圖1-6 相互需求均衡情況分析
2. 提供曲線與彈性
一國的提供曲線(Offer Curve),或稱相互需求曲線(Reciprocal Demand Curve),表示該國在所有可能的相對價格水平上,愿意在國際市場上購進和賣出的進口商品和出口商品數量。提供曲線是需求曲線(對進口商品的需求)和供給曲線(對出口商品的供給)的組合。因此,該曲線表明一國在各種可能的貿易條件下愿意進行的貿易情形。
提供曲線的繪制方法有幾種,這里只介紹貿易三角形方法(Trade Triangle Method)。

圖1-7 提供曲線
在圖1-7(a)中,當國際交換比率為(PX/PY)1時,生產組合點為P(X2,Y2),消費組合點為C(X1,Y1)。商品X中需出口X2-X1,商品Y中需進口Y1-Y2。在貿易三角形RCP中,RP和CP分別代表該國愿意按貿易條件(PX/PY)1出口商品X和進口商品Y的數量。在圖1-7(b)中,當國際交換比率為(PX/PY)2時,生產組合點為P′(X4,Y4),消費組合點為C′(X3,Y3)。商品X中需出口X4-X3,商品Y中需進口Y3-Y4。在貿易三角形R′C′P′中,R′P′和R′C′分別代表該國愿意按貿易條件(PX/PY)2出口商品X和進口商品Y的數量。
按照同樣的方法,我們可以確定無數個貿易條件與進出口規模之間的組合,將這些組合點連接起來就形成一個國家的提供曲線(National Offer Curve)。具體做法如圖1-8所示。

圖1-8 多種貿易條件下的提供曲線
提供曲線的最大用途,是可以用它來說明國際貿易均衡及其對應的條件。如將兩個貿易伙伴國家A和國家B的提供曲線繪制在同一坐標圖上,在兩個國家的貿易模型中,國家A出口的商品就是國家B進口的商品,所以兩條提供曲線分布在貿易線的兩邊,如圖1-9所示。

圖1-9 貿易均衡條件分析
OC1和OC2分別為國家A和國家B的提供曲線,E點就是國際貿易均衡點。因為,在E點上,國家A愿意出口的數量剛好等于國家B愿意進口的數量(XE),國家A愿意進口的數量剛好等于國家B愿意出口的數量(YE)。價格比率(PX/PY)E既是市場出清的相關價格,又是國際貿易均衡的條件。其他貿易條件都不具有均衡的特性,例如,當貿易條件為(PX/PY)1時,國家A愿意在D點進行貿易,即它愿意出口的商品X是X1,愿意進口的商品Y是Y1。但是在這一貿易條件下,國家B愿意在F點進行貿易,即它愿意進口的商品X是X2,愿意出口的商品Y是Y2。所以,在貿易條件為(PX/PY)1時,商品X存在過量需求X2-X1,而商品Y存在過量供給Y2-Y1。商品X的過量需求會抬升國際市場商品X的價格,商品Y的過量供給會引起國際市場中商品Y價格的下降。這些變化會使貿易條件(PX/PY)1向上移動,直至與(PX/PY)E重合。與之相伴隨的是,商品X的過量需求和商品Y的過量供給會逐漸減少,直至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在兩種商品的貿易模型中,一種商品的過量需求必定對應著另一種商品的過量供給,一種商品的均衡必定與另一種商品的均衡相共存。
一個國家的提供曲線并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國內部的一些變量會發生變化,最終會使提供曲線發生移動。假定在圖1-10中,初始狀態是均衡狀態。若國家A的消費者改變他們的偏好,他們愿意購買更多的商品Y,因為商品Y是進口商品,所以,商品Y需求的增加會促使商品Y的進口增加。如果貿易條件不變,則只能通過擴大商品X的出口來換取更多商品Y的進口。這進一步擴大了貿易三角區。反映在圖形上,OC1上的每一點都沿著給定的貿易條件線向外移動一段距離,如點F移至點F′,點G移至點G′,點H移至點H′等。于是,就形成了另一條提供曲線OC1′。除偏好外,國民收入的增加和出口產業生產率的提高,也會產生相似的結果。當然,如果國家A的消費者偏好朝反方向變化,或者國家A對進口征收關稅等都會使OC向左移動,從而形成另一條提供曲線OC1′′。不過,OC1′與OC1′′的性質有所不同,前者反映國家A貿易的遞增意愿,后者反映國家A貿易的遞減意愿。國家A的提供曲線的移動,如圖1-10所示。運用同樣的方法,也可以分析國家B提供曲線的移動。

圖1-10 國家A提供曲線的移動
當兩國的提供曲線發生移動以后,貿易均衡條件和貿易規模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圖1-11 提供曲線的移動和貿易均衡條件的變化
在圖1-11中,初始均衡點為E點,貿易均衡條件為TOTE,貿易規模:商品X為XE,商品Y為YE。現假定國家A對進口商品Y的偏好增強,則提供曲線OC1會移至OC1′,國家A愿意以出口X2的商品X換取Y2的商品Y進口,但國家B的提供曲線沒有移動,所以,在貿易條件TOTE下,商品Y出現了過量需求,商品X出現了過量供給。這會改變商品X和商品Y的相對價格,貿易條件TOTE不能再維持下去了。當商品X、商品Y的過量得以消除,新的貿易均衡條件TOT1就形成了,新的均衡點就移至E′。
提供曲線上各點的彈性即為進口需求彈性(Import Elasticity of Demand),是進口數量的變化率與相對價格變化率之比。在幾何上進口需求彈性可以按下面的方法度量,即從提供曲線OC1上的任意一點P出發向橫軸作垂直線,相交于橫軸線R。以P點為切點作切線,交橫軸線于S。則彈性系數E=OR/OS,如圖1-12所示。

圖1-12 提供曲線與進口需求彈性
在圖1-12(a)中,OR/OS>1,此時提供曲線向上傾斜的部分可以稱為“富有彈性”(Elastic)的區域。在圖1-12(b)中,OR/OS<1,提供曲線向后彎曲的區域“缺乏彈性”(Inelastic)。在圖1-12(c)中,OR/OS=1(OR=OS),此時提供曲線在P點是“單位彈性”(Unit Elasticity)。
圖1-12(c)中,從原點到P點,提供曲線上任意一點都是“富有彈性”的,在此區域該國進口商品相對價格變化一定比例會導致對進口商品的需求量變化幅度大于相對價格變化的百分比。從P點到W點,提供曲線“缺乏彈性”,進口商品需求量的變化幅度將小于進口商品相對價格變化的比例。在P點,“單位彈性”區域內,進口商品相對價格變化一定的百分比會導致進口商品需求量變化同樣的比例。
出口對于相對價格變化的反映類似于單一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一個國家出口商品是為了交換進口商品,這如同支付收入購買商品。
在圖1-13中,在OV區間,貿易條件從(PX/PY)1變為(PX/PY)2,因為在此區間國家A對商品Y的需求是富有彈性的,所以國家A會以大于商品Y相對價格下降比例來增加商品Y的進口。由此,對進口商品Y的支付即商品X的出口會增加。于是,均衡點由D移至B。

圖1-13 提供曲線的形狀
在VW區間提供曲線缺乏彈性,商品Y的相對價格水平下降,貿易條件從(PX/PY)4變為(PX/PY)5,則國家A對商品Y的進口增加比例小于相對價格變化比例,所以對進口商品Y的支付即商品X的出口會減少,所以出口由X4下降到X5。
在V點表現的是單位彈性的情形,由于單位彈性的特征是進口商品相對價格的變化比例與其需求量的變化比例相等,因而商品Y的相對價格變化不會引起對其支付的商品X的出口量的改變。
3. 要素密集度和要素豐裕度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是指生產不同商品所需投入的生產要素之間的比率,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與生產要素的絕對投入量無關。
在一個只有兩種商品X和商品Y和兩種要素L(勞動)與K(資本)的世界中,如果生產Y時K/L的比率大于生產X時K/L的比率,則商品Y是資本密集型(Capital Intensive)商品。如果為了生產一單位Y需要兩個單位的資本(2K)和兩個單位的勞動(2L),則其資本/勞動比率為1,即K/L=2/2=1。如果生產一單位X需要1K和4L,則商品X的資本/勞動比率K/L=1/4,那么Y就是資本密集型商品,而X是勞動密集型(Labour Intensive)商品。一般情況下,在衡量兩種商品的勞動密集度(Labour Intensity)和資本密集度(Capital Intensity)時,重要的是一單位勞動所需資本(K/L),而不是生產商品X和商品Y所需的勞動和資本的絕對數量。
如果把資本K放在坐標系的縱軸,把勞動L放在坐標系的橫軸,而且生產沿著一條從原點出發的射線進行,則該射線的斜率就是生產該種商品的資本/勞動比率(K/L)。

圖1-14 A國和B國商品X和商品Y的要素密集度
如圖1-14所示,在A國生產商品Y的K/L=1,生產X的K/L=1/4,A國的商品Y就是資本密集型商品。在B國,Y的K/L=4,而X的K/L=1。因此,兩個國家的Y都是資本密集型商品,而X都是勞動密集型商品。B國在生產兩種商品時的K/L都要高于A國,這是因為B國資本的相對價格比較低。如果資本價格或租金(r)與勞動價格(w)之間的比率即r/w下降,生產者在生產兩種商品時都將會用K來替代L,以降低其生產成本。這樣,就導致生產兩種商品的資本/勞動比率都有所上升。
從圖1-14中可以看出,A國可以用2K和2L生產1Y,當規模報酬不變的時候,它可以用4K和4L生產2Y。K/L=2/2=4/4=1,表示的是A國商品Y從原點發出的射線的斜率。另一方面,對于A國,用1K和4L可以生產1X,用2K和8L可以生產2X。這樣A國生產X的K/L=1/4,這也正是A國商品X從原點發出的射線的斜率。商品Y的K/L比率,或者表示該商品的自原點發出的射線的斜率要大于商品X的這一比率,故商品Y是資本密集型商品,而商品X是勞動密集型商品。在B國,K/L這一比率對于商品Y是4,對于商品X是1。因此在B國,Y是資本密集型商品,X是勞動密集型商品。
盡管Y相對于X來說在兩個國家均為資本密集型商品,B國生產X和Y時所用的K/L比率都比A國生產X和Y時要大。但是,生產商品Y時,B國的K/L=4,而A國的K/L=1。生產商品X時,B國K/L=1,A國K/L=1/4。一個明顯的問題是:為什么B國在生產兩種商品時都使用了比A國資本密集程度高的生產技術?答案是B國的資本相對于A國來說一定較為便宜,故B國的生產者為了減少生產成本而增加資本的使用。但是為什么B國的資本相對便宜?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給出要素豐裕度的定義,并研究其與要素價格之間的關系。
有兩種定義要素豐裕度(Factor Abundance)的方法:實物定義(Physical Definition)和價格定義(Price Definition)。
以實物單位定義要素豐裕度的方法是,以兩國可供使用的資本與勞動的實物相對數量來解釋要素的豐裕程度。如果B國的可用總資本和總勞動的比率(TK/TL)大于A國的這一比例,就說B國是資本豐裕的(Capital Abundant)。但使用該方法定義要素豐裕度,要使用總資本和總勞動比率,而不是可用資本和可用勞動的絕對數量。所以,如果B國的TK/TL大于A國的TK/TL,即使B國擁有資本的絕對量少于A國,B國仍是資本豐裕的。
以相對要素價格定義要素豐裕度的方法是,如果B國的資本租用價格和勞動時間價格的比率(PK/PL)小于A國的這一比率,則B國是資本豐裕的,即國家B的資本價格或租金(r)與勞動價格(w)之間的比率小于國家A。這一方法是根據要素的相對稀缺價格來看待要素的相對豐裕程度。一種要素的相對豐裕程度越高,其相對價格也就越低。
兩種定義要素豐裕度的方法之間的關系是很清楚的。用實物單位定義要素豐裕度僅僅考慮了供給這一方面的因素;而用相對要素價格來定義則同時考慮了供求兩方面的因素。
如果假定兩國的需求偏好相同,則定義要素豐裕度的兩種方法所得出的結論就會是相同的。因為B國的TK/TL大于A國的TK/TL,在相同的需求條件下,B國的PK/PL就會較小。這樣,在兩種定義方法下,B國都是資本豐裕的。但實際情況并不總是這樣。很有可能出現的一種情況是,B國對商品Y的需求和由此產生的對資本的需求遠遠大于A國,結果使得B國的資本相對價格高于A國;即便是B國的資本供給大于A國,在這種情況下,運用實物單位來定義B國是資本豐裕的,如果運用相對要素價格來定義,則B國是勞動豐裕的(Labour Abundant)。此時,就應該使用相對要素價格定義法。也就是說,如果一國資本的相對價格低于另一國,則該國是資本豐裕的。如果B國是資本豐裕的,而且商品Y是資本密集型商品,B國就可以比A國生產相對更多的商品Y。另一方面,如果A國是勞動豐裕的,而且商品X是勞動密集型商品,A國就可以比B國生產相對更多的商品X。如果用橫軸度量X的話,A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與B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相比就較為平坦,在橫軸上也擴展得較寬。
圖1-15繪出了A國和B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由于A國是勞動豐裕國,而且X是勞動密集型商品,A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偏向度量商品X的橫軸。由于B國是資本豐裕的國家,而且Y是資本密集型商品,B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偏向度量商品Y的縱軸。將其繪在同一坐標系中,可以清晰地比較其形狀上的差異。從圖1-15中可以看出,A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比B國的要平坦,而且在橫軸方向上擴展得較寬,這反映了A國可以比B國生產更多的商品X。因為A國是勞動豐裕的國家,X是勞動密集型商品。

圖1-15 A國和B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的形狀
四、封閉條件下的一般均衡
這里所謂封閉指的是沒有發生國際貿易的一種經濟,即封閉經濟(Closed Economy)。封閉條件下的經濟是一種自給自足(Autarky)的經濟。考察分析封閉經濟條件下的一般均衡,是分析國際貿易發生以及貿易模式的基礎。
(一)封閉條件下的一般均衡
一個國家在封閉條件(Closed Economy or Autarky)下,其經濟的一般均衡條件基本上有3個:①生產達到均衡;②消費達到均衡;③市場出清。與之相對應的數學表達方式如下:
其中,帶下標C的變量分別表示對應商品的消費;帶下標P的變量分別表示對應商品的產出。

圖1-16 封閉條件下的一般均衡
圖1-16描述了滿足上述3個條件的一般均衡狀態。一般均衡解為生產可能性邊界與社會無差異曲線相切的切點E。在E點,兩條曲線擁有共同的切線(Tangent Line),該切線斜率(Tangent Slope)的絕對值等于商品X的相對價格P,也就是說,這兩條曲線共同決定了均衡狀態下一國的相對價格水平、生產及消費。
在E點,生產者利潤達到了最大化,因為生產可能性邊界在該點的機會成本等于相對價格;消費者也同樣達到效用最大化(Utility Maximization),因為社會無差異曲線在該點的邊際替代率也等于相對價格。另外,圖中生產點與消費點重合,所以兩種商品的生產均等于消費,即市場出清。
(二)國民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
國民供給與需求(National Supply and Demand)曲線分別定義為一國某一商品對應于其相對價格的供給與需求,其推導過程如圖1-17所示。
在圖1-17(a)中,任意選取商品X的三個不同的相對價格,如1/2、1和2,三條相對價格線與生產可能性邊界線的切點分別決定了三個生產均衡點D、E、F,對應于這三點的商品X的產出分別為S1、S2、S3。在圖1-17(b)中,橫坐標表示商品X的供給,縱坐標表示商品X的相對價格,根據(a)圖,就可以在圖(b)中畫出對應于各種相對價格的商品X的供給,最后得出一條曲線NSX,表示該國商品X的供應曲線。該曲線斜率為正,表示隨著商品X的相對價格的提高,其供給水平也隨之提高。該曲線表明商品X的供給只取決于其相對價格,與絕對價格水平無關。

圖1-17 國民供給和需求曲線的推導
圖1-17(c)和(d)則說明了商品X的國民需求曲線的推導過程。在圖1-17(c)中,通過生產點D、E、F的三條相對價格線同時又代表該國在三個不同相對價格水平下的國民收入預算線(National Income Budget Line),為達到效用最大化,消費者最情愿選擇的消費應是國民收入預算線與社會無差異曲線相切的切點。當相對價格為1,消費點在E點時,所有國民消費的商品X數量為D2;當相對價格升為2時,很顯然,消費者將不愿再消費D2單位的商品X,如果可能的話,寧愿選擇D3單位的商品X;同樣,當相對價格降為1/2時,消費者愿意接受的商品X消費為D1單位。在封閉條件下,消費點H是無法達到的,因為它超出了該國生產可能性邊界線。將對應于商品X不同相對價格與消費者希望得到的消費數量兩者之間的關系繪制出來,得到一個曲線NDX,該曲線就是商品X的國民需求曲線。如圖1-17所示,需求曲線NDX的斜率為負,表示商品X的消費與其相對價格成反比關系。
國民供給曲線與國民需求曲線反映的是一國供給與需求的各種潛在可能,實際發生的供給與需求只是眾多潛在可能中的一種。將圖1-17中推得的國民供給和需求曲線合并在一起,由國民供給曲線與國民需求曲線的交點決定了封閉條件下的均衡生產、消費水平以及相對價格。
(三)國際貿易的發生
假設國際上只有兩個國家A和B分別生產兩種商品X和商品Y。圖1-18描述了A和B兩個國家各自在封閉條件下的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Autarky)。

圖1-18 A、B兩國在封閉條件下的各自均衡
在各自封閉條件下的均衡實現時,假設B國商品X的相對價格為2,大于A國商品X的相對價格1。一旦允許商品在兩國之間自由流動,在一開始的時候,A國商品X的相對價格要低于B國,所以B國的消費者會發現,從A國生產者那里購買商品X,要比從本國生產者手里購買商品X便宜,因此B國會從A國進口商品X;反過來,B國的商品Y的相對價格(Y的相對價格PY/PX=1/2)要低于A國商品Y的相對價格(PY/PX=1),同樣,A國的消費者也會發現從B國購買商品Y要比在本國購買便宜,所以A國也會從B國進口商品Y,于是兩國之間便發生了貿易。因此,國際貿易的發生是以兩國相對價格存在差異為先決條件,也即國際貿易是建立在相對價格差異的基礎之上的。
五、開放條件下的一般均衡
在開放條件下,假設A國面對一個新的相對價格水平為且該國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目標都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生產者決定其最佳生產的條件是機會成本等于相對價格,消費者決定最佳消費的條件是邊際替代率等于相對價格。則開放條件下的一般均衡條件可表述為如下形式:
式(1.11)表示貿易平衡條件,其中(XC-XP)和(YP-YC)分別表示商品X的過剩需求和商品Y的過剩供給。上式表明,如果XC-XP>0,則必定有YP-YC>0,即該國進口商品X(國內消費超出國內生產),出口商品Y,等式左右兩邊分別表示進口支出與出口收入;反之,如果XC-XP<0,則必定YP-YC<0,即該國出口商品X(國內生產超出國內消費),進口商品Y,等式左右兩邊分別表示出口收入與進口支出。總之,不論哪種情況,貿易平衡條件都可由式(1.11)來描述。對式(1.11)加以變換,可寫成下列形式:
式(1.12)左邊表示開放條件下,該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右邊則表示該國在開放條件下的總支出。因此,貿易平衡條件也可轉化為一國國民收入與總支出相等這一條件。
在開放情況下,一國經濟的一般均衡如圖1-19所示。

圖1-19 開放條件下的均衡
在圖中,相對價格線Pw與生產可能性邊界線的切點決定了生產均衡(Q點)。同時,這條相對價格線又表示該國的國民收入預算線,因此它與社會無差異曲線的切點決定了消費均衡(C點)。
圖1-19與圖1-16相比,最大的差別是在開放條件下,生產均衡點與消費均衡點不再重合。圖1-19表明,商品X的生產大于其國內消費,商品Y的消費大于其國內生產,因此,該國在開放條件下,出口商品X進口商品Y。
在開放情況下,均衡價格由兩國共同決定。A國在封閉狀態下商品X的相對價格較低,一旦展開貿易,B國的進口導致了商品X的需求增加,A國國內市場上商品X供應減少。因此,在開放條件下A國商品X的價格會上漲;同樣,A國從B國進口商品Y,也會引起B國的商品Y價格上升。由此,原來兩國商品X的相對價格之間所存在的差異就會不斷縮小,這一趨勢會一直持續下去,直至兩國的相對價格完全趨于一致,兩國國民之間的交易就達到了新的均衡,生產與消費也達到均衡。因此,國際貿易建立在相對價格差基礎上但又會消除相對價格差異,導致國際間商品價格的均等化。當兩國達到均衡時,一國某一商品的進口(或出口)必等于另一國家的出口(或進口),而一國的進口(或出口)等于該國的過剩需求(或過剩供給)。當一國的過剩需求(供給)等于另一國的過剩供給(需求)時,對應的相對價格就是國際均衡價格。

圖1-20(a) A國過剩供給曲線的推導
圖1-20(a)與圖1-20(b)分別顯示了如何根據一國的國民供給曲線與國民需求曲線,確定其過剩供給曲線和過剩需求曲線(Excess Supply and Demand Curves)。圖中橫坐標表示商品X的過剩需求或過剩供給,縱坐標表示商品X的相對價格。A國過剩供給曲線的形狀說明其過剩供給與相對價格成正比,當相對價格大于1時,過剩供給大于零,即國內生產大于國內消費,多出的部分靠出口他國解決;當相對價格等于1時過剩供給等于零,即國內生產恰好等于國內消費,整個經濟處于自給自足狀態;當相對價格小于1時過剩供給小于零,即國內生產小于國內消費,不足的部分靠進口彌補。B國的過剩需求曲線的形狀則剛好相反。

圖1-20(b) B國過剩需求曲線的推導
若把A國的過剩供給曲線與B國的過剩需求曲線放在同一坐標圖中,則可說明國際均衡價格的決定。

圖1-21 國際均衡價格的決定
在圖1-21中,兩條曲線交點對應的相對價格為國際均衡價格,從圖中可以發現,國際均衡價格一定處于兩國貿易前的相對價格水平之間,即:
六、國際貿易的起因與貿易收益及其分解
基于上述封閉條件下的一般均衡分析和開放條件下的一般均衡分析,即可給出如下關于國際貿易的起因和貿易收益的分析以及貿易收益的分解。
(一)國際貿易的起因
假設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若兩國在封閉條件下(Closed Economy)的相對價格完全一致(Identical Relative Price),即使允許商品在兩國之間自由流動,貿易也不會發生。若兩國生產可能性邊界和社會無差異曲線(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都完全相同,則兩國在封閉條件下的相對價格也一定相同,兩國在封閉條件下的一般均衡均可由圖1-22(a)來表示。

圖1-22 封閉條件下的兩種可能均衡
生產可能性邊界線的形狀與位置由生產技術條件(Production Specifications)和要素稟賦(Factor Endowment)共同決定。如果兩國相應部門的生產函數相同(Identical Production Function),兩國兩種生產要素的總供應量分別相同,那么兩國的生產可能性邊界也完全相同;同樣,如果兩國消費者偏好相同,那么兩國的社會無差異曲線的形狀也完全一致。在規模收益不變和完全競爭(Perfect Competition)的情況下,當上述這些條件都成立時,就會出現圖1-22(a)所示的情景。
上述條件是兩國相對價格相同的一組充分條件,但不是必要條件。事實上兩國的生產邊界線即使位置不同,但只要形狀相同,也可以保證兩國的相對價格完全一致。圖1-22(b)描述的是另外一種兩國相對價格相同的情形。圖中A、B兩國的生產可能性邊界線、社會無差異曲線的形狀都相同,但與圖1-22(a)不同,兩國的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兩個端點不再是重合的,其中,B國的生產可能性邊界位于A國的之外,生產可能性邊界線BB′可看成是生產可能性邊界線AA′平行外移的結果。在此情形下,兩國在封閉條件下的相對價格水平是完全一致的,在圖1-22(b)中,兩條相對價格線Pa與Pb是平行的。
生產可能性邊界線的端點表示所有生產要素全用于某一商品生產所能生產出的最大產量,因此,在生產技術條件既定的情況下,生產可能性邊界的端點由生產要素總量決定。如果一國的資本與勞動的總供應量同比例增加,由于規模收益不變,其生產邊界線的兩個端點也會以同樣的比例延伸出去,即其生產可能性邊界將平行向外移動。同理,如果兩國的資本與勞動總量之比即相對要素稟賦相同,在相應商品的生產技術條件相同的假設下,兩國生產可能性邊界線之間的差異就呈現出圖1-22(b)所描述的那樣。
根據上述討論,可以引入以下五個條件。
(1)兩國相同商品的生產函數相同。
(2)兩國相對要素稟賦相同。
(3)兩國消費偏好相同。
(4)規模收益不變。
(5)兩國的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并且不存在外部經濟性。
上述5個條件對應于圖1-22(b)所示的情形,它們保證了兩國在封閉條件下相對價格完全相同,在這些條件下,國際貿易是不可能發生的。
如果放松上述5個條件中的任何一個,貿易基礎就產生了。假如放松第一項條件假設,保持其他四條假設不變,兩國間的生產技術就不再相同,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形狀也隨之不同。由于社會無差異曲線的形狀仍是相同的,因而兩國在封閉條件下的相對價格肯定不同,兩國開展貿易的基礎也就產生了。因此,在這種情形下,生產技術差異便是國際貿易的一個重要起因。若放松第二項條件,其他條件不變,這時兩國生產可能性邊界形狀就會不相同,相對價格差就會出現,相對要素稟賦差異就是國際貿易的另一個重要起因。生產技術差異或相對要素稟賦差異反映了兩國供給方面的差異。在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史上,從供給方面,即從生產技術差異和要素稟賦差異這兩個方面來解釋國際貿易的起因和影響的兩類貿易理論,占據著極其顯著的地位。如果兩國的供給條件一樣,需求方面的差異也同樣可引起國際貿易的發生。
需要指出的是,當放松第(4)項或第(5)項假設條件時,會遇到一些新問題。在規模收益遞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或不完全競爭(Imperfect Competition)條件下,相對價格差不再是國際貿易的唯一基礎,在這種情形下,即使兩國不存在相對價格差,國際貿易仍可發生,因為規模經濟會導致國際分工的完全專業化(Full Specialization),不同的國家可以選擇生產不同品種的商品然后互相交換。另外,在不完全競爭的情況下,上述基于完全競爭的分析方法和模型也不再適用。因此,國際貿易理論實際上包括兩類不同的理論體系:國際貿易的完全競爭理論(Perfect Competition Theory)和國際貿易的不完全競爭理論(Imperfect Competition Theory)。
(二)貿易收益
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Closed Economy or Autarky)一旦對外開放,原先國內的相對價格(Relative Price)就會受到國際相對價格的沖擊,國內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會依國際相對價格調整生產和消費結構。由此,必然導致資源的重新配置。貿易所得與兩組相對價格的差異程度呈正相關關系。圖1-23描述了生產和消費的調整與貿易所得。
在封閉狀態下,經濟的均衡點為E點,生產、消費組合為(X1,Y1),福利水平用無差異曲線I1表示,國內相對價格為(PX/PY)1。假定國際相對價格為(PX/PY)2,國際交易價格線比國內相對價格線陡峭,反映出商品X的國內價格較國際市場低,商品Y的國內價格較國際市場高。本國在商品X上有比較優勢,在商品Y上有比較劣勢。

圖1-23 生產和消費的調整以及貿易所得
在開放條件下,生產者面對國際價格較高的商品X會做出一個轉換,即將原來生產商品Y的一部分資源用于生產商品X以期獲得更多收益,生產組合會從E移至E′點。生產者對生產組合進行調整的激勵來源于條件:(PX/PY)2>MCX/MCY,在E′點,(PX/PY)2=MCX/MCY,調整終止,新的生產組合為:(X2,Y2)。
在開放條件下,消費者面對國際價格較低的商品Y也會調整消費結構。切于E′點的(PX/PY)2線既是相對價格線又是消費可能線,它會與另一條無差異曲線相切,這條無差異曲線就是I2,切點為C′(X3,Y3),C′點就是通過貿易而形成的新的消費組合。
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的調整是同時進行的,也是同時完成的,在滿足條件MRT=MCX/MCY=(PX/PY)2=MUX/MUY=MRS時,經濟實現均衡。C′遠離生產可能性曲線,說明國際貿易允許消費者超出本國的生產范圍進行消費。如果沒有國際貿易,消費的組合就被嚴格地限定在生產可能性曲線上。貿易使無差異曲線處于一個更高位置,說明貿易提高了參與國的福利水平。
分工和貿易的效果可以通過貿易三角形(Trade Triangle)FC′E′來概括,底邊FE′代表出口,直角邊FC′代表進口,而斜邊C′E′則是貿易線,其斜率代表世界價格比率即貿易條件。
(三)貿易收益的分解
貿易得益可以分解為消費得益(Consumption Gain)或稱交換得益(Gains from Exchange)和生產得益(Production Gain)或稱專業化得益(Specialization Gain)。
消費得益是指,根據新的相對價格水平,即便不改變產出,貿易也能增進一國的福利水平。這種得益情形可以用圖1-24加以解釋。

圖1-24 貿易得益
從圖1-24中可以看出,(PX/PY)1為國內交易的價格線,E點為該國國際貿易前的均衡點。假設該國面臨一個國際貿易價格線(PX/PY)2,但生產還未調整,仍在E點。消費者可在國際貿易價格線上超越E點消費。由于商品Y的國際價格相對較低,消費者將消費更多的商品Y,而減少對商品X的消費,將會選擇C點。I1與I1′之間的差異所代表的是福利水平的增進,被稱為消費者得益或者交換得益。
如果生產有足夠長的時間進行調整,那么本國生產者將開始生產相對價值更高的商品X,而減少商品Y的生產,在E′點達到利潤最大化。福利水平的增加來自于商品X專業化生產后消費者能達到I2和C′點。從C到C′(I1′到I2)的福利增加被稱為生產得益或者說專業化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