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事沒收與資產追繳
- 黃風
- 3854字
- 2020-03-05 13:50:38
三、可追繳資產的數額計算
在對可追繳資產進行評估時,首先遇到的一個問題是:如何估算犯罪所得財物的價值。這里所說的“價值”通常被理解為依據“市場價(market value)”對有關財物作出的估值,或者表現為“公開拍賣銷售的收入”。
評估犯罪所得的價值涉及兩個不同的時間點,一個是司法機關在作出沒收裁決的時間,可稱為“裁判時”,另一個是被告人因犯罪行為而獲得有關財物的時間,可稱為“獲得時”。從各國立法和司法的情況看,一般要求司法機關按照犯罪所得在裁判時的價值認定可追繳資產的數額,例如,《荷蘭刑法典》第36e條第4款規定:“法官認為屬于非法所得的物品價值應當按照作出司法決定時的市場價值確定。”如果犯罪所得財物在裁判時的價值超過了獲得時的價值,對超過部分應當作為產生于犯罪所得的收益加以沒收,對此,《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第31條第6款要求各國對于犯罪所得的升值部分也予以沒收,“其方式與程度與處置犯罪所得相同”。但是,如果犯罪所得財物在獲得時的價值高于裁判時的價值,則應當按照獲得時的價值確定可追繳資產的數額。因此,在估算犯罪所得財物的價值時,對于“裁判時”和“獲得時”這兩個時間點,應當本著“就高不就低”的原則進行選擇,也就是說,應當選擇犯罪所得財物價值較高的時點。估算犯罪資產價值的“就高不就低”規則也得到我國最高人民法院于2015年5月11日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確認,該司法解釋第4條第1款規定:“掩飾、隱瞞犯罪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的數額,應當以實施掩飾、隱瞞行為時為準。收購或者代為銷售財物的價格高于其實際價值的,以收購或者代為銷售的價格計算。”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所謂“裁判時”不宜機械地理解為僅指法官作出沒收裁決的時間,更準確地說,在對犯罪所得采取了保全措施的情況下,它是指有關財物被查獲的時間,即犯罪所得財物受到扣押、凍結或查封的時間。在從扣押、凍結或查封到作出沒收裁決期間,如果有關財物的價值發生了變化,比較公正的做法是以扣押、凍結或查封時的價值為準;對于被查獲后發生的資產貶值部分,在評估犯罪所得價值時一般不再適用“就高不就低”的原則。資產凍結期間發生的增值或產生的孳息則添附于該資產,在法院裁決時與資產本金一并予以沒收或者返還。關于這一點,可以從各國刑事訴訟立法和實踐中找到充分依據,例如,在刑事訴訟中允許當事人向司法機關提供“與被扣押物價值相當”的保證金,司法機關有權對不宜保管的物品進行折價處理,
而且,司法機關對犯罪資產實行的銷毀、廢棄相當于沒收,
等等。
另一個在評估可追繳資產的數額時需要特別加以考慮的要素是:犯罪所得與犯罪被害人的財產損失之間的聯系。在許多情況下,犯罪所得與被害人遭受的財產損失是相互重合的,例如:在盜竊犯罪中,犯罪人通過盜竊行為所取得的財物恰恰構成被害人的財產損失。在有些情況下,被害人的財產損失也可能大于或者小于犯罪人的獲利,例如:犯罪人竊取正在使用的輸電線路電纜,除給國家帶來電纜價值的直接損失外,還會給國家和社會帶來各種各樣的間接經濟損失,在此情況下,犯罪所得的數額小于被害人的財產損失;但也會出現相反的情況,即犯罪所得的數額大于被害人的財產損失,例如:犯罪人用價值100元的鍍金飾品冒充24k純金飾品詐騙被害人5000元,在此情況下,犯罪所得為5000元,被害人實際財產損失為4900元。因此,在根據被害人的財產損失評估犯罪所得的數額時,切忌簡單行事,需要本著公平、合理的原則,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和認定,為此,各國相關立法和司法實踐提供了以下可供借鑒的規則。
(一)已向被害人償還的財產數額應當從可追繳款額中扣除
在作出沒收裁決前,被告人向被害人退還財產,雖然一般不影響有關犯罪的成立及犯罪所得數額的認定,但直接影響沒收數額的計算,“已經歸還受害方的這部分收益”不得計入沒收數額。這里所說的退還,既包括被告人主動退還,也包括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使用被扣押、凍結的財產向被害人返還,或者被告人已經“根據民事判決”向被害人實行返還或者賠付,
或者“滿足了因其行為而產生的民法上的請求權,或以可執行的方式通過合同使自己負有滿足對方請求權的義務”。
(二)間接經濟損失或第三方經濟損失不計入可追繳資產數額
這里所說得“間接經濟損失”,是指除直接由犯罪人獲取的財產利益外,被害人因犯罪遭受的其他經濟損失,例如:因就醫用款被竊而導致病情加重并支出更高數額的醫藥費。所謂“第三方經濟損失”是指除犯罪所得財物直接來源方以外的其他人員或機構遭受的經濟損失,例如:受賄人因接受某企業行賄并為其謀取非法利益而致使國家遭受經濟損失;這里的第三方可能構成有關犯罪的被害人,但不構成使犯罪人獲得經濟利益的財產來源方。被害人間接經濟損失和第三方經濟損失,雖然不納入可追繳資產數額中計算,但卻構成犯罪人賠償的對象,而且,由此而產生的賠償權優先于刑事沒收和罰金,也就是說,“法院應當首先作出賠償裁定,然后根據案情,考慮是否作出及在多大程度上作出沒收令或罰金令是適當的”。
(三)為實施犯罪付出的費用一般不從可追繳資產數額中扣除
犯罪人為實施犯罪行為而付出的費用,包括以詐欺方式向被害人給付的財物,當為犯罪活動服務、提供便利、或者施放誘餌時,應當認定為屬于被用于實施犯罪或者為實施犯罪提供便利的工具,同樣屬于可追繳財物的范圍。對此,《新西蘭2009年犯罪收益追繳法》明確規定:在計算犯罪財產、所得或者獲利的價值時,“與實施犯罪行為相關的費用和開支”不得加以扣除。《澳大利亞2002年犯罪收益追繳法》第126條也規定:因違法行為所產生的費用或者開支,不得從違法行為所獲利益的價值中扣除。但是,作為例外情形,如果發生在犯罪過程中的某些支付是善意第三人“以誠信方式作為報酬取得的財產”,則應當從可追繳資產數額中予以扣除,
例如:在實施某些經濟犯罪過程中,為劃撥資金而向銀行支付的匯費,或者向稅務機關繳納的合法稅費。
(四)被害人在相關交易中的受益數額應當從可追繳資產數額中扣除
對于經濟犯罪或貪利性犯罪,在認定和計算犯罪所得時需要區分兩種不同的形態,一種是“交易中犯罪”,另一種是“犯罪交易”。前一種犯罪發生在合法交易進程中,犯罪人與被害人在雙務交易中互相負有給付義務,在此情況下,“在犯罪過程中被用來抵消有效民事權利請求的財產”,不應計入可追繳資產數額之內,也就是說,應當從可追繳資產數額中減去被害人方面在交易中取得的收益,例如:某甲通過賄賂活動從政府采購評審委員會獲得一項中標額為1000萬元的采購計劃,行賄獲利的凈額應當為犯罪人所接受的1000萬元采購價款減去被害人(政府機關)所采購物品的真實市場價格。而在后一種“犯罪交易”形態中,犯罪人所進行的整個交易均為違法行為,不產生任何合法、有效的民事請求權,例如:毒品買賣、合同詐騙等犯罪,交易的全部所得額均應計入可追繳資產的數額,“無需在整個所得與利潤之間進行切分”“不能采用企業的估價標準,尤其不能去區分收益和‘凈利’,即犯罪人實際獲得的盈利”。
可追繳資產的數額在認定和計算時有著自己的上限,即:從犯罪中獲得的財產性利益的總和,同時,也有著自己的下限,在一些關于犯罪資產追繳的法律當中,這個下限被表述為被告人的“可支配款額(available amount)”。所謂可支配款額,即指被告人在法院簽發沒收令時實際擁有的個人財產,不問該財產的來源和持有是否合法。從這個意義上,在追繳和沒收犯罪資產,尤其在實行等值沒收時,也可以沒收犯罪者的個人全部財產。但是,在現代刑事沒收制度中,這種對個人全部可支配財產的沒收,就其性質而言,完全不同于傳統刑法(如我國《刑法》)中的“沒收個人全部財產”。這里所說的“可支配款額”必須低于“可追繳款額”,也就是說,只有當被告人所擁有的財產不足以涵蓋本應依法追繳的財產數額時,才根據現實可能性減少追繳與沒收的數額,將其限制在被告人實際擁有的財產范圍內。因而,這是一種基于可追繳資產數額下限的沒收,是對被告人或犯罪人的“克減”待遇,而不構成超越可追繳資產數額范圍的財產性處罰。
可支配款額,作為可追繳資產下限,在計算時首先應扣除用于向被害人賠償經濟損失的數額,因為,正如前面所論證的,此種損害賠償有著優先于沒收的地位。隨后還應當扣除其他一些需優先償付的款額,例如:被告人在已開始的破產清算程序中應當清償的優先債權等。經過必要扣除后的可支配款額,無論最后剩下多少,均代表經過調整后的可追繳款額,對該款額的沒收構成相關“司法之債”的消滅。如果可支配款額為零,可追繳款額則為犯罪所得的“名義款額”,即無實際沒收可能的紙面數字,法院可以因此而撤銷沒收令。
犯罪所得財產也可能由于某些法定原因而改變其性質,轉變為持有人的合法財產,并且從可追繳資產的數額中扣除。這種使犯罪所得財產性質消滅的法定原因主要表現為時限,也就是說,為了避免已趨平穩的民事財產關系和社會秩序再經動蕩,如果來源于犯罪行為的財產在經過一定期限后仍未受到追繳和沒收,則不再被視為犯罪所得并不再構成追繳與沒收的對象。例如,《挪威一般公民刑法典》規定:“犯罪收益的沒收期限不少于10年”。《英國2002年犯罪收益法》第88條第(1)款為追繳犯罪收益規定的時限為12年,自“該財產被獲得時”計算。
《澳大利亞2002年犯罪收益追繳法》則規定:如果來源于犯罪或者被用于犯罪的財產經過兩輪的合法繼承,也就是說,“當財產仍是犯罪的收益或工具時被死者作為遺產授予某人,該人去世后又將該遺產再授予第三人”,則“停止作為犯罪的收益或犯罪的工具”,不再構成沒收的對象。
- 企業人力資源全程法律顧問
- 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附配套規定(2016年版)
- 信訪條例:2014版:附配套規定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全書(2015年版)
- 全國“七五”普法學習讀本 科學技術普及法律法規
- 法律法規全書系列:中華人民共和國市場監管法律法規全書·含規章及文書范本(2023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間借貸法典(2013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最新修訂本)
- 最新領導干部依法行政常用法律法規手冊(第6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導讀與釋義
- 第一屆上海律師學術大賽獲獎實務作品選集
- 干部法律知識學習問答
- 跨境電商法律實務一本通
- 全國專家型法官司法意見精粹:婚姻家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