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場景方法論:如何讓你的產品暢銷,又給用戶超爽體驗作者名: 崔德乾 彭春雨本章字數: 2835字更新時間: 2019-08-01 11:35:10
(一)消費者:消費主權下的新角色
過去有句話叫“買的沒有賣的精”,在移動互聯的當下,這句話失效了,變成了“買的比賣的還要精”。為什么?因為商業進化到“消費者主權時代”,再牛的品牌、再牛的商家也開始平視消費者、尊重消費者,甚至討好消費者。
市場的第一個變化是消費者變化,這是最重要的變革:消費主權崛起、新的四大角色、9000歲的新消費習慣,將全部顛覆你原來的認知。
1.消費者主權彰顯
移動互聯時代,消費者主權彰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擁有主動選擇權。過去渠道少,品牌少,信息少,消費者只能在有限的品牌和有限的渠道中選擇,所以是被動選擇。而現在渠道多,品牌多,信息也多,所以消費者可以主動選擇。以渠道為例,電商店、虛擬社交店、購物中心、專賣店,都是可以選擇的。即使同一個品牌,消費者也有很多選擇,品牌的直營實體店,天貓、京東上的旗艦店,也有不同城市或不同商圈不同加盟商的店,消費者有充分的主動選擇權。
(2)廣泛的評價權力。也就是說,消費者對你的產品和服務滿意或者不滿意都可以利用社交媒體隨時評價,并利用大眾點評、天貓等第三方平臺去點評,從而影響更多的人,對企業施加壓力。
在過去,消費者的評價只限于線下朋友之間口口相傳,影響很小,要想擴大影響力,必須借助媒體和第三方,比如消協、工商等政府部門,從而導致成本過高?,F在消費者自己就是媒體,借助微信、微博、抖音、頭條、百度貼吧、知乎、直播平臺等隨時都可以發表意見,甚至可以組織起來批判聲討不良商家,且成本接近零。
(3)較為全面的知情權。移動互聯讓信息更對稱,消費者更容易判斷。過去對陌生商家的產品好壞是不好判斷的,只能借助有限信息或親自消費體驗?,F在,他們可以通過網絡上眾多消費者的評價數據來判斷。
(4)強大的維權意識與手段。消費者因為前3條原因有了更強的維權意識和維權手段。在維權方面,消費者可以借助碎片化的媒體迅速將維權活動組織起來。事關消費者的利益,一般先通過自媒體發酵,事件會自動裂變傳播,然后引發知名大V和傳統媒體的跟進熱炒,立馬就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一夜之間就會掀起強大的輿論壓力,讓任何企業都不能小視。

消費者主權彰顯示意
2015年,蘋果手機非常高傲:在售后服務方面“中美市場不同權”(美國是兩年免費保修,中國是一年免費保修)。中國消費者因此群起而攻之,致使蘋果的產品在中國市場銷量迅速下滑,蘋果終于低下了高傲的頭顱,CEO庫克不得不出面道歉,中國消費者終于和美國消費者獲得了一樣的權利。
2.消費者四重新身份
以前,消費者就是單純的消費者,在移動智能時代,他們有了以下四重新身份;
(1)自媒體:只要愿意,每個人都是自媒體,可以借助“兩微一抖”(微博、微信和抖音)等社交媒體發聲。從戰略意義上說,抖音成為消費者的個人電視臺,微博成為消費者的個人電子報紙,微信成為消費者的個人電臺。
(2)生產參與者:大規模的個性化消費趨勢,讓消費者的話語權逐漸向生產領域滲透。無論是產品的DIY、紅領服裝的個性化生產,還是酒水的用戶專屬包裝、家居家具產品的量身定制,消費者都深入到產品的設計制造環節中,成為生產的積極參與者。
(3)代言人:對于品牌,新生代消費者要么路轉粉,要么路轉黑。消費者對商品開始追求IP化,IP化的結果就是讓消費者成為某類產品的代言人,消費開始小眾化與圈層化。
(4)消費商:顧名思義就是擁有消費者和經營者雙重身份,既是產品和服務的最終消費者,又是推廣者和經銷商。
在傳統的商業模式中,消費者花錢,經銷商賺錢,兩者完全分開;而消費商模式則是消費者在花錢消費的同時,還參與利潤分配,從中獲取收益。
消費商有兩種形式:專職消費商和業余消費商。也就是說,消費商可以是人們的第一職業,也可以是第二職業。
直銷、微商的從業人員都是專職消費商,他們雖然也消費這些產品,但更多是進行專業推銷。業余消費商是指一般的消費者,他們主要是消費某類產品,順帶向親朋好友轉介紹,而后獲得一定的收益。
比如,你選購了某類產品,感覺超級棒,發在微信朋友圈或者抖音等社交媒體上,被親朋好友或者其他人發現后,求你代購,你就可以享受一定的代購差價或者服務費。再比如,小米、海爾和云集都在發展個體的消費商,你購買他們的產品后,就可以申請做消費商。此時對你來說,沒有業績考核,沒有商業庫存,你只是順帶幫品牌向有需求的親朋好友推廣,這樣就“自購省錢,推廣賺錢”。
還有一種情況,很多新中產和新生代購買了某件商品沒有使用,或者使用一段時間后不想要了,就放在閑魚、轉轉等二手商品交易網站上出售。這也是“消費商”的一種。
消費商模式,其實就是“自用+分享”模式,將自己所用的產品或服務分享給需要的人,并從中獲取利益。
消費商的運營邏輯
精準地獲得目標用戶并精準進行推廣,一直是品牌和商家的愿望。在以前這是個奢想,到了智能互聯時代,移動網絡、云計算、社交媒體、線上支付等技術手段接連出現,精準獲得目標客戶成為很簡單的事情?,F在各行各業競爭加劇,品牌和商家把注意力全放在消費者身上,利用利益驅動讓消費者主動向親朋好友推薦自己的商品。
很多行業的品牌和商家開始返利給消費者。時下流行的微店、微商城、婚慶網、異業聯盟等,都是采用分銷抽取傭金返利的方式,把消費者轉換為消費商,最終達到共贏的目的。不僅如此,商家和品牌還對忠實的消費者進行專業培訓,給予其足夠的特權,以助推消費商的快速發展。這是商家發展消費商的運營邏輯。
消費商將成為微商業的組織,是電商、實體店之外的第三方銷售渠道,是物聯網時代的最佳渠道補充。
消費商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的《2017年中國居民消費發展報告》數據,中國2017年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6.6萬億,若按照1%給消費商返利,則將產生3660億元的財富。
面對如此巨額的財富,消費者會做出怎樣的選擇?是繼續之前的單純消費行為,還是選擇可以為自己帶來利益的分銷行為?消費蘊藏著巨大的待分配利益,無疑將刺激更多的消費者轉向消費商。
品牌商將全面助推消費商崛起
云集和海爾、小米都在助推“消費商”的發展。從云集的快速發展趨勢可以推演出:消費商市場即將井噴。
消費者成長為消費商,將引發一場浩大的變革,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消費商模式將滲透到各行各業,并不斷發展,日臻成熟。

從消費者到消費商:品牌助推消費商崛起
專職消費商與兼職消費商的趨勢
現在,很多微商主要向不同的客戶賣同一類產品,走爆品路線,比如面膜、化妝品、智能產品。未來微商將是向同一個客戶賣不同的爆款產品,背后的邏輯就是“從產品供應鏈走進消費的需求鏈”,微商經營者開發、維護一個客戶不容易,他們將繼續用情感維護老客戶,深化關系,用戶需要什么就銷售什么。這也是遵循“從產品的供應鏈走進消費的需求鏈”的新商業邏輯。
寶媽和退休人員將會成為兼職消費商的活躍人群。這類群體時間有保障,可以順便兼職掙點零花錢。無論是寶媽們,還是退休老人都有相同的話題,容易形成社群。再加上云集等社交電商的助推,寶媽群體和退休老人將會各自向自己的群體在合適的時間推薦合適的商品,一來賺點小錢,二來打發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