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潛夫論(中華經(jīng)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馬世年譯注
- 9632字
- 2021-03-03 17:32:43
賢難第五
世之所以不治者,由賢難也。所謂賢難者,非直體聰明服德義之謂也[1]。此則求賢之難得爾,非賢者之所難也。故所謂賢難者,乃將言乎循善則見妒[2],行賢則見嫉,而必遇患難者也。
【注釋】
[1] 直:僅僅,只。體:體察。服:奉行。
[2] 循:汪《箋》認(rèn)為當(dāng)作“修”,古書中“循”“修”多相亂。“修善”即行善。譯文從之。
【譯文】
社會之所以治理不好,是由于賢人難做。所謂賢人難做,并不僅僅是說體察聰明、奉行道德仁義不容易。這只是尋求賢人時難得罷了,不是賢人所為難的事情。因此所謂賢人難做,是剛說要行善就被嫉妒,做了賢德的事就被嫉恨,最終一定會遭遇災(zāi)禍。
虞舜之所以放殛[1],子胥之所以被誅[2],上圣大賢猶不能自免于嫉妒,則又況乎中世之人哉[3]?此秀士所以雖有賢材美質(zhì)[4],然猶不得直道而行,遂成其志者也。
【注釋】
[1] 虞舜之所以放殛(jí):劉知幾《史通》引《汲冢瑣語》中記載有舜被禹放逐之事,亦見《韓非子·說疑》。放殛,放逐,誅殺。
[2] 子胥之所以被誅:子胥即伍子胥,名員。春秋時期楚國人。其父伍奢在楚國被誣告殺害,伍子胥逃到吳國,輔佐吳王闔閭打敗楚國。吳王夫差繼位后,打敗越國,越國求和,伍子胥認(rèn)為不可答應(yīng)。越國因設(shè)計離間伍子胥和夫差,夫差聽信讒言賜伍子胥劍,逼其自殺。
[3] 則又況乎:“況”字舊脫。漢魏本作“則況乎”,四部本作“則又乎”,四庫本作“何況乎”。汪《箋》:“按本書‘則又況’數(shù)見,今補正。”
[4] 秀士:德才優(yōu)異之士。《呂氏春秋·懷寵》“舉其秀士而封侯之”,高誘注:“秀士,俊士。”《禮記·王制》“命鄉(xiāng)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鄭玄注:“秀士,鄉(xiāng)大夫所考,有德行道藝者。”賢材美質(zhì):賢美之材質(zhì)。
【譯文】
虞舜之所以被流放,子胥之所以被處死,那些大圣賢人尚且不能使自己免于被嫉妒,更何況是社會中的一般人呢?這就是優(yōu)秀的人即使擁有了賢能的才干和美好的品質(zhì),卻仍然無法遵循道義行事,順?biāo)鞜o礙地去實現(xiàn)自己的志向的原因。
處士不得直其行,朝臣不得直其言,此俗化之所以敗,暗君之所以孤也[1]。齊侯之以奪國[2],魯公之以放逐[3],皆敗績厭覆于不暇[4],而用及治乎[5]?故德薄者惡聞美行,政亂者惡聞治言,此亡秦之所以誅偶語而坑術(shù)士也[6]。
【注釋】
[1] “處士不得直其行”四句:語本《管子·法法》:“正言直行之士危,則人主孤而毋內(nèi)。人主孤而毋內(nèi),則人臣黨而成群。”處士,指隱居不仕的士人。直其行,使其行直。謂順利行事。
[2] 齊侯之以奪國:指齊簡公不聽大夫田鞅的勸諫,被田常所殺,其后齊國政權(quán)落入田氏手中。齊侯,指齊簡公,姜姓,名壬,齊悼公之子。齊悼公被弒后,齊國群臣立壬為君,是為齊簡公。后被田常所殺。
[3] 魯公之以放逐:指魯昭公攻打季平子,子家駒勸諫他同意讓季氏逃走,昭公不聽,結(jié)果叔孫氏、孟孫氏為救季氏,三家合攻昭公,昭公逃出魯國。魯公,指魯昭公,姬姓,名裯,一作稠,魯襄公之子。他本想遏制季孫、叔孫、孟孫氏三家的勢力,卻被三家所逐,最后死于晉國的乾侯。
[4] 敗績厭(yā)覆于不暇:語本《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若未嘗登車射御,則敗績厭覆是懼,何暇思獲。”敗績,潰敗。厭,通“壓”,傾倒。不暇,沒有空閑,來不及。指頃刻之間。
[5] 用:彭《校》認(rèn)為當(dāng)讀為“庸”,庸,猶“何”也。其說是。
[6] 誅偶語而坑術(shù)士:即秦王朝焚書坑儒事。《史記·秦始皇本紀(jì)》載,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用丞相李斯建議:“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次年,下令御史查問制造妖言、蠱惑人心者,“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陽”。偶語,這里指相聚議論國家政事。偶,兩人相對。
【譯文】
尚未做官的士人不能順利行事,朝廷中的大臣不敢直言政事,這就是社會風(fēng)氣、禮儀教化之所以敗壞,昏庸的國君之所以孤立無助的原因。齊簡公就這樣被奪取了國家,魯昭公就這樣被驅(qū)逐,都是失敗覆滅于頃刻之間,哪里來得及整治呢?所以德行低劣的人不想聽到美好的品行,朝政混亂的君主不想聽到治理國家的言論,這就是亡秦為什么要誅殺議論治國對策的人和坑殺儒生的原因啊。
今世俗之人,自慢其親而憎人敬之,自簡其親而憎人愛之者不少也[1]。豈獨品庶[2],賢材時有焉。鄧通幸于文帝,盡心而不違,吮癰而無吝色[3]。帝病不樂,從容曰:“天下誰最愛朕者乎?”鄧通欲稱太子之孝,則因?qū)υ唬骸澳籼又類郾菹乱病!奔疤訂柤玻哿钏卑b,有難之色,帝不悅而遣太子。既而聞鄧通之常吮癰也,乃慚而怨之。及嗣帝位,遂致通罪而使至于餓死。故鄧通其行所以盡心力而無害人,其言所以譽太子而昭孝慈也[4]。太子自不能盡其稱,則反結(jié)怨而歸咎焉。稱人之長,欲彰其孝,且猶為罪,又況明人之短矯世者哉[5]?
【注釋】
[1] 簡:輕慢。
[2] 品庶:指普通百姓。
[3] 吮癰(yōnɡ):據(jù)《史記·佞幸列傳》載,漢文帝身上長了大毒瘡,痛癢難忍,鄧通便用嘴來吸瘡毒。吝色:為難的神色。吝,難。
[4] 昭:彰顯。
[5] 矯世:糾正世俗。
【譯文】
當(dāng)今世俗平庸之人,自己怠慢父母還憎恨別人尊重父母,自己對父母漠不關(guān)心還憎恨別人關(guān)愛父母,這樣的人并不少。并不只存在于普通百姓身上,那些號稱賢能的人有時也是這樣。鄧通被漢文帝所寵幸,盡心服侍而不敢有所違背,曾為文帝吸吮毒瘡,臉上也沒有不高興的神色。文帝患病而悶悶不樂,隨口問鄧通:“普天之下誰最愛我?”鄧通想要稱贊太子的孝心,就回答說:“沒有比太子更愛陛下的人了。”等到太子前來問候文帝病情的時候,文帝讓他為自己吮吸毒瘡,太子面露難色,文帝不高興,打發(fā)走了太子。后來,太子聽說了鄧通曾經(jīng)為文帝吮吸毒瘡的事,于是心生慚愧進而怨恨鄧通。等到太子繼承了君位,就降罪給鄧通,最終致使他餓死。所以說,鄧通的行為本來是對君主盡心竭力并沒有加害別人的想法,他的話本來也是想稱贊太子彰顯其孝心罷了。太子自己配不上鄧通的稱贊,反而心生怨恨歸罪給鄧通。想要稱道別人的孝心,尚且獲罪如此,更何況是指明別人的短處,矯正世俗風(fēng)氣的行為呢?
且凡士之所以為賢者,且以其言與行也[1]。忠正之言,非徒譽人而已也,必有觸焉[2];孝子之行,非徒吮癰而已也,必有駁焉[3]。然則循行論議之士[4],得不遇于嫉妒之名,免于刑戮之咎者,蓋其幸者也。比干之所以剖心[5],箕子之所以為奴[6],伯宗之以死[7],郤宛之以亡[8]。
【注釋】
[1] 且以其言與行也:漢魏本“且”作“正”。王宗炎認(rèn)為,“且”字為衍文。譯文從之。
[2] 觸:觸犯,冒犯。
[3] 駁:不周全。彭《校》:“《漢書·谷永傳》:‘解偏駁之愛。’注:‘駁,不周普也。’”
[4] 循行(xìnɡ):好的品行。漢代有循行之官。論議:據(jù)《漢書·百官公卿表》載,光祿勛屬官有大夫掌論議,漢代多以論議來品評人物。
[5] 比干之所以剖心:比干是商紂王的叔父,受帝乙所托輔佐帝辛紂王。紂王淫亂不止,比干諫紂,三日不去。紂怒,剖比干心。
[6] 箕子之所以為奴:箕子是商紂王的叔父。因紂王荒淫無度,勸諫紂王而不被接受,反被紂王囚禁。
[7] 伯宗之以死:伯宗是晉國的大夫,其為官清正廉潔,敢于在朝堂上直言進諫,結(jié)果得罪了權(quán)臣郤至等人,終被誣陷殺害。
[8] 郤(xì)宛之以亡:郤宛是春秋時楚國的大夫,其為官正直清廉,愛護百姓,招致奸臣費無極等人嫉恨,被他們設(shè)計陷害,自殺而死,并被滅族。
【譯文】
大凡士人之所以被稱為賢能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言論與品行。忠誠正直的言論,不僅僅是稱贊人而已,一定也會對人有所觸犯;孝子的行為,不僅僅是吮吸毒瘡而已,也一定會有不周全的地方。那么品德美好、敢于議論的人,如果能夠避免被嫉妒者加予的壞名聲、免受刑罰殺戮之罪,大概是他們的幸運了。比干之所以被剖腹挖心,箕子之所以淪為奴隸,伯宗被處死,郤宛被殺,也就是這樣的原因。
夫國不乏于妒男也,猶家不乏于妒女也。近古以來,自外及內(nèi),其爭功名妒過己者豈希也?予以唯兩賢為宜不相害乎?然也[1],范雎絀白起[2],公孫弘抑董仲舒[3],此同朝共君寵祿爭故耶?唯殊邦異途利害不干者為可以免乎?然也,孫臏修能于楚,龐涓自魏變色,誘以刖之[4];韓非明治于韓,李斯自秦作思,致而殺之[5]。嗟!士之相妒豈若此甚乎!此未達于君故受禍邪?唯見知為可以將信乎[6]?然也,京房數(shù)與元帝論難,使制考功而選守[7];晁錯雅為景帝所知,使條漢法而不亂[8]。夫二子之于君也,可謂見知深而寵愛殊矣,然京房冤死而上曾不知[9],晁錯既斬而帝乃悔。此材明未足衛(wèi)身故及難邪?唯大圣為能無累乎?然也,帝乙以義故囚[10],文王以仁故拘[11]。夫體至行仁義[12],據(jù)南面師尹卿士[13],且猶不能無難,然則夫子削跡[14],叔向縲紲[15],屈原放沉,賈誼貶黜[16],鐘離廢替[17],何敞束縛[18],王章抵罪[19],平阿斥逐[20],蓋其輕士者也[21]。
【注釋】
[1] 然也:此處表示轉(zhuǎn)折語氣。
[2] 范雎(jū)絀(chù)白起:范雎是戰(zhàn)國時魏國人,入秦后被秦昭王拜為相國。白起與范雎同時,為秦國大將。白起率軍與趙國在長平會戰(zhàn),大敗趙國,坑殺降卒四十萬人。趙國、韓國皆懼,派人游說范雎求和,范雎遂巧言勸秦昭王撤軍。范雎嫉恨白起戰(zhàn)功卓著,在秦王準(zhǔn)備攻打趙國的時候,白起進言反對,后秦軍失敗,秦王命白起前去援助,白起稱病,秦昭王一怒把白起貶為士兵,范雎乘機詆毀白起,白起自殺。絀,通“黜”,貶退。
[3] 公孫弘抑董仲舒:董仲舒、公孫弘都是西漢時期的經(jīng)學(xué)大家,兩人都精通《春秋》,但意見不合,公孫弘治學(xué)不如董仲舒,故嫉恨董仲舒,且公孫弘善于阿諛奉承,討得漢武帝寵幸,當(dāng)武帝尋求膠西王相人選時,公孫弘力薦董仲舒,目的在于把董仲舒排擠出京師。
[4] “孫臏修能于楚”三句:據(jù)《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孫臏與龐涓共師鬼谷子學(xué)習(xí)兵法,龐涓在魏拜為將軍,因嫉妒孫臏之才,設(shè)計騙其至魏,誣陷其犯法而砍斷其雙腳。孫臏,戰(zhàn)國時齊國人,軍事家。孫臏遭龐涓之忌被刑,后被齊國大夫田忌救回齊國,被齊威王委以軍師,助田忌攻魏,最后在馬陵之戰(zhàn)中大敗魏軍,龐涓自殺。變色,因害怕而改變臉色。刖(yuè),砍掉雙腳的刑法。
[5] “韓非明治于韓”三句:據(jù)《史記·老莊申韓列傳》,韓非曾上書主張在韓國變法,不受重用,后發(fā)憤著書,作《孤憤》《五蠹》等,秦王愛之。后韓非出使秦國,李斯忌憚其才能,進讒言將其下獄害死。韓非,戰(zhàn)國時韓國人,法家代表人物。李斯,戰(zhàn)國時楚國人,曾與韓非子共師荀卿。秦始皇時,官居秦丞相,主張廢諸侯,設(shè)郡縣,焚詩書,同文字。秦始皇死后,李斯與趙高合謀立少子胡亥為帝,后趙高誣其謀反,李斯被腰斬滅族。
[6] 見:被。
[7] 京房數(shù)與元帝論難,使制考功而選守:京房以講災(zāi)異勸元帝考核官吏選擇郡守,奏《考功課吏法》,但因石顯等權(quán)臣阻撓而未能實行。京房,本姓李,字君明。西漢易學(xué)大師,詳于災(zāi)異,開創(chuàng)了京氏易學(xué),有《京氏易傳》存世。元帝,漢元帝劉奭(shì),好儒術(shù),為人柔懦。在位期間,因為寵信宦官,導(dǎo)致皇權(quán)式微,朝政混亂不堪,西漢由此走向衰落。考功,按一定標(biāo)準(zhǔn)考核官吏的政績。
[8] 晁錯雅為景帝所知,使條漢法而不亂:晁錯在景帝為太子時即被賞識為心腹,對其言聽計從。景帝即位后,晁錯官御史大夫,曾先后上書言兵事、邊防,主張重農(nóng)貴粟,力倡削弱諸侯,更定法令,多被景帝采用。后因主張削藩,削弱諸侯勢力,吳、楚等七國以“誅晁錯以清君側(cè)”為名,發(fā)動叛亂,晁錯因此被腰斬。景帝,即漢景帝劉啟,文帝之子,其執(zhí)政期間勵精圖治,與文帝共同開創(chuàng)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條,條定,分條制定。汪《箋》:“舊無‘條’字,《品節(jié)》有‘條’無‘使’。按‘使條’與‘使制’對,今補正。”
[9] 京房冤死:漢元帝時,石顯與五鹿充宗專權(quán),將京房排擠出朝廷,后來又羅織罪名將其殺害。
[10] 帝乙以義故囚:帝乙即商湯。據(jù)《史記·夏本紀(jì)》,夏桀時,商湯勸諫他不要以武力傷害其他部落,夏桀認(rèn)為他干擾朝政,把他囚禁起來。
[11] 文王以仁故拘:據(jù)《史記·殷本紀(jì)》,殷紂王時期,周文王推行仁政,崇侯虎在紂王面前誣告周文王,說文王要和紂王爭天下,紂王于是囚禁了文王。
[12] 體至:指身體力行,自身推行仁政。
[13] 南面:古代君王坐北朝南,以統(tǒng)治天下。師尹:百官之長。卿士:指朝廷中的百官大臣。
[14] 夫子削跡:《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曾周游列國,在陳國、蔡國游說時,食物匱乏,到衛(wèi)國不受禮遇。文中即指此事。夫子,對孔子的尊稱。
[15] 叔向縲紲(léi xiè):據(jù)《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載,叔向的弟弟羊舌虎因涉嫌叛亂被殺,叔向也因此被囚禁。縲紲,捆綁犯人用的繩子,此處借指牢獄。
[16] 賈誼貶黜:賈誼是西漢文帝時人,精通諸子百家,受漢文帝寵愛,后因周勃等人毀謗,被外放為梁懷王太傅。后梁王墜馬而死,他也因憂懼悲傷而死。
[17] 鐘離廢替:鐘離即鐘離意,他在漢明帝時任尚書大臣,因仗義直諫被貶黜。替,廢棄。
[18] 何敞束縛:何敞是東漢明帝時人,曾任尚書等職,因直諫竇氏專權(quán),遭竇氏憎惡被排擠出京,后因蔡倫奏其詐病不齋祠廟,獲罪,死于家中。
[19] 王章抵罪:王章為人剛正不阿,敢于直言。漢元帝時因得罪石顯,被石顯誣告免官,漢成帝時任京兆尹,因得罪大將軍王鳳,被下獄,終死獄中。
[20] 平阿斥逐:平阿侯王仁是王莽堂兄,秉性剛直,王莽懼之,遂令大臣奏其罪過,譴其回國,后又迫令其自殺。
[21] 蓋其輕士者也:汪《箋》:“疑當(dāng)作‘蓋是其輕者也’。”譯文從之。
【譯文】
一個國家不缺少嫉妒的男人,就像一個家庭不缺少嫉妒的女人一樣。近世以來,從外到內(nèi),那些爭奪功勞名譽、嫉妒超過自己的人難道還少嗎?我以為只要是兩位賢能的人在一起應(yīng)該不會相互殘害吧?然而,范雎陷害白起,公孫弘抑制董仲舒,這是因為他們在同一個朝廷侍奉同一個君主而爭寵奪祿的緣故嗎?只要是在不同的國家、走不同的道路、利害不相關(guān)的人,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了嗎?然而,孫臏在楚國修習(xí)才能,龐涓在魏國聽說后害怕得臉色都變了,后來把孫臏騙到魏國砍掉了他的雙腳;韓非在韓國宣揚治國之方,李斯在秦國盤算著把他招來殺害了。我感慨士人的相互嫉妒竟然嚴(yán)重到了這種程度!這是由于沒有得到君主的信任所以遭遇的災(zāi)禍嗎?那么只要被君主了解賞識就可以被信任了吧?然而,京房多次和漢元帝辯論治國之策,元帝讓他制定了考核官吏選拔郡守的辦法;晁錯一向被漢景帝信任賞識,景帝讓他條定漢朝的法律以安定社會。這兩位大臣在君主那里,可以說是深受君主賞識,也受到了特殊的寵愛,但是京房受冤屈至死,元帝還不知道;晁錯已經(jīng)被腰斬了,景帝才感到后悔。這是才智還不足以保護自己才遭受到災(zāi)禍的嗎?那么只有偉大的圣人才沒有災(zāi)禍嗎?然而,商湯因為行道義被夏桀囚禁,文王施仁政被商紂關(guān)押,可見身體力行推行仁義,身為統(tǒng)領(lǐng)眾臣的君主都不能避免災(zāi)禍,既然這樣,那么孔子在衛(wèi)國受冷落,叔向被囚禁,屈原遭放逐自沉汨羅江,賈誼被貶官,鐘離意被廢黜,何敞被捆綁囚禁,王章被治罪,平阿侯王仁被排斥放逐,這大概算是遭遇災(zāi)禍較輕的了。
《詩》云:“無罪無辜,讒口敖敖[1]。”“彼人之心,于何不臻[2]?”由此觀之,妒媚之攻擊也[3],亦誠工矣[4]!賢圣之居世也,亦誠危矣!
【注釋】
[1] 無罪無辜,讒口敖敖(áo):引詩見《詩經(jīng)·小雅·十月之交》。敖敖,眾口毀謗攻擊貌,今本《詩經(jīng)》作“囂囂(áo)”。
[2] 彼人之心,于何不臻:引詩見《詩經(jīng)·小雅·菀柳》。今本《詩經(jīng)》“不”作“其”。臻,至。
[3] 媚:汪《箋》認(rèn)為當(dāng)作“媢(mào)”。媢,嫉妒。
[4] 工:工巧,巧妙。
【譯文】
《詩經(jīng)》中說:“無罪責(zé)又無過錯,毀謗聲卻不絕耳。”“那人心腸不可測,走到何處是極限?”這樣看來,嫉妒之人的攻擊,也實在是巧妙!圣賢之人在社會上,也實在是危險啊!
故所謂賢難也者,非賢難也,免則難也。彼大圣群賢,功成名遂,或爵侯伯,或位公卿,尹據(jù)天官[1],柬在帝心[2],宿夜侍宴[3],名達而猶有若此,則又況乎畎畝佚民、山谷隱士[4],因人乃達,時論乃信者乎[5]?此智士所以鉗口結(jié)舌,括囊共默而已者也[6]。
【注釋】
[1] 尹據(jù)天官:俞樾認(rèn)為“尹”字無義,疑“尸”字之誤。尸,擔(dān)任。按,“尹”字固通。尹,治理,此處引申為擔(dān)任。《明暗》篇“尹其職而策不出于己”同。天官,官名,百官之長。據(jù)《周禮》載,“六官”以冢宰為天官,是為百官之長。
[2] 柬在帝心:語本《論語·堯曰》,今本《論語》作“簡在帝心”。柬,選擇。
[3] 宿:通“夙”,早。
[4] 畎(quǎn)畝:田地,田野。佚民:逸民。舊時稱遁世隱居的人。佚,隱遁。
[5] 時:通“恃”,依恃,依靠。
[6] 括囊:扎起口袋,這里指收起聰明才智,閉口不言。
【譯文】
因此所謂賢人難做,并非指成為賢人很困難,而是避免災(zāi)禍很難。那些偉大的圣賢們,功成名就而聲名遠(yuǎn)揚,有的封爵侯伯,有的位列公卿,身居要職,由皇帝自己來選定,早晚侍奉皇帝宴飲,他們名譽顯赫尚且有這樣的遭遇,更何況是那些田野中的逸民、山谷中的隱士,只能依靠別人的推舉才能發(fā)達顯赫,依靠輿論稱贊才能施展抱負(fù)呢?這就是聰明的讀書人閉口結(jié)舌,收起聰明才智默不作聲的緣故啊。
且閭閻凡品[1],何獨識哉?茍望塵剽聲而已矣[2]。觀其論也,非能本閨之行跡[3],察臧否之虛實也[4];直以面譽我者為智,諂諛己者為仁,處奸利者為行[5],竊祿位者為賢爾,豈復(fù)知孝悌之原,忠正之直[6],綱紀(jì)之化,本途之歸哉[7]?此鮑焦所以立枯于道左[8],徐衍所以自沉于滄海者也[9]。
【注釋】
[1] 閭閻:指民間。《說文》:“閭,里門也。閻,里中門也。”凡品:這里指一般人,普通百姓。
[2] 望塵:看見走在前面的人帶起的塵土。比喻捕風(fēng)捉影。剽(piào)聲:漢魏本、四部本、四庫本皆作“僄聲”。汪《箋》:“‘剽’舊作‘僄’。按《交際》篇云:‘茍剽聲以群諛。’今據(jù)改。《漢書·朱博傳》云‘耳剽日久’,顏師古注:‘剽,劫也,猶言行聽也。’”剽聲,聽聲,這里指專聽外在的名聲。比喻道聽途說,人云亦云。
[3] 本:根據(jù)。閨(yú):汪《箋》認(rèn)為“
”蓋“
(ɡé)”之誤,并引《漢書·循吏傳》“使傳教令,出入閨
”顏師古注:“閨
,內(nèi)中小門也。”云:“閨
行跡,猶云‘門內(nèi)之行’也。”指一個人私下日常的行為蹤跡。譯文從之。
[4] 臧否(zānɡ pǐ):褒貶,評論人物的好壞、得失。
[5] 行:《荀子·正名》:“正義而為謂之行。”
[6] 直:義。《廣雅·釋詁》:“直,義也。”
[7] 本:根本。歸:歸旨,歸途。
[8] 鮑焦所以立枯于道左:鮑焦是春秋時隱士,守志節(jié)。只吃自己耕種的糧食,喝自己打的井水,只穿自己妻子縫制的衣服。他因?qū)Ξ?dāng)時的世俗之風(fēng)不滿,就抱著路旁的枯木凍餓而死。
[9] 徐衍所以自沉于滄海:徐衍是周代處士,有氣節(jié)。他因厭惡當(dāng)時奸佞當(dāng)?shù)赖氖里L(fēng),就抱著石頭沉海而死。
【譯文】
況且鄉(xiāng)里的老百姓知道些什么呢?他們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聽一些傳言罷了。看他們的人物評論,并不能根據(jù)一個人私下的行為蹤跡,來明察他人褒貶的真假;只是把當(dāng)面稱贊自己的人當(dāng)作是有智慧的,把阿諛奉承自己的當(dāng)作是仁義的,把耍奸謀利的當(dāng)作是有能耐的,把盜祿竊位的當(dāng)作是賢能的。哪里又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的本意,忠誠正直的意義,禮儀綱紀(jì)的教化,根本大道的歸指呢?這也就是鮑焦之所以抱著枯木死在道路旁,徐衍背負(fù)石頭自沉大海的原因吧!
諺曰:“一犬吠形,百犬吠聲。”世之疾此固久矣哉!吾傷世之不察真?zhèn)沃橐玻试O(shè)虛義以喻其心曰:今觀宰司之取士也[1],有似于司原之佃也[2]。昔有司原氏者,燎獵中野[3]。鹿斯東奔,司原縱噪之[4]。西方之眾有逐狶者[5],聞司原之噪也,競舉音而和之。司原聞音之眾,則反輟己之逐而往伏焉[6],遇夫俗惡之狶[7]。司原喜,而自以獲白瑞珍禽也,盡芻豢單囷倉以養(yǎng)之[8]。豕俯仰嚘咿[9],為作容聲,司原愈益珍之。居無何,烈風(fēng)興而澤雨作[10],灌巨豕而惡涂渝[11],逐駭懼[12],真聲出,乃知是家之艾豭爾[13]。此隨聲逐響之過也[14],眾遇之未赴信焉[15]。
【注釋】
[1] 宰司:即宰相,這里指掌權(quán)者。
[2] 司原:掌管打獵的人。《左傳·襄公四年》:“獸臣司原。”佃(tián):通“畋”,狩獵。
[3] 燎(liáo)獵:夜獵。燎,火把。《爾雅·釋天》:“宵田為獠。” 獠,同“燎”。中野:即田野中。
[4] 縱:追趕。
[5] 狶(xī):豬。《方言》曰:“豬,……南楚謂之狶。”
[6] 輟:停止。
[7] 俗惡:王宗炎認(rèn)為“俗惡”當(dāng)作“浴堊(è)”,指沾滿白土。堊,白土。譯文從之。
[8] 芻豢(huàn):草與谷之類的飼料。《國語·楚語下》“芻豢幾何”,韋昭注:“草養(yǎng)曰芻,谷養(yǎng)曰豢。”單:通“殫”,竭盡,窮盡。囷(qūn)倉:谷倉。圓形的名囷,方形的名倉。
[9] 嚘咿(yōu yī):呦呦的叫。彭《校》:“‘嚘咿’蓋如后世所書‘嚘呦’,鳴聲也。”汪《箋》:“與‘伊優(yōu)’同。”故作嬌態(tài)。亦可參。
[10] 澤雨:大雨。
[11] 惡:汪《箋》:“當(dāng)作‘堊’。”渝:變。
[12] 逐:王宗炎認(rèn)為是“豕”字之誤,其說是。
[13] 艾:老。豭(jiā):公豬。《說文》:“豭,牡豕也。”
[14] 響:聲。
[15] 眾遇之未赴信焉:此句文意有難通處。姑且釋之為:眾人遇到了這樣隨聲跟風(fēng)的事情,不可輕易相信啊!胡大浚《譯注》釋為“眾人傳聞之不足信”,張覺《全譯》釋為“眾人碰上了司原而不去追趕豬,是聽?wèi){他犯錯誤”,說皆可參。赴信,彭《校》認(rèn)為猶言“取信”。赴,趨也。借為“取”。其說是。
【譯文】
諺語說:“一條狗見到人就狂叫,上百條狗聽到聲音就跟著狂叫。”社會上痛恨這種現(xiàn)象已經(jīng)很久了!我傷痛人們不能明辨事情的真假,因此在這里假設(shè)了一個虛構(gòu)的故事來比喻這種心態(tài):觀察當(dāng)下掌權(quán)者選取人才的辦法,有點像司原打獵。從前有個掌管打獵的司原,夜間舉著火把在田野中打獵。看到鹿往東邊跑,司原就呼喊著追趕它。這時西面有些人正好在追趕一頭豬,聽到司原的呼喊聲,也競相呼喊應(yīng)和他。司原聽到那邊人聲很多,反而停止了追趕自己的獵物而向西埋伏在那里,結(jié)果遇到了身上涂滿白泥土的豬。司原很高興,自以為得到了白色的珍奇瑞獸,窮盡谷倉飼料來飼養(yǎng)它。豬俯仰翻轉(zhuǎn),間或發(fā)出呦呦的叫聲,裝腔作態(tài),司原更加珍惜它了。不久,狂風(fēng)大作,大雨傾盆,雨水落到豬身上沖掉了白泥土,豬因驚恐害怕,真實的叫聲暴露出來,司原才知道原來是家養(yǎng)的老公豬。這就是隨聲跟風(fēng)的過錯,眾人遇到這樣的事情,不可輕易相信啊。
今世主之于士也,目見賢則不敢用,耳聞賢則恨不及[1]。雖自有知也,猶不能取,必更待群司之所舉,則亦懼失麟鹿而獲艾猳[2]。奈何其不分者也?未遇風(fēng)雨之變者故也[3]。俾使一朝奇政兩集[4],則險隘之徒[5],阘茸之質(zhì)[6],亦將別矣。
【注釋】
[1] 目見賢則不敢用,耳聞賢則恨不及:語本《鬼谷子·內(nèi)揵》篇:“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即“貴遠(yuǎn)賤近”之意。不及,趕不上,這里指得不到。
[2] 麟:大母鹿。《說文》:“麟,大牝鹿也。”
[3] 未遇風(fēng)雨之變者故也:者,彭《校》認(rèn)為涉上“者”字而衍。按,“者”字不衍亦可通。雨,漢魏本、四部本、四庫本諸本皆無。汪《箋》補之。
[4] 俾使:假如。奇政兩集:指有政治變故突然發(fā)生。兩集,汪《箋》謂當(dāng)作“雨集”。四庫本正作“雨集”。
[5] 險隘:陰險。
[6] 阘茸(tà rǒnɡ):庸碌無能的人。
【譯文】
當(dāng)今的君主對于士人,眼中所看到的近處的賢才卻不敢任用,耳中所聽到的遠(yuǎn)方的賢才卻又嘆息得不到。即使自己也有所了解,還是不能任用,一定要等到眾大臣的舉薦之后才任用,那么也就是擔(dān)心失去大母鹿而最終只獲得老公豬。他們怎么就不能明辨是非呢?是沒遇到風(fēng)雨使之變化的緣故吧。假如有一天朝廷突發(fā)政治變故,那么心地奸惡、庸碌無能的人,也就能辨別出來了。
夫眾小朋黨而固位[1],讒妒群吠嚙賢[2],為禍敗也豈希?三代之以覆[3],列國之以滅[4],后人猶不能革[5],此萬官所以屢失守,而天命數(shù)靡常者也[6]。《詩》云:“國既卒斬,何用不監(jiān)[7]!”嗚呼!時君俗主不此察也。
【注釋】
[1] 眾小:庸眾小人。朋黨:這里用做動詞,指拉攏朋黨。
[2] 群吠:比喻群起叫囂。胡大浚《譯注》:“‘吠’下脫‘而’字。”說可參。嚙(niè):咬。這里引申為詆毀。
[3]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4] 列國:指春秋以降的各諸侯國。
[5] 革:更改,變革。
[6] 數(shù)(shuò):屢次。靡常:異常,變化無常。
[7] 國既卒斬,何用不監(jiān):引詩見《詩經(jīng)·小雅·節(jié)南山》。卒斬,這里指國家滅亡。卒,盡。斬,斷絕。何用,即“用何”,為何。監(jiān),察看。
【譯文】
庸眾小人拉攏朋黨來鞏固地位,讒媚嫉妒的人一起叫囂來詆毀賢人,這樣造成的禍害還少嗎?夏、商、周三代因此而覆滅,春秋以降的各諸侯國也因此滅亡,后來的人還是不能有所變革,這就是萬千官員所以屢屢失去官位,而天道旨意也一再變化無常的原因。《詩經(jīng)》中說:“國家已經(jīng)滅亡,為什么還不能明察啊!”唉!當(dāng)今的帝王、庸俗的君主就是看不到這些情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