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準備充分,領(lǐng)會開會意圖——開會要做什么

1.做好準備——沒有準備就沒有成功

所謂會議準備,就是在開會前把能想到的準備工作全部做好,避免自己在會議上出現(xiàn)手忙腳亂的情況,切實做到有備無患。

首先,我們必須弄清領(lǐng)導召開會議的真正意圖,如果我們暫時弄不清,就要在會上少發(fā)言,甚至不發(fā)言,更不能輕易表明立場。如果是一些比較重要的會議,我們還需要深入研究會議材料,多方了解會議內(nèi)容,以便預想可能出現(xiàn)的意外狀況,從而盡量確保自己在會上進退有度和取舍得當;其次,我們要做好自己的發(fā)言準備,有些會議是檢查性的,需要匯報工作成果,發(fā)言就成了必要的內(nèi)容;再者,會議可能用到的工具,也是準備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項,比如紙、筆、電腦等。

此外,會議期間手機應(yīng)關(guān)機或保持靜音,少喝水以防頻繁去洗手間,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以及在穿著和用度方面不要比老板更高調(diào)等。

至于會議總結(jié),就是在會后進行全面深入地思考,總結(jié)會議在進行過程中的利弊得失,一些適當?shù)淖龇ㄒ柟贪l(fā)揚,一些失當?shù)淖龇▌t應(yīng)盡快改正。這里存在一個比較難以認清的問題,即哪些做法是合理的,哪些做法是不合理的。對此,我們要遵循一個最基本的利益原則,就是絕不能損害老板的利益,更不能損害老板的尊嚴。

會前做好準備,會后做好總結(jié),在這種自我修養(yǎng)機制的保證下,我們就能夠讓工作會議成為我們的表演舞臺。升職加薪也會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

只是在現(xiàn)實的工作中,我們總是被老板的做法弄得不知所措,很多領(lǐng)導召開的會議,看上去就是在浪費時間。對此,我們應(yīng)該謹記,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會存在動機,老板的時間都很緊張,他們從來不會做浪費時間的事。開會同樣也是如此,我們沒有從中看到意義,只能說明我們還沒有從中找到意義,或者我們還沒有學會站在老板的角度思考問題。

比如有些老板是理論學者出身,在他們看來,好好商量能夠解決所有問題,所以會把大量精力傾注在會議上。一次不行,他們會覺得會議力度不夠,或者自己講述得不夠清楚,因而會是越開越多,事情卻越來越糟。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是和其他同事一起嘲笑領(lǐng)導無能,等著看他的笑話,甚至落井下石,還是積極主動領(lǐng)會老板的意圖,幫助他圓滿地完成任務(wù),然后和他一起分享勝利果實呢?想法雖然只在一念之間,但是最終收到的效果,卻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作為一名員工和下屬,我們必須要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定位,尤其不能主觀地想當然。老板要開會,肯定有他開會的目的,哪怕他的會議目的并不在工作上。

會前準備和會后總結(jié)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讓我們隨時充滿自信,因為我們對會議上的所有問題都了然于胸。很多人都會苦惱于自己無法建立自信,甚至想盡辦法來進行鍛煉和彌補,在他們看來,缺乏自信只是一種性格缺陷或者技巧不足。

其實,不自信往往是因為不確定,而不確定又往往是因為我們沒有進行會前準備和會后總結(jié),或者做了但不充分。我們應(yīng)該看到,會前準備和會后總結(jié)機制是一種學習保障,目的就是為了促成我們不斷成長。只要我們切實建立了這一機制,哪怕最初的起點很低,甚至成長過程很慢,也能夠始終處于一種成長的狀態(tài),最終一定可以完成會議水平的打造。

在我們參加工作和進入行業(yè)之初,總是抱著嚴謹認真的工作態(tài)度。在這種狀態(tài)下,我們的成長總是很快,對于領(lǐng)導的指示也總能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然而,工作時間長了以后,隨著我們對工作內(nèi)容和人際關(guān)系的熟稔,這種嚴謹認真的工作態(tài)度就會被不斷地“腐蝕”,很多人都會過上得過且過的日子。對此,如果我們對自己的事業(yè)還有所預期,哪怕僅僅想要提高自己的物質(zhì)生活,就必須時刻反省自己的工作態(tài)度,一旦發(fā)現(xiàn)不好的苗頭出現(xiàn),就要立即進行改正。

當我們把這樣的思想認識轉(zhuǎn)移到工作會議上之后,接下來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做好會前準備,同時做好會后總結(jié),并且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直到養(yǎng)成習慣。

2.學會表達——做得好更要說得好

勤勞肯干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很多人因此得出一個觀點,覺得只要自己把工作做好了,自然會得到老板的賞識;每次出門之前,父母也難免會祝福我們“少說話,多做事”。久而久之,善于行而訥于言,就成了國人的通病。我們一定要培養(yǎng)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并且在時機恰當?shù)臅r候進行大膽表述。對此,當領(lǐng)導召開工作會議時,只要我們已經(jīng)摸清了情況,就應(yīng)該積極主動地發(fā)言,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想法充分表達出來。當然,在進行會場表達之前,我們先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技巧,并且在表達過程中不斷地提高和完善。

首先,如果領(lǐng)導說了值得贊美的話,或者做了值得贊美的事,我們要在第一時間予以贊美。然而在具體的工作會議中,很多人卻極其吝嗇自己的贊美,就擔心別人會說自己拍馬屁。其實,每個人都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贊美就是最高程度的認可,我們不能因為對方是領(lǐng)導,就在他們應(yīng)該得到贊美的時候緘默不語。如果我們這樣做了,那么在自己需要得到贊美的時候,會場上同樣會一片寂靜。當然,我們對領(lǐng)導的贊美也不應(yīng)太露骨,而是要盡量不著痕跡,比如領(lǐng)導表達了一個很好的想法,我們可以說“您這樣說讓我的思路清晰多了”,而不是直接說“您的想法真是太好了”。

相反,如果出于迫不得已,我們必須要提出不同意見,那么我們必須經(jīng)過深思熟慮后才能說出自己的想法。我們先要反躬內(nèi)省,看看問題是不是出在自己身上,或者出在其他什么環(huán)節(jié)。情況都搞清楚了,如果問題確實出在領(lǐng)導身上,最好也要等到會后去提醒他。要是情況特別緊急,必須在會上進行提醒,我們也要盡量采用委婉的方式,切忌和領(lǐng)導進行爭論。我們應(yīng)該清楚地意識到一點,之所以要提醒領(lǐng)導,是為了幫助他們糾正錯誤,同時必須兼顧他們的顏面。如果能夠做到這些,必定可以得到老板的感激,否則很可能會適得其反。

其次,我們在會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時,盡量不要說一些否決性、轉(zhuǎn)折性、主觀性和教導性的話。很多人沒有審視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在別人說出一些想法后,總是習慣性地進行否定,然后表述自己的想法,這極易遭到別人非理智的反擊;有些人懂得尊重別人的想法,可惜急于自己的表達,總是在肯定之后,立即用“但是”“可是”和“然而”等轉(zhuǎn)折詞連接自己要表達的話,這會給人造成遷就感;有些人習慣性站在主觀角度思考問題,說話的時候也總是用“我覺得”“我認為”和“我想”等開頭,也是容易讓人反感的;還有些人習慣了教導別人,當遇到別人出現(xiàn)錯誤時,完全一副教導的口氣,同樣是不可取的做法。

在此基礎(chǔ)上,我們也要注意自己的口頭禪,比如拖長音的“啊——”,會讓人覺得你高高在上;再比如句尾加“——啦”,會讓人覺得你傲慢無禮;還有接受任務(wù)時說“好啊”,而不是說“好”,會讓人覺得你不夠職業(yè)或者不情愿;再有就是“明白嗎”會讓人覺得你在教訓他。這些講話習慣都是一些細節(ji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沒有太大問題,即便是會議討論中也可以說得過去。但是,如果是在比較正式的會議上,我們面對的人又是自己的領(lǐng)導,這些細節(jié)哪怕再不易察覺,久而久之也會給領(lǐng)導留下負面的印象。

再者,當我們提出不同意見時,還應(yīng)該立即給出自己的建議,并且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可行性建議。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寧愿保持沉默,否則就會給人留下挑剔甚至挑釁的印象,反而會讓自己面臨被動局面。在此,我們還要學會站在對方立場上考慮問題,因為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所謂意見并無高低之分,甚至沒有對錯之別,而僅僅是立場不同而已。當我們能夠真正做到站在對方立場上思考問題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地知道從哪里入手,同時也知道如何獲得別人的好感和認同。

接下來,我們不能把會議當成訴苦的平臺,更不能把會議當成解決私人問題的地方。對于有些員工來說,平時可能無法輕易見到領(lǐng)導,或者即便見到了,也不敢說太多的話。到了工作會議上,不僅見到了領(lǐng)導,而且見到了平易隨和的領(lǐng)導,于是覺得自己一吐苦水的時候到了,也不管領(lǐng)導的反應(yīng),喋喋不休地將自己的不滿說出來。我們應(yīng)該清楚,公司有公司的規(guī)定,反映問題也一定有反映問題的機制,沒有解決的問題很可能是領(lǐng)導不想解決,或者暫時無法解決,在會議上提出來無異于給領(lǐng)導出難題。工作會議是討論工作的地方,如果我們不能把握這個大的原則,只能在職場中被莫名其妙地踢出局。

此外,我們說話也不能太滿,要給自己留有余地。這不僅是為了避免對方生出抵觸情緒,同時也是為了在意外情況出現(xiàn)時,讓自己多留一條退路。尤其是在我們對某事不太確定的時候,一定要實事求是地表述清楚,否則不但會讓自己陷入不利處境,還可能造成領(lǐng)導的決策誤判,從而導致公司利益蒙受巨大損失。

身在職場,做事是本職,說話則是能力。當然,善于表達并不是停留在口頭上,對于會下需要完成的工作,一項都不能少,也不能打絲毫的折扣,否則就會讓人對我們產(chǎn)生夸夸其談的印象。我們應(yīng)該把務(wù)實工作和會上表達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要讓務(wù)實工作使自己在會上表達時更自信,同時也要讓會議表達使自己的務(wù)實工作更起勁。總而言之,如果我們想要在職場中立穩(wěn)腳跟,不僅要在工作中學會埋頭苦干,更要在會議上學會“表達心聲”。

3.不懂就問——別把問題藏在心里

對于很多職場新人來說,“不懂就要問”是一個很好的習慣,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快速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同時也能夠幫助我們盡快地成長起來。但是也恰恰因為如此,一些員工依靠“問”解決了諸多問題后,便開始將解決問題的側(cè)重點放在了“問”上。時間一長,他們便懶得進行思考,只知道按照別人的建議去做事,最終成了徹頭徹尾的執(zhí)行者。嚴格來講,“問”是一種學習,只有將它和思考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才能最終轉(zhuǎn)化為我們自身的工作能力。孔老夫子也曾講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我們不能學會獨立思考,有了問題總是習慣去問別人,工作能力就不會得到提高,遲早也會遭到別人的厭棄。

有些員工總是在開會的時候盡量躲在角落里,即使輪到他們進行必要的發(fā)言,也總是生搬硬套地“打官腔”,甚至支支吾吾地說不出話。領(lǐng)導不問,他們絕對不會在會上反映問題,以至于讓領(lǐng)導認為沒有問題。等到會議結(jié)束,他們又會帶著問題東奔西走,恨不能問遍每一個人。即使領(lǐng)導開口詢問,他們也是一問三不知,一番交流下來,他們還會把問題拋給領(lǐng)導。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是一位領(lǐng)導,總是在會上遇到這樣的員工,那么我們的心情將是什么樣的呢?

在以前,我國勞動人民的素質(zhì)受歷史發(fā)展限制,大多只能從事一些體力勞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勤勤懇懇地勞動基本就可以勝任工作,多問多說反而不受歡迎。但是到了今天,我國社會工作的性質(zhì)早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需要腦力勞動來創(chuàng)造公司價值的企業(yè)越來越多,只知道埋頭苦干的人逐漸退出了主流職場。而我們作為新時代的人才,必須跟上潮流的發(fā)展和變化,要學會抬頭看天,更要學會低頭想事。

職場哲學早已告訴我們,成功升職加薪的秘訣在于多思考和多做事,而且要把多思考作為首要的任務(wù)去做。在現(xiàn)實的工作中,不管時間多么緊張,都要抓空停下來思考一下,看看當下的工作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擺在眼前的問題是不是可以解決?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們就要立即行動起來,并且在行動結(jié)果上進行再思考,由此進入一個良性循環(huán)的工作狀態(tài)。如果做了這些前期工作,我們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那么很可能就真是我們的能力問題了。這個時候,我們在會上向領(lǐng)導提出問題時,至少能夠保證問到“點”上,同時也不會再引起領(lǐng)導的反感了。

當然,只要我們進行積極地思考,總會得出自己的結(jié)論。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帶著自己的結(jié)論去參加會議,而不是帶著問題。當談到具體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構(gòu)想,即便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最終方案,至少可以讓老板看到我們的用心良苦。何況,工作一線具有絕對的前沿性,是各種因素變化的聚焦點。我們的方案正是建立在這種基礎(chǔ)上,很可能會給領(lǐng)導帶去一些啟發(fā),這樣領(lǐng)導在進行方案制訂的時候,可能就會考慮我們的建議,那么我們的工作價值就會得到質(zhì)的蛻變。

與此同時,當問題出現(xiàn)、困難迎面而來的時候,我們還要有迎難而上的勇氣。俗話說,“面對困難,問題解決一半;逃避困難,問題增加一倍”,困難作為一種無形的壓力,如果我們能夠解決,就能把它卸下,然后輕裝上陣,去迎接新的挑戰(zhàn);相反,如果我們選擇了逃避,壓力就會被我們壓在肩膀上,無論做什么都會有被掣肘的感覺。尤其是在下次遇到同樣問題的時候,我們會像敗軍之將那樣,首先在心理上先輸一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戰(zhàn)勝困難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小,直到被壓垮。

還有一種員工,他們敢于直面困難的挑戰(zhàn),卻不能在失敗后正確面對,總是在會議上不斷解釋。殊不知,解釋等于掩飾,掩飾等于事實,解釋的結(jié)果往往是越描越黑。倒不如正視自己的失敗,在會議上坦誠自己的不足,然后虛心認真地聽取領(lǐng)導的分析和建議,爭取下次取得勝利。眾所周知,沒有哪個老板愿意聽員工的解釋,他們想要的只有結(jié)果,解釋只會讓他們更厭煩,從而阻塞我們的成長進步之路,當然也不利于我們個人工作能力的成長。

作為一名合格的員工,我們應(yīng)該時刻謹記一點,即老板請我們來,是為了讓我們幫他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因此,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如果總是找老板來解決,那么我們的工作價值就會大幅縮水,一不小心就會被辭退。在會場上,即使我們必須要問出一些問題,也要保證選擇性地問,讓老板可以簡單地回答“Yes”或“No”。這個時候,哪怕我們的方案是不成熟的,老板也愿意進行完善和修正,這同時也會讓我們不斷地走向成熟。

因此,對于任何一名員工而言,都不能單純等著老板來分配任務(wù),然后按部就班地去完成。而是應(yīng)該主動地去尋找任務(wù),看看自己能做什么,并且在此基礎(chǔ)上,去尋找那些可能分配給自己的任務(wù)。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在會場上向老板“請戰(zhàn)”,這樣不僅能夠得到自己相對比較擅長的工作內(nèi)容,也可以給老板留下積極主動的好印象。得到老板的同意后,我們再將工作保質(zhì)保量和精益求精地完成,并且在驗收會議上進行充分的闡述說明。只要我們能夠做到這些,就能夠贏得老板的賞識,也可以在會議上成為最自信和最耀眼的人。

4.遵守紀律——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

對于職場中人來說,遵守會場紀律是我們的基本職業(yè)素養(yǎng),沒有人會故意違反會場的各項紀律。但是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忽視了會場紀律的重要性,從而形成了“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的會場表現(xiàn),甚至從來不覺得這樣做有什么弊端。其實,會場紀律雖然事小,但如果我們不能遵守到位,就會讓我們的負面形象日積月累,直到老板實在忍受不了,對我們做出嚴厲懲處措施。

會場紀律的遵守其實有很大學問,絕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不值一提。簡單來說,一個人遵不遵守會場紀律,有些時候是個人的職業(yè)素養(yǎng)問題,有時候也可能被老板解讀為態(tài)度問題。比如在老板講話的時候,我們無意中打了一個哈欠,老板看在眼里之后,難免會覺得我們是有意為之,目的在于表明他的話很無聊。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注意不要大聲喧嘩,當然更不能和老板爭辯。有時候,我們會被老板誤解,或者遇到一些需要解釋的情況。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老板就是不愿聽我們解釋,我們便會在不知不覺中提高音量,甚至和老板爭辯起來。其實,老板這樣做,一定有他的道理,他不給我們解釋的機會,是不希望聽到我們的解釋,至少是不希望我們在會上解釋。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非要解釋,就顯得不夠尊重老板。

至于具體的工作會議中,有很多紀律需要我們嚴格遵守,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時間紀律。通常來講,在召開公司會議之前,老板都會讓人通知大家會議召開時間。這個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弄清時間,尤其是在老板召開一些臨時性會議的時候。弄清了時間,也不要踩著點入場,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是我們必須先于老板入場,道理很簡單,我們不能讓老板等我們。當然,提前入場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和同事進行必要的會前交流。只要方法得當,尺度適宜,必要的交流對我們的會場表現(xiàn)會有很大幫助。

其次,手機等隨身物品不要發(fā)出任何動靜,震動都不要調(diào),直接保持靜音或關(guān)機。講話需要思路,而思路最容易被突如其來的事情打斷,如果我們的隨身物品總在會議上響個不停,必然會引起老板的反感。更有一些員工,養(yǎng)成了手機不離手的毛病,即使開會的時候也會在桌子下面玩?zhèn)€不停。對此,我們要有“玩手機等于玩手雷”的危機意識,否則很可能在不知不覺當中就被“炸”得粉身碎骨。

接下來,不要攜帶與會議無關(guān)的物品入場,包括一些雜志、報紙、書籍和小物件等。不管我們怎么想,老板既然要開會,就一定認為這個會議很重要,如果我們不加以重視,直接引發(fā)的后果就是老板也不會重視我們。而重視與不重視之分,不是我們靠嘴來說的,而是必須要靠行動來證明的。如果我們在開會的時候,總是攜帶一些與會議無關(guān)的物品,并借此來消磨會議時間,老板又怎么可能相信我們對會議的重視呢?

再者,找準自己的座位。如果我們看不清形勢,隨便找個地方坐下,很可能不會引起一點會場反應(yīng),但是在大家的心里卻已經(jīng)被踢出局了。通常來講,案首的位置一定會留給老板,然后按照職位高低順序往下排列。對此,我們也不必太過擔心,因為通常情況下,老板會安排人寫好名牌,我們只要對號入座就好了。如果沒有名牌,我們也可以暫時入座,只要在職位比我們高的領(lǐng)導入場后,起身讓座就是了。

還有,做好會議記錄,以便為接下來的執(zhí)行工作提供指導和依據(jù)。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會議進行過程中,很可能老板講解得很清楚,我們也聽得很明白,因而自認為全部記住了。結(jié)果在執(zhí)行工作的時候,忽然忘了一點,然后在連鎖反應(yīng)的作用下一片慌亂,直到腦中全部空白。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我們要準備一個專門的會議記錄本,將領(lǐng)導講話的內(nèi)容隨時記錄下來,哪怕只記錄一些重點也好。而且,我們在領(lǐng)導講話的時候進行認真記錄,也表明自己對領(lǐng)導講話的重視,從而可以得到老板的首肯。

可惜,很多人非但不知記錄老板的講話,還會不停地開小差,以至于人在會場,心思卻早已飛到天邊去了。這種情況,很容易造成我們的頭腦疲勞,接下來就會導致我們精神萎靡,瞌睡連連。其實,克服這一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認真傾聽老板的講話,并且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做好隨時回答問題的準備。如此一來,在老板向眾人提出問題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踴躍回答,得到老板的認可。當然,我們也不能過于活躍,更不能交頭接耳,無視老板的存在。甚至有些時候,老板在上面開大會,一些員工卻在下面開小會,結(jié)果被老板點名發(fā)言,卻是一問三不知,這樣的員工注定不會有所成就。

再有,不要在會議進行過程中隨意走動,更不能隨意離場。有時候,會議的時間過長,我們不免會有一些私人事務(wù)需要處理,這是人之常情,老板也不會見怪的。但是,如果我們隨意起身走動或離場,就是目無會場紀律,說白了就是目無領(lǐng)導。其實,只要我們向老板打個報告,甚至給老板一個暗示,在得到肯定的答復后再行動,完全不會給自己帶來負面影響。但不知是出于膽怯,還是出于什么原因,總會有一些員工不聲不響地離場,然后又不聲不響地入場。你當然可以告訴自己,這樣做是為了避免打擾領(lǐng)導,但領(lǐng)導卻并不一定這樣認為。

最后,注意會場衛(wèi)生。對于很多國人來說,衛(wèi)生意識都是比較淡薄的,因此被很多人詬病。對于我們來說,雖然沒必要做到日本人那樣一絲不茍,但也應(yīng)該像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一樣,具有基本的公共衛(wèi)生意識。會場也是公共場所,哪怕我們只是在會議桌上留下了一片并不顯眼的水漬,也會影響后續(xù)人員的使用。對此,我們在開會的時候要提高自己的衛(wèi)生意識,做到自身物品不留在場內(nèi),并且桌面物品和座椅歸位。這些雖然都是一些小事,但是被老板看在眼里,也必然能為我們增加印象分。

總而言之,會場無小事,我們只有將每一處細節(jié)都關(guān)注到位,才能表現(xiàn)出良好的會場作風,從而在職場中站穩(wěn)腳跟,并最終成就一番理想的事業(yè)。

開會必然要進行各種語言表述,因而當眾講話的能力,就成了我們成功主持或參與會議的必要修養(yǎng)。我們也只有能夠精確流暢地當眾表達自己的想法后,才能通過會議達成自己的預期目的。與此同時,卓越的會場發(fā)言能力本身也是一種難得的技巧,當我們擁有這種技巧之后,就可以建立自信,在每一場會議中泰然自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闻喜县| 甘南县| 丰城市| 城市| 铁岭市| 晋江市| 定州市| 观塘区| 陆河县| 遂平县| 如东县| 化隆| 大新县| 吉安市| 屏东市| 垫江县| 且末县| 泸水县| 营口市| 都兰县| 上饶县| 德钦县| 屯留县| 博罗县| 错那县| 家居| 通城县| 洛隆县| 万山特区| 土默特右旗| 壤塘县| 黔东| 肇源县| 宁国市| 沈丘县| 渝中区| 尉氏县| 昌乐县| 苍山县| 东海县| 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