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商業綜合體空間布局優化策略
- 岳文澤 高佳斌 毛利偉
- 625字
- 2020-03-11 14:39:25
3.3.1 商圈概念的界定
現代研究中對于商圈的定義往往從企業的經營行為與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兩個維度來界定。從企業的經營行為維度,美國官方機構與組織將商圈界定為生產同類產品或提供同類服務的企業聚集區域(柳思維等,2007)。從空間視角加以理論化的描述,商圈可被看作是“以經營企業為圓心向外輻射形成的一個地理區域”(王天勇,2008)。因此,從企業經營行為出發的商圈定義,就是指一個或一類零售企業進行市場活動的空間范圍。在這個范圍內不同的企業通過共享市場信息、營銷利好并分擔交通、物流及營銷成本等,從而實現一類企業共同經營的規模與集聚優勢。這種商圈集聚表現為一個階段性過程:最開始,一個區域往往只有一個商業中心或者旗艦店,開始吸引周邊地區的消費者前來購物;漸漸地,相關行業的其他商業設施開始選址于此,與該商業中心共享顧客群與基礎配套,從而形成一個商業集聚區,影響力不斷增加,消費者數量也隨之增加,最終商業設施的數量和顧客群數量趨于穩定;在經過較長時間的繁榮景象后,隨著設施的老化、其他商圈的競爭等原因,該區域的商圈吸引力下降,顧客開始流失向其他的商業中心,此商圈逐步走向衰落(尹元元和陳柳欽,2007;王先慶和陳富強,2010)。
從消費者行為的維度,商圈即被吸引前來購物的消費者來源地區,側重表達商圈是顧客消費活動的空間范圍,等同于市場域(王天勇,2008)。因此,從這一維度來看,商圈就是零售企業吸引顧客所及的空間范圍。消費者通常在這一范圍內持續進行消費活動,從而成為穩定的商業企業輻射接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