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先秦審美條件
從《詩經》十首詠寫美人詩篇可見,詩人主要以具體的事物比喻女子的容貌,務求形象化美女的外表及容貌,令人一望而知,如以蛾的觸須比喻女子幼細而彎曲的雙眉,以瓠瓜種子比喻女子的牙齒潔白整齊,以花朵比喻女子容貌的漂亮,以凝固的油脂比喻女子皮膚的柔軟白滑。
與此同時,《詩經》作者嘗試以秀麗眉目顯現美艷容貌,以局部喻示全貌:如以蛾眉寫女子細長而彎曲的幼媚,揭示其容貌清秀;又以美目明眸、眉目間婉然之美,暗示其漂亮的臉容。綜合而言,先秦時代的美人外表和容貌,可謂透過《詩經》清楚地展現,她們具備以下的審美條件:
美麗的面容,乃美女不可或缺的要素。先秦百姓詠寫美女的詩篇,已暗示此點。《有女同車》寫女子的顏容如木槿花般潔白美麗;《月出》述美人面容美好,光艷明麗。
美麗的一雙眼睛,是美女迷倒眾生的原因之一。《碩人》寫女子的美目黑白分明,有美麗的容貌、幼長而彎曲的雙眉;《野有蔓草》則寫美女眉目間的婉然之美。
擁有潔白的牙齒,似乎是美的展現;如《碩人》云女子牙齒潔白而排列整齊,如瓠瓜的種子一般。
早于先秦時代,文人已以白為美,歌詠美女的詩歌亦暗示女子擁有雪白肌膚,如《碩人》述美女白皙的頸項、柔軟幼嫩如荑的雙手、嬌嫩白滑如凝脂的肌膚。《君子偕老》云女子的前額雪白而額角豐滿。
古人對美人的秀發情有獨鐘,故詠寫美人不缺述寫秀美的發髻。如《君子偕老》云女子的頭發多而秀美,不用假飾。《碩人》則點明美人發髻烏黑如蟬狀;《都人士》大篇幅贊美貴家女子的秀發:秀發如綢般美麗,卷曲向上仿如躉尾,自然嫻美而不假修飾。
然而,為何古人在先秦時期已開始愛白晳皮膚?為何愛好明亮的眼睛?
為何明亮的眼睛會是美?
古人看美女或美男子,十分重視一雙好看的眼睛,今人亦然。現代社會公認的俊男美女,不約而同擁有一雙大而明亮的眼睛。現代人對眼睛的重視,甚至見于亞洲漫畫,很多流行的漫畫人物及玩偶,雙目大得不合乎比例。為何古今如此看重眼睛?
原來,人們對眼睛的重視始于先秦時代。先秦時期,人們對美女的審美要求,早包含亮麗的眼睛和美好的笑臉,《論語·八佾》一文65可作為佐證——子夏提及令人賞心悅目的兩項條件:甜美的笑容及顧盼的美目。此文大意如下:
子夏(孔子的弟子)曾問孔子云:有酒窩的笑臉甜美呀,黑白分明的秀目嫵媚呀,潔白的底子畫著彩繪呀。這詩是什么意思?66孔子回答是:先有白色底子才能有繪畫。
子夏因而領悟禮樂的產生是在仁義之后。人先要有仁義才有禮法,正如要先有素底才有絢麗的繪畫;也正如人要先有美好的笑容、黑白分明的雙目,才會讓人感到嫵媚誘人。孔子與子夏的問答,顯示古人心目中的美人標準,是具有甜美的笑容、黑白分明的秀目。由古至今,笑容代表喜悅開心、友善親和。西方對笑容的觀感亦相同,有“性感女神”之稱的影星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是著名的美人,她曾說:笑容是任何一個女性最好的化妝。67暗示女性最美的裝扮就是臉上的笑容。中國古代社會對美人的笑容特別注重,也是因為對美善的追求所致。
為何要求美麗的雙目?
或許可用《孟子》之言解析。孟子有云:觀察一個人的內心,沒有比看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沒有辦法遮掩他的邪惡。心胸純正善良的人,眼睛會明亮;心存邪惡歪念的人,眼睛會混濁不明。68眼睛不會撒謊,一雙黑白分明的大眼睛,能透露一個人內心的善惡。古人相信明亮的眼睛是因為心胸純正善良所致,讓人看得舒服及愉悅。如斯的話,中國古代對美目的喜好,可謂源于潛意識對高尚品德的追求。現代不分中外,人們依然追尋純正善良的心靈,故以擁有一雙明亮眼睛為秀美。中國人因擁有深啡色或黑色的眼珠,與眼白正好形成黑白分明的明眸。
除了美麗的外表(如明亮的眼睛、秀麗的頭發、雪白的肌膚),先秦時代十分注意女性的內在美,要求美人有高貴的氣質。詩人(如《詩經》作者)喜愛以華美的衣服暗示美女高貴的身份:如良好的家庭背景及優越的社會地位。衣飾越華美,越顯見美人與眾不同的身份。如《有女同車》之孟姜,乃齊國公主,故寫她身上佩戴的美玉互相撞擊而發出叮當聲響。
詩人又刻意歌頌美人賢淑的品德,如寫上層社會的美女,不忘歌頌她們的德行。《有女同車》就寫齊國公主(美麗的孟姜)賢淑有德行;《思齊》則陳述周文王母親周姜的品德令人敬仰,妃子大姒有賢德之名,為周室繁衍許多子孫。周姜、大姒容貌如何?典籍鮮有記載。若云兩人乃美女,實難令人信服。惟二人乃有美德之人,屬別義的“美人”。
先秦時代,男士追求的是外在美與內在美兼備的女子,所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69。因此,《詩經》(以樣本的十篇為例)展示的女性多具備以下兩項特點:
在詠贊美女的詩歌中,文人特別重視她們高尚的品德、賢淑嫻雅的氣質:如《君子偕老》云女子雍容自得之貌;《有女同車》云女子美麗而且嫻雅;而《野有蔓草》述女子清婉的氣質。此等氣質非外表的秀美所致,乃個人修養培育而成。又如《思齊》云周文王母親周姜的賢淑,妃子大姒為周室繁衍眾多的子孫;人們追求的是賢良淑德、傳宗接待的賢內助。《關雎》也點明美麗而賢淑的女子是君子心目中的理想配偶。
在詠賞女性的多篇詩歌之中,詩人甚注重女子的服飾,反映文人普遍相信美女須襯以華服,以顯其美。故此《君子偕老》記述女子穿戴之耳環及發釵,夸贊她容貌及服飾之美;《碩人》述美女衣著華美;《有女同車》記美女身上的佩玉發出鏗鏘的響聲。衣服的華美是為了襯托美人外貌的明艷動人、內心的高貴可敬。
若仔細分析《詩經》各篇詩歌,可窺見先秦時代的美女形象,文人心目中的理想美人和審美觀點。先秦文士頗注重外在美,尤其是美好的容貌與秀麗的頭發,在十篇描述美人的作品中,有三分之一詩篇描繪女子的容貌及秀發。但古代文士頗重視內在美,故亦有三分之一的詩篇提及女子的賢淑及獨特氣質。(見附錄2.2)先秦時代看重衣飾,詩歌中的美女皆有華貴衣飾,以烘托她們漂亮的外貌、高貴的品質。
除了美麗的女子,《詩經》有幾篇詠頌美人的詩篇,所寫的實乃俊美的男性,如《甫田》《猗嗟》《澤陂》三篇。(見附錄2.3)《甫田》寫美男子的俊美仁義,發鬢皆秀美,人長得俊美而多須;《猗嗟》云男子眼眉秀美,雙目流動明亮;《澤陂》則云美男子高大而鬢發秀麗。三首詩展示先秦時代社會對美男子的審美要求:一、外表俊俏;二、眉清目秀;三、長得高大;四、鬢發秀美。
古人心目中的美男子,同樣側重眼睛、眉目、鬢發及身段。顯然,不論審視美女或俊男,人們的審美角度皆有相似的傾向。唯獨一點,古人對男性的審美標準,有以大為美的審美觀點——視高大身段的男子為美。除了詩人的贊賞賦詠,史家記錄歷史人物生平,亦不忘錄其魁梧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