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詩言志的內容
本書所謂“詩言志”主要是指詩應當表達人們的志向、抱負、理想、愿望等。
在孔子看來,“言志”就是談志向,說抱負。如《論語·先進》篇記載了孔子要學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各言其志”,四位學生分別談了他們的政治抱負與生活愿望。
前人也是這么理解“志”的,如《莊子·繕性》篇云:“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享有軒冕的待遇被稱作得志,可見莊子生活的那個時代某些人之“志”也就是奮斗目標,是爭取獲得軒冕的待遇。曹魏時期的詩人阮籍《詠懷》詩第十五首云:“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詩書。被褐懷珠玉,顏閔相與期。”可見他也是把人生的奮斗目標當作“志”。再如宋人袁燮《絜齋毛詩驚筵講義》云:“臣聞志者,心之所期也。所期者如此,故所就亦如此。登高山者期至于頂,斯至之矣。涉巨川者期達于岸,斯遠之矣。所期者大,則其規模亦大,所期者遠,則其謀慮亦遠,夫惟遠且大也,故謂之志。”
人類的基本愿望就是生存,人人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生存狀態。對于吃不飽穿不暖的普通老百姓來說,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態的愿望就更加強烈。早在周代,奴隸們就在尋覓自己的樂土了。如《詩經·魏風·碩鼠》首章云:
一般都認為“所謂‘樂土’在當時只是空想罷了”[121]。但是春秋戰國時代正是生產關系發生重大改革時期,其標志就是“初稅畝”制度,凡是實行了“初稅畝”制的地方,則會被農奴們視為樂土。漢代的桓寬指出:“及周之末途,德惠塞而嗜欲眾;君奢侈而上求多,民困于下,怠于公事,是以有履畝之稅,《碩鼠》之詩作也。”[122]《春秋左傳》宣公十五年(前594)的秋天就有了“初稅畝”,《春秋公羊傳注疏》卷十六注云:“時宣公無恩信于民,民不肯盡力于公田,故履踐案行擇其善,畝谷最好者稅取之。”可見“初稅畝”是為了提高農奴們的生產積極性,不得已而采取的一項改革措施。據《春秋左傳》記載,哀公十二年(前483)“春,用田賦”。可見這種改革一直在持續不斷地進行著,而且不會是諸侯國中的個別現象。晉杜預在《春秋集傳纂例》卷六《賦稅例》中引趙子的話說:“賦稅者,國之所以治亂也,故志之。民,國之本也;取之甚,則流亡。國必危矣,故君子慎之。”在趙子看來,春秋戰國時代,流民確實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所以此詩表現了魏國的農奴不堪沉重的剝削和壓迫,而對那些實行了社會改革的地方懷有向往之情,也是當時社會現實生活的一種反映。
此外,人類還有一個基本要求就是渴望獲得愛情,過上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這在《詩經》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故《文心雕龍·明詩》篇贊曰:“民生而志,詠歌所含。興發皇世,風流二《南》。”其實,十五國風,無不如此,如《鄘風·柏舟》:
這首詩寫一位女子自己找到了一個對象,但是沒有獲得家長的認可,而呼天搶地發誓決不改變自己的主意,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對愛情的追求,可以說是詩歌永恒的主題,只是時代不同、地域不同,其表現方式可能不一樣而已。如五代時牛希濟寫的《生查子》:
與《柏舟》不同,此詞不是通過大聲疾呼,而是通過心理描寫來寫女主人公對愛情的渴望。在一個愛情尚未得到滿足的年輕女子眼里,什么景物都會引起她的遐想。應當說月缺之后勢必月圓是可以預期的,詩中“未有團圓意”,實際上不是指新月,而是指女主人公與自己的心上人何時能夠團圓尚無一個準確的日期。女主人公望月興嘆,顯然有度日如年、不勝煎熬之感。三、四句寫了女主人公的心理變化過程。為了相思而看紅豆,看了紅豆卻加深了自己的相思之苦,又覺得不堪看。這兩句詩寫出了女主人公想看紅豆又怕看紅豆的矛盾心理。下片首兩句采用諧音的手法巧妙地表現了女主人公對心上人的終日思念之情。因為“終日劈桃穰”是沒有必要的,見到桃仁意義也不大,只不過是借以表達女主人公終日心中有戀人而已。最后兩句借民歌中常用的意象,表達了女主人公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強烈愿望。這首詞語言風格自然平易,顯然是向民歌學習的結果。
那些難以獲得愛情,難以過上正常家庭生活的人,對愛情與正常的家庭生活的渴望之情,似乎更加強烈,如薛濤的《池上雙鳥》:
據唐李玙介紹:“蜀妓薛濤,字洪度。本長安良家子,父鄭,因官寓蜀。濤八九歲知聲律,其父一日坐庭中,指井梧示之曰:‘庭除一古桐,聳干入云中。’令濤續之。即應聲曰:‘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父愀然久之。父卒,母孀居。韋皋鎮蜀,召令侍酒賦詩,因入樂籍。濤暮年屏居浣花溪,著女冠服,有詩五百首。”[123]此或許為小說家言,但是薛濤當過妓女,是可以在她的詩歌作品中得到證實的。言為心聲,這首詩連題目只有24個字,卻連續用了“雙鳥”“雙棲”“共飛還”“同戲”等表現成雙配對的字眼,可見她求偶與結婚的愿望是何等強烈。從“朝暮”二字可以看出,她對“雙棲”“同戲”“共飛還”的池上雙鳥從早到晚一直在注意觀察。從“更憶將雛日”一句可以看出,她對池上雙鳥的觀察已進行了很長時間。可見,詩人對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一直羨慕不已。
知識分子同樣也希望過幸福安定的家庭生活,但是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縛,詩人不大在詩中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對愛情的渴望之情。但也不是絕對沒有,如鄭板橋在《懷揚州故居》中就描寫了自己的理想生活: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揚州興化人。雍正十年(1732)中舉,乾隆元年(1736)中進士。七年任山東范縣知縣,曾攝朝城縣事。十一年,調任山東濰縣知縣。十八年罷官回籍,以賣畫為生。此詩當是作者在山東當知縣時心系故園而作,概括地寫出了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的理想生活,即所謂紅袖添香夜讀書。“偷”字下得好,把作者躡手躡腳看妻子睡態的神情寫了出來,表現了他對妻子的愛憐以及家庭生活的快樂。鄭板橋還有一首題為《細君》的詩,將妻子天真爛漫的形象寫得栩栩如生:
作者不愧為畫家,善于取景著色,桃紅、柳綠、草青,再加上充滿青春活力的美婦人一會兒摘花,一會兒捕雀兒,表現出生活的美和快樂。
當然,除了溫飽以及安定而快樂的家庭生活外,許多知識分子還希望建功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如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五云:
李賀(790—816),河南昌谷(今宜陽)人,是沒落的皇室后裔。元和五年(810)應河南府試,獲解。入京應進士試,因父名晉肅,需避嫌名而未被錄取,僅做了九品小官奉禮郎,不久辭官歸里。安史之亂后,唐代出現了嚴重的封建割據局面。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李賀以天下為己任,表現出了強烈的投筆從戎、建功立業的愿望。這首詩以兩個反問句組成:第一句是說男子漢為什么不拿起武器,削平藩鎮,實現國家真正的統一呢?第二句用了一個反問句做回答。北周的庾信說:“天子畫凌煙之閣,言念舊臣;出平樂之言,實思賢傳。”[124]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與唐代宗廣得元年(763)都有畫功臣像于凌煙閣之事。第二個反問句的正面意思是,能夠在凌煙閣作為功臣而被畫像表彰的都是武將而非書生。李賀的理想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是有代表性的,而他本人的悲劇命運也表明,這種為國家建功立業的理想是難以實現的。
許多知識分子在前進的道路上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有所作為的人往往都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這也反映在他們的詩中,如陸游的《梅花絕句》:
此梅花正是詩人人格的象征,那種自尊、自強、自傲、自賞、自勵的意志、氣節、精神、品格、態度都將會給處于惡劣生存環境,不斷受到挫折的人們以鼓舞。今人王世襄也有過類似的遭遇,他曾以詩明志,并著文作了介紹,現照錄如下:
志向有大有小,但是其強烈程度倒不與志向的大小成正比。作者年老體衰,還要接受勞動改造,就在這樣艱難的處境中,他還希望在科學研究中做出成績,其志向也可謂堅定而強烈了。
孔子對顏淵說過:“用之則行,舍之則藏。”[126]孟子也說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127]這是許多知識分子所奉行的處世哲學。一些知識分子在自己的政治抱負難以實現之后,由于各種原因而選擇了歸隱的道路,被鐘嶸《詩品》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陶淵明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其《歸園田居五首》之三:
陶淵明也曾懷有雄心壯志,希望自己能夠像他的曾祖陶侃那樣為晉室建功立業,如其《雜詩》第五首云:“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也曾奮斗過。他似乎對文官不感興趣,《宋書·隱逸傳》稱其“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卻愿意擔任易于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軍中職務。憑借家庭的社會地位與社會關系,他曾在桓玄幕中做過事,當過劉裕的鎮軍參軍、劉敬宣的建威參軍。他寄予希望的桓玄、劉裕都打著擁戴晉室的旗號蒙蔽過不少人,而實際上卻想取晉室而代之,令他感到失望。如《晉書·桓玄傳》云:“及玄初至也,黜凡佞,擢賢俊,君子之道初備,京師欣然。后乃陵侮朝廷,幽擯宰輔,豪奢縱侈,眾務繁興,于是朝野失望,人不安業。”劉裕懷有篡晉企圖,與桓玄無不同,只是更加隱蔽而已。如《宋書·武帝紀》稱:“高祖位微于朝,眾無一旅,奮臂草萊之中,倡大義以復皇祚。”義熙元年(405)三月,晉安帝在詔書中也稱劉裕“謙虛自衷,誠旨屢顯”。這當然是冠冕堂皇的話,個中人很快就認清了劉裕的真面目,義熙六年六月,“司馬國璠及弟叔璠、叔道奔秦(即后秦),秦正興曰:劉裕方誅桓玄,輔晉室,卿何為來?對曰:裕削弱王室,臣宗族有自修立者,裕輒除之,方為國患,甚于桓玄耳”[128]。作為劉裕的部下,陶淵明是不難識破劉裕篡晉野心的,而劉裕篡晉同他的政治志向當然格格不入。既無力匡扶晉室,又不愿改變自己的素志,去幫助劉裕篡奪晉室政權,那么擺在他面前的唯一出路就是棄官歸隱。這首詩真實地描寫了他的歸園田居生活。由于他不像普通農民那樣把農事掛在心上,并按照農時去鋤草,所以導致“草盛豆苗稀”“道狹草木長”的現象。他畢竟是個詩人,一旦心血來潮,他也能從早干到夜晚,以至于在回家的路上,衣裳都被露水打濕了。最后他還表示即便如此,也不愿改變自己的政治操守。
一些政治家則往往在詩里表現自己奪取政權、安邦定國的抱負。《史記·高祖本紀》記載了劉邦創作《大風歌》的情況:
劉邦(前256—前194),字季,沛(今江蘇沛縣)人。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可見出身寒微,父母都沒有一個正式名字。高祖十三年(前194)四月二十五日病逝長樂宮。此詩是他逝世前半年,平定淮南王叛亂,在返長安的途中順便回故鄉時寫的。此時他最關注的問題就是如何鞏固西漢政權。首句用偉大而又處于運動中的形象寫出了當時風起云涌的政治形勢。劉邦在同項羽反復斗爭中獲勝,接著內部矛盾又上升為主要矛盾,在十一年,誅殺淮陰侯韓信、梁王彭越前后,諸侯王紛紛謀反,所有這些當是詩之首句所包含的內容。次句寫高祖衣錦還鄉。歐陽修《晝錦堂記》云:“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此人情之所榮,而今昔之所同也。”這句詩表明劉邦在奪取政權、平定叛亂、大局已定后回到故鄉,自有一種人生價值得到實現的快樂。第三句寫劉邦欲鞏固政權的強烈愿望。劉邦在奪取政權以后,一直在思考著如何鞏固政權,見于《史記·高祖本紀》《呂后本紀》可述者有三事:一是總結奪取政權的經驗,高祖五年五月,置酒洛陽南宮,與群臣討論“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這個問題,高祖最后總結道:“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將成功的經驗歸結于善于用人,可謂說到了關鍵之處。二是對后事做了安排,高祖病重時,呂后問:“陛下百歲后,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余,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后復問其次,上曰:“此后亦非爾所知也。”由此可見,劉邦的確知人善任。未來形勢的發展,也確實如其所料。三是防止呂氏篡權,惠帝元年(前194),號令一出太后,太后稱制議欲立諸呂為王,問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馬盟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非約也。”從這短短的三句詩中,可以看出大政治家劉邦的宏偉抱負與深謀遠慮。《文選》李善注云:“風起云飛,喻群兇競逐,而天下亂也。夫安不忘危,故思得猛士以鎮之。”[129]算是說出了此詩的關鍵之處。
我們在上面對“詩言志”的主要內容作了一些介紹,“詩言志”的內容當然不止于此。例如杜甫寫過一首《望岳》詩,最后兩句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單純就登山而言希望攀登上頂峰,當然也是一種志,至于這兩句詩的比喻意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難于也不必只有一種看法。而且人們的志的內容也可能變化,有首打油詩《解人頤》雖然通俗,但是很能說明問題,今也錄之如下:“終日奔波只為饑,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夢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