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變化的主要原因

長期以來,一般都把宰相制度變化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君主與宰相的權力之爭,即君主感到相權發展過重,“威脅”自己,于是有意采取措施,削奪相權,從而導致了一系列制度的變化。

這種看法,有一定道理,也符合某些歷史事實,但恐難說反映了宰相制度發展變化的本質。

第一,從理論上說,在封建統治機構中,或者說政治上層建筑中,君主和宰相是不可或缺的兩個主要環節。

首先必須要有君主、皇帝,實行君主專制制度,使之享有至高無上權力,對一切政事做出最后決斷,方能統一地主階級不同集團、派別的意志,調節相互利益沖突,保證社會秩序的穩定和對廣大農民的有效統治。否則必然發生紛爭、戰亂,整個地主級的利益便將遭到危害。《荀子·致士》:“君者,國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亂。自古及今,未有二隆爭重而能長久者。”《韓非子·外儲說右下》:“王良、造父,天下之善御者也,然而使王良操左革而叱咤之,使造父操右革而鞭笞之,馬不能行十里,共故也。……夫以王良、造父之巧,共轡而御,不能使馬,人主安能與其臣共權以為治?”都反映封建思想家很早已總結出了這一經驗。

其次,還必須要有統治經驗豐富的宰相,來輔佐皇帝治理國家。這也是一條極其重要的經驗。因為除了特殊情況,皇帝都按嫡長繼承制即位,無法選擇。他們有的固然雄才大略,是歷史上的賢君,但絕大多數是中才、下才,沒有宰相的輔佐,便無法有效地行使君權,統治好國家。16而且即便賢君,一人的才干、精力畢竟有限,也同樣必須信用得力宰相,方能大展宏圖。唐太宗曾說:“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畫,于事穩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17朱熹也說:“臣聞人主以論相為職,宰相以正君為職;二者各得其職,然后體統正而朝廷尊。……且以唐太宗之聰明英特,號為身兼將、相,然猶必使天下之事關由宰相,審熟便安,然后施行,蓋謂理、勢之當然,有不得而易者。”18由于此故,皇帝往往把宰相比喻為“腹心”19“股肱”20。甚至說:“朕……注意宰輔,勞懷夢想。誠以得失之效,邦家所系。”21“天地之道,運一氣而施生;帝王之功,須元宰而凝化。”22當然,宰相也可能用非其人,但他們是可以隨時撤換,另行任命的。這樣,君主基本無法選擇的缺陷,便得到宰相可以“尚賢使能”制度的彌補、調劑、平衡,從而保證整個統治的質量和效率。

這些都說明,在最高封建統治集團中,君主、宰相是不可或缺的。君主固然最重要,但如果缺了宰相,對國家的治理便無法有效地進行,同樣達不到保護地主階級利益之目的。所以,二者雖然存在權力之爭和種種矛盾,但基本方面應是相互配合的關系,從而可以總結統治經驗,改進和發展各種制度包括宰相制度。過于強調君主與宰相之間的權力之爭,而忽視它們的基本方面是協調、統一,在理論上是講不通的。因為如果在封建政治上層建筑中,最重要的兩個環節君主、宰相基本上處于相互沖突、斗爭之中,便無法完成其保護經濟基礎的使命。

第二,從歷史事實看,宰相制度的發展、變化,有的確實導源于君主對宰相權力的有意限制、削弱。如東漢光武帝吸取權臣王莽西漢末篡位的教訓,“矯枉過直,政不任下”,從而促進了尚書機構的擴大、發展和三公鼎立制度的固定;23南朝宋孝武帝鑒于不久以前宰相(錄尚書事)彭城王義康權重,幾乎釀成禍亂,以及隨后宋文帝遇弒的教訓,大權獨攬,信用寒族出身的中書通事舍人,削弱和廢除錄尚書事,導致了這一制度在南朝的衰落。24可是更多、更重要的發展、變化,其原因卻并非如此,而是出于在新形勢下加強統治,提高效率的需要。

如漢武帝時中朝官的萌芽,三公與尚書制度的某些變化,是漢初社會經濟恢復到一定階段,地主階級要求最高統治集團將政策由黃老清靜無為改為積極有為,大展宏圖的結果,而原來宰相制度的某些環節已經不能適應這一新任務,因而不得不對它加以調整。又如漢成帝末年宰相制度由丞相權力獨重演變為三公權力平等,“鼎足承君”,原因則是為了以此彌補當時政事繁多,宰相才干不足的重大缺陷,想通過“分職授政”來挽救統治危機。25東漢靈帝時出現侍中寺,西晉又演化成門下省,當時基本上并不存在君、相權力之爭,而是在尚書臺得到極大發展,特別是尚書長官開始被視為宰相之后,主要想用門下官吏平省尚書奏事制度,幫助皇帝更有效地處理日常政務。實際上就基本方面言,也起了相互制約,使尚書奏事的錯誤得到及時糾正,減少宰相——尚書長官罪責的作用。26曹魏初年設立中書省,當時同樣基本上不存在君、相權力之爭,只是因為三國鼎立,戰爭不已,各地(特別是邊地)統治不很穩定,形勢迫使皇帝“政自己出”,要對某些重大政事迅速做出決定,因而在左右設立中書官吏,草擬詔令,及時下達執行(甚至是密詔,連尚書也不經過,便直接下達州郡及邊將),以保證統治效率。27蜀國后主無能,政自丞相諸葛亮出,是變例。然正因此故,中書幾乎沒有發展。

不僅如此,即便出于君主有意削奪相權而實行的措施,也只有能夠同時適應鞏固整個封建統治的需要,方得以堅持下去,形成制度,否則便得調整或廢除。如東漢初年光武帝防范大臣,政不任下的結果,是形成“事歸臺閣”之制,章帝以后防范大臣的指導思想基本上已不復存在,28但“事歸臺閣”之制因適合新情況下的統治需要(如皇帝游宴后宮,很少上朝;或皇太后臨朝,不便多見朝臣等),便繼續存在下去,并進一步得到發展。29相反,南朝宋孝武帝以佞幸為中書通事舍人,凡重大政事皆與商議,侵奪宰相權力的措施,在當時條件下,由于種種原因,帶給整個封建統治的弊大于利,所以在制度上中書舍人權力始終限制在“掌詔誥”上,沒能向參與政事發展。30

總之,無論從理論或歷史事實看,宰相制度發展、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在新形勢下更有效地進行統治。在這發展、變化過程中,君主、宰相的協調、統一是基本的;二者的權力之爭確可導致某些變化,但歸根結蒂,仍要以是否有利于整個統治作為標準來衡量,決定堅持、調整或廢除。

把兩千年宰相制度的發展、變化,主要視為君主、宰相權力之爭的結果,視為君主防范宰相,削奪相權的結果,我以為并沒有抓住問題的本質。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潭县| 濉溪县| 双鸭山市| 军事| 焉耆| 汝州市| 咸宁市| 肥东县| 闸北区| 肇庆市| 那坡县| 鄂托克旗| 镇安县| 临湘市| 南丰县| 武川县| 洪雅县| 洮南市| 铜梁县| 肃宁县| 乐昌市| 岢岚县| 拉萨市| 西丰县| 阿尔山市| 曲靖市| 宾川县| 多伦县| 泗洪县| 罗源县| 安阳市| 德保县| 沂水县| 新邵县| 通化县| 吉隆县| 凌云县| 毕节市| 汉源县| 墨玉县| 富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