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公益慈善與社會工作

一、社會工作的概念、特點

社會工作(Social Work)是指非營利的、服務于他人與社會的專業化、職業化的活動。在國際社會中這類活動被稱為社會服務或社會福利服務,其基本特征如表1-1所示。

表1-1 社會工作的特征

當前我國對社會工作有3種理解:普通社會工作、行政性社會工作和專業社會工作。

(1)普通社會工作:在本職工作之外從事的、不計報酬的服務性或公益性工作。這種社會工作是相對于本職工作而言的,可以稱為普通社會工作,但實際上做的是公益慈善活動。

(2)行政性社會工作:在政府部門和群眾團體中專門從事職工福利、社會救助、思想工作等類型的助人活動。這些工作都是由國家正式人員專門承擔的助人解困的活動,工作人員較少受過助人方面的專業訓練,所以它是行政性、非專業化的社會工作。倘若不取報酬的話,這類社會工作相當于政府工作人員和社會團體或其他社會組織人員參與的公益慈善活動。

(3)專業社會工作:由受過社會工作專業訓練的人開展的助人活動。一般所說的社會工作就是這種專業社會工作,與國際上通行的社會工作接近。

二、社會工作的對象與目標

社會工作的基本對象是那些“最值得幫助的人”,如孤兒、孤寡老人、殘疾人及因天災人禍等原因而陷入困境或危險境地的人。這些人“最值得幫助”,在家庭、親朋、社區不能向他們提供基本支持的情況下,政府和社會要承擔起基本的責任,是社會工作的基本對象。

隨著社會問題的復雜化、社會進步和社會福利制度的發展,社會工作的對象也在不斷擴大,從貧困的個體和家庭到有問題、欠發展的社會,從困難民眾到一般公眾。社會工作不但面對困難及弱勢群體,也面對社會進行公共服務。當出現嚴重的社會問題、社會公共危機時,社會工作者可以自己的方法和角度介入,幫助公眾正確面對和應對問題(見表1-2)。

表1-2 社會工作的目標

三、社會工作的職業領域

根據2016年11月2日民政部等中央12部門聯合出臺的《關于加強社會工作專業崗位開發與人才激勵保障的意見》(民發〔2016〕186號),社會工作開展的領域包括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慈善事業、社區建設、婚姻家庭、精神衛生、殘障康復、教育輔導、就業援助、職工幫扶、法律援助、犯罪預防、禁毒戒毒、社區矯正、安置幫教、人口計生、人民調解、應急處置、異地務工人員服務19個領域。不過,這些領域本來就有自己的職業,發揮社工的職業特色并不容易。

四、社會工作者的職業任務

《關于加強社會工作專業崗位開發與人才激勵保障的意見》(民發〔2016〕186號)從6個方面清晰地界定了社會工作者(簡稱社工)的職業任務。

(1)運用社會工作專業理念、方法與技能,提供幫困扶弱、情緒疏導、心理撫慰、精神關愛、行為矯治、社會康復、權益維護、危機干預、關系調適、矛盾化解、能力建設、資源鏈接、社會融入等方面的服務,幫助個人、家庭恢復和發展社會功能。

(2)幫助面臨共同困境或需求的群體建立支持系統。

(3)培育社區社會組織、開展社區活動、參與社區協商、化解社區矛盾、促進社區發展。

(4)組織開展社會服務需求評估、方案設計、項目管理、績效評價與行動研究。

(5)開展社會工作專業督導,幫助督導對象強化專業服務理念、提升專業服務能力、解決專業服務難題。

(6)協助做好志愿者招募、注冊、培訓與考核工作,引導和組織志愿者開展社會服務。

其中,上述第3個方面和第6個方面將社會工作組織與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與志愿者的角色進行了明確區分。

五、公益慈善與社會工作的關系

1.起始根源

考察西方社會工作發展歷史發現,社會工作是在公益慈善事業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社會工作源于早期公益慈善事業及對慈善活動的反思,其主要根源有兩個方面。

其一,現代基督教公益慈善的查默斯理念與慈善組織會社的實踐。查默斯的貧困者自助理念強調從道德層面提升受助者的個人品質,對于貧困的救助應以對個人道德弱點的教育和扶助為主,在適當情況下才給予物質救濟。這一理念也影響著英、美慈善組織會社(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COS)的運作和形成,并發展出了一整套系統的助人技術和方法,如友善訪問員的工作目標、個案資料的記錄與寫作、志愿人員的訓練、科學的慈善方法等。

其二,不同于COS理念與方法,1886年美國出現了一種社區睦鄰運動(Settlement House Movement,SHM)。社區睦鄰運動通過讓志愿參與者親身體驗并參與貧民生活,了解社會不平等的存在及其嚴重程度,進而重新思考更具整體性的社會政策。SHM利用群體和社區作為自身工作背景的行動過程,與小組工作經典的治療模式、社會目標模式和互動模式的工作目標和原則存在一致性。20世紀之后的美國社會工作發展似乎摒棄了社區睦鄰運動的“社會變革”路線,而采用了慈善組織會社運動的“治療取向”。

總之,以慈善組織會社和社區睦鄰運動為代表的近代慈善活動,將求助者自助和自立作為核心原則,并圍繞這一項原則發展出一套系統的科學方法和技術,有別于早期的慈善行為,并最終形成了專業社會工作的基礎。

2.價值基礎

公益慈善與社會工作有著不同的理念與實踐。一方面,西方公益慈善的價值倫理源自基督教教義與救贖精神,中國公益慈善的價值倫理源于儒釋道及墨家的兼愛非公等思潮。但是,現代社會工作實踐已然脫離了部分宗教價值的約束和影響,轉而作為現代國家社會福利制度的內在構成要素,具有了更多的社會正義、社會公平的責任與價值取向。深受宗教文化影響的公益慈善組織及其服務只能作為社會福利制度的重要補充部分,而不能像社會工作那樣內嵌于國家社會福利制度之內而獲得更加廣闊、光明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公益慈善運用公益精神和慈善文化引導、勸諫社會優勢階層投身或投入物資用于公益慈善活動,而社會工作則以服務輸送者的方法將來自政府、市場、慈善組織與個人等的捐贈物資和資金以直接或間接方法傳送給需要服務的人,幫助其改善生活水平、提升生命質量。

3.歷史脈絡

公益慈善理念、行動及文化在東西方都歷史久遠,但社會工作的歷史就極為年輕稚嫩。在我國傳統的慈善活動中,主要有4類慈善團體起著主要的濟貧幫困作用:家族、宗教組織、政府、社會團體,其歷史演變邏輯是宗族慈善、宗教慈善、國家慈善和社會慈善。盡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公益慈善事業曾一度瘦弱不堪或銷聲匿跡,但20世紀80年代開始依然逐步復蘇,近年來更是高歌猛進。但相對而言,我國的社會工作發展先天不足、后天失調。早期雖然由晏陽初、梁漱溟等人掀起了鄉村平民教育運動,有一些高校開設了社會工作相關專業(1925年燕京大學設立社會學與社會服務系),有一批社會工作教材、著作和期刊(1944年社會部編印的《社會工作通訊月刊》),甚至還有一套職業資格認證機制(1945年《特種考試社會工作人員考試規則》將等級分為甲乙兩級),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才再次開啟社會工作發展之路,且近十年來才得到快速發展。

4.現實形態

雖然從歷史維度考察,社會工作與公益慈善存在同源性、互構性關系,但從現實形態來看,二者出現了發展分野。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系主任趙懷博士認為,一方面,公益慈善日益市場化、精英化,將原本具有社會性、民間性和道德性的公益慈善導向市場化,不斷暴露出公信力危機或過度商業化問題,在對受助對象的平等尊重與服務可持續性方面也存在嚴重缺陷;另一方面,中國的社會工作誕生、發展于“社會”缺失、社會力量“缺位”的背景下,體現了明顯的對當前體制的嵌入性、依附性及國家的強制性制度變遷等特征,導致專業社會工作的外部服務行政化、內部治理官僚化及專業建制化等問題,使社會工作在回應社會問題與尋求自身生存發展之間出現迷失和偏離,并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內卷化”危機,即社會工作并未朝著其固有的使命(保障和實現人的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發展,無法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專業空間,忽略對社會公義、社會價值、社會福祉提升等實踐本質的追求。

5.當下的態度

關于社會工作與公益慈善之間的關系,學術界既有“正在合流”的聲音,也有對“人為分流”的擔憂。但在當下的中國,社會工作作為社會服務領域面向特殊人群、扶貧濟困領域的服務時,多與公益慈善領域的服務重疊,彰顯了社會工作在為公益慈善領域服務時的技術支持和支撐作用,帶動了社會工作在當下中國的扎根、推廣和社會影響力的提升。因此,“和而不同”“相輔相成”是處理公益慈善與社會工作兩者關系最為穩妥和符合實際的態度。

社會工作與公益慈善的同源性

(1)實現對象的重合性:扶助老弱、救助殘疾、救濟孤苦、賑濟貧困、災害救助及其他突發事件的應急等過程。

(2)實現過程的相似性:針對特定問題,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系統地分析問題,科學地解決問題,與受助者(服務對象)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

(3)實現作用的同質性:基于社會經濟發展與社會資源分配不協調的現狀,通過資源的整合和再分配,實現社會發展的物質自由和精神自由。

社會工作與公益慈善的差異性

(1)專業化發展程度有差異:專業化不足和學科性不強是導致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總是迂回曲折的主要原因之一。

(2)實踐觀念的差異性:在物質救助與精神慰藉方面,社會工作注重系統、全方位、發展性視角解決在與社會環境互動中出現的障礙和問題;而公益慈善強調扶危救困、物質救助、渡過難關。

六、公益慈善實務:借鑒社會工作方法

公益慈善實務包括相關社會調查、項目設計、籌款、服務、機構治理、公共關系等需要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工作實踐。如前所屬,公益慈善服務領域包括助學、助殘、助孤、助孕助嬰、扶貧賑災、公共衛生健康、婦女發展、環境與動物保護、促進城鄉社區發展、促進公共福利等;而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專業或技術手段,側重于服務弱勢群體,突出強調持續性服務與助人自助的理念。兩者的服務對象有重疊之處,因此公益慈善的實務過程也可以借助社會工作的通用過程。另外,社會工作中有三大工作方法: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公益慈善實務并沒有社會工作那樣成熟的方法,但在具體操作中也可以借鑒其方法。總之,公益慈善實務缺乏持續性、理論性、高效性、獨立性,是制約公益慈善實務發展的現實問題;而以社會工作專業化與職業化發展過程積累產生的成熟理論和科學技巧作為參考,有助于促進公益慈善活動的開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林市| 黄陵县| 论坛| 米脂县| 咸宁市| 吉安市| 阿拉善左旗| 荆州市| 河南省| 沅江市| 洪湖市| 甘孜| 旬邑县| 泌阳县| 龙井市| 江阴市| 尖扎县| 社旗县| 房山区| 高雄市| 通许县| 奎屯市| 夏邑县| 洱源县| 上虞市| 凌云县| 科技| 奉新县| 安多县| 民勤县| 平湖市| 会昌县| 邹城市| 米林县| 古田县| 浠水县| 丰顺县| 商南县| 孝义市| 西丰县| 云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