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 宮古島
- 桂杰岇
- 3679字
- 2019-05-07 09:07:16
17.1
劉輝乘高鐵來到了蘇州,兩人約在了一家茶樓會面。劉輝把錄音筆拿出來放到了桌子上說,不介意吧。郭文諾說,不介意。劉輝說,那我們就開始吧。郭文諾說,開始吧。
劉輝:是什么原因讓你走上文學創作道路的?
郭文諾:大概還在上中學時,我就對作家這一職業很神往。我們的中學課本對那些知名作家從不吝惜贊美之詞。我當時就想,自己有一天為什么不能像他們一樣受人敬仰愛戴呢?而且,我對他們能寫出厚厚的一本又一本的書,也感到十分不可思議。因為我自己是一個寫作文困難戶,我的其他科目都十分優秀,唯有語文一直學不好。可能就因為這一原因吧,我那時候也許就惡作劇般地想:一個上中學時寫作文極差的人,后來成為了一個大作家……這是不是讓人很興奮,反正這個想法讓我挺興奮的。不過這個念頭大概就是一閃而過吧,我很快就把這個想法拋棄了。
我第一次真正想當一個作家是在十六歲,當時我了解到一個暢銷書作家動輒一年就可以有幾百萬的版稅收入,而得到這一切他們只需要待在家里動動筆,既不受風吹,也不受日曬。我當時就想,天下還有這么好的事:坐在家里就掙了錢,還得了名?我也要當作家。
但是這一次當作家的念頭也只維持了半年多就被我打入了冷宮。那時候我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量,我讀了很多作家的傳記和有關作家的材料,我認識到作家無一例外都出生于一個有著某種文化基因的家庭,或者就是文學啟蒙十分早,比如五六歲,至多不超過十歲。可我這兩點都不滿足。我的父母沒什么文化,父母的親戚朋友、兄弟姐妹也都沒什么文化,所以我的家庭是談不上有任何文化基因和文化熏陶的。其次,我的文學啟蒙十分十分晚。整個小學階段,我都沒讀過一本童話故事和連環畫,也沒人告訴我要讀。上了初二,我才讀了人生第一本課外書,《鋼鐵是怎樣練成的》。上了初四,我才開始把閱讀當成了習慣,從此堅持不懈。所以,當時我就意識到,像我這樣成長背景的人,是絕對當不了作家的。
再后來,就到了上高三。我愛上了年級里的一個女同學。受她的影響和鼓勵,我再次動了寫作的心思。但這時候,我也不確定自己會寫小說,只是覺得自己將來也可以寫點什么,比如寫寫時事評論,或是什么論文之類。于是就想朝這個方向努力,后來大學就報考了漢語言專業。
我真正開始動筆寫小說是在大一后半學期。當時我經歷了一系列人生變故:女友突然失蹤,父親破產自殺。我心里突然就有了極強地傾吐欲望,此外呢,也想要掙些錢。而既能滿足傾吐欲望,又能賺到錢的,也就只有小說寫作了。于是,我就第一次真真正正地開始動筆寫小說了。
但是這一次,我的作家夢也僅維持了一年,就又一次地被我打入了冷宮。我試著寫出了兩個中篇——其實我一開始都是奔著長篇去的,結果寫著寫著就寫不下去了,也就成了中篇。你看海明威的長篇,一開始寫的時候,想著就是一個中短篇,結果寫得寫得就成了長篇。從這件事上,你也可以看出我的性格特點:好高騖遠,一瓶子不滿,半瓶子咣當。我有個特別要好的朋友,名叫高悟遠,我總批評他不腳踏實地,好高騖遠,但其實我也比他也強不到哪去,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嘛——借著這句話,我還得和你說說我的語文基礎有多差,“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句格言,我竟然一直不理解是什么意思。物以類聚,我知道是什么含義,就是同類的動物聚在一起,但人以群分的含義,我就不理解了。我一直不明白,同一類型的人群為什么要分開呢,這和上半句的意思完全相反啊,在這里我把“分”的含義當成了分開講,其實“分”在這里的含義是按類型區劃開。所以,后半句和前半句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我是直到前不久才悟出了這整句話的含義的。舉這個小例子就是為了說明我的語文基礎有多差,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就不再舉了。
言歸正傳。我寫出兩個中篇,相繼投寄出去后,都杳無音信。我自己呢,也不知道該再寫些什么了,于是我就再一次放棄了寫小說,開始了日語學習。這時候我想要成為一個文學翻譯家。另外,我學日語,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想著有一天,到RB可以更方便地找我的女友。于是我就開始了為期一年半的日語學習。
我的日語學習還是卓有成效的。我買了幾本RB作家的原版書,對著日語字典,雖然很吃力,但還是翻譯了近十萬字。說實話,從零基礎開始學,一年半有了這樣的成績,我還是挺佩服自己的,不過你也知道,要想成為文學翻譯家,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呢。于是我再次放棄了這條道路。
這時候,一來我的積蓄已經所剩無幾了,二來大四找工作也不順利。于是,這兩件事就刺激我再次開始了小說寫作。然后就一直在這條路上掙扎,在《達里尼之戀》前,我寫了兩部十萬字左右的長篇小說,但是投寄出去后都杳無音信。這也很正常,我的這兩部小說和以往寫的中篇一樣,仍然不考慮故事的可讀性、節奏以及結構,只是按照時間的順序平鋪直敘,而且要么是單一的視角一貫到底,要么就是毫無過度地轉換視角,給人以生硬、突兀的感覺。直到寫《達里尼之戀》時,我才意識到了上述問題,因此在寫《達里尼之戀》時,我就開始有意的控制節奏,盡量地做到有張有弛;其次,我也開始注意視角的轉換,每一個情節我都會考慮以哪個人物的視角切入最好;最后,我也考慮到了故事的戲劇性,同樣的情節以前我可能會按照現實世界的實際情況來描寫,現在我開始故意的夸張和虛構了,盡量讓讀者讀后感到有趣。總結一句話就是,我以前的寫作,完全是“閉門造車”,悶著頭就顧抒發自己的感慨,現在我跳出了“我執”,開始以一種平和的心態關照世界,最重要的是,我開始考慮讀者了——在寫作過程中,盡量把讀者的感受放在了第一位。所以,這部小說算是我第一部突破自我之作,也是我自打寫小說以來,三年磨一劍的精心力作。
劉輝(笑):很傳奇,聽得我都熱血沸騰,也想要寫小說了。
郭文諾:寫吧。我還得給你講我做過的一個夢。這夢真實得已經不是夢了。這夢是在我大一剛開始寫小說時做的,那時我失蹤的女友,大概每三天就要走入我的夢里一次。在夢里,我對她說:有一天我的小說要是能發表,哪怕是發表在一個不起眼的刊物上,那么全世界所有的人就都能拿諾貝爾文學獎。這就是我想對你,想對所有有志于從事文學的青年說的話,因為我這樣的都能成,那別人誰還成不了啊。
劉輝:你是想說你能成功就是一個奇跡?
郭文諾:對,就是一個奇跡。
劉輝:談談你是如何構思《達里尼之戀》的,為什么要寫這樣一個題材。
郭文諾:說來還得感謝我失蹤的女友。她失蹤前,曾和我說,想以她哥哥的經歷為基礎寫一部長篇小說,并談了大體的構思。她也給我講過許多她哥哥的事跡。在我第二部不成功的長篇寫出來后,我就又不知道該寫什么了。我凝神苦思了幾天,忽然就再次想起了她曾經和我談過的以她哥哥的經歷為主要情節的小說。隨著我思索的深入,我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題材。于是就立即開始動筆寫了,寫得非常順利,用了四個月的時間就寫出了第一稿。之后又改了兩遍,隨后就發表了。
劉輝:你是說,這個題材和情節最初是由你失蹤的女友構思的?
郭文諾:是的。題材和故事梗概都是她的,我只是填充了具體內容。
劉輝:這個女友就是你當年到我們學校尋找的人吧?
郭文諾:是的。
劉輝:她叫什么我都忘了。
郭文諾:苗菰葉。
劉輝:你至今都沒能再聯系到她嗎?
郭文諾:沒有。
劉輝:那你覺得如果由苗菰葉來寫這部小說,會不會更好?
郭文諾:一定更好。
劉輝:談談對你影響最大的作家。
郭文諾:波拉尼奧。第一次讀他的書我就很震撼。我記得我是在當當網上看到廣告后買的這本書。《百年孤獨》的名氣和地位我們都知道。當時《2666》的廣告語就是:“超越《百年孤獨》之作。”這個廣告詞一下就把我擊中了,我想這究竟是一本什么書,竟敢這么宣傳,竟敢宣稱超越百年孤獨?于是就立即買來看了。說實話,第一遍看完沒太懂。后來又繼續地看,這本書在此后的幾年中我閱讀了不下十遍,這也是我迄今為止讀過遍數最多的一本書,其他書,我重復閱讀的次數還沒有超過三遍的。重復閱讀《2666》的同時,我也把波拉尼奧在中國已出版的書都讀了。波拉尼奧的文風汪洋恣肆、狂傲不羈,這也正是他本人性格特點的反應。我非常喜歡他的這種敘述語氣和他講述的題材,可以說是迷得不行,用“大呼過癮”“很爽很爽”來形容是最為貼切了。這是我喜歡他的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就是他的人生經歷也讓我癡迷。他出生于智利,十三四歲到了墨西哥,二十三歲又為了理想前往歐洲,他還曾徒步前往非洲旅行。當時我正值青春年少,就覺得這樣的人很酷,打心眼里想效仿。第三個原因就是,波拉尼奧的成長環境和寫小說的經歷,讓我有了很多的共鳴。波拉尼奧的父親是卡車司機,母親可能是個中小學理科老師。卡車司機這個職業的人一般來講是沒有什么文化的,從波拉尼奧的許多短篇小說中,也能大概知道他父親的情況。波拉尼奧本人中學就輟學了。所以說,他的成長環境中的文化基因并不多,再加上他三十七歲才開始寫小說,但卻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些經歷都極大地鼓舞了我從事小說寫作。
劉輝:談談你的創作計劃吧,目前有在寫小說嗎?
郭文諾:有。
劉輝:還是長篇?
郭文諾:長篇。
劉輝:能談一下主要情節和主題嗎?
郭文諾:青春題材的校園小說,以為自己的經歷為背景。主題我現在心里還沒有具體概念。
……
劉輝返回常州后,將談話錄音整理成了文稿。兩個月后,《青年作家觀察》刊登了這篇訪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