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四方來朝一(上)
- 帝國之天命
- 凌霄志
- 3440字
- 2019-05-12 21:45:19
北戎與夏國最近,是以北戎的使臣最先到達。平南將軍胡勇令軍師赫利穆攜帶北戎大王胡擎的戰書抵達驛站。
其時,龍駟正在與諸大臣在乾坤殿議政。兵變當晚,乾坤殿一片尸山血海,如今不過半月光景,便恢復如初。只是石板之間仍有未清洗干凈滲到土里的血,隱隱在訴說著這里曾經發生過一場血腥的戰斗。
龍駟高高坐在王座上,李全德仍舊站在身邊,高臺之下,吳王公孫述、左太宰趙高斯和趙武朗三人相對而坐,空出的那個椅子自然是秦王龍方的。雖說秦王龍方不上殿,卻是無人敢將其位撤走。
“吏部主使古太奇,國葬之事進行的如何了?”龍駟坐在王位之上,短短數十日,竟隱隱有一絲王上當年的威嚴。畢竟這十幾日對他來說迭逢巨變,先是父王病逝,接著是雍王和趙乾坤作亂。所幸秦王龍方柱國有力,飛龍十八騎力挽狂瀾,否則還真不知道如何是好。不過萬幸的是,當日他的母妃,現在的王太后趙婉柔只是一時傷心過度,暈了過去,并無大礙,經過調養已恢復如初,不過王上病逝之痛,只怕一時難以磨滅。
禮部主使古太奇從大臣中走出,恭敬行禮,“回稟王上,國葬之事一切進行順利,明日之后便可結束了。”
“好!”
“不過……”禮部主使古太奇欲言又止。
“還有何事,一并奏來!”
“啟稟王上,軍中有人聞王上病逝,自請人殉!”古太奇咬了咬牙上奏。
當世之時,人殉之風大興其道,便是小小諸侯,也會安排人殉葬。不過龍駟即位之后,國葬一切從簡,雖說夏國經過十余年發展,國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從戰亂中恢復元氣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龍駟便廢除了人殉。
“本王已說過,廢除人殉。若有再敢自請者,軍法從事!”
“是!”古太奇退回大臣當中。
“吏部主使張京華!”
“臣在!”
“本王令你慰勞當日平叛中為國盡忠的大臣、侍衛以及受傷者,并擇優遞補,此事辦的如何了?”龍駟繼續問道。
“啟稟王上,亡者已經撫恤到位,每家白銀千兩,同時選擇優秀后代充入禁衛,亡者撫恤也已到位,根據傷勢不同,分別給予白銀兩百至五百不等的撫恤,若不適應現有職位者,進行調整。”張京華站在殿中,恭敬回到。
龍駟點點頭,對于吏部的做法很是滿意。
“不過當日大臣多有損傷,目前依國律只遞補了十余名空缺,目前尚有十余名空缺因無人符合條件,是以無法填充。”
龍駟輕撫桌沿,這倒難辦,若依國法,只怕當真沒有那么多符合條件的人遞補,但若不依國法,要國法何用?
“三位愛卿,你們意下如何?”
趙高斯當下站起,“啟稟王上,臣認為,非常之時,當用非常之法。如今官職尚有空缺,臣認為王上可以破格提拔,不必拘泥于古。”
吳王公孫述當下站起來,卻是表達了和趙高斯完全相反的意見,“稟王上,左太宰此言差矣,若是不依國法,要國法何用?非常之時更應遵守國法!”
聽二人所言,朝堂之上頓時爭吵起來。眼見便要成為菜市場了。趙武朗因為不知道龍駟心中所想,是以沒有發表意見。
“諸位大臣,”龍駟清了清嗓子,堂下頓時安靜了許多,“既然兩位大臣意見相左,本王認為還是商議之后,形成一致再做討論如何?”
“謹尊王命!”
就在此時,一名侍衛匆匆從殿外跑進,單膝跪地,“啟稟王上,北戎使臣已抵達驛站,等候王上召見!”
眾臣一聽北戎使臣到了,登時竊竊私語起來。北戎意圖染指中原可謂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若非王上當年遷都帝都,以控北方,更是在燕水一役中全殲北戎前軍先鋒三千人,只怕現在幽燕十六州早已成為北戎口中之肉。
“諸位大臣,北戎使臣已到,你們認為該當如何?”龍駟聽聞北戎使臣來了,心里也是緊張不已。他和龍天不同,龍天一生征戰,于內政外交均是擅長。龍駟不過即位半月而已,即便是上朝事先都和李全德演練過不知多少遍,所以今日才表現的很淡定。實際上手心里早就出汗了。而外事則不同,外事根本無法事先演練,稍有不慎便可引起兩國紛爭。是以龍駟一聽北戎使臣將至,內心頓時慌亂起來。當年想起方才上朝之前李全德所說,為王者,雖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內心如翻江倒海,表面上也要風平浪靜,王上越是平靜,大臣越是自如。否則王上一慌,便會影響大臣判斷。
“啟稟王上,北戎亡我之心不死,一心想吞并幽燕十六州。當年若非我王遷都帝都,震懾北戎,只怕北戎早已騎兵犯南。如今王上才登大寶,北戎便派使臣前來,臣料想不過有三。”卻是吳王公孫述當先稟奏。
“吳王請講!”
“其一,觀我王,看我王能否統攝群臣,是否一攬天下。若君弱而臣強,便內亂不遠矣。其二,觀我朝,看我朝是否上下同心,同仇敵愾。此二點臣倒不擔心。不過,臣猜想,北戎使臣定是攜北戎大王的旨意而來,只是是何旨意臣現在還不清楚,料想不過是互市和宣戰兩項罷了。所以,臣啟我王,當以不變應萬變,待北戎使臣說明來意之后,再做應變不遲。雖說王上目下尚未親政,但君無戲言。是以召見北戎使者之時,有我等三人在,定不會丟我朝之臉!”
龍駟聽公孫述講完,心下甚慰。當日朝堂之上,多有大臣支持雍王龍軒,但王位之爭,并非國家之爭。雖說朝上大臣多有不合,但若有外事,自是團結一致對外,所謂兄弟侮于內而御于外,便是如此。有吳王公孫述、左太宰趙高斯和戶部主使趙武朗在,當可保朝廷無虞。
“既如此,本王便放心了。不過本王還想問一句,那北戎使臣來了,該當如何應對?”
吳王公孫述當下站起,給王上行了一禮,然后面對群臣,“諸位,既然王上問起,臣便當庭細細講與諸位。北戎使者前來,王上但將應對之重任交與臣等三人即可,如此方顯我王威儀。朝堂之上,諸位大臣當一心對外,如此可斷北戎之念。若是北戎想借此重開互市,臣認為不妨撿幾處不甚重要的地方互開便是,但需嚴加防范,以防北戎借此混入我朝生事。如是北戎想起兵南下,臣當和兩位趙大人共擬對策,一致之后便請旨王上!不過,臣為兵部主使,認為當下無論是和是戰,都應嚴加邊防!”
趙高斯和趙武朗不僅暗暗點頭,當下二人站起,“王上,吳王所言極是!還望王上早作圖謀,以免遇亂無備!”
龍駟見三位顧命大臣意見一致,登時心中明白。“既如此,明日一早,宣北戎使臣拜見!”
第二日,天色微亮,龍駟便睡意再無。這是他第一次接受北戎使臣覲見,不僅代表他個人,更是代表夏國。若是有失禮儀,只怕被北戎恥笑。李全德早早伺候龍駟用過早膳,眼見尚未到上朝之時,便又讀了一會書,練了一會劍,然后李全德便來稟告,“王上,已到早朝時間!”
龍駟整了整儀容,當下率領一眾侍衛走出了慶祥宮。待坐到乾坤殿王座之上,殿下大臣早已到齊,龍駟對李全德一點頭。李全德登時上前一步,暗運內力,“宣北戎使臣覲見!”
聲音遠遠傳了出去,乾坤殿外侍衛一聽,立馬接力,“宣北戎使臣覲見!”
連續三聲,一直傳到朝陽門外,朝陽門外的北戎使臣赫利穆聽宣之后,當下一整衣冠,不緊不慢往乾坤殿走去。
不到半柱香的功夫,赫利穆走到了乾坤殿門口,抬頭看了一眼乾坤殿的牌匾,內心暗自冷笑,大踏步進殿,“北戎赫利穆見過夏國王上!”
“使臣免禮!”
“不知赫使臣面見我王上,所為何事?”吳王當先問道。
“敝國大王聽聞貴國王上龍天病逝,心中悲痛不已,特命本官出使,一為表達我王哀痛之思,二來遞交我王國書!”赫利穆不卑不亢地答道。
龍駟、吳王等人心中暗想,說是心中哀痛,不過場面話罷了。只怕遞交國書才是真。
當下李全德一點頭,身后閃出一名侍衛,手端龍盤,走向赫利穆。赫利穆將盛有國書的匣子小心置于盤上,那侍衛又走上臺,交與李全德。李全德將匣子打開,確認之后并未觀看國書內容,雙手遞與龍駟。
龍駟輕輕展開國書,看完內容臉色大變,李全德見龍駟臉色大變,登時往國書看去,只見北戎國書上赫然寫著,“本王聽聞新君初登大寶,欲與君一晤,飲馬燕水。”看樣子,當是血書無疑。李全德心中一緊,看來戰事將起。
龍駟看了一眼李全德,將國書遞與他,“傳給吳王、趙高斯和趙武朗三位顧命大臣。”
那李全德顫抖著接過北戎的國書,然后快步走下高臺,遞與吳王公孫述。
公孫述眼見王上看完國書之后沉默不語,料想此書不善,不過展開之后,但見血書短短兩行字,卻是透出一股驚天殺氣,登時將書又傳于趙高斯、趙武朗。三人看完,臉色鐵青。
“赫利穆,北戎是想與我夏國開戰嗎?”吳王公孫述厲聲說道。
“非也,不是想與你夏國開戰,而是宣戰!敝臣來此之時,我十萬大軍已從鳳都出發,想來貴國還有七天時間準備!我王國書已經遞到,敝臣告辭!”轉身便要離開大殿。
“且慢!”吳王公孫述與趙高斯、趙武朗三人目光相對,只見趙高斯和趙武朗二人重重點了點頭,當下又看向龍駟。只見龍駟也望向自己,當下暗下決心,“請使臣回去稟報你王,燕水之約,我夏國接下便是!到時候讓你王再多派點人來,這點人馬我怕無人有命回去!”
“你!”赫利穆一聽便是指十年之前燕水之戰,當下氣的說不出話來,一甩袖子,氣極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