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的陪伴:爸爸教育孩子的9個關鍵詞
- 張貴勇
- 3823字
- 2019-07-05 17:12:00
一、親子閱讀進行時
親子閱讀對孩子的成長百利而無一害,有助于孩子身心發展。但是,兒童閱讀和成人閱讀不太一樣。成人讀書可以有一定的隨意性或傾向性,但兒童由于缺乏足夠的閱讀經驗,相應的辨別力不足,因此需要成人尤其是父母來指導,應該遵循一些原則。
例如,孩子最好不要看超越其年齡階段或認知水平的書籍,成人也不能強迫孩子閱讀,不能放手讓孩子見書就讀,也不能硬性要求孩子寫多少字的讀后感,更不能偏食一樣地只讀某一類型的書。某些題材,如恐怖小說、奇幻文學等最好也不要讓低年齡孩子閱讀。
某種程度上,親子閱讀就是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顆閱讀的種子。
教育專家孫云曉11歲那年正趕上“文化大革命”。在此之前,出身工人家庭的他基本沒讀過什么書。一天,他哥哥所在的技校準備燒書,哥哥不忍心看著那么多書被白白燒掉,就悄悄藏起了一書包。“就是這一書包書改變了我,我被書中的世界深深地震撼了。我好像一下被從一個黑暗的世界中解放出來一樣,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1966年的冬天,我有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名作家。”孫云曉說。
所以,盡早開始親子閱讀,多給孩子講故事,孩子的內心會大不一樣。當然,如下這些與閱讀有關的問題,我一直在思考,估計也是許多父母心中的困惑。
1.孩子不愛閱讀怎么辦
采訪時,經常會有一些家長詢問孩子不愛閱讀的應對之策。
我個人感覺,孩子不愛看書,或者說沒有養成閱讀習慣,多半是錯過了閱讀的敏感期。一般來說,孩子4歲之后開始逐漸對故事和圖文感興趣,此種狀態會持續大概一年多的時間。如果此時家長能讓孩子接觸到經典童書,給孩子讀一些優美的故事,很容易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相反,如果錯過了閱讀關鍵期,孩子與書之間便會產生一種隔離感、疏遠感。而讓孩子愛上閱讀的最好方法,就是尊重兒童閱讀的規律,根據孩子的年齡、性別、個性和興趣,選擇最適合的書,讓孩子與書建立聯系,兩者之間自由互動。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閱讀敏感期,也不要強迫孩子看書,不要期望孩子馬上就能讀進去,也不應一下子給孩子太多的書,而應精挑細選最適合孩子心性的童書,每天喂一點兒,逐漸激發他的興趣,這才是第一要務。
例如,小學三年級、性格偏內向的男孩,以前很少看書,此時不妨給他讀幾段“貓頭鷹王國”系列最精彩的段落,可以是賽林和吉菲被抓到圣靈梟孤兒院的那一段,也可以是“無敵四人組”前往珈瑚巨樹路上的歷險,抑或是珈瑚衛士與純族決戰場景的描寫。孩子一旦感興趣,再從頭讀起,進而讓孩子“吞下”整個故事。
等到“貓頭鷹王國”系列讀完了,可以給孩子“貓武士”系列,同樣的歷險故事,卻有不一樣的精彩。如果同類題材孩子看得多了,不想再看,可以轉向家庭生活系列,從搞笑的故事入手,如《淘氣的阿柑》、《小淘氣尼古拉》,等等。
如果是個性偏內向的女孩,不妨首選一些安靜而溫情的書。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女生,可以看《草莓山》、《長襪子皮皮》、《一百條裙子》。這些故事生動有趣,寫活了女孩子的內心世界,是非常不錯的入門書。
一旦孩子喜歡上了閱讀,就要及時通過各種途徑,給孩子找一些經典童書,但要記住,不要一下子給予,而是分階段、分批地遞給孩子,讓他們看過一本,難忘一本,漸漸養成閱讀的習慣。
而習慣一旦養成,自主閱讀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2.何時讓孩子自主閱讀
要不要自主閱讀,答案是肯定的,因為親子閱讀不可能無期限進行下去。
我有一個朋友,在蘇州工業園區的一所學校當校長。他說,在他兒子8歲之前,他一直很認真地開展親子閱讀,后來由于工作比較忙,讀故事的事情不得不放下。等到兒子10歲,他有時間再給孩子讀故事時,沒想到卻遭到了孩子的拒絕。從那一刻開始,他知道,曾經溫馨美好的共讀時光,就這樣一去不復返了。
何時自主閱讀的確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有一次,我去某地一所農村小學采訪,一名小學一年級學生自稱飽讀詩書。他的媽媽是這個學校的老師,在一旁插話說,他經常搶著看自己手里的書,什么《紅與黑》、《讀者文摘》都看過,尤其喜歡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現在已經把《西游記》和《三國演義》看完了。每天晚上,兩個人手不釋卷,其樂融融。
我問這位當教師的媽媽,你不和孩子一起讀嗎?媽媽說,不用,孩子能認識一千多個漢字,可以自主閱讀了。又問,那遇到不認識的字或不理解的句子怎么辦?媽媽說,那就查字典,或者借助拼音,上下文一順,就明白了,根本不用她幫忙。我又問孩子都看過什么書,喜歡哪些書。孩子列了一長串書單:《西游記》、《窗邊的小豆豆》、《小故事大道理》、《紅巖》……問他是否看過《猜猜我有多愛你》、《青蛙弗洛格》、《不一樣的卡梅拉》、《瘋狂的星期二》、《小黑魚》等圖畫書,男孩搖搖頭。
這次對話讓我發現,一是孩子的自主閱讀存在一定問題,即家長的引導缺位:二是他讀的多是超越他年齡階段的書,結果就是在閱讀上少有心靈的共鳴和亢奮點,看不到閱讀帶給孩子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悅和自信;再就是閱讀題材明顯不均衡,過于文學化,過于成人化;說到底,孩子的飽讀詩書僅僅是讀過而已,具體的內容、情節和思想并沒有在他的內心產生共鳴,進而轉化為成長所必需的養分,而這其實是自主閱讀最核心的所在。
更深的弊病在于親子共讀的缺失。沒有了親子共讀的前提,缺失了孩子閱讀過程中必需的價值引導,很容易產生誤讀現象,自主閱讀的效果因而就要打上問號。而且,閱讀的難度過大,可能會挫傷孩子的閱讀興趣。美國閱讀委員會的專家曾指出,給孩子朗讀比看課文以及做各種練習冊和家庭作業都重要。大聲為孩子朗讀,應該貫穿整個小學階段。
所以,除非哲哲主動提出要自主閱讀,我會一直堅持給他朗讀故事。在此過程中,我會觀察他的反應,考察他對故事的理解,看他能否讀懂作者想表達的意思,能否明白故事背后的深刻含義,從而更好地了解他,支持他,并鼓勵他有自己的解讀。
一言以蔽之,自主閱讀不妨從長計議,慢慢來。
3.圖畫書可以不加篩選嗎
采訪臺灣信宜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時,她明確表示,圖畫書不需要分級。在給孩子閱讀圖畫書時,成人要把胸襟放開,不要給圖畫書設限,“圖畫書作者在文圖之間都有自己的創意,在閱讀時如果人為的限定多了,反而看不到作者想表達的深意”。
作為出版家,張杏如的觀點或許沒有錯。但我一直覺得,給孩子選擇圖畫書還是應該有所選擇,主要是在題材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孩子的理解力有限,另一方面是有些內容可能觸動敏感的童心,引起意想不到的負面心理反應。盡管現在的孩子相對早熟,但關于離婚、單親家庭的故事還應盡量少讓孩子接觸,或者等他們長大一些再讀給他們。例如,伊芙·邦婷與泰德·瑞德合作的《記憶的項鏈》,講的是重組家庭的故事,內容很好,非常感人,但沒有相關生活經驗的孩子可能無法領會,不妨選個合適的契機再讀給孩子。
還有關于戰爭題材的圖畫書,雖然其中不乏經典之作,但也不適合讓孩子過早接觸,尤其是在學前教育階段。如《星期三書店》、《鐵絲網上的小花》、《大衛之星》、《敵人》等,這類書籍更適合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孩子閱讀,而且需要老師的價值引導,幫助孩子從積極的角度看待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主人公。畢竟孩子生活經驗比較欠缺,一旦誤讀,很可能產生南轅北轍的效果。其他的,類似魔幻、恐怖小說也不應過早讓孩子接觸。
我采訪過“雞皮疙瘩”系列作者、美國著名作家R.L.斯坦,他說寫這些書是為了給孩子提供快樂的歷險,但他也承認他的書更適合小學高年齡段或中學的孩子。
實際上,檢驗圖畫書適不適合孩子閱讀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自己先讀一遍。我每次給哲哲選書的時候,都是這樣做的,只要沒有太過負面的東西,都會放行。遇到容易產生誤解的部分,我會不厭其煩地跟他交流、討論,直到孩子真正明白為止。
所以,圖畫書不需要分級,但需要家長認真篩選,替孩子把好關。
4.邊讀邊討論好不好
曾經問一個同事,是否給孩子讀圖畫書。同事很肯定地說,當然讀了。
又問他:“那你都讀的哪些書呢?怎么給孩子讀的?”他說:“我啊,買了很多光盤,如《鞠萍姐姐講故事》、《聽媽媽講故事》、《魔法媽媽講故事》什么的,到時候一點播放鍵就行了,我家閨女挺愛聽的。”
原來如此。
我個人非常不贊同這種偷懶的做法,而且媽媽過于溫柔的講故事方式,遠沒有爸爸那種形象又夸張的講法吸引人。其實,所謂親子閱讀,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閱讀,不是機器單向度的自吟自唱。鞠萍姐姐也好,魔法媽媽也好,講故事雖然很動聽,但都不是一個活生生的可以展現音容笑貌的人,不是可以交流的對象,代替不了哪怕笨口拙舌的爸爸或媽媽。親子閱讀,一方面是給孩子讀故事,教他們懂得生活的哲理,另一方面在于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以書為載體加強親子之間的互動。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父母把親子閱讀當成任務,總是急急忙忙地讀,也不管孩子愛不愛聽。讀的時候,甚至不允許孩子提問,生怕影響了故事的流暢性。讀完故事,迅速把書收回書架,沒有交流,也不問孩子的心理感受,轉做其他。我認為,這樣做都是不對或不科學的。
還是那句話,讀不是目的,交流才是根本。我給哲哲讀故事的時候,經常停下來與他討論一番。有時候,討論花了太長時間,以至于書都沒讀上幾頁。偶爾我也續編或改編一下原來的故事,玩得盡興了,再去做別的事情。久而久之,我們都很享受這種交流,既學到了書本之外的很多東西,也真正做到了與人互動、與書互動,養成了讀書思考、讀書質疑的習慣。
而這種閱讀習慣無疑會讓孩子受益終身。
在我看來,與孩子探討故事更重要。在此過程中,你才能知道他的小腦瓜在想什么,也才能摸清他的思維特點、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他的所愛所好等,畢竟好的教育首先建立在對教育對象的深入了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