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的陪伴:爸爸教育孩子的9個關鍵詞
- 張貴勇
- 1544字
- 2019-07-05 17:12:01
三、親子共讀的惑與獲
如果說在學校,決定教育效果的是師生關系,那么在家庭,最重要的則是親子關系。而培養良好親子關系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親子共讀。
給孩子讀什么?有人聚焦于本土原創圖書,有人認為國外作品更有審美趣味。平心而論,國外的圖畫書作品歷史更悠久,經受了圖書市場和家長的檢驗,確實是首選。但國內也有不錯的圖畫書作家,只是需要深入了解,如常新港的《兔子,快跑》就挺不錯,既有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也突出了自立、團結、拯救與親情等青少年喜歡的主題。
某次在深圳采訪,一位資深教研員對我說,現在的小孩子要讀經,尤其要熟讀《三字經》,并指出現在小學生閱讀的東西太淺,要加大難度,讀那些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東西。從學校教育角度講,這種觀點無可厚非,但作為一個爸爸,我不認同這種觀點。我不但不會和兒子共讀《三字經》,也不會去讀那些過于深刻的東西。
而且,閱讀,最關鍵的不是加大難度,而是讓孩子產生興趣,心懷期待。
我喜歡睡覺前,哲哲粘膩膩地倚在身邊,打開一本書,然后開始:“從前啊,在地球的另一邊,有一個茂密的大森林,里面住著……”我喜歡他聽故事時的那股開心勁和享受的表情,也喜歡和他一起討論書中的問題,喜歡看他情緒激動時漲紅得像蘋果一樣的小臉。
聽故事時,哲哲喜歡發問,像冰雹一樣常常把我砸得手忙腳亂。例如,讀完了一本《神奇校車》,他拋出問題:為什么人類一次只生一個孩子,小動物怎么能一次生好幾個?為什么那么多的動物都滅絕了?為什么鐘會告訴我們時間,它是誰發明的?為什么世界上會有這么多顏色?……坦率地說,這些問題我都回答不了。
但是,就像一位教育專家所言,一節沒有學生提問的課,一定不是好課,這樣的老師也肯定不是好老師。真正的好課是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教室,帶著更多的新問題離開課堂。而好老師就是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在學生心里埋下一探究竟的種子。
后來,我試著面對兒子的提問,而不敢忽略或打壓。有段時間,兒子總喜歡問圖畫書里的人物都說了什么。不得已,我開始施展語言編輯的特長。例如,“巴巴爸爸”系列里的《巴巴爸爸回到地球》,人類獵殺珍稀動物,巴巴爸爸一家迎頭痛擊那段,我的創編如下:“人類說,哇,這么多動物,我們發大財了,那個斑馬我要做一件衣服,鱷魚我要做一雙手套,那個毛茸茸的黑球我要做成拳擊手套……巴巴伯一聽自己要被變成拳擊手套,撒腿就跑,邊跑邊說,我才不要變成手套,要變也要變成口罩,堵住人類亂說的嘴……”編完一次還不算完,他還要再來一次,且不許重復,壓力突然變得山大。
后來,孩子讓我模擬對話的情形漸漸減少,轉而開始像海派清口周立波一樣,評論起故事情節的優劣來。例如,《蝸牛的長腿》讓哲哲很感動,在為青蛙悲傷的同時,也詛咒起貪吃和壞心眼的國王來:“那個國王應該吃眼鏡蛇和蝎子,吃完就被毒死。我要是當國王,天天吃素,而且自己種蔬菜,讓小動物快樂地活著?!薄独谴笫宓募t燜雞》一書讓他改變了對大灰狼的看法:“狼大叔真挺好心的,還能做那么多好吃的。爸爸,其實,狼有時不吃小動物,也做好事。我覺得壞人也不都是壞人,對吧?”
對于《小蝙蝠德林》哲哲也有自己的獨立見解。該書講的是一只蝙蝠頗具個性,別的同伴都是倒掛的,只有他是正立的。所以,他看到的世界總是和別人相反。例如,樹梢上的月亮是在腳下,草叢和蝴蝶是在頭頂。合上書后,他議論開來:“爸爸,我覺得,小蝙蝠德林的視角和我們人類是一樣的,蝙蝠和人類不一樣,所以其他的蝙蝠都不太喜歡德林。不過呢,你看,把書倒過來,我覺得自己就站在蝙蝠這邊,挺有意思吧。”
那幾天,外出游玩,哲哲總是喜歡彎腰把頭埋進褲襠里,興致盎然地看著顛倒的世界。問他在干什么,他有板有眼地說,在學習小蝙蝠德林,還告訴我,倒立的世界真的很美妙,就是時間長了有點頭暈。
終于,我真切地看到了童心與童書之間的化學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