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學科理念研究篇

科學而人文,求真亦求善——小學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思考

浙江省義烏市稠城第一小學教育集團 樓曙光

我國著名機械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說過:科學與人文各有其獨特的育人作用,不能分割或對立看待。科學求“真”,人文求“善”。科學教人怎樣做事,人文教人怎樣做人;科學可謂育人的硬件,而人文則是育人的軟件。

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各自有其合理的內核與現實價值。科學教育發展了人的智慧與知識,使人在征服、開發自然的過程中解放人性,體現人的價值,使人自身得到肯定,它在一定意義上表現為實現教育最根本目的的手段;人文教育重視人性的完善,努力提升人的道德精神價值,使人理解人生的意義和目的,它在更大程度上體現了教育的本質和根本目的之所在。科學教育應與人文教育有機融合一直是我追隨的科學教育理念。

在信息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學校教育由于受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在進行科學教育的同時,淡化了人文教育,致使一部分人在思想道德素質、倫理價值觀念、價值取向以及審美觀念等方面都出現了許多令人遺憾的問題。科學教育是立世之基,人文教育是立世之本,將兩者融合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歷史足跡

綜觀人類文明的歷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①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渾然一體;②工業化前期人文教育占主導地位;③分化后期科學教育占主導地位。最早的教育如孔子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古希臘的“七藝”——文法、修辭、邏輯、音樂、算術、幾何、天文,都是把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融為一體的。但這樣渾然不分的狀態很快被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長期分野和抗衡狀態所替代。工業革命前的古代教育和中世紀的大學主要盛行人文教育。這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突出,中國傳統教育十分注重以修身養性為主的人文教育,這種狀態延續了1000多年。在西方許多國家也是如此。人們把高等教育理解為對人性的完善和培養。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辦學宗旨申明:“設立大學是為社會和政府培養服務人員,即培養有教養的人,而不是知識分子。”進入19世紀后,伴隨工業大生產的出現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一種以開發人力、傳授科技知識為主的科學教育理念開始形成,并很快在高等教育中占主導地位。這一時期,在教育思想上既出現了以斯賓塞、赫胥黎等人為代表的科學教育流派,也出現了以紐曼、阿若德等人為代表的人文教育流派,并一直進行著激烈交鋒。但是,無論主張人文教育的流派如何抗衡,終究無法改變科學教育在當時的主導地位。也正是科學教育的興起與發展,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加快了社會進步的步伐,也帶來了高等教育自身的繁榮。然而,由于對人文教育的忽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面對科學技術在失去人文精神支配下出現的“野蠻”,以及社會矛盾的加劇,人類精神領域的危機顯現并突出。于是,人們開始反思,反思的結果就是呼吁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

二、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兩者的關系

綜觀歷史發展進程,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不可或缺。科學教育要以人文教育為指導,人文教育要以科學教育來奠基,兩者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科學和人文的關系也像一個硬幣的兩面是不能也不應該被分開的,它們的相互協同和相互支持,不僅對自然界、對人類社會而且對人自身的協調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類社會無論處于什么階段,所追求的目標都是永恒的,這就是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科學研究的對象是物,是客觀世界,它主要的目標是求真,它崇尚真理,不屈服于權貴;人文研究的對象是人,是主觀世界,它的主要目標是求善,它抑惡揚善,從善如流,不屈服于任何惡勢力。同時,兩者都追求美,不僅人文在抑惡揚善中體現了人性美,而且,科學在追求真理時既要揭示事物的現象和本質,也力求用美的形式來表達。正因為科學和人文的追求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所以只有兩者結合才能共同實現真善美。從人自身的協調來看,腦科學研究證明,人腦左右兩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左半腦側重認知,右半腦側重情感。科學教育促進左腦發育,人文教育促進右腦發育。只有把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起來,才能培養出知、情、意、行和諧共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

(一)科學教育

什么是科學?科學在《辭海》里的定義是:科學是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方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和規律的知識體系。科學要回答的問題是“是什么”“為什么”,是求真的過程。一切違背科學、違背客觀現實的行為必然失敗。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其實,這一點我國古代的一些哲人早有論述。老子強調的“無為”,就是“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也就是不敢違背自然規律辦事。孔子認為不了解自然規律就無法做出大事。孔子在《論語》中的基本觀點就是強調實事求是。孔子在《大學》中提到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基礎就是格物、致知,也就是科學,只是當時在中國還沒有“科學”這個詞,只能用“格物致知”。“格物”是指研究客觀事物,“致知”是指了解客觀世界。《大學》認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要治理好國家,就必須掌握客觀規律,也就必須重視科學教育。

科學教育是指通過傳授科學知識,演示科學方法,教學生辨認客觀事實,發現客觀規律,進而形成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科學教育包括四個方面,即科學知識教育、科學思維教育、科學方法教育和科學精神教育。科學知識是生產力發展的源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沒有科學知識就沒有發明創造,就沒有社會前進的推動力;科學思維是正確的思維基礎,嚴密科學的邏輯思維是許多科學家發明創造的保障,沒有科學思維方式的科學研究,輕則走彎路,重則入誤區甚至遭到毀滅的結局;科學方法是事業成功的前提,科學方法是科學知識按科學思維而付諸實施的行為模式;科學精神是求真的精神,是求實的精神,是科學的精髓。

(二)人文教育

“人文”一詞在《辭海》里的解釋是: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易經》第二十二卦中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要回答的問題是“應該是什么”,“應該如何做”,是求善。所謂人文,就是要滿足社會的終極關懷,是要關心他人、集體、國家、社會、民族、自然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人文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人的精神世界的狀況取決于人文的陶冶。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感情,有精神,有人性與靈性相統一的精神世界,其中最核心的是人有人格,人格是人性的體現尺度,是做人的基本標準。人文不僅直接關系著個人的人性和靈性,而且關系著民族的存亡、國家的強弱和社會的進退。民族的概念主要是人文文化的概念,沒有了自己的人文文化,就會被異化,也就是說,當一個民族沒有了屬于自己民族的人文文化,這個民族就已經消亡了。一個國家的強弱取決于這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主要是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和民族凝聚力。而民族凝聚力便是對人文文化的認同。社會的進步取決于科學技術、物質文明、人文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全面發展;沒有先進的人文文化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沒有對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與認同,只有發達的科學技術和物質文明,是國家與民族嚴重的危險所在,甚至可能導致滅頂之災。“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換不回”。現代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都意識到并呼喚著“以人為本”的人文回歸。在我國古代的《大學》里一開始就講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用現代的話解釋就是,學校教育首先要注重品德的學習,培養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要有創新能力,要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成為有個性、有創新能力的高尚的人。

人文教育也包括四個方面:人文知識,人文思維,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識是人文文化的歷史沉淀,是人文文化的基礎,是人的精神世界升華的源流,也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與靈魂。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不僅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決定,也是由包括人文知識在內的精神文化組成的社會生產關系決定。人文思維是原創性思維的主要源泉。人文思維屬于形象思維,與直覺、靈感和頓悟分不開。愛因斯坦說:“我喜歡物理,也喜歡音樂。物理給我以知識,音樂給我以想象。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無限的。”人文方法是指對人文知識按照人文思維方式進行原創性工作開展的途徑。人文精神是指求善求美的精神,是人文文化的精髓。人的一切活動,特別是教育,應該是“在止于至善”。人文精神是維系人類社會穩定和發展的牢固紐帶。

三、小學階段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在當今研究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學者中,論述的大多是它們對大學生的重要性和影響,其實在小學階段,人文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小學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學會如何做人做事的重要階段。小學生除了求知以外,更注重求“真”、求“善”、求“美”,發展學生對人類社會、自然普遍的關懷之情和慈愛之心,更有利于人得到豐富、和諧、完美的發展。科學與人文相融合的教育,有利于小學生完整的生命成長,這主要表現為:

第一,有利于形成正確的人生追求。科學解決“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求真;人文是解決“應該是什么”“應該如何做”的問題,求善。求真本身不能保證其方向正確,而需求善為其導向;同樣,求善本身不能保證其基礎正確,而需求真為其奠基。

第二,有利于形成完備的知識基礎。科學知識是關于客觀世界及其規律的知識,人文知識是同精神世界密切相連的知識。人作為人,當其處世,既同客觀世界有關,又同精神世界有關,對于知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識就不完備。

第三,有利于形成優秀的思維品質。優秀的思維品質應包含兩個基本點,一是正確,二是有原始性創新能力。科學思維主要是嚴密的邏輯思維,這是正確思維的基礎;而同人文文化有關的思維主要是開放的形象思維,即直覺、頓悟、靈感,這是原始性創新思維的主要源泉,兩者不可缺一。

第四,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人必須有物質生活,還必須有精神生活。健康生活的標準是物質生活要滿足生理健康的需求,精神生活要合乎心理健康的需要。前者主要取決于科學,后者主要取決于人文,而且,這兩者還是互動的。沒有健康的生理與心理作為基礎,很難談得上創新。

第五,有利于形成和諧的個人同外界的關系。科學是認識外界,人文是關懷外界,只有既認識外界,又關懷外界,才能同外界和諧。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交融而育人,是極為迫切的重任。

四、小學科學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的途徑

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科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科學課中一定要有機落實三維目標,即科學探究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科學知識目標。在三維目標中,科學探究目標、科學知識目標體現的更多是科學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教育,而我們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內容標準的框架圖中則可以看到里面有著許多引導學生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文教育內容。因此,在小學科學教育中,我著重從以下三方面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機融合。

(一)用“人文”求真——榜樣激真,質疑得真,觀察鑒真

1.用科學家的真人真事,去感受“真”

從小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科學道德觀,這是“真”最好的一面。科學道德觀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對待科學的嚴肅態度。這種寶貴的科學品質并不是自然產生的,而是需要精心培育的。教師不但要進行正面的說理教育,而且要以榜樣來引導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發揮科學家事例的潛移默化作用。在科學學習中“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偉大科學家對孩子們的無限吸引力是進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寶貴教材。所以在科學課程中應穿插一些古今中外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歷史和故事,向學生揭示那些自然奧秘是如何被揭開的,并引導他們感受其中的“真”。如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中提出了著名的“日心說”,維薩留斯在《人體的構造》中開啟了對生命的嶄新認識。后來又有了伽利略、開普勒的科學觀測與探索,出現了牛頓的萬有引力學說。他們開創的近代科學,顛覆了宗教神話,解放了思想,使人們以新的角度來思索宇宙,對社會生活產生了劃時代的影響,并由此而逐漸形成了現代社會中的科學建制。由于科學揭示的是事物深層的規律與意義,所以真正的科學精神永遠都是求真與求是的。這樣學生不但樂于投入科學探究活動,并且能真切感受“真”。偉大的科學家的小故事不斷滲入科學教育中,一定能極大地點燃學生從事科學探究的熱情,幫助他們樹立高尚的科學道德,養成求“真”的科學素養。

2.用不迷信權威,去培養“真”

在平時的教學中還要培養學生不迷信權威的精神,在課堂中要允許學生質疑并發表不同的觀點。記得多年前在上《有生命的物體》一課,講到課文中“人類是生物,有與其他生物相類似的特點和需要。人類是由哺乳動物進化來的,是唯一有語言、能思考的生物”的時候,就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結果有的學生就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見:

“我從生物學的書中看到我們人類本身就是哺乳動物,而進化是物種之間的進化,所以我對這種說法有意見!”

“把人和哺乳動物分開講,就是因為人類有語言、能思考。”

“我覺得說我們人類是唯一有語言、能思考的生物,這種說法也不科學,我知道成年的猩猩有四歲孩子的智力,這說明它也能思考。”

“我覺得有時書中講的也不一定是正確的!”

……

當聽到這些的時候你是不是也在為孩子喝彩呢?有時只要給學生機會,學生就會有自己的主見,而不是唯書是從。學生的求真思維就在這樣的機會和交流中得到了發展。

3.用是否符合事實,去鑒定“真”

另外,當學生犯錯誤時,我們要及時進行引導。例如,學生比較容易犯的錯誤是,在觀察時把“想象”當事實。

各小組用放大鏡觀察桂花樹葉時——

師:你觀察到了桂花樹葉的哪些特征?

生1:桂花樹葉由葉柄和葉片組成。

生2:樹葉的邊緣有許多尖尖的刺。

生3:樹葉里有葉綠素。

生4:樹葉的正面比背面的顏色深。

生5:葉片的背面有小氣孔,并有氧氣和水蒸氣出來。

樹葉中的葉綠素和氣孔必須借助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只靠肉眼和放大鏡是不可能觀察到的,更何況摘下的樹葉已經停止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不會再有氧氣和水蒸氣出入了。孩子為什么會說出這些用肉眼不可能捕捉到的信息呢?原來這些知識和生活經驗已經融入了孩子的知識結構中,當他們進行此類觀察時就會調動這些知識和生活經驗,并把它們當作實驗現象描述出來。當孩子出現此類情況時,教師應該把這個孩子描述出來的“現象”讓其他孩子來進行重復驗證,因為科學結論是經得起實踐的反復檢驗的;或者,教師及時調整實驗操作方法,并讓孩子在充足的時間內進行客觀的觀察。

(二)用“人文”求善——傾聽立善,平等育善,關懷融善,對話激善

1.用“彎腰傾聽”去親近學生

科學課程標準中特別提到:“尊重兒童在科學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個別差異,……這需要教師注意觀察和研究小學生的行為。一個優秀的科學教師常常會彎下腰來傾聽兒童的心聲。”新的科學課程要求我們重新審視師生關系。教師價值引導的落腳點應是學生的自主構建,整個教學過程應是教不斷向學轉化,以促使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不斷提升。所以在科學教學中要真誠地面對學生,并把這種人文關懷融入我們的教育中來,讓學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圍中主動地參與到科學學習活動中。

2.用“愿意去做”來鼓勵學生

德國科學課上教師對學生說得最多的話是什么呢?不是“應該這樣去做這件事”,而是:“如果這件事情你愿意去做的話,就去做”。我覺得很有啟示,這樣的話包含著對學生的尊重和愛。科學課應該多一些關懷,少一些指令。要運用教學相長,與學生平等討論的教學方式。“把自己當作他們中的一員”是科學教師最好的教學方式。課堂應該充滿“自由探究的空氣”。每次在學生小組上講臺匯報時,我就會輕輕地坐在他們的位置中,讓學生忘記老師的存在,把專注的思想用于互相探究上面。我在教育中經常告訴學生們,要勇于提出質疑、大膽發表意見、進行有效爭辯。“我想知道的是……”“我打算這樣來做……”“對他說的我有另外的想法……”等等,讓學生把自己最想說的說出來,哪怕是他們的不舉手的“插嘴”都讓我覺得是很可貴的意見,當它是閃亮的智慧火花。這些“有價值”的語言就是教師最希望聽到的聲音。在彼此的交流探究過程中,學生就自然會感受并學到謙虛謹慎、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

3.用“溫馨提示”去關懷學生

真誠面對學生還應該把人文關懷融入教育中來,這些在各個版本的《科學》教材中都有體現,如蘇教版《科學》三年級《生命之源——水》單元中的一課,在想辦法擠出植物體內的水的實驗邊上有個醒目的提示:“用刀時,別傷了手指!”又如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上)《尋訪小動物》一課中也有著這樣類似的提示:“觀察活動中,我們能做到愛護小動物,不傷害它們;保持動物棲息地的原貌,保護它們的生存環境;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險的地方活動。”還配上了直觀的插圖。教師在指導學生認識各種各樣的液體時,也要有這樣類似的警示:“對于一種液體缺乏了解時,不能輕易地嘗和聞。”那么在教學中、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除了考慮如何設計課堂探究的方式之外,還應該把這些材料或探究過程對學生是否有潛在的危險考慮進去。比如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外,其實還隱含了對待科學探究的態度,即“科學探究本身不應是蠻干,而是巧干”。

4.用“人文導入”來激發學生

現在越來越多的科學教師也已經開始注重人文關懷,把自己當作學生中的一員來參與,來探究。例如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上)《比較水的多少》,許多老師采用了這樣很生活化的導入,如“一瓶可樂要由三個兄弟分,老大大杯子,老二中杯子,老三小杯子,你能給他們平均分一分嗎?”或者是“這是一個小朋友遇到的難題,今天我帶來和大家一起研究好嗎?”諸如這樣的導入其實就是讓學生覺得老師和他在一起學習,興趣更濃厚,更有激情。真誠和學生對話,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學生進行對話,照顧到學生的個性、情緒,這樣的氛圍更有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更有利于學生擁抱科學。

(三)用“人文”求美——自然賞美,個性揚美,合作成美

1.人與自然的和諧

無論是翻開蘇教版還是教科版的科學教材,都可以隨處看見美的篇章。在教育中教師要善于發現、發掘這些因素,讓學生能夠真切地感覺。如蘇教版《科學》三年級(上)有這么一段話:“當我走進樹林,眼前一片生機盎然。無聲的樹在生長,美麗小鳥在歌唱……”這段文字寫得很美,它把生命世界描繪得如一幅畫。嘗試著在教學中讓學生凝思,低聲吟誦,借助音樂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讓大自然的美躍然紙上。“請你說說你腦海中出現的生命世界。”學生王穎說:“我的眼前好像真的出現了一片無邊無際的森林,有鮮艷的蘑菇、有活潑的小兔。”學生姚蓮蓮說:“我覺得我的眼前有一片大海,蔚藍的海水,在水底有無數的海魚,什么樣的魚都有。我最喜歡美麗的海底世界了。”在這樣的對話中,激起了學生熱愛生命世界的情感和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同時科學美以一種很自然的方式滲入他們的心間。

在指導學生提出問題,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時,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環境,能從人性化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和研究問題。學生通過經歷探究過程,可以獲得能力發展和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并掌握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以知識傳承為目的的科學教育價值取向,代之以全面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的培養。

2.人與自我的和諧

人文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對學生個體精神世界自由發展的尊重,我們的科學教育活動“就是以探究為核心的一種認識活動,它通過學生的親身經歷,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每一個孩子在經歷這些活動的時候,他們的個體精神世界的發展肯定不是劃一的,科學教師要注重學生個體精神世界自由發展的過程。學生個體精神世界是漸漸形成的。在科學教育中要根據個體差異來發展他們各自的獨特個性,培養他們具有獨特的、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人與他人的和諧

重視個體也不能忽視學生間的交流和合作,要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這也影響著個體精神世界的培養。在科學課里,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把總任務分解成小組內不同能力類型的學生都能獨立完成的分任務,讓每一個孩子在與人合作中增進友誼,體驗團隊力量,分享智慧,養成美德。

要真正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把人文精神的培養滲透到每一節課,使每一節課成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真正在提高學生科學知識和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使學生的素質和諧發展,最終達成“做科學而人文之教育,育求真亦求善之全人”的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楊叔子.綠色教育:科學與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2002(11):12-16.

[3]侯自新.論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互動與融合[J].中國高教研究,2002(10):7-10.

[4]粟高燕.人文、科學教育的歷史邏輯及其現實意義[J].臺州學院學報,2003(5):8-12.

作者簡介

樓曙光,男,義烏人,中共黨員,1973年生,高級教師,現任義烏市稠城第一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義烏市教育學會小學科學分會會長。先后被評為浙江省教壇新秀、浙江省中小學骨干教師高級訪問學者、義烏市學科帶頭人、全國優秀科學教師。浙派名師名校長工程小學科學學科首批學員,被推選為浙江省“5522”工程名師培養人選、浙江省小學科學高端班學員。

1991年參加工作以來,曾經三次下鄉支教或任職,從1999年開始專職任教常識、科學。堅持讓學生經歷科學、體驗科學,在原有的基礎上向前發展的教育理念,重視預設和生成,倡導科學與人文融合,課堂教學風格敦實、謙和、風趣。近十年來開設各級公開課、觀摩課80余次,《怎樣使物體放得穩》在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自然專業委員會年會上展示,《怎樣加快溶解》由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并在中國教育電視臺播出,《比較水的多少》在全國小學科學教育研討會上展示,《雨天中的布料》在全國小學科學名師觀摩研討會上展示,《馬鈴薯在液體中是沉還是浮》在浙派名師經典課堂教學藝術展上展示觀摩。多次參與桂鑫基金會組織的我國西部貧困地區科學教師培訓的公益授課活動。重視教育科研,主持和參與了省重點課題“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評價研究”和省規劃課題“以‘少年科學院’為載體,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實踐研究”“基于兒童幸福成長的‘生命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有多項研究成果獲獎。個人編著的小學天文教材《遙望星空》2013年由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州市| 娄烦县| 上林县| 和林格尔县| 石首市| 广昌县| 太谷县| 得荣县| 盐城市| 九寨沟县| 常德市| 新绛县| 夏邑县| 页游| 老河口市| 长春市| 亚东县| 淳安县| 金溪县| 垣曲县| 抚顺县| 图木舒克市| 麻城市| 麻江县| 油尖旺区| 内丘县| 葫芦岛市| 沅陵县| 大邑县| 深水埗区| 高清| 定结县| 丰宁| 镇康县| 湟中县| 屯门区| 密云县| 读书| 曲阳县| 咸阳市| 广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