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國經營企業發展模式創新與路徑拓展:寧波跨國經營企業典型案例研究
- 孟祥霞
- 2736字
- 2019-12-05 15:53:47
第三節 本研究分析框架
一、分析框架
基于上述理論與現實背景,本研究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以及相關的案例研究,在梳理對外直接投資的相關模式后,結合寧波盛威、華翔集團、寧波西賽德等9家寧波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實際情況,梳理總結寧波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模式及其優劣勢,同時,結合相關研究分析,就能更好地對促進寧波民營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提出部分相關對策與建議。通過此次研究,我們真切地希望能夠為寧波市政府在對外直接投資政策制定以及寧波民營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模式的選擇上提供借鑒與參考,以此推動寧波民營企業對外投資的更好發展。
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一是理論研究法。對國內外關于對外直接投資的研究成果進行收集、整理、研究與分析,在較為充分了解對外直接投資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就寧波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模式進行分析。二是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經濟管理類問題研究的常用方法,廣泛用于說明和佐證論文的觀點或研究結論,因此也是本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本研究以寧波盛威、華翔集團、寧波西賽德、均勝電子、圣龍集團、申洲國際、寧波萌恒、杉杉集團、賽爾集團這9家跨國企業為主要研究對象,就寧波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的主要模式進行分析,進而為寧波市政府相關政策制定與寧波民營企業跨國經營模式的選擇提供借鑒與參考,具體研究思路見圖1-3。

圖1-3 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發展模式與路徑選擇
二、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的發展模式
模式是指一種成型的套路與方法。企業參與對外投資的第一步就是進入國際市場,企業如何進入國際市場對一個企業對外投資的成功與否有著極為關鍵的影響。為保護本國企業,一國通常會制定政策限制外商活動,利用貿易壁壘、技術壁壘、關稅壁壘等阻礙他國產品的進入。為有效避開東道國的各種貿易壁壘,實現向東道國市場或通過該市場向其他成員國家輸出的目的,企業往往會選擇在東道國直接設廠房、基地與分支機構等。還有很多其他有關跨國模式的說法,例如把中國企業集團跨國經營的模式分為工貿一體化型、外貿聯營型、交通運輸型、金融投資型、勞務輸出對外服務型。最近跨國并購成了一個比較熱的跨國模式的話題,有的學者把跨國并購的動機分為資源尋求型、市場尋求型、技術尋求型、戰略資產尋求型,把并購的操作方法分為直接并購、成立合資公司并購、新設控股公司并構、境外子公司并購、換股并購。基于寧波企業的跨國經營的做法,本研究將其跨國經營的模式分為三種:嵌入全球技術網絡模式、構建全球生產網絡模式和開拓海外營銷網絡模式。
嵌入全球技術網絡的方式很多,企業通過參與國外研發,承擔國際研發的某個環節等方式實現參與全球技術研發。早期也有大量研究驗證了參與研發具有溢出效應、競爭與示范效應、關聯嵌入效應和互補機制。Sturgeon(2001)引入了一個企業層面的技術溢出框架,驗證了技術嵌入的溢出效應有助于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Prashantham、Young(2011), Chetty等(2014)也論證了中小企業參與國際研發的互補機制。
全球生產網絡的形成對企業成長發展方面、集群企業和產業升級方面及國家經濟發展方面都帶來了顯著的影響,也給各行各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一般認為,全球生產網絡的專業化提高了本國生產率水平,并對發展中國家供應商能力的形成起重要作用(鄭準,王國順,2012)。也有學者認為,全球生產網絡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必須強化企業主體創新能力,通過產業集聚創新來突破領導企業在價值鏈關鍵環節設置的壁壘,獲取在全球生產網絡價值鏈上的全面升級(王敏,馮宗憲,2013)。
開拓境外營銷網絡是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方式,該模式就是由企業自行在境外投資建立零售網點、倉儲中心、銷售中心及分銷渠道等,自行在境外進行產品銷售。該模式優勢是企業直接通過境外專賣店、分銷商銷售自己的產品,可積極推廣自主品牌,但劣勢是初期投資大、建設周期長、見效慢。我國民營企業偏向于選擇相鄰的國家和地區的市場。這些國家和地區與我國的文化相近,華人集聚度高,有相似的需求偏好。
三、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的發展路徑選擇
對于企業跨國經營的發展路徑,學術界普遍存在“漸進論”和“激進論”這兩種觀點,基于跨國企業國際化經營實踐及學術研究,大致可分為漸進式、激進式和跳躍式三種路徑。
漸進論學派學者認為,企業是經過一定的時間與歷程,然后才逐步地發展為跨國公司的。這一過程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企業會經歷“國內生產—中間商出口—直接出口—在海外設立辦事處/銷售部門—在海外設立子公司”的經營方式的演變過程;另一方面是指企業地理空間擴大的過程,即國內市場—海外相鄰市場—全球市場。目前,在國際市場中不具有比較優勢的我國民營企業,往往缺乏企業異質資源,而且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差距較大,有“心理距離”,因此國際市場擴張模式是“漸進式”路徑:①首先以港澳地區和相鄰國家市場為突破口。②尋找制度市場接近的區域進行市場開拓。選擇一些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巨大的市場進行投資。例如:高收入的中東國家對進口商品的需求量大,各個層次的產品都具有一定市場規模;拉美地區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而且對外資需求迫切。③逐漸擴大對發達國家的跨國經營。發達國家是最為理想的海外投資地,市場規模巨大,投資環境優越,在發達國家市場取得認可就能獲得區位優勢,可以高效獲取我國所需的知識、技術及資金。但是進入的門檻很高,市場競爭也更為激烈,對企業自身實力要求很高。
此外,一些企業在跨國經營中并未遵循漸進成長規律。基于這些企業的跨國經營實踐,國際新企業理論形成于20世紀90年代,研究對象為具有天生全球化特征的中小企業。該類企業在國際化擴張中遵循激進式的成長路徑,成立后不久便走上國際化發展道路,參與對外直接投資和國際經營(Freeman et al.,2006)。近年來,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涌現了大量的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企業,它們往往采取激進式的國際化成長路徑,其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①擁有豐富的國際化經驗,使得這些企業愿意并且有能力出口或直接投資;②擁有良好的外部網絡組織的合作關系,通過跟隨顧客或供應商開拓海外市場;③公司利用高質量、差異化的產品設計和定制化產品與服務為客戶創造價值(曾德明等,2016)。
2008年以后,隨著全球經濟發展新格局的形成和中國對外政策的不斷深化,少數長三角和珠三角的高科技企業采取了激進式的成長路徑。這些企業跨國經營呈現跳躍式發展,繞過某個漸進的環節。比如具有壟斷優勢的大型企業憑借自己的絕對優勢直接到其他國家投資建廠,在當地直接生產營銷,跳過出口貿易環節,美國很多大型企業都是如此。而且,它們會首先選擇在歐洲或日本這樣的發達地區設立子公司或工廠。我國能源行業的大型企業也主要選擇進入資源豐裕國家的市場。近年來,寧波地區一些跨國公司也利用資本優勢及制度紅利,通過實施跨國并購、戰略聯盟等手段,快速實現企業的國際化擴張。